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线路遗产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
1
作者 李然 林婵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共10页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线路遗产反映了跨区域、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就历史逻辑而言,文化线路遗产见证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各民族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觉醒,具有实证中华民族发展史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就理论逻辑而言,文化线路上承载着人、物、文化等关键元素的大范围流动,展现了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凝聚为共同体的过程。就实践逻辑而言,文化线路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持续深化其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讲好蕴含的中华民族故事,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文化遗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境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路径
2
作者 温士贤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共10页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 边境地区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涉到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同时也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作为现代国家彼此区分又相互联系的物理界线,边境地区往往表现出跨国性和杂糅性兼有的社会文化景观。边境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及其独特的多元社会文化景观是天然的旅游吸引物。边境旅游是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实践路径。边境旅游能够带动边境地区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培育国民领土意识和国家观念,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推动边境地区摆脱边缘化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要进一步丰富边境旅游的价值内涵和时代使命,使其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旅游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认同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兴边富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游客视角的旅游促进“三交”机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俊清 李泽锋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9,共15页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 旅游提供了各民族接触、了解、互动的场域,但其如何促进“三交”的内在机理还未明确。基于认知-情感-意动理论,从游客视角探索旅游促进“三交”的机理,发现: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三交”行为具象共同构成了旅游促进“三交”的机制模型,其中,旅游满意度、旅游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地方认同)在这其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旅游促进“三交”中要平衡营利性与公益性、融合性的关系,协调求异性与共同性、统一性的关系,统筹推进体验性与互嵌性。基于游客视角,可以从拓展旅游时空、提升游客体验、强化国家感知等方面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游客体验 旅游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0
4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基础、核心理念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
5
作者 何虎生 次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意愿的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发展特点与现状,把握民族地区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在共同繁荣发展中加快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凝心聚力、奋发进取,进而在中国历史新航程中开辟辉煌未来,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民族地区 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丝路民俗交融的实践内涵、显著特征及其对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启示 被引量:2
6
作者 徐黎丽 黄嫚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101,共10页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 在以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今天,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史等纵向维度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对于具有一定学科背景、知识储备的群体较为适用,但其内容过于遥远、叙事过于宏大,不易被广大民众理解和接受,需要简单通俗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参与来引导他们理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意义和价值。在聚焦绿洲丝路沿线各民族民俗融合的现实情景,以服饰民俗的共适与互动、饮食民俗的多元与共享、居住民俗的采借与创新、交通民俗的演变与互通等与民众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民俗为切口,横向维度透视各民族从生产、生活层面到情感、精神层面深度交融的基础上,总结衣食住行融合的鲜活性、日常性、直观性、民间性等特点,可说明交往交流交融必须落到衣食住行层面,才能因交往而得以生活,因交流得以互鉴,因交融得以共生。最后在交融加深的基础上,才能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回归生活本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丝路 衣食住行民俗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有形有感有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赵维玺 张正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132,共9页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 民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在国家转型、边疆危机迭起的背景下,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并呈现出中央与地方关系视域下新的历史面相,具体表现为逐渐觉醒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新疆各民族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强大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心理认同。民国时期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国家观念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客观上提升了民众的归属感,促进了转型期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新疆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建设视域下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的多维探析——基于重庆主城都市区的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永亮 李思睿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 现代化城市群建设引领区域高水平协同共建,对周边各族群众产生典型的“磁吸效应”。城市中各民族流动人口数量上升既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现实空间。文章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以重庆主城都市区为例,依据三种社区生活模式,对嵌入式社区环境、渐进式文化交流以及互助式社团生活展开深入探讨。引导城市中各族群众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不断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现代化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在人口流动融居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现代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通用语言能力与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 被引量:1
9
作者 吴本健 张迪展 张鹏月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5,共11页
基于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本文实证分析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国家通用语言能力通过提升经济地位... 基于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本文实证分析了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有助于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国家通用语言能力通过提升经济地位感知、增强社会阶层认同、强化信息获取能力、提高社会参与能力进而提升民族地区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对于在民族地区年龄越小的居民,国家通用语言能力对其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推广普通话 国家通用语言能力 交往交流交融 主观幸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阈下巴蜀文化的特征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川 胡聪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 巴蜀文化是指从古至今在川、渝两地生活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华文明重要文化元素表现的集合,还是最能体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的地域文化之一。巴蜀地区受自然环境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以天宝、《格萨尔王传》、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知名人物、著作及遗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遗产,还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梧 顾超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共5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既摒弃了传统王朝断代史的局限性,又超越了各族族别史的片面性,实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叙事的重大突破,构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的全新范式。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视角叙述中华民族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优势,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与优越性,破解了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若干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叙事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与认知——以云南元阳箐口哈尼族村为例 被引量:5
12
作者 撒露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31-36,共6页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 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在民族旅游场域中的中外跨文化交流与认知情况的实地调查分析表明,在民族旅游的场域中,外国游客与东道主之间存在一定形式的交流互动,但是对双方认知获得和交流影响有所区别。基本来讲,这种旅游场域中的跨文化交流对东道主的影响要大于对外国游客的影响,但交流对双方的认知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 旅游场域 跨文化 交流与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疆走廊空间文化基因研究——以安顺屯堡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代富红 佘舒婷 杜佳(指导)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158,共12页
苗疆走廊是元明时期开辟的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主要交通命脉,是以汉文化为底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典型空间代表。研究苗疆走廊民族交融与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探究走廊聚落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力,能为总结... 苗疆走廊是元明时期开辟的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的主要交通命脉,是以汉文化为底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谐共生的典型空间代表。研究苗疆走廊民族交融与建筑文化的相互影响,探究走廊聚落空间形态形成与演变背后的深层文化动力,能为总结汉族移民大通道上民族交融的宝贵历史经验提供空间维度的案例。依托城乡规划学科背景,基于文化基因的视角,以活态遗存完好的安顺屯堡聚落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基因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历史文献研究法、建筑测绘法、形态类型学等方法对屯堡聚落的空间文化基因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屯堡聚落呈现三种典型的空间文化基因,分别是天人合一、中轴线和层级防御。它们均是汉文化基因在特定历史背景、地域自然环境和民族交融作用下的在地性空间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走廊 屯堡 文化基因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互动与社会变迁——明、清以来哈尼族与汉族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世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4-47,共4页
哈尼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与交流,其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别到群体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渗透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二者相得益... 哈尼族历来重视对汉族文化的吸纳与交流,其吸纳汉民族文化大致经历了从朦胧到明朗、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个别到群体的逐渐普及和深化的过程。其间既有哈尼族的主动吸纳,又有汉文化自身的辐射、渗透以及两种文化的互动与交流,二者相得益彰,推动了哈尼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文化 互动与交流 历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孙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历史教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多民族共居社区建设中的实践——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56,共8页
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面向。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其目的直接指向特定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从经济—利益、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社会—情感四个维度对... 传统村落的现代化转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面向。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政策,其目的直接指向特定乡村的现代化转型和乡村振兴。以宁夏闽宁镇原隆村为例,从经济—利益、政治—法律、精神—文化、社会—情感四个维度对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生态移民村落的现代化转型存在一体两面的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区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一种互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区建设 乡村振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华夷族群和合之道的现代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4-79,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先秦至清初的历史时空中,华夷族群遵循"华夷有别—华夷互动—华夷一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先秦至清初的历史时空中,华夷族群遵循"华夷有别—华夷互动—华夷一体"的和合之道,演绎着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自在形态,维系了大一统格局。这一和合之道,既有一定的传承价值,又因落脚于新时代背景,更能发挥其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价值功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客观承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而这一凝聚历史智慧的中国方案势必为解决当前世界性民族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夷族群 华夷一体 和合之道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上藏族与长江流域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8
作者 车明怀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0,共10页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 长江流域 民族关系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古代体育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研究
19
作者 丁玲辉 蔡秀清 殷生宝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16-126,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亦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重大时代课题。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西藏地区古代体育文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阐释。研究认为,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是在中华各民族文化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汉藏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体育文化作为强有力的粘合剂,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西藏古代体育文化格局。提出要深入挖掘研究根植于高原地域文化的西藏古代体育与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以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推动西藏民族体育文化在中华文化认同语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古代体育 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
作者 杨洁 周润年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 经过数百年的积累,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编纂在质量与数量上均显著提升。这些文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累了丰富的史书编纂、保存及运用方法与经验,门类划分日益精细。依据原始资料,深入分析明代藏文历史文献中引用多民族文献史料、藏文与汉文史料互补互证、采用多民族纪年方法等特点。筛选出最具特色与价值的史料,并从历史文献编纂学的角度,探讨了明代藏文历史文献的特征与规律。研究揭示了明代汉、藏、蒙等民族之间紧密而和谐的友好关系,体现了藏族史学编纂者对中央政权的认同感。这一研究对于深化西藏历史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当今中央制定西藏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文历史文献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