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叙事教学模式构建
1
作者 张仁竞 王静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9,共7页
在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数字化时代以其媒介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叙事教学因其多场景特征而受到青睐。构建一种基于概念整合... 在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数字化时代以其媒介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叙事教学因其多场景特征而受到青睐。构建一种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叙事教学模式,并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为例,通过文献回顾和文本分析,从叙事线索、情感体验、认知能力等三个维度展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不仅为叙事教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与深化,也为实际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叙事教学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古代文论文明互鉴之路径——以“幽玄”范畴在日本的变异归化为镜
2
作者 曹顺庆 王熙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本古典文论范畴的“幽玄”流变为镜,可以更深入地观照中国古代文论自身。“幽玄”的流变之路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幽玄”从中国流变至日本的“他国化”变异之路,二是“幽玄”在日本的现代阐释之路。因而需首先对“幽玄”的中日流变之路进行追溯与考察,其次采取“迂回进入”的方法,以大西克礼对“幽玄”范畴的现代阐释路径为镜,审思其理路,概观其得失,以为思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这一百年命题提供镜鉴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古代文论 现代阐释 幽玄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维拓展
3
作者 汪一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4,共10页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体的认知,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在历史维度上,“两个结合”作为一种文论史叙述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论资源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推动了对“中国文论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在未来维度上,“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文论在“古今中西”格局中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策略与目标,为中国文论的自主性建构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与合法性依据
4
作者 姜文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2-31,共10页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文论知识型”向“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历时性转换生成于社会文化知识型的现代性建构历程之中。在这一知识型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从“古代文论知识型”向“现代文论知识型”的历时性转换生成于社会文化知识型的现代性建构历程之中。在这一知识型转换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和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是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秩序的重建同频共振,并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密切相关的。百余年来中国现代性的建构历程和现代知识型的生成及范式转型过程,是一个对于现代性内涵及知识的特性与功能的认知不断游移深化的过程。只有在现代思想文化知识生产的总体性话语关联与知识系统的坐标系中,我们方可历史地把握现代形态的中国文论的建构特质与其知识学的基本定位,探寻和确认中国现代文论知识生产的合法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知识型 中国现代性 文化秩序重建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文论的总名:建立、演变、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177,共13页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 中国现代文论经历了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的文艺学、改革开放后的文学理论三个总名的演进。民国时期的文学概论,主要来自英语世界的文学批评,但在现实中又有三种模式:英语文论模式、中国古代模式、苏俄文论模式。1949年前的文艺学,虽然其名来自汉语文化圈对德国文学科学的汉译,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主要来自苏联的文学科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艺学有三个阶段的演进: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主,60年代开始加上中国内容的转型,改革开放后有与时俱进的思想革新。但改革开放后主要与英语文论互动,产生了文学理论这一新词新义,与同时存在的文艺学和文学概论进行总名的竞争,各显风采。以2010年为标志,文学理论作为文论的总名基本获得共识,其意义不但要从中国文论自身的演进,更要从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的互动中去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总名 文学概论-文艺学-文学理论 中外文论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与“通”: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何以可能
6
作者 刘金波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文论如何古今贯通、中西互鉴,如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形成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方向。基于文化研究和关...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文论如何古今贯通、中西互鉴,如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形成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方向。基于文化研究和关键词研究方法,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可以从“反”与“通”的角度凸显自身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中国文论历史流变的三个“元”关键——人学视域、反者道动、意在言外为其当下建设提供了通晓、通变与通达的学理基础。通过将学术精神和工具理性结合,将人文精神和学术伦理结合,中国文论可以在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当下应该做什么等中国实践性问题方面提出传统坚守、文明转化、理论通达、方法转向、中外互鉴等方面的可能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明 中国文论 “反”(返) “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朱立元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7-90,共24页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在被有批判地接受的各个阶段都实际上参与了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实绩。...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进入中国二十多年以来,对中国当代文论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其积极影响集中体现在它在被有批判地接受的各个阶段都实际上参与了当代中国文论的创新建构,并取得了若干重要的实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批判性、反思性的启迪;(2)助推中国当代文论走向多元化;(3)对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有力冲击;(4)后现代"文学终结论"引发的争论;(5)后现代生态批评对中国文论的建设性影响。这种积极影响之所以能够发生,不仅仅由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确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合理因素,而且更决定于作为接受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能够以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本土化的态度,紧密结合中国语境和中国问题,对它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改造和吸收,使之融入中国文艺学的创新建构过程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积极影响 中国文论 批判性与反思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6
8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97-103,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当代文论仍保持着多元创新探索的态势,从总的趋向看是正在走向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代文论的创新建构,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精神,文论的体系化、学科化、科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当代文论 20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英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8-38,共11页
本文回顾海外三次文学争论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声音或谱系,它有着与欧美人文研究界整体范式转型类似的机构发展轨迹。正如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 本文回顾海外三次文学争论所显现的学术研究的范式变迁,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来就不只是一种声音或谱系,它有着与欧美人文研究界整体范式转型类似的机构发展轨迹。正如各种中外理论此起彼伏,中国经验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早已复数化与复杂化,要求多元甚至变动的视角进行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范式 机构变迁 文学价值 批判理论 中国经验 地缘文化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 被引量:4
10
作者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83,共7页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 在"‘后’语境"下,现代性既成了面向中国文论的"提问方式"又成了它的"问题之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对"后学"思潮的接受不能完全替代对"现代性"问题的集中探讨,特别是不能替代对现代性的内在"自反性"特征的思考。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必将最终直面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道路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在深入把握现代性思想精髓的基础上探索当代文学理论深入文学现实的能力和整体创新发展的道路。这既是文学理论的现代性研究的意义,同时也是它提出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文学理论 后现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与西方影响——试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西方影响问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德胜 杨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8,共9页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深染了西方的影响。其时,"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作为变革中的中国文艺理论的最关键问题,令建设现代中国人文精神的强烈诉求及其遭遇的挑战贯穿于这一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整个建设过程。西方近现代各种文艺思想和理论正是在此过程中,以其各自的现代性或反思现代性的特征,为中国学者所关注、借鉴,进而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产生了诸多具体而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 中国 西方 现代性的中国武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黄波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8-133,142,共7页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 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由于偏离民族文化的源流,在欧美文学理论的强力挤压下近乎"失语"。本文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的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即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基石,批判性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兼顾全球化语境文化氛围,以民族性、原创性和现代性原则、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和普世性价值观重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体系,重塑民族文学新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文学理论 民族性 原创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贺昌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7-151,共5页
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样态是在晚清时期古今中西交会互生的情境中诞生并演进而来的,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路向。这四种路向除了各自都有其或隐或... 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样态是在晚清时期古今中西交会互生的情境中诞生并演进而来的,追溯其源头,大体可以概括为章太炎、刘师培、王国维和梁启超所代表的"人文、修辞、审美、社会"四种路向。这四种路向除了各自都有其或隐或显的延续之外,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形式理论""审美主义"及"社会批判"等文学理论取向,有着潜在的呼应与对接。重新发掘这些既有的资源,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论 文学 理论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丕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重任,本质真实论不能成立。文学是以艺术(审美)形式、形象表现、精神情感三元质相结合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 文学理论 艺术真实 本质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被引量:3
15
作者 方维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4,共10页
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文化和文学观"起始于日本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而这种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理论来源,须溯至丹纳的"环境论"。梁启超等学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论&qu... 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文化和文学观"起始于日本汉学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而这种实证主义文学史观的理论来源,须溯至丹纳的"环境论"。梁启超等学者充分吸收和借鉴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南北论",并做了进一步演绎和拓展。这种中国化了的"中国文学南北观",最终又成为卫礼贤等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学时所凭附的理论实据。缘于西方,成于东方,后又返归西方的中国文学南北论,无疑是国际文化交流史中的一个颇为精彩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 环境论 南北文学观 东往东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应遗忘的文艺思想史:普列汉诺夫与现代中国 被引量:3
16
作者 代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106,共6页
普列汉诺夫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是现在被我们遗忘了 ,这是苏联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动和我们盲目追随的结果。回顾历史 ,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的思想体系 ,包括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从认识论走向阶级论的理论思路 ... 普列汉诺夫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产生过巨大影响 ,但是现在被我们遗忘了 ,这是苏联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动和我们盲目追随的结果。回顾历史 ,普列汉诺夫艺术社会学的思想体系 ,包括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从认识论走向阶级论的理论思路 ,对现代西方艺术全盘否定的简单化态度等 ,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美学和文艺理论 ,并构成了 2 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文艺的主流叙述。普列汉诺夫文艺思想体系本身的矛盾与张力 ,依然是我们继续发展的理论生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列汉诺夫 艺术社会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现品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7-70,共4页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 《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传播呼应了五四之后中国新文学由“呐喊”向“彷徨”的时代转型,其现代性文艺思想填补了五四文学主体性理论建设的空白。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译介及其在创作中的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树立了现代性的文学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闷的象征》 鲁迅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回现代性的发生期与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明华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1,共7页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发生无疑与百年前的晚清、“五四”关联密切。但历经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并没有完成。为此之故,有必要再次返回现代性的发生期,批判性地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状况与晚清、“五四”时期的内在关联。回到当下,... 中国文论的现代性发生无疑与百年前的晚清、“五四”关联密切。但历经百年,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并没有完成。为此之故,有必要再次返回现代性的发生期,批判性地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状况与晚清、“五四”时期的内在关联。回到当下,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已然具有“别现代性”,因此,在返回晚清、“五四”思考中国文论的现代性问题时,有必要立足社会文化的实际,把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一方面是现代性的,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的,因此超越了“五四”文论的现代性局限。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需要批判性地介入当下的文学文化与社会现实,同时又需要具备“创造性转换”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公共性等必要的社会文化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发生期 别现代性 中国文论 创造性转换 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初创反思其现代转换
19
作者 梁结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74-179,共6页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的"诗文评"只有目录学的意义,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科门类。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产生得益于西方科学思想和20世纪初期的"整理国故"运动,它是中西文化濡涵的结果,因此,学科必须坚持中西两个维度。中国古代文论衍生于中国大文化的土壤,郭绍虞等学科奠基者从繁浩的经、史、文中梳理文论的脉络,而尔后的大学学科建制使得这门学科研究日益封闭于纯文学领域。要想实现转换,我们有必要恢复"大文论"的传统,从文史哲的整体中进行研究,还原学科的真实面目,避免古代文论与传统文化的脱节。中国古代文论体现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在治学方法上,郭绍虞等人"各照隅隙"的治学方法在当代仍然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绍虞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论对纯形式观的探讨及理论价值
20
作者 罗伟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9-154,共6页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 由于康德美学的直接或间接启悟,以王国维、闻一多、宗白华、梁宗岱等为代表的现代文论家对形式问题有过热切的关注。他们在各自的著述中自觉进行过形式理论的建构,将形式认定为构成艺术本质的核心因素。这种建构不仅赋予了现代文论迥异于传统的异质因素,而且从一个侧面鲜明地展示了现代文论的现代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论 纯形式观 康德美学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