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genetic algorithm in cold end system optimization for thermal power plants
1
作者 LI Qianjun LIU Guangyao +2 位作者 ZHAO Quanbin JU Lincang CHONG Daotong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6-30,共5页
Systematical 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d end system in power plants was conducted.The optimization model was obtained,which regarded the minimum net coal consumption rate as the objectivefunction,used sever... Systematical analysis o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d end system in power plants was conducted.The optimization model was obtained,which regarded the minimum net coal consumption rate as the objectivefunction,used several objective conditions as the variables,such as flow rate and temperature of the circu-lating water,supercooling degree of the condenser,fouling and air leakage in the condenser.Genetic algo-rithm was employed to optimize the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ld end system,and the optimizationconditions for the minimum net coal consumption rate and the corresponding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this genetic algorithm not only can optimize the cold end system quickly and ac-curately,but also can compensat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drop that caused by defects of some parametersthrough automatic adjustment of th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tic algorithm circulating water temperatur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CONDENSER circulatingwater flow coal consumption r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口大豆夏季内环流控温保水通风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占鹏 叶真洪 +5 位作者 张笃峰 白宝喜 付鹏程 黄亚伟 曾凌沛 姜祖新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共7页
选择华北北部高大平房仓作为实验仓,开展内环流控温保水通风模式研究,升级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探索“三北”地区的保质减损储粮技术,为储粮减损保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经过湿膜的等焓加湿,仓湿控制在40%~65%,最高粮温始终处于25℃以... 选择华北北部高大平房仓作为实验仓,开展内环流控温保水通风模式研究,升级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探索“三北”地区的保质减损储粮技术,为储粮减损保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经过湿膜的等焓加湿,仓湿控制在40%~65%,最高粮温始终处于25℃以下,并缩小粮堆各层温差,最高仓温为19.5℃,比对照仓低5.2℃,实验仓与对照仓均达到准低温储粮。实验仓整仓水分质量分数增加了0.51%,且粮堆中间二至五层水分增加较少,上层与底层水分增加较多,缩小了各层之间的水分差距,减少了损耗,实验后粮堆各层水分均在安全水分以内且相对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口大豆 内环流控温保水 储粮减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西南部2010年代5~6月降水突变减少的成因分析
3
作者 韩迁立 肖子牛 陈权亮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 5~6月是云南干季和雨季转换的关键期,其间降水量的多寡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也是雨季开始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1971~2022年云南5~6月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该区域5~6月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并在2009年发生气候突变,2010年之后显著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会导致中南半岛北部和云南地区上空200hPa高层大气辐散和700hPa辐合减弱,不利于大气垂直上升运动和降水;还会导致中亚和孟加拉湾地区500hPa高度场正异常,使得中高纬地区东移南下的冷空气和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减弱,不利于云南西南部地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同时,西印度洋海温暖异常也导致大气低层从南海海域到中南半岛形成异常反气旋环流,云南出现西北风异常,西南风的水汽输送减弱,进而造成云南西南部5~6月降水减少。热带西印度洋海温持续上升及其在2010年代末期的突变增暖,是导致云南西南部降水突变减少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西南部 5~6月降水 热带西印度洋海温 大气环流 水汽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水方式对大型水体储热效率的影响
4
作者 黄凯良 杨倩 +2 位作者 冯国会 谢幸丽 李艾浓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6-713,共8页
目的针对大型水体跨季节储热时间不匹配问题,分析不同进水方式对储热效率的影响,减少储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方法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水体储热的分析模型,研究水体储热过程中的热交换规律,以及单双进水口、水平间距、动态进水、流... 目的针对大型水体跨季节储热时间不匹配问题,分析不同进水方式对储热效率的影响,减少储热过程中的热量损失。方法利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水体储热的分析模型,研究水体储热过程中的热交换规律,以及单双进水口、水平间距、动态进水、流速等因素对水体储热效果的影响。结果进水总流量越小,内部水体温度分层越好;在相同的储热时间内,双进水口方式效率最佳,水体内部平均温度至少比单一进水和动态进水高出16.83%,储热效率分别提高了9.89%和16.14%;相比单一进水口,双进水口方式火用损失降低了21.97%;进水管之间距离越小,水体储热效率越高。结论进水方式对水体储热效率影响至关重要,进水管道越靠近中轴线,采用小流量、双开口的进水形式储热效率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季节储热 储热效率 [火用]损失 进水方式 温度分层 热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体积混凝土入仓温度控制及水管冷却优化技术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许后磊 舒德伟 +1 位作者 唐季 陈徐东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44-150,共7页
基于混合料温度计算公式,计算了预冷各种原材料对混凝土的降温效果,确定了符合目标入仓温度要求的原材料冷却方案。在16℃入仓温度条件下,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Midas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仓层厚度、不同冷却水管布置参数对温度峰值和... 基于混合料温度计算公式,计算了预冷各种原材料对混凝土的降温效果,确定了符合目标入仓温度要求的原材料冷却方案。在16℃入仓温度条件下,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了Midas有限元模拟,分析了不同仓层厚度、不同冷却水管布置参数对温度峰值和温度场的影响。原材料降温计算结果显示,预冷骨料降温1℃时混凝土降温0.77℃,耗能1823 kJ,制冷水降温1℃,混凝土降温0.18℃,耗能419 kJ。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仓层厚度为3.0 m时,混凝土温度峰值最大,不布置冷却水管时为46.4℃,布置单层冷却水管(水管距离1.5 m)时为42.3℃。当冷却水管垂直间距减小至1.0 m时,温度峰值为40.0℃,水平距离减小至1.0 m时温度峰值为41.5℃,水管层数增加后,温度峰值区范围明显减小。结果表明,骨料降温至10℃,制冷水降温至4℃,可在全年实现入仓温度不超过16℃。混凝土内温度峰值随仓层厚度减小略有减小,但整体降幅较小,合理仓层厚度在2.5~3.0 m。减小仓层厚度和布置冷却水管的降温效果是线性叠加的。水管间距、层数对温度峰值影响较小,但可明显影响温度峰值区的范围。最优温控方案为:浇筑仓层厚度3.0 m,设置两层冷却水管,水平间距1.5 m,垂直间距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 入仓温度 水管布置 温度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北部茅荆坝地热田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6
作者 庞菊梅 王英男 +5 位作者 金爱芳 邵海 殷志强 万利勤 殷秀兰 于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4-236,共13页
承德北部茅荆坝地区地表出露的地热水温度高达98.7℃,赋存于裂隙较发育的侏罗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热储,SO_(4)^(2-)含量较高,但关于该区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循环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研究尚少。为了认识该基岩山区地热系统的成因以合理开... 承德北部茅荆坝地区地表出露的地热水温度高达98.7℃,赋存于裂隙较发育的侏罗世中粗粒二长花岗岩热储,SO_(4)^(2-)含量较高,但关于该区地热流体的补给来源、循环演化过程与成因机制研究尚少。为了认识该基岩山区地热系统的成因以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在区域地热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测试分析了不同水体的水化学组分、地下水年龄(^(3)H和^(14)C)、硫酸盐硫、氧同位素(δ^(34) S-SO_(4)^(2-)和δ^(18) O-SO_(4)^(2-))、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HCO_(3)^(-))、锶同位素(^(87)Sr、^(86)Sr)等特征值。结果表明:(1)茅荆坝地区地热水化学类型以SO_(4)-Na型为主,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及阳离子交换作用促进了地热水中Na^(+)、K^(+)和SiO_(2)的富集,水中SO_(4)^(2-)并非来源于硫酸盐岩矿物溶解,推测为H_(2)S气体从深部还原环境上升到浅部氧化后生成SO_(4)^(2-),也可能来源于高温地热水与硫反应形成的硫酸盐;(2)地热水n(^(87)Sr)/n(^(86)Sr)均值为0.7092,与海相碳酸盐岩比值接近,揭示热储深部可能存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3)地热水属于古地下水,^(14)C校正年龄为11.9~14.9 ka,循环更新能力差,由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补给,补给高程在1532~1632 m;(4)地热系统深部热储温度为142~144℃,高温中心位于热田北部。研究结果对冀北山地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荆坝地热田 流体循环 地热水年龄 硫同位素 热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低温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章梦丹 张俊杰 +5 位作者 黄鸿兵 许志强 徐宇 袁孝春 张美琴 邵俊杰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5-912,共8页
为探讨低温(5~6℃)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各处理组随机选取20尾初始体重为(25.28±1.56) 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低温暂养,对试验起始阶段(对照)与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的肌肉营养成分、肌肉氨... 为探讨低温(5~6℃)循环水暂养时间对克氏原螯虾肌肉品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各处理组随机选取20尾初始体重为(25.28±1.56) 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低温暂养,对试验起始阶段(对照)与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的肌肉营养成分、肌肉氨基酸组成和含量、肌肉离心损失率和蒸煮损失率、肌肉质构特性及肝胰腺抗氧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随着低温暂养时间延长至30 d,克氏原螯虾肌肉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随着暂养时间延长至15 d、30 d,克氏原螯虾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肌肉中甲硫氨酸含量、精氨酸含量、谷氨酸含量、天冬氨酸含量、丙氨酸含量、甘氨酸含量、酪氨酸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组氨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其余氨基酸含量从低温暂养15 d或30 d开始显著上升(P<0.05);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含量整体较为稳定(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肌肉的离心损失率、蒸煮损失率的变化不显著(P>0.05),肌肉的硬度从低温暂养15 d开始显著下降,肌肉的恢复性在低温暂养30 d时显著下降(P<0.05),肌肉的咀嚼性、弹性无显著变化(P>0.05)。与试验起始阶段相比,低温暂养15 d、30 d的克氏原螯虾肝胰腺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并在低温暂养30 d时降至最低值,显著低于试验初始阶段。研究结果显示,在低温下暂养30 d不会显著影响克氏原螯虾的肌肉品质和健康状况,后期可调整暂养参数以完善养殖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低温循环水暂养 营养成分 氨基酸含量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托车散热器护罩结构对其进风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谭礼斌 袁越锦 +2 位作者 王栋 唐琳 邹汪轩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5-263,共9页
为保护散热器不被泥土污染,需在散热器进风端添加散热器护罩。散热器护罩添加后对散热器进风量有明显的影响。为获取较优的散热器护罩结构设计,采用CFD分析方法搭建摩托车整车外流场计算域模型,结合不同散热器护罩结构方案,分析散热器... 为保护散热器不被泥土污染,需在散热器进风端添加散热器护罩。散热器护罩添加后对散热器进风量有明显的影响。为获取较优的散热器护罩结构设计,采用CFD分析方法搭建摩托车整车外流场计算域模型,结合不同散热器护罩结构方案,分析散热器护罩结构对其进风量的影响,选取合适的散热器护罩方案开展整车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散热器护罩上导流板角度130°且散热器护罩与芯体间的间隙为1 mm时,散热器进风量为281.7 g/s,与无护罩状态的进风量相当。护罩与芯体间存在间隙可提升散热器进风量,建议间隙控制在1~2.5 mm;散热器护罩网孔倾斜和导流板开孔不利于风量提升。经对比测试,怠速工况、最高车速工况及最大扭矩工况下,散热器添加护罩后的发动机出水温度与无护罩状态的发动机出水温度基本一致。适当减小风扇罩挡风面积可进一步提升散热器进风量,散热器添加护罩后,人体大腿两侧不会出现明显热风。研究结果可为摩托车散热器护罩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托车 散热器 护罩 发动机出水温度 进风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水式潜水电机温度场仿真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佳欣 鲍晓华 +2 位作者 狄冲 燕靖文 朱庆龙 《电气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149,共9页
为了避免充水式潜水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局部过热导致绝缘失效,造成匝间短路故障的问题,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以一台500k W充水式潜水电机为例,搭建了充水式潜水电机包括冷却器、外部水道、吸水罩在内的三维全域温度场仿真模型。模型对定... 为了避免充水式潜水电机在运行过程中局部过热导致绝缘失效,造成匝间短路故障的问题,提高电机运行的可靠性,以一台500k W充水式潜水电机为例,搭建了充水式潜水电机包括冷却器、外部水道、吸水罩在内的三维全域温度场仿真模型。模型对定子槽内部分进行了简化的同时考虑了定子槽内冷却水的流通,进一步提高了温度场仿真的精度。最后,对充水式潜水电机内外循环散热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并通过搭建充水式潜水电机试验平台对温度场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水式潜水电机 温度场仿真 全域等效模型 循环冷却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无喷氧生产的变化及应对措施
10
作者 王海涛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71,76,共5页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氧气系统检修,不能实施喷氧部分燃烧。竖炉进口温度由1020℃下降至933℃,炉内热量收入减少,还原段温度下降,CH_(4)重整减少,H_(2)含量下降,煤气利用率下降,DRI日产量、金属化率降低,COG单耗、DRI含碳量升高。通过提高...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氧气系统检修,不能实施喷氧部分燃烧。竖炉进口温度由1020℃下降至933℃,炉内热量收入减少,还原段温度下降,CH_(4)重整减少,H_(2)含量下降,煤气利用率下降,DRI日产量、金属化率降低,COG单耗、DRI含碳量升高。通过提高加热炉出口温度、提高循环气体流量、增加循环气体湿分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降低了氢基竖炉技术经济指标的劣化程度。无喷氧生产实践表明,高压COG直接补充至还原回路的措施是不可取的,对提高循环气体中H_(2)、CO含量作用甚微,而提高底气流量补充至还原回路是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基竖炉 喷氧 竖炉进口温度 循环气体 加热炉出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提高煤气利用率的措施
11
作者 闫军 《炼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1,76,共5页
对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提高煤气利用率的措施进行了总结。针对竖炉COG单耗高,煤气综合利用率低的状况,通过采取提高球团矿质量、提高氢基竖炉进口温度、合理调控还原循环气体中H_(2)O和CO_(2)含量、控制合理的还原制度、优化自动控制程序... 对张宣科技氢基竖炉提高煤气利用率的措施进行了总结。针对竖炉COG单耗高,煤气综合利用率低的状况,通过采取提高球团矿质量、提高氢基竖炉进口温度、合理调控还原循环气体中H_(2)O和CO_(2)含量、控制合理的还原制度、优化自动控制程序、提高作业率等一系列措施,氢基竖炉技术经济指标显著改善。开机复产过程由10h缩短至3h,DRI日产量增加300dCOG单耗降至560m^(3)/t以下,矿比由1.400降至1.352以下,DRI合格率提高至100%,H,利用率提高至18.5%~19.5%,C0利用率提高至33.5%~34.5%,煤气综合利用率提高至30%~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基竖炉 进口温度 球团矿质量 还原循环气体 煤气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_(5)型固态金属储氢系统吸/放氢特性实验研究
12
作者 刘振安 柴牧 +4 位作者 高翎玮 谭家辉 吴岱丰 何宽芳 蒋勉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6,共11页
为研究AB_(5)型固态金属储氢系统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吸/放氢性能,搭建小型固态金属储氢罐实验平台,设计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的吸/放氢循环实验,利用循环水浴系统构造换热环境对固态金属储氢罐进行循环换热,测试吸/放氢压力和温... 为研究AB_(5)型固态金属储氢系统在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吸/放氢性能,搭建小型固态金属储氢罐实验平台,设计不同温度及压力条件下的吸/放氢循环实验,利用循环水浴系统构造换热环境对固态金属储氢罐进行循环换热,测试吸/放氢压力和温度等关键操作参数对AB_(5)型固态金属储氢系统吸/放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达到相应吸氢反应平衡压力的条件下,较高的吸氢压力和温度对吸氢效率均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较高的吸氢压力会加剧系统主要吸氢阶段的化合反应,伴有强烈的热交换行为,且维持不同放氢压力条件下的持续放氢需达到相应的放氢温度;同一压力条件下,较高的放氢温度可提高系统的放氢效率,使系统内部氢气压差达到相应放氢条件以维持系统持续稳定放氢的需求。上述结论可为AB_(5)型固态金属储氢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金属储氢 吸/放氢 水循环 压力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厂闭式循环水系统变工况运行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郑姗 张瑞山 +2 位作者 刘明 种道彤 严俊杰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11-716,共6页
以某600MW机组闭式循环水系统为例,提出了以汽轮机负荷、环境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为条件的优化运行方式,将冷却塔、凝汽器和汽轮机变工况进行耦合,得到了闭式循环水系统冷却塔的进塔水温和出塔水温(即凝汽器循环水的出口温度和入口温度)... 以某600MW机组闭式循环水系统为例,提出了以汽轮机负荷、环境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为条件的优化运行方式,将冷却塔、凝汽器和汽轮机变工况进行耦合,得到了闭式循环水系统冷却塔的进塔水温和出塔水温(即凝汽器循环水的出口温度和入口温度)随机组负荷、环境温度和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负荷下,进塔水温随循环水体积流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出塔水温随循环水体积流量的增大而升高;进塔水温和出塔水温均随着环境温度、环境相对湿度和机组负荷的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式循环水系统 变工况 循环水温度 优化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操作条件对循环冷却水系统腐蚀和结垢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芳 张桂芝 +3 位作者 夏璐 杨飞 常新 赵朝成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2-777,781,共7页
将达标排放的炼油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是石油、石化行业节水减污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腐蚀和结垢则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动态模拟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考察了流速、温度等因素对腐蚀和结垢的影响。研究表... 将达标排放的炼油废水经深度处理后回用于循环冷却水系统,是石油、石化行业节水减污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腐蚀和结垢则是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动态模拟循环冷却水系统中,考察了流速、温度等因素对腐蚀和结垢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不锈钢试管,流速的变化只对点蚀速度有影响。其中,在1.0m/s时点蚀最厉害,在0.5m/s时点蚀最弱。流速的变化对试管腐蚀影响较小,只有个别时间存在腐蚀情况。对于不锈钢试管,温度的变化只对点蚀速度有影响,30℃对点蚀速度的影响最大,在20℃时点蚀最弱。温度的变化对试管腐蚀影响较小,只有个别时间存在腐蚀情况,随温度的增加冷却系统管壁结垢现象逐渐明显。无论从抑制系统结垢还是避免阻垢剂失效的角度来看,系统的温度应控制在3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冷却水 流速 温度 腐蚀 结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410A水源热泵空调机组变进水温度运行特性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剑波 闵矿伟 +1 位作者 潘际淼 席令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7,共6页
对以R410A为制冷剂的水源热泵空调机组进行了变进水温度运行的试验研究。制冷工况进水温度为21~36℃的范围内,制热工况在进水温度在6-21℃的范围内,进行了机组制冷量、制热量、输入功率、EER/COP、吸气和排气压力、压比、吸气和排气温... 对以R410A为制冷剂的水源热泵空调机组进行了变进水温度运行的试验研究。制冷工况进水温度为21~36℃的范围内,制热工况在进水温度在6-21℃的范围内,进行了机组制冷量、制热量、输入功率、EER/COP、吸气和排气压力、压比、吸气和排气温度等特性随进水温度变化的测试,分析了R410A机组在变进水温度下制冷和制热运行的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目前极力推广使用的地源热泵空调机组(水源热泵空调机组的一种)中,如果地源埋管系统设计不合理,不仅不节能而且更耗能,且在制冷运行时更为明显。本文为R410A水源热泵空调机组的设计与工程应用提供了试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410A 水源热泵 变进水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 被引量:28
16
作者 张志刚 王玮 +1 位作者 曾德良 刘吉臻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72-377,共6页
基于麦克尔焓差法原理,对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变化前后的进塔风速进行了估算,给出了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用数学方法对冷却塔特性数和冷却数随出塔水温及进塔风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过程中非线性方程的多解选择问题及... 基于麦克尔焓差法原理,对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变化前后的进塔风速进行了估算,给出了冷却塔出塔水温的迭代计算方法.用数学方法对冷却塔特性数和冷却数随出塔水温及进塔风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计算过程中非线性方程的多解选择问题及迭代退出条件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出了符合物理意义的真实解.由此确定的循环水泵各运行方式下的出塔水温可直接用于循环水泵最优运行方式的确定,对现场中冷端系统的优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塔 出塔水温 进塔风速 数值计算 迭代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站循环水泵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及整流优化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为术 崔强 +2 位作者 苗世昌 吴小川 张斌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4-69,共6页
循环水泵进水条件的优劣对循环水泵效率及是否出现汽蚀和振动有显著影响。针对某电站300 MW机组循环水泵振动问题,采用RNG湍流模型对其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进水流道整体水流流态、泵吸水喇叭口附近区域流场、... 循环水泵进水条件的优劣对循环水泵效率及是否出现汽蚀和振动有显著影响。针对某电站300 MW机组循环水泵振动问题,采用RNG湍流模型对其进水流道水力特性开展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进水流道整体水流流态、泵吸水喇叭口附近区域流场、泵体周围流速分布,并对其进行了整流优化改造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水流道斜坡坡度较大,导致水流扩散不均匀,表面流速较大,在斜坡底面和进水池存在较大漩涡;泵吸水喇叭口截面水流严重不对称,出现较明显偏流,泵进水条件恶劣;采取有效整流消涡措施可以改善循环水流道水流流态,均匀流速,改善泵进水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站 循环水泵 循环水流道 数值模拟 流场 整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水量对水源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孙天宇 王庆阳 +1 位作者 张健 任建兴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11,共4页
水源热泵利用少量高品位能源实现低温热能向高温热能的转移,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水源热泵水源侧和用户侧的进水温度、水流量对其制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使低温热能最大化的转化为高温热能,在制热工况下通过试验对影响水源热泵制热... 水源热泵利用少量高品位能源实现低温热能向高温热能的转移,具有较好的节能效果。水源热泵水源侧和用户侧的进水温度、水流量对其制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使低温热能最大化的转化为高温热能,在制热工况下通过试验对影响水源热泵制热性能的因素进行研究,得出通过提高水源侧进水温度、降低用户侧进水温度、增大两侧水流量来提高系统的制热性能,为水源热泵的高性能运行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制热性能 水源侧 用户侧 节能 进水温度 水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泵运行方式对机组经济性和取、排水口水域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程友良 马志伟 +2 位作者 陈帅 赵虎 郝青哲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5,共5页
基于某发电厂循环水系统的布置特点,通过计算分析了循环水入口温度和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与机组经济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冷、热季取、排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循环水温度≤4℃时,选择2机2泵运行方式;当4℃<循环水温度... 基于某发电厂循环水系统的布置特点,通过计算分析了循环水入口温度和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与机组经济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冷、热季取、排水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循环水温度≤4℃时,选择2机2泵运行方式;当4℃<循环水温度≤10℃时,可选择2机2泵和2机3泵运行方式;当循环水温度>10℃时,可选择2机3泵和2机4泵运行方式,而22℃是2机4泵运行的最佳温度;冷季取、排水对其水域环境的影响比热季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泵 循环水温度 机组经济性 取、排水口 水域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问题研究 被引量:42
20
作者 郭小丹 胡三高 +1 位作者 杨昆 徐鸿 《现代电力》 2010年第2期58-61,共4页
电厂的循环水存在大量低温热能,热泵具有将低温热能提升为高温热能的能力。对利用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与常规热电厂供热进行对比,认为利用热泵回收电厂余热具有节能、环保的双重效应;然后以某电厂周边小区... 电厂的循环水存在大量低温热能,热泵具有将低温热能提升为高温热能的能力。对利用热泵回收电厂循环水余热的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与常规热电厂供热进行对比,认为利用热泵回收电厂余热具有节能、环保的双重效应;然后以某电厂周边小区应用循环水热泵系统进行冬季供暖以及夏季制冷为实例,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虽然水源热泵系统的初投资较高,但运行费用较低,5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热泵 循环水 低温余热 节能 技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