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叙事教学模式构建 |
张仁竞
王静
|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中日古代文论文明互鉴之路径——以“幽玄”范畴在日本的变异归化为镜 |
曹顺庆
王熙靓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3
|
“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维拓展 |
汪一辰
|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中国现代文论知识型的生成与合法性依据 |
姜文振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中国现代文论的总名:建立、演变、意义 |
张法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6
|
“反”与“通”: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何以可能 |
刘金波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 |
朱立元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1
|
|
8
|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 |
赖大仁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6
|
|
9
|
从文学争论看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
张英进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1
|
|
10
|
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 |
段吉方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11
|
“现代性的中国式诉求”与西方影响——试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中的西方影响问题 |
王德胜
杨光
|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1
|
|
12
|
新世纪中国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展望 |
黄波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
|
|
13
|
现代中国文论转型的四种路向 |
贺昌盛
|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4
|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
朱丕智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
|
|
15
|
早期中国文学史纂中“南北文学观”的缘起与回转 |
方维规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6
|
不应遗忘的文艺思想史:普列汉诺夫与现代中国 |
代迅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7
|
《苦闷的象征》的传播及其意义──兼论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
任现品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8
|
重回现代性的发生期与建设“别现代性”的中国文论 |
肖明华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19
|
从中国古代文论的学科初创反思其现代转换 |
梁结玲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4 |
0 |
|
20
|
论中国现代文论对纯形式观的探讨及理论价值 |
罗伟文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