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内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特征
1
作者 王昱 信雅玲 +5 位作者 李浩霖 苗天 袁兴鹏 李能安 雒天峰 王娟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1-791,共11页
为研究河西内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3年8月对讨赖河与石羊河2条典型干旱内陆河的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理化指标以及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此次采样共采集到52种大型底栖动物... 为研究河西内陆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23年8月对讨赖河与石羊河2条典型干旱内陆河的大型底栖动物、水体理化指标以及环境因子进行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此次采样共采集到52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3门6纲14目32科44属,节肢动物(75.3%)在全流域占优势地位。讨赖河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3 m^(-2)和1.8599 g·m^(-2),石羊河为32 m^(-2)和2.7211 g·m^(-2)。2条河大型底栖动物密度表现为下游农区段(251 m^(-2))>中游城区段(170 m^(-2))>上游山区段(76 m^(-2)),生物量表现为中游城区段(19.5444 g·m^(-2))>下游农区段(16.6575 g·m^(-2))>上游山区段(5.0278 g·m^(-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分布特征均为中下游大于上游;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2条河流内变化较为平稳。由Jaccard相似性指数分析得出,讨赖河与石羊河各采样点之间共有物种较少,群落结构相似程度较低,表现出2条河流因河段异质性、河床组成、水生植被及底质组成等河流生境的不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草丰富度、底质、海拔(ALT)、植被覆盖度、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电导率(EC)、溶解氧(DO)浓度、溶解性总固体(TDS)含量及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草原内陆河流域复合干热气候特征及其植被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仪萱 王怡璇 +3 位作者 刘廷玺 段利民 时淑悦 刘婷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0,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对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造成了显著影响。评估复合干热事件的严重程度,并探究植被对其的响应关系,有利于深化对极端气候事件潜在危害的认识并制定有效的缓解和适应措施。本文基于Copula函数联合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andardized temperature index,STI),构建了标准化复合干热事件指数(Standardized composite dry-heat index,SCDHI),分析了锡林河流域1982—2020年植被快速生长期(6—8月)干旱和高温的变化特征,探究了流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演变规律及植被响应。结果表明:Frank-Copula函数对SPI与STI联合分布的拟合效果最优,SCDHI可以模拟干旱和高温间的依赖关系,具有标准化干旱指数所具备的多尺度时空可比、统计意义明确等特点;流域旱情的逐年变化较为平稳,而高温事件呈显著持续上升趋势,流域气候总体呈暖干化特征,复合干热事件在7、8月有轻微加重的趋势;发生干热事件(SPI<-1.0且STI>1.0)的同现重现期约为10年;此外,植被对极端气候的敏感性与生长阶段有关,处于稳定生长期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抵抗力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高温 复合事件 COPULA函数 草原植被 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3
作者 李晓鹏 李昱鹏 +1 位作者 李援农 李彤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9-229,共11页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 甘肃内陆河流域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评估其水资源利用状况,探究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该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采用水足迹法对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进行核算,评价水资源压力水平,使用IPAT-LMDI模型定量分析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9—2023年甘肃内陆河流域总水足迹整体上呈现升高趋势,年均9.791×10^(9) m^(3),平均每年增加4.16×10~8 m^(3)。其中,农业水足迹、生态水足迹、生活水足迹、城镇公共水足迹和出口水足迹均呈现升高趋势,工业水足迹和进口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农业水足迹年均7.863×10^(9) m^(3),在各类水足迹中占比最高(80.31%),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农业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近15年来,在农业水足迹中,粮食水足迹为3.545×10^(9) m^(3),占比最大(45.09%)。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面临较大使用压力,人均水足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足迹压力指数较高(1.20),水资源经济效益(年均32.08元·m-3)整体偏低。总水足迹及农业水足迹的重心向西北分别移动20.41、15.23 km,重心移动轨迹始终在山丹县和民乐县内,未发生较大规模结构性变化。甘肃内陆河流域水足迹变化驱动因素中,经济效应的拉动作用明显,经济效应的贡献值较高(均值为3.2168×10^(10)m^(3)),技术效应、人口效应表现为抑制效应(均值分别为-1.395×10^(9)、-2.680×10^(9) 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时空分布 重心迁移 驱动力 甘肃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水污染风险分区安全评价——以黑河流域为例
4
作者 靳春玲 李战江 +2 位作者 贡力 蔡惠春 田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21,共9页
[目的]对内陆河流域开展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分析内陆河流域水污染风险分布特征,为内陆河其他流域及全国其他流域水污染风险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年黑河流域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 [目的]对内陆河流域开展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分析内陆河流域水污染风险分布特征,为内陆河其他流域及全国其他流域水污染风险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以2021年黑河流域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水质监测断面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等为数据基础,以1 km×1 km网格为基本单元,利用GIS空间分析精细化、可视化表征水污染风险程度和分布情况,采用环境风险场评估法对黑河流域开展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分析该流域水污染风险分区分级分布特征。[结果]黑河流域只有极少区域处于高风险水平;污染严重水系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区域,包括洪水河、讨赖河水系以及山丹瓷窑口到高台黑大板河、黑河干流、梨园河等多条河流,准确识别出了黑河流域水污染高风险“热点”区段19个,污染严重部分主要分布于水系周边的风险源以及沿河公路、跨河桥梁与水系的伴行段重叠交叉区域。整个黑河流域的水污染风险处于低风险水平,在可控范围之内。[结论]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多空间来表征内陆河流域水污染风险的主要问题,帮助完善内陆河流域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升流域全过程风险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水污染 风险分区 安全评价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健 张泽中 +5 位作者 冯凯 王飞 张伟杰 王思楠 孙立新 郭恒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055-10067,共13页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 认识内陆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对于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计算了1984—2015年内蒙古高原内陆河流域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验证模型精度,运用Theil⁃Sen中值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NPP时空变化规律,运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NPP与气候因子(降水和气温)之间的相关性,采用交叉小波方法分析降水、气温、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极涛动(AO)、太阳黑子(sunspot)对植被NPP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高原内陆河流域1984—2015年NPP年均值介于85.548 gC m^(-2)a^(-1)(2007年)—130.344 gC m^(-2)a^(-1)(2012年),多年均值为103.737 gC m^(-2)a^(-1),2007—2012年NPP明显增加。(2)大多数地区表现为稳定状态,NPP极显著减少、显著减少、不显著减少、不显著增加、显著增加和极显著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2%、3.2%、44.2%、37.8%、4.3%和5.3%。(3)高原内陆河流域NPP的重心主要分布在阿巴嘎旗和锡林浩特市的交界处,即高原内陆河流域偏东部地区,NPP重心在东北地区较多,占比为75%,这表明NPP在东北地区增速远高于其他地区。(4)降水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大,而气温对高原内陆河流域NPP影响较小。大气环流因子以及太阳黑子与内陆河流域植被NPP均存在相关关系,ENSO对植被NPP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高原内陆河流域 CASA模型 重心模型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要素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银龙 高瑞忠 +2 位作者 房丽晶 张旭 李宝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9-287,共9页
[目的]开展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对植被动态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于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气候气象、水文等数... [目的]开展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水文循环要素对植被动态和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对于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及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内陆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遥感、气候气象、水文等数据,采用趋势检验、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流域水文循环要素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流域蒸散发呈显著上升趋势(0.994 mm/a),降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2.69 mm/a),土壤水分呈增加趋势,其中子流域锡林河径流呈下降趋势,巴拉格尔河径流呈上升趋势;(2)生长季植被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叶面积指数(LAI)整体呈东高西低的阶梯状空间分布格局,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3)植被变化与蒸散发(ET)、土壤水分(SSM)呈正相关,气温和蒸散发整体上呈现显著正相关(R=0.699,p=0.01),空间相关性由西向东递增;气温和径流呈负相关,和土壤水分在流域东、西部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流域水文循环变量(降水、蒸散发、土壤水分、径流量)随着植被增加而增加;降水、土壤水分和径流量随气温上升而减少,蒸散发随气温上升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内陆河流域 气候变化 植被动态 水文响应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的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覆盖模拟
7
作者 申子傲 吴静 李纯斌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27,共13页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 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生态系统中植被所处状态对于生态平衡是否可持续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河西内陆河流域2000-2020年生长季气象和植被数据为基础,应用Eagleson生态水文最优性理论,模拟流域内生态水文平衡状态下的最优植被覆盖度Meq,植被覆盖度恢复阈值与当前现状植被覆盖度的差值即为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1)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Meq与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M的变化一致,但过渡更加平稳,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流域内多年生长季平均实际植被覆盖度为0.163,模拟的多年平均最优植被覆盖度为0.166。2)流域内平均恢复潜力为0.003,植被覆盖度仍具有恢复潜力的面积占比为62.76%,分布在流域北部地区,3个流域内平均植被恢复潜力为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3)河西内陆河流域植被恢复潜力与区域干旱指数密切相关。森林的平均植被恢复潜力随着干旱等级增加呈减小的变化特征;而灌木植被覆盖度超过恢复潜力的程度随干旱指数增加呈先加剧后减轻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最优性 河西内陆河流域 植被覆盖 植被恢复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实测出山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吉平 牛最荣 +2 位作者 黄维东 朱咏 王启优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4,24,共9页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 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水资源极其短缺,流域内中西部和东部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研究出山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及不同因素的贡献率,对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56-2021年出山径流及主要产流区降水、气温资料,采用多种趋势和突变检验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结合径流补给特征,解析三大水系出山径流变化及其对降水、气温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石羊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13.60亿m^(3),历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呈不显著增加趋势,气温显著升高使蒸发量增加,致使径流呈减少趋势;(2)黑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2006年前的30.6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35.60亿m^(3),降水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16.7%,气温显著升高,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增强;(3)疏勒河水系多年平均出山径流量由突变点1998年前的14.22亿m^(3)增加为突变点后的17.93亿m^(3),降水和气温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当,贡献率分别为30.4%、30.2%。河西内陆河三大水系径流补给特征、气候条件存在一定差异,致使径流对不同驱动因素的响应情况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山径流量 成因分析 贡献率 河西内陆河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灌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农户采纳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9
作者 谈存峰 张强 田万慧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4期25-30,共6页
基于河西内陆河灌区463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排序选择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个人、家庭特征对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户主性别、身份和家庭人口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和种植规模对农户采纳意愿有... 基于河西内陆河灌区463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排序选择Logit模型分析农户个人、家庭特征对农田循环生产技术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户主性别、身份和家庭人口因素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和种植规模对农户采纳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户主年龄和家庭收入水平对农户采纳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提出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宣传教育,为循环生产技术推广提供内在驱动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接受能力;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循环生产技术推广奠定基础;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为循环生产技术推广拓展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灌区 农田循环生产技术 采纳意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冰川融水近期变化 被引量:33
10
作者 高鑫 张世强 +1 位作者 叶柏生 高红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44-350,共7页
基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以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为驱动数据,利用度日模型重建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各水系1961~2006年冰川物质平衡和融水径流序列,并与短期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河西内陆河流... 基于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数据库,以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为驱动数据,利用度日模型重建了河西内陆河流域各水系1961~2006年冰川物质平衡和融水径流序列,并与短期观测资料的对比验证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河西内陆河流域1961~2006年平均冰川物质平衡为-49.5 mm/a,从东段石羊河流域到西段疏勒河、党河流域,物质平衡由强烈的负平衡向微弱的负平衡状态过渡。整个河西内陆河流域1961~2006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量为10.2亿m3,冰川融水补给比重为14.1%。各流域冰川融水补给比重差异较大,西段的疏勒河、党河融水补给比重超过30%;北大河流域为22.9%;黑河流域各支流的融水补给比重在5%~15%之间;东段的石羊河流域融水补给率不到10%。46年冰川融水径流与其补给率均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 物质平衡 度日模型 河西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分析 被引量:40
11
作者 高前兆 仵彦卿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1-396,共6页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 通过对我国西北内陆区水循环分析,剖析了河西内陆河流域的水循环特点,即在山区形成水资源、在平原散失水资源和在人工绿洲区产生二元结构;揭示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以水循环为纽带,相互转化并互相联系;并对山区消耗水量,走廊、盆地、人工绿洲建设引起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变化和消耗水量的增加,以及内陆河下游水分亏缺问题作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要传递流域水循环整体概念、评价山区与平原绿洲之间的局地水循环、实现在西部开发中实施内陆河流域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等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内陆河流域 水循环 水资源 人工绿洲区 地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流量Z指数与Palmer指数对河西干旱的监测 被引量:42
12
作者 王劲松 黄玉霞 +1 位作者 冯建英 王宝鉴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1-477,共7页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考... 利用河西内陆河水文代表站1959—2004年逐月径流量资料、内陆河流域灌溉区1949—2001年耕地面积及代表站1961—2005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对径流量进行正态化处理来确定径流量Z指数,并以径流量Z指数作为径流干旱指数,对旱涝等级进行划分;考虑径流量Z指数的旱涝等级与农业灌溉用水实际情况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径流量Z指数的灌溉指标。将径流量转化为降水量,改进Palmer旱度模式,且在作改进后,又将潜在蒸散量的计算法由利用桑斯威特公式改为利用彭曼公式。结果表明:将径流量考虑到Palmer干旱指数中并改变蒸散量的算法,使得该指数对河西灌溉区干旱情况的监测均有所改善。对照河西地区的干旱事件,径流量Z指数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比Palmer干旱指数改进前、后监测到的干旱情况效果更佳。径流量Z指数能更真实地反映河西灌溉区干旱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灌溉区 内陆河径流量 径流量Z指数 Palmer干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河流域的生态经济问题与协调发展模式——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13
作者 周立华 王涛 +1 位作者 樊胜岳 杨国靖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现存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耦合模式。该发展模式包括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耦合、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与系统外的耦合。最后,分别对各层耦合... 本文以黑河流域为例,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现存的主要生态经济问题,提出了黑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耦合模式。该发展模式包括三个层次:农牧业耦合、农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耦合、流域生态经济系统与系统外的耦合。最后,分别对各层耦合的实现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生态经济问题 协调发展模式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蓝永超 康尔泗 +2 位作者 张济世 胡兴林 陈仁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08-114,共7页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 长期以来黑河流域水资源总量的不足 ,诱发了上下游之间、经济用水与生态和环境之间等一系列用水矛盾发生 .根据有关水文气象资料及前期研究成果对黑河流域水资源数量、特征、利用现状及供需平衡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目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已呈现出严重不足 ,并且由此引起了流域内许多地方尤其是下游额济纳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急剧恶化 .究其原因 ,固然与内陆地区气候干旱等先天不利条件有很大的关系 ,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造成的 .因此 ,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条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理开发利用 内陆干旱区 黑河流域 天然水资源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评价——以新疆台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4
15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2 位作者 李菊燕 于波 韩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8-114,219,共8页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同时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台兰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问题,构建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 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综合决策问题,同时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台兰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和环境问题,构建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层次38个评估因子组成;通过分级量化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权重分析,提出了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评判标准和具体的评价方法。结果显示,水资源因素对台兰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的影响最大,生态环境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次之,影响最小的是自然因素。水资源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共同作用导致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综合状况。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证明层次分析方法在评价干旱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状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内陆河 生态环境需水评价 台兰河流域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MM月降水产品在西北内陆河流域的适应性定量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蔡晓慧 邹松兵 +2 位作者 陆志翔 许宝荣 龙爱华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1-298,共8页
利用1998-2008年56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结合TRMM月降水产品,通过对TRMM3B43降水数据在不同气候区、不同时空尺度的精度对比分析,探讨了卫星遥感反演降水产品在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TRMM探测的月降水数据与实测月降水数... 利用1998-2008年56个气象台站降水资料,结合TRMM月降水产品,通过对TRMM3B43降水数据在不同气候区、不同时空尺度的精度对比分析,探讨了卫星遥感反演降水产品在中国西北内陆河流域的适应性.结果表明:TRMM探测的月降水数据与实测月降水数据在整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76,效率系数为0.58,其探测的降水量比观测值略大;TRMM在高原气候区月降水量的探测效果要优于在西风带区的;TRMM数据所反映的降水量的年内变化过程和实测降水量结果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量上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为对降水相对集中的5-9月低估实测降水量,而在降水较少的10月-次年4月高估实测降水量,反映了TRMM对较大强度降水量的探测能力不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南、北部大,中部小的格局,降水量的高值中心主要出现在高山地区,高达300 mm;而受西风环流影响的塔里木盆地东南面的且末-若羌一带、吐鲁番盆地和受高原区影响的柴达木盆地为极端干旱少雨区,降水量均不足1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降水观测卫星 月降水 西北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棉花大品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白岩 彭军 +2 位作者 赵素琴 付小琼 许乃银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5-337,共13页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 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的历年棉花品种推广面积为依据,将年推广应用面积在主产棉区中列首位的品种,或最大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2以上且列主产棉区前3位的品种定义为大品种,分析大品种的累计推广面积、单年最大推广面积、列前3名的年限及推广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近40年来,黄河流域棉区有16个、长江流域棉区有15个和西北内陆棉区有14个棉花大品种,其中鲁棉研15号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共同的大品种。分析发现我国棉花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数量逐年上升,其中1981―2000年品种数量增幅较小,2001―2020年增幅较大。各年份大品种种植面积占各主产棉区总面积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化特征,其中,1981-1995年期间大品种的面积占比相对稳定,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分别稳定在61%、36%和83%左右;1996―2006年为大品种面积占比的剧烈下滑期,三大棉区大品种的面积占比平均下降到20%左右;2007―2020年为缓慢下降期,到2020年占比总体下降到15%左右。棉花大品种在我国植棉史上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为适应种业和市场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和未来棉花育种的目标功能和区域定位将更加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大品种 主产棉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西北内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分析——以新疆自治区台兰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孙栋元 赵成义 +2 位作者 魏恒 寇思勇 彭冬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8,共7页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 从干旱区台兰河流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在确定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需水定量模型,估算了流域平原区生态环境的规模。计算结果表明,台兰河平原区最大生态环境需水量为4.146×108m3,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372×108m3,最适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983×108m3,分别占台兰河平原区水资源总量(8.121×108m3)的51.05%,29.21%和36.73%。在不考虑河流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台兰河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40×108m3。在考虑输沙需水量的情况下,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2.604×108m3。明确了在确定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时,必须考虑研究区环境状况和生态保护目标,从而在不同区域和用水部门间进行调配,并针对流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对应生态系统类型确定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生态环境需水 台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社会化水资源稀缺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新文 陈强强 景喆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5年第6期85-89,共5页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arshenas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 水资源稀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制约因素,水资源稀缺评价是水资源管理中最基础性的工作。借助Karshenas模型对资源利用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诠释;在界定水资源管理阶段的基础上,引入社会适应性能力概念,着重论述了其内在结构及其度量指标,从而将水资源稀缺问题拓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强调社会资源在水资源稀缺评价中的作用。同时,建立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并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五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嘉峪关市由于相对较高的社会适应性能力,其社会化水资源稀缺程度指数的相对排序得到改善;而武威市则因相对较低的社会适应性能力,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排序有所降低;金昌市和张掖市尽管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的相对排序没有变化,但由于考虑了社会适应性能力,水资源稀缺程度得到有效的缓解。社会化水资源稀缺指数更能如实反映水资源状况,社会适应性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缓解水资源紧缺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水资源稀缺 河西 内陆河流域 适应性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以黑河流中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1
20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值较大,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则较小;2.研究区中部及南部耕地已成为主要景观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中部绿洲区退化景观已具相当规模,且随沿山洪积扇区土地开发程度的提高,中下游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将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景观生态 空间格局 土地开发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