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秋学与明代学术的历史变迁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德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6-309,共4页
明代春秋学对明代文学变迁的影响甚大,以春秋学为代表的明代经学受理学影响,呈现衰落之势。为救经学之失,因史证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解经方式。明代学术重心随之发生了由经学向史学的转换,由此引发史学的兴起。而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以史证... 明代春秋学对明代文学变迁的影响甚大,以春秋学为代表的明代经学受理学影响,呈现衰落之势。为救经学之失,因史证经成为普遍认可的解经方式。明代学术重心随之发生了由经学向史学的转换,由此引发史学的兴起。而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以史证心的史学观念兼之以文辞论的流行引发了由史学向文学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学 左传 历史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孙复《春秋》学思想探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越峰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151,共5页
北宋的孙复是庆历前后著名的《春秋》学者,所著《春秋尊王发微》具有浓重的尊王攘夷倾向。细绎之,《春秋尊王发微》在基本观点、尊王倾向,尤其是以日月时例解经等方面都与《榖梁传》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孙复丰富和发展了《... 北宋的孙复是庆历前后著名的《春秋》学者,所著《春秋尊王发微》具有浓重的尊王攘夷倾向。细绎之,《春秋尊王发微》在基本观点、尊王倾向,尤其是以日月时例解经等方面都与《榖梁传》有明显的继承关系。从这个角度讲,孙复丰富和发展了《榖梁传》的思想,对《榖梁传》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复 《春秋尊王发微》 《毂梁传》 《春秋》研究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探研 被引量:3
3
作者 汪高鑫 马新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刘知幾,他虽然以史学的视角质疑经书记载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否定经学思想,反而强调史著需要维护名教。唐中后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主要代表是新《春秋》学派,他们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进行批评、质疑,重视分辨经史之别,而其注重褒贬义理的经学思想,对唐中后期史学新变乃至宋以后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疑古惑经 刘知幾 新《春秋》学派 经史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柳诒徵的《春秋》学研究
4
作者 孙旭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03-112,共10页
柳诒徵学术思想的基础是经史合一,因此经、史同名同实正是其"史术贯通经术,为儒术之正宗"观点的体现,这一观点正是他对《春秋》学的发挥。所以,柳诒徵认为《春秋》为"史"且视三传为史学研究之法,但《春秋》在与《... 柳诒徵学术思想的基础是经史合一,因此经、史同名同实正是其"史术贯通经术,为儒术之正宗"观点的体现,这一观点正是他对《春秋》学的发挥。所以,柳诒徵认为《春秋》为"史"且视三传为史学研究之法,但《春秋》在与《周官》相贯通并经圣人笔削后又具有微言大义。同时,柳学浓厚的政治性融化在其《春秋》学中,并对他认识史书撰述宗旨、正统观念、史学体例等史学发展的内容与形式诸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可以说,柳诒徵的《春秋》学是在为儒家经典的政治功能赋予新的生命支点,尤其是在抗战时期民族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柳学也在为追求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以实现"文化"认同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诒徵 《国史要义》 《春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义见微旨”注再论陆淳《春秋微旨》的撰作时间
5
作者 葛焕礼 《齐鲁学刊》 CSSCI 2022年第6期33-44,共12页
多种证据表明《春秋微旨》不属于陆淳纂会啖助、赵匡之作而成的著作系列,但它还采用类似《春秋集传》的解经形式,以及对啖、赵经说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可断定其撰作于大历十年后至陆淳更为独立地撰著《春秋集注》之前。若将《春秋集传... 多种证据表明《春秋微旨》不属于陆淳纂会啖助、赵匡之作而成的著作系列,但它还采用类似《春秋集传》的解经形式,以及对啖、赵经说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可断定其撰作于大历十年后至陆淳更为独立地撰著《春秋集注》之前。若将《春秋集传纂例》卷七《执放例第二十七》中的“义见微旨”注,理解为陆淳所加的参见其著作《微旨》的说明,则不仅难以圆满解释他何以加之,而且行文多有逻辑不洽之处。此注或出自后世整理、校刻者,或原本为正文,在流传过程中被理解、抄印为注文。它最可能是在陆淳去世后吕温、柳宗元等完善其著作时被加入,其次则是北宋庆历八年朱临刊刻《纂例》之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经学 《春秋》学 陆淳 《春秋微旨》 《春秋集传纂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