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播种机械化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4
1
作者 廖宜涛 施彬彬 +3 位作者 王传奇 廖庆喜 武安阳 欧耀徽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6,共15页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 中国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和小麦的机械化生产是解决南方地区冬闲田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内粮油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受地形条件和种植模式影响,目前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仍处于“无机可用”或“无好机可用”状态。该文从生产区划、应用场景、技术装备3个方面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生产现状,通过梳理油菜和小麦典型生产场景与实际应用机具之间的矛盾,明确了湿黏稻茬土壤、复杂丘坡地形、油菜和小麦种植农艺要求、区域经济落后、经营主体倾向和技术市场空缺等是影响南方丘陵山地各油麦产区机械化播种发展水平不充分的主要因素;通过分析现阶段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装备应用、技术发展及南方丘陵山地油麦机械化播种的技术卡点和装备发展需求,提出了研发适应南方丘陵山地黏重湿烂土壤条件、丘坡地形和小地块播种的智能化油麦兼用联合直播机是提高油麦机播水平的装备基础,并明确黏重与湿烂土壤种床整备、丘陵山地起伏地表播深控制、油麦兼用精量排种、智能化播种控制等关键技术是研究重点。研究可为南方丘陵山地油菜、小麦机械化播种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丘陵山地 油菜 小麦 机械化播种 发展现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与示范
2
作者 姜春前 任引 +4 位作者 张旭东 张伟东 齐实 白彦锋 曾素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2-2937,共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系统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区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探索虽多,但往往忽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复杂互作关系,限制...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及其系统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区的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探索虽多,但往往忽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复杂互作关系,限制了治理效果的全面提升。为突破这一瓶颈,亟需一种更系统、全面的治理策略,以应对该区域独特的生态环境挑战。“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2022YFF1303000)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专项支持。本项目依托生态站、长期科研基地及“十三五”研究示范区,融合多源数据,在南方低山丘陵区识别生态系统时空分布格局和功能演变机制,诊断其退化程度和驱动因素。重点阐明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要素-多过程耦合机理,量化多种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机制;以经果林、低质低效林及坡沟路渠为重点,研发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的技术体系;揭示关键社会-生态过程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和治理需求,在小流域、流域和区域尺度,提出多目标多功能协调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案,并在巢湖、鄱阳湖、洞庭湖等选择典型小流域开展集成示范。项目将促进南方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南方低山丘陵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对推动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低山丘陵区 系统治理 生态系统服务 水文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样性地形条件下IMERG精度综合评估
3
作者 陈爱军 陶子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08-6618,共11页
以地面加密雨量计数据为基准,全面分析和评估全球降水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卫星反演产品IMERG-F(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final run)对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山地条件下的日及亚日尺度降水,... 以地面加密雨量计数据为基准,全面分析和评估全球降水测量(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 GPM)卫星反演产品IMERG-F(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final run)对中国西南地区复杂山地条件下的日及亚日尺度降水,以及多种雨强降水的监测能力。结果表明:在日及亚日尺度内,IMERG对于短时间内累计降水的临界成功率(critical success index, CSI)主要分布在0.2~0.6,相关系数则在0.25~0.5范围内波动,其中以日尺度降水探测精度最高,夏季月份表现优于冬季。对于不同强度降雨事件,IMERG在小雨量的探测上具有较高的命中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 POD),而虚警率(false alarm rate, FAR)相对较低。然而,在中到大雨量级时存在低估现象。海拔落差对IMERG产品的稳定性影响显著,但与海拔高度本身没有直接线性关系。相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IMERG-F在地形起伏较小地区探测弱降雨事件中的可靠性更高。IMERG产品用于中国西南地区时应考虑其季节性和地形特征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MERG 降水 精度评估 中国西南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遴选——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例
4
作者 程贵山 王成 +2 位作者 豆浩健 王政霖 李让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9,共12页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题中之义,其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是遴选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运用核密度分析、道路网络可达性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在构建示范村遴选思路的基础上,以重庆市首批示范创建村为研究对象,探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的遴选模式,以期为西南丘陵山区乃至全国分批次、有步骤、分类型推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先行先试、可借鉴、可推广的示范村遴选方略。结果表明:①示范村遴选可考虑遵循“省域—市域—县域—镇域—村域”空间尺度传导效应规律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良性互动,依据地理学空间交互的距离衰减效应脱离现有市域或县域行政边界约束,从省域层面控制遴选数量,先行先试。②据道路网络封闭圈层所涉及县、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空间格局,示范村可分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县域经济辐射、镇域经济辐射3类,并按类型分批次遴选。③县域经济辐射类主要考虑乡村的区位、产业及可利用资源;县、镇域经济双驱联动类更突出主导产业、乡土特色及农民参与度;镇域经济辐射类则更侧重资源禀赋和传统文化保护等核心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示范村遴选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 被引量:49
5
作者 周滔 杨庆媛 刘筱非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条件差别提出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和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丘陵山区 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管理 农村土地承包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丘陵区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许晓鸿 隋媛媛 +3 位作者 张瑜 欧洋 罗莉莉 李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9-708,共10页
选取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水蚀普查中吉林省梅河口市6个野外调查单元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6个调查单元总面积... 选取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土壤水蚀普查中吉林省梅河口市6个野外调查单元作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沟蚀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6个调查单元总面积为142.9 hm2,侵蚀沟数量共93条,沟长共5 476 m,沟壑密度3.83 km km-2,总侵蚀量为4 575 m3。其中切沟沟长占总沟长的61.03%,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92.35%。(2)研究区沟蚀发展现状严峻,其中小杨乡、红梅镇、双兴乡和一座营镇沟蚀强度为剧烈,沟道密度分别为7.12、4.63、5.55和4.25 km km-2。牛心顶镇和海龙镇沟蚀强度分别为强烈和中度。(3)坡度是研究区坡耕地沟蚀发育发展的重要因子,与沟壑密度存在较强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71(p<0.05),在坡度大于8°时沟壑密度最大。(4)沟壑密度随坡长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在坡长200~299 m内最大,超过500 m后逐渐降低。(5)沟壑密度与流域长宽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p<0.05),沟壑密度随流域长宽比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低山丘陵区 坡耕地 侵蚀沟 沟壑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钱旭 罗海波 李灿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8-211,共4页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核心,不同地区进行规划设计所受到的限制因素不同。分析不同区域环境的地域条件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影响,能够使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更具操作性。文中阐述了西南丘陵山区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特点...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项目的核心,不同地区进行规划设计所受到的限制因素不同。分析不同区域环境的地域条件对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影响,能够使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更具操作性。文中阐述了西南丘陵山区开展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特点,对其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根据贵州省黎平县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内容,分析了因地制宜进行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规划设计 制约因素 丘陵山区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山地水土保持与循环农业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黄颖 罗旭辉 +2 位作者 钟珍梅 曾玉荣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17-824,共8页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 从南方丘陵山地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南方丘陵红壤侵蚀退化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主要防控成效,总结4种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治理型循环农业开发模式:(1)以合理统筹兼顾为主线的特色农业开发模式;(2)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的立体农业开发模式;(3)以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开发模式;(4)以拓展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观光农业开发模式,并据此提出与南方山区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的乡村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一是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山区科学发展规划;二是优化产业结构,引领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三是科技创新驱动,实施科企工农有机结合;四是创新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投入要素作用;五是加强培训工作,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循环农业 南方丘陵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欧阳渊 刘洪 +7 位作者 张景华 唐发伟 张腾蛟 黄勇 黄瀚霄 李富 陈敏华 宋雯洁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42,共25页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 生态地质调查以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为基础,查明调查区生态地质现状和主要生态地质问题,研究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并开展生态地质综合评价。笔者利用在大凉山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地质调查的探索经验,总结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与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地质条件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孕育环境,地质条件通过制约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动力作用、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而制约生态系统质量和生态环境发展差异。(2)西南山区成土母质主要是下伏基岩原地风化或风化后近距离迁移形成的,存在明显的岩石-土壤-植被物质传导链条,地质条件是制约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3)对地质建造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研究,是在该地区进行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4)提出了西南山区生态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工作思路、工作内容、技术路线和主要技术方法。该成果可为西南山区开展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案例,同时对生态地质学科的建设和全国生态地质调查方法体系的建立也具有一定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 被引量:206
10
作者 苏维词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9-32,79,共5页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 ,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 ;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 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 ,从碳酸盐岩的抗风蚀能力、成土过程、地貌结构、土体剖面、人口压力及耕作方式与产业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西南岩溶石漠化的成因机理 ,探讨了石漠化治理应坚持的六条原则 ;在结合西南岩溶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基础上 ,从生产 (技术 )、生态、生活与发展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岩溶山区 现状 成因 石漠化 生态经济模式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西南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青萍 杨柳 焦洪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9-94,共6页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贵阳市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选取山区地形特征为阻力要素,对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结合研究区城镇发展与规划,对贵阳市最小累积阻力值进行时空分... 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路径的研究的目的在于协调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贵阳市为例,在GIS栅格技术支持下,选取山区地形特征为阻力要素,对最小累计阻力模型进行修正,同时结合研究区城镇发展与规划,对贵阳市最小累积阻力值进行时空分析,划分生态适宜区,构建在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下,山地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最优路径.研究表明:2007年到2013年,建设用地扩展阻力逐年减小;根据阻力值将研究区分为禁止、限制、可、优化建设区;模拟出5条最佳路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城镇发展用地的合理布局和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尝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城市土地扩展 最小阻力模型 生态适应性 西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县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勇刚 张孝成 +1 位作者 王锐 陈凌静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2期128-132,共5页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县级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得出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现实潜力与可腾退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差异较大,对现实潜力进行分级更能科学地指导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 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从县级层面提出并验证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测算方法,得出了丘陵山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现实潜力与可腾退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差异较大,对现实潜力进行分级更能科学地指导区域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作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潜力 县域 西南丘陵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机械化杀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明金 杨仕 +4 位作者 李守太 陈子文 杨玲 张涛 庞有伦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0期I0001-I0001,1-3,10,共5页
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然而,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制约主要因素包括机械化立地条件支撑性、间套轮作差异性、品种多样性和种植不规范等。为促进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 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然而,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收获机械化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其制约主要因素包括机械化立地条件支撑性、间套轮作差异性、品种多样性和种植不规范等。为促进西南丘陵山区马铃薯生产机械化及其装备转型升级,应规范机械化种植模式,加强马铃薯杀秧机的研制、试验和适应性改进。事实证明,通过机械化杀秧割除马铃薯地表秧蔓(茎叶),能有效减少马铃薯收获时的负荷、卡堵,大大提高薯土分离质量和收获效率;同时,可以促进马铃薯表皮老化、硬化,能增加马铃薯的防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机械化杀秧 种植农艺 技术需求 西南丘陵山区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低山丘陵典型区侵蚀沟分布特征及其地形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焦鹏 阎百兴 +7 位作者 欧洋 李明堂 任明 温磊磊 崔虎 田莉萍 程磊 刘惠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9-1837,共9页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高强度的农业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侵蚀沟危害日益加剧。选择东辽河上游106.5 km^(2)的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分辨率2 m的遥感影像,在GIS人工预判读侵蚀沟的基础上,野外实地验证并测量了研究区内长度≥50 m、且深度≥0.5 m的侵蚀沟的几何参数与经纬度;基于DEM获取了侵蚀沟所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高程等空间信息;分析了研究区侵蚀沟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化趋势,探讨了坡度和坡向对侵蚀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目前研究区已形成侵蚀沟322条,分布密度为3.0条/km^(2),沟壑密度为0.8 km/km^(2),割裂度为1.4%,侵蚀沟发展速度快,沟蚀强度已达强烈程度,应引起足够重视。(2)侵蚀沟主要分布在6°~9°的坡耕地上,坡度对沟蚀的影响明显,坡耕地高强度垦殖是沟蚀加剧的主要驱动力;(3)阳坡(S、E)上侵蚀沟分布相对较多,而阴坡(N)上侵蚀沟分布最少,坡向对沟蚀也有一定影响。研究成果为认识东北低山丘陵区侵蚀沟发生与演化提供了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低山丘陵区 侵蚀沟 几何参数 坡度 坡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清代以来西南山地民族分布演变研究——以云南省禄劝县掌鸠河流域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霍仁龙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5-176,共12页
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演变研究对探讨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关系和山地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量化研究百年尺度的西南山地民族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可能。清代以来,在西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掌鸠河流域... 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演变研究对探讨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关系和山地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为量化研究百年尺度的西南山地民族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可能。清代以来,在西南山地典型的中小流域——掌鸠河流域内,彝族、汉族和苗族等三个主体民族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水平分布上,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扩展方向和集聚程度,逐渐打破了清代初期聚居分布的格局,形成了今天流域内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在垂直分布上,流域内的主体民族逐渐形成了分异明显的地带性特征,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分布着汉族、彝族和苗族。地形和海拔因素、民族迁徙、战争和制度政策等共同影响着历史上西南山地民族的空间演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分布 西南山地 清代以来 多学科方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发展现状及趋势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榆欢 杨君乾 张克平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22年第10期4-7,共4页
丘陵山地机械化是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和卡点。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的现状,综合分析了现有收获机械的问题短板,展望了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同频... 丘陵山地机械化是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和卡点。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的现状,综合分析了现有收获机械的问题短板,展望了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的发展趋势。从产业同频共振、机具系统智能、新技术集成应用和“以机适地”、“改地适机”双向发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西北地区丘陵山地牧草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丘陵山地 牧草 收获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欣欣 石祖梁 +2 位作者 王久臣 王飞 邢可霞 《农业工程》 2019年第12期49-54,共6页
为推动区域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系统分析了1992—2017年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08年达到最高),至2017年分别较... 为推动区域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和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系统分析了1992—2017年西南高原山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农村生活能源的消费总量和人均消费量呈现先升后降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08年达到最高),至2017年分别较1992年增加了3.64%和65.13%。煤、秸秆和薪材是农村地区主要的能源消费种类。随时间的推进,沼气、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和太阳能消费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商品能源比例由1992年的30.05%增加到2017年的57.60%,体现出能源结构由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向多元化、优质化和商品化方向转变。能源消费强度的区域分布基本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能源消费结构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商品、非商品能源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发展模式,重点推进秸秆、薪材等生物质能及太阳能的高效、清洁化利用,是促进西南高原山区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高原山区 农村生活能源 消费结构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丘陵山地玉米机械化收获现状与技术挑战
18
作者 牟忠秋 张彬 +3 位作者 田昆鹏 黄继承 孔凡婷 吴腾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5年第11期331-335,343,共6页
西南地区丘陵山地地形复杂,耕地零散、坡陡地小,且气候多变,严重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当前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采用小型收获机械,存在适应性差、效率低和损失率高等问题。国内外虽研发部分适应性装备,但普遍存... 西南地区丘陵山地地形复杂,耕地零散、坡陡地小,且气候多变,严重制约玉米机械化收获发展。当前玉米机械化收获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采用小型收获机械,存在适应性差、效率低和损失率高等问题。国内外虽研发部分适应性装备,但普遍存在智能化水平低、作业不稳定、推广难等瓶颈。为应对这些挑战,未来的发展应着重于小型化、智能化的机械设备,并结合政策支持与市场推广,共同提升机械化收获的水平。此外,智能化和无人化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将为提升收获效率和减少环境影响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推进西南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方向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丘陵山地 玉米收获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