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家”为根:“的哥”群体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
1
作者 郝静 李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4,156,共12页
中国文化重视“家”的意义与价值,家庭观念成为家文化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家的整体性和象征性逐渐被功能性取代,个体的家庭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养家糊口”和“落叶归根”的理念与情怀入手,探讨两代“的哥... 中国文化重视“家”的意义与价值,家庭观念成为家文化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在风险社会背景下,家的整体性和象征性逐渐被功能性取代,个体的家庭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从“养家糊口”和“落叶归根”的理念与情怀入手,探讨两代“的哥”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两代“的哥”对家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产生了不同的返乡动机:第一代“的哥”将养家视为自己不应推卸的责任,老后“落叶归根”是责任伦理驱动下的主动选择;新生代“的哥”的个体化凸显,对养家责任默然,将家视为应对风险的唯一资源,“落而不归”成为他们的无奈之举。这种代际差异揭示了中国社会在快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观念的深刻转变,两代“的哥”家庭观念的代际差异为探讨新家庭主义与个体化理论在中国社会中的实践提供了实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观念 责任伦理 风险社会 代际变迁 “的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与家庭养老法制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洁阳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8,共13页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制消费需求,父代接力行为扩张。孝道话语在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下发生变动,孝道履责主体多元、孝道标准下降、孝道约束力弱化,父代为子代的反馈行为减负。为重塑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法制融合孝道建构起有利于父代的保护话语,然而家庭养老法制保障力度加强却未同步改善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应然法律话语与实然孝道话语的分离是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家庭养老法制要立足于父代责任伦理的调适以及孝道话语的变迁,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父代主体意识为原则优化家庭养老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道 代际关系 家庭养老 责任伦理 法律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性爱工具而非完美伴侣——对于性爱机器人的再思考
3
作者 徐汉辉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29-1432,共4页
在《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的第十一章“性爱机器人”中,通过对三位学者文章的评述,该书作者范瑞平基于儒家视角提出了对于性爱机器人的看法,即性爱机器人无法成为也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完美伴侣。这一观点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挑战一... 在《当代医疗与儒家思想》的第十一章“性爱机器人”中,通过对三位学者文章的评述,该书作者范瑞平基于儒家视角提出了对于性爱机器人的看法,即性爱机器人无法成为也不应该被视为人类的完美伴侣。这一观点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挑战一:未来拥有逼真的人类外貌的机器人,或许能够进化到既能满足用户的性需求,又能为用户提供情绪价值,还能做家务的阶段。这种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机器人难道还算不上完美吗?挑战二:既然儒家反对将性爱机器人视为完美伴侣,那么儒家大概不会支持用户因沉溺于性爱机器人所带来的体验而不愿与真实人类建立伴侣关系。然而,问题在于该如何避免沉溺式地使用性爱机器人?挑战三:仅被当作工具的性爱机器人被用于人类伴侣间的日常使用,是否能够被儒家所接受?尝试基于儒家视角对以上挑战进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伦理 性爱机器人 儒家思想 伴侣关系 家庭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沦丧抑或是伦理转向 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研究 被引量:151
4
作者 狄金华 郑丹丹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6-212,共27页
本文将家庭资源分配置于三代的代际链,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亲代优先性"和"成年子代优先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代际分配的四个亚类型,并以此来审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资源分配。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的... 本文将家庭资源分配置于三代的代际链,将家庭资源分配中的"亲代优先性"和"成年子代优先性"结合起来形成资源代际分配的四个亚类型,并以此来审视当前农村家庭养老中的资源分配。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分析发现,个体的现代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决策,其中,个体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状况的改进)使其在资源分配时倾向于支持子代。基于此,本文提出,农村家庭资源的代际分配并未呈现"伦理沦丧"特征,上位优先型的分配方式仍在家庭资源代际分配中占据重要位置;造成农村家庭对亲代赡养资源供给不及现象的原因并不总是"伦理危机",而由"伦理转向"所导致的下位优先分配原则可能是上述现象的重要诱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沦丧 伦理转向 家庭资源 代际链 养老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的继承和创新 被引量:6
5
作者 路丙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2-85,共4页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代际伦理和谐 传统孝道 继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家族组织中的伦理精神 被引量:9
6
作者 徐茂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102,共7页
传统时代的家族伦理精神可以归结为“仁”与“孝”。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家族虽然也倡导“仁”与“孝”,但重心发生转移,对“孝”的强调更甚于重“仁”。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与和睦,历代士大夫们还建立与家族伦理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它包括... 传统时代的家族伦理精神可以归结为“仁”与“孝”。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家族虽然也倡导“仁”与“孝”,但重心发生转移,对“孝”的强调更甚于重“仁”。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与和睦,历代士大夫们还建立与家族伦理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它包括血缘凝聚制度、道德规范制度、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传统的家族伦理精神既有符合人性的相互关爱和对长辈的尊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为了适应专制政体而制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各种道德规范,如等级森严的“三纲六纪”,这些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地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伦理 仁孝 制度保障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及其现代嬗变(上)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义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8-54,共7页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好这一共同体并保障它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一贯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能否克服各种危机、保持繁荣兴旺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复合型土地所有制 共同体责任伦理 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大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医疗照料的伦理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马晓 郭照江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6年第5期79-80,共2页
老年人作为脆弱群体,应当得到社会的照料帮助,要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一方面,不断增强社会照料责任,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家庭照料,同时,提倡老年医疗照料储蓄、提倡邻里守望相助。
关键词 老年医疗照料 伦理思考 家庭美德 社会美德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家国共同体及其现代嬗变(下) 被引量:6
9
作者 姜义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3-58,共6页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 家国共同体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主要支柱,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的一个核心价值。但它多次受到个人本位主义和社会大同主义的挑战,更不断受到共同体内部各不同构成部分的挑战。中国历史演进的全过程表明,能否维系好这一共同体并保障它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一贯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大一统国家能否克服各种危机、保持繁荣兴旺的关键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共同体 复合型土地所有制 共同体责任伦理 个人本位主义 社会大同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文化与“家庭伦理剧”意义上的“和谐家庭”建构
10
作者 冯国军 牛殿庆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7-106,共10页
电视剧《继父》等“家庭伦理剧”类剧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产生一定轰动传播效应的大众传媒影视娱乐形式。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目,着眼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意义,聚焦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体现的“和”等核心内容。通过... 电视剧《继父》等“家庭伦理剧”类剧目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沃土中生长出来、产生一定轰动传播效应的大众传媒影视娱乐形式。这类题材的电视剧目,着眼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文化意义,聚焦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体现的“和”等核心内容。通过情节演绎“家”是建构社会自身“和谐”的根本所在,展示出“家庭”要树立榜样,讲究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家要讲“爱”和责任;“家庭仁德”养成教育在于“见贤思齐”、“礼”的修养与“位”的坚守等操行细节。倡导在“家”平常心的养成,要有“正能量”的修养爱好,要把“家”看作温馨的港湾,要具备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不改其乐意识,并积极融合于新时代合理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道德精神的不断建构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文化 “家庭伦理剧” 和谐 和谐家庭 仁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方法的“家庭伦理”——谈2021年度短篇小说的持续突围
11
作者 李振 王震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6-102,共7页
将“家庭伦理”作为方法去考察2021年度的短篇小说,可以更深入地讨论中国家庭秩序的变迁对整体社会结构尤其是时代情感结构的影响。在短篇小说的创作肌理中,作家对于家庭伦理关系浓墨重彩的书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策略与手段的呈现,更是... 将“家庭伦理”作为方法去考察2021年度的短篇小说,可以更深入地讨论中国家庭秩序的变迁对整体社会结构尤其是时代情感结构的影响。在短篇小说的创作肌理中,作家对于家庭伦理关系浓墨重彩的书写,不仅是对一种叙事策略与手段的呈现,更是他们凭借创作而介入现实的一条“抗争”或“寻觅”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篇小说 方法 家庭伦理 代际关系 婚姻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际合力:农村代际关系演变的新趋势 被引量:5
12
作者 苏运勋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0-196,共7页
现代性是理解当前农村代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通过对华北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遭遇现代性的农民家庭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危机,表现为家庭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家庭发展目标的增添;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顺利推进家庭再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现代性是理解当前农村代际关系演变的重要变量。通过对华北农村的田野调查发现:遭遇现代性的农民家庭面临着新一轮经济危机,表现为家庭再生产成本的提高和家庭发展目标的增添;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并顺利推进家庭再生产,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代际合力为主要形式的人力动员模式成为农民家庭的优先选择;虽然代际合力有助于推进农民家庭再生产,但其建立于两代人“自我开发”的基础之上,传统的家庭和村社伦理为这种“自我开发”提供支撑。代际合力的提出不仅把家庭研究纳入到“微观—宏观”互动的视野中,而且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的“代际交换模式”,为理解当前农民家庭再生产和现代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概念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再生产 现代性 代际合力 自我开发 伦理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贺艳霞 葛卉玲 +1 位作者 张丽 李宝娥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3年第2期198-199,共2页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接受家庭随访、电子通信随访、康复技能指导、心理护理等形式的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脑卒中护理。结果...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接受家庭随访、电子通信随访、康复技能指导、心理护理等形式的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脑卒中护理。结果干预六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医院的护理工作向家庭延伸,拓宽了护理工作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护理干预 脑卒中患者 护理质量 家庭护理 和谐医患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何以促进德性的生长
14
作者 赵亚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4期44-50,共7页
家哲学的研究开启了关于“家”的本体论研究转向。“家”不仅指涉家庭这一伦理实体,更辐射至民族、国家、天下,因此家不仅是伦理之家,也是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宇宙之家,更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心灵之家。“家”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是实现个体... 家哲学的研究开启了关于“家”的本体论研究转向。“家”不仅指涉家庭这一伦理实体,更辐射至民族、国家、天下,因此家不仅是伦理之家,也是空间上不断扩展的宇宙之家,更是个体精神世界的心灵之家。“家”具有重要的伦理功能,是实现个体德性生长的原初机构,其伦理—道德的发生机制是代际时间中的双向回旋、伦理空间的螺旋延展以及时空交织而成的“在家感”。从时空性的发生机制出发,借助现象学的方法论,教育首先应引导人们回望过去,在伦常明察中直观“家”的本质;其次要聚焦当下,在情感感受中激发学生的“在家感”,并以构建道德地图的方式,实现精神世界的层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德性 代际时间 伦理扩展 双向回旋 伦理空间 在家感 道德发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