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的强度与控制因素
1
作者 宋金明 袁华茂 +8 位作者 李学刚 曲宝晓 钟国荣 邢建伟 马骏 段丽琴 王启栋 戴佳佳 刘珊珊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4,共14页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 基于观测和大数据机器学习的研究表明,中国陆架边缘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年均碳汇强度为(-10.2±4.4)Tg/a。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全年吸收大气CO_(2),而渤海、南海南部和长江口沿岸向大气释放CO_(2)。东海碳汇最强,平均通量为(-10.5±4.5)Tg/a,黄海碳汇较小,为(-2.1±0.9)Tg/a。面积最小的渤海碳源为(+0.3±0.1)Tg/a,而面积最大的南海其碳源强度为(+2.0±0.9)Tg/a。从季节上看,冬季我国边缘海碳汇强度最大,为(-45.7±19.7)Tg/a,春季较弱,为(-16.9±7.3)Tg/a。而夏季和秋季我国边缘海整体为碳源,平均分别为(+11.9±5.1)Tg/a和(+9.9±4.3)Tg/a。中国陆架边缘海碳源汇强度平均不确定度为±43.0%(±4.4 Tg/a),比以往用局部海域观测数据导致的平均90.5%的不确定度,基于观测数据机器学习构建格点数据的估算结果不确定度降低了47.5%。海-气界面CO_(2)分压差的差异和由风速引起的CO_(2)交换速率差异是导致我国边缘海海-气界面碳源汇时空变化的关键,究其根本是源于水文动力、陆源输入、浮游生物群落及大洋跨陆架输送等多种因素和过程对我国边缘海海-气碳交换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汇强度 海气界面二氧化碳通量 控制因素 中国陆架边缘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河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研究进展
2
作者 熊春兰 刘士伟 +4 位作者 尚盈辛 陶慧 温志丹 刘吉平 宋开山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1-818,共8页
河流仅占地球非冰川陆地表面积的0.58%,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对全球河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研究存在较多盲点,导致全球河流CO_(2)排放通量的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测量手段的改进... 河流仅占地球非冰川陆地表面积的0.58%,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对全球河流水气界面二氧化碳(CO_(2))排放的研究存在较多盲点,导致全球河流CO_(2)排放通量的估算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近年来,随着测量手段的改进及全球数据累积量的增多,国内外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修订与更新。本文分别从时间与空间角度对全球河流二氧化碳分压(pCO_(2))和CO_(2)排放通量的差异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总结,明确目前全球河流CO_(2)排放通量及气候变化与人为扰动对该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河流与溪流表层水体pCO_(2)具有极强的时空异质性,全球河流与溪流pCO_(2)整体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趋势,热带河流和溪流pCO_(2)普遍高于温带、北方和北极地区;河流与溪流pCO_(2)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普遍高于冬季。目前全球溪流和河流的年CO_(2)排放通量最新估算结果为(2.0±0.2)Pg/a,河流及溪流水体CO_(2)排放通量随河流分支等级的升高而逐渐下降,细小河流在河流生态系统碳排放中的作用需引起关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河流与溪流在CO_(2)的产生与排放机制上表现出独特性,气候变化和人为扰动(筑坝、城市化、农业灌溉等)会增加河流CO_(2)排放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此外,全球河流与溪流水气界面的CO_(2)排放通量计算仍存在一定的时空偏差,为了提高CO_(2)排放通量评估的准确性,需在精细化的河网尺度上对其进行量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二氧化碳分压(pCO_(2)) 碳通量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竖直上升通道内二氧化碳流动不稳定性实验研究
3
作者 邓越文 雷贤良 +2 位作者 刘清江 刘书涵 吴攀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726-2736,I0018,共12页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 先进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_(2))布雷顿循环系统因具有紧凑、高效灵活的特点,在第三代光热系统和第四代核电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而布雷顿循环系统中的流动不稳定性威胁着机组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竖直上升并联管内CO_(2)的流动不稳定性,该文建立CO_(2)流动不稳定性系统进行实验研究,获得热工参数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引入无量纲节流系数,构建CO_(2)流动不稳定性预测模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误差±20%)。研究发现,增加系统压力、增加质量流量及过冷度范围在5~20℃时,减小过冷度均有利于提高并联管间流动的稳定性;随着出口节流增加,并联管间流动稳定性降低,且发生不稳定性的界限热负荷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流动不稳定性 并联管 界限热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被最大光能利用率的模拟及CASA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泽豪 张乐涛 +3 位作者 王清源 魏仪媛 何梦真 卫颖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05-314,共10页
[目的]为了在大气CO_(2)浓度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准确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方法]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中引入CO_(2)浓度因子,来模拟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后模型的NPP估计潜力... [目的]为了在大气CO_(2)浓度不断升高的背景下准确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方法]在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中引入CO_(2)浓度因子,来模拟不同植被类型的最大光能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对改进后模型的NPP估计潜力进行探索。[结果]2000-2020年,年平均大气CO_(2)浓度在中国陆地范围均表现为显著升高趋势,平均增幅为2.14μmol/(mol·a);纳入CO_(2)胁迫因子后,植被类型按最大光能利用率从大到小为农田>常绿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灌丛>湿地>草地(1.85,1.69,1.30,0.87,0.52,0.40,0.40 g/MJ);CASA_CO_(2)模型对NPP的估算精度相比于原CASA模型得到提高,CASA_CO_(2)模型在植被水平和综合水平的NPP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R^(2)分别提升-0.1%~3.7%和0.5%,RMSE分别降低0.3%~9.2%和0.7%,年NPP估算结果的RMSE降低1.9%;CASA_CO_(2)模型改善CASA模型对整体NPP的低估,由10.62%降至9.81%,CASA_CO_(2)模型对春季、秋季和冬季的整体NPP分别低估5.11%,2.72%,2.51%,夏季高估0.53%。[结论]在模型中考虑CO_(2)浓度变化对植被的影响,可以提高NPP估算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NPP 最大光能利用率 通量塔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热流影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数值研究
5
作者 代威 石申舟 +1 位作者 付衍琛 左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074-3083,共10页
针对部分极端工况下表面热流密度高、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采用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研究非均匀热流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针对内径为4 mm水平圆管内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流动传热,依次在相同总热流不同变化斜率、不同总热流... 针对部分极端工况下表面热流密度高、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采用数值计算分析方法研究非均匀热流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针对内径为4 mm水平圆管内超临界压力二氧化碳的流动传热,依次在相同总热流不同变化斜率、不同总热流相同变化斜率的2组线性非均匀热流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线性非均匀热流工况下热物性分布、浮升力影响对流换热特性规律。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均匀热流,非均匀热流工况下加热段入口处附近上壁面传热恶化更严重,线性非均匀热流分布下该处管壁温度可达均匀热流工况下的1.85倍;对给定的实际表面热流边界条件下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流动换热进行数值仿真,加热段入口处上壁面最大温度达出口温度的3.41倍,改变流动方向后这一比值降低到1.50,据此对采取超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相关冷却方案给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热流 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对流换热 浮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日变化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59
6
作者 刘辉志 涂钢 +2 位作者 董文杰 符淙斌 石立庆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1)半干旱地区湿季,相距5km的两种不同下垫面,即使在同一天气过程控制下,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降雨分布仍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表明降雨空间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2)在干季近地面层能量收支中,两种不同下垫面上的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热流量之差)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非生长季(干季)通常很小。在湿季(生长季),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垫面。(3)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20cm土壤层内,在湿季农田下垫面土壤的湿度有明显的跳跃,这与降雨过程有很好的相关。(4)在非生长季,两种不同下垫面地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差别不大,都很小。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在生长季农田下垫面吸收CO2通量较退化草原大,但比湿润地区稻田下垫面小一个量级,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变化 水汽通量 二氧化碳通量 半干旱地区 涡动相关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表层水二氧化碳及其海气通量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远辉 黄自强 +2 位作者 马黎明 乔然 张滨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7-42,共6页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低,大洋高;秋季西北部高,大洋低。黑潮区表层水CO2分压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大气输入东海海域的CO2通量为45.1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二氧化碳 海气通量 表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量特征 被引量:62
8
作者 徐玲玲 张宪洲 +2 位作者 石培礼 于贵瑞 孙晓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948-1952,共5页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约120万km2,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当雄草原站即位于该类植被的典型分布区.以2003年8~10月中旬在该站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8~10月份净二...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之一,面积约120万km2,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当雄草原站即位于该类植被的典型分布区.以2003年8~10月中旬在该站用涡度相关法连续观测的CO2通量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8~10月份净二氧化碳交换量(NEE)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光合有效辐射、降水、温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8~10月份的日均NEE有明显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通常在地方时11:00~12:00左右达到碳吸收的最大值,平均为-0.2680 mg CO2/(m2·s)(-6.0800μmol CO2/(m2·s)).白天的NEE与光合有效辐射之间符合很好的直角双曲线关系,表观量子产额平均为0.0203μmol CO2/μmol PAR,表观最大光合速率平均为 9.7411 μmolCO2/(m2·s).夜晚的NEE与5cm地温有很好的指数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涡度相关法 二氧化碳通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海淀公园绿地二氧化碳通量 被引量:30
9
作者 李霞 孙睿 +4 位作者 李远 王修信 谢东辉 严晓丹 朱启疆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6715-6725,共11页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有着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降尘、减噪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对北京海淀公园2006年5月到2007年3月的CO2通量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通过与温度、太阳辐...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有着释氧固碳、降温增湿、吸收有毒有害气体、降尘、减噪等多种生态功能。在对北京海淀公园2006年5月到2007年3月的CO2通量观测数据进行质量评价、数据剔除和插补的基础上,通过与温度、太阳辐射等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定量研究了海淀公园绿地CO2通量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淀公园绿地日CO2通量在一年内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植物生长季3—10月份以吸收CO2为主,11月至翌年2月份以释放CO2为主;年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为8.7554 tCO2/hm2a,反映了海淀公园绿地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二氧化碳通量 数据插补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方法及装置 被引量:15
10
作者 高程达 孙向阳 +4 位作者 曹吉鑫 栾亚宁 郝虎东 李泽江 唐青云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该文介绍了一种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的方法及装置。根据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对流和扩散的原理,设计了一条土壤二氧化碳通量测定的技术路线和装置,并用于野外实地观测。该装置由箱体和气体分析仪两部分组成,用软管连通。该方法和装... 该文介绍了一种土壤二氧化碳通量原位测定的方法及装置。根据土壤圈与大气圈之间对流和扩散的原理,设计了一条土壤二氧化碳通量测定的技术路线和装置,并用于野外实地观测。该装置由箱体和气体分析仪两部分组成,用软管连通。该方法和装置可用于区域内、多地点、多样地(点)土壤表面二氧化碳通量的测定,具有便于携带、成本低、易操作,测定数据可靠、直接、快速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表面 二氧化碳通量 原位测定 仪器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土壤剖面二氧化碳浓度的测定 被引量:11
11
作者 涂志华 赵阳 +3 位作者 郑力文 贾国栋 陈丽华 余新晓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97-1000,共4页
为了探索土壤剖面CO2浓度以及不同土壤层(腐殖质H层、A层、B层、C层)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应用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新方法,持续不间断的测量土壤剖面二氧化碳浓度。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为硅基非分散红外测量仪,能在高湿、高粉尘、污垢... 为了探索土壤剖面CO2浓度以及不同土壤层(腐殖质H层、A层、B层、C层)土壤呼吸的变化规律,应用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的新方法,持续不间断的测量土壤剖面二氧化碳浓度。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为硅基非分散红外测量仪,能在高湿、高粉尘、污垢及其他恶劣环境中进行光谱数据采集。通过2013年全年光谱测定值的采集,并应用梯度法模型计算不同深度土壤碳通量,同时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持续监测的土壤碳通量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剖面CO2浓度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CO2浓度增大;梯度法模型得出的不同土壤层的土壤呼吸模拟值与实测土壤呼吸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H,A,B,C层的模型预测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06 9,0.718 5,0.838 2,0.903 0,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206 7,0.104 1,0.015 6,0.009 6。均达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定量分析不同土壤层碳通量是可行的。该方法具有清晰揭示土壤CO2在不同土壤层之间的传输规律,以及有助于分析不同土壤层土壤呼吸特性的优点,能为全球土壤剖面碳通量计算提供基础数据,是一种具有发展前途的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分散红外(NDIR)技术 土壤剖面 二氧化碳 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被引量:52
12
作者 孙向阳 乔杰 谭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9,共6页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h^(-1)。变动范围为-341.03~ 1193.59mg· m^(-2)·h^(-1)。 3种森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年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但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幼林地<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此外.林地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也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土壤 二氧化碳 温室气 排放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法监测二氧化碳的通量 被引量:11
13
作者 宋雪梅 刘建国 +6 位作者 张玉钧 曾宗泳 何莹 崔益本 陈寅 田勇志 张亮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84-187,共4页
含碳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加剧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大面积范围内二氧化碳气体通量的测量对于评价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TDLAS)光谱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 含碳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所加剧的温室效应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大面积范围内二氧化碳气体通量的测量对于评价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贡献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TDLAS)光谱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快速响应等特点,是痕量气体高灵敏快速监测的新方法。文章以可调谐分布反馈半导体激光器作为光源,通过波长调制方法对1.573μm附近二氧化碳气体某一吸收线的二次谐波信号测量,结合激光分束技术,实现对不同高度层面700多米光程范围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的快速在线检测。结合大口径闪烁仪测量出来的莫宁-奥布霍夫长度和特征速度,通过公式计算得到一天内二氧化碳气体的通量在-1.5~2.5mg·(m2·s)-1范围内的波动,突破了目前对近地面痕量气体通量的监测只能提供局地结果的状况,使大面积范围内痕量气体通量的测量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遥测二氧化碳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雪梅 刘建国 +6 位作者 张玉钧 陆亦怀 曾宗泳 何莹 崔益本 田勇志 田林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803-807,共5页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响应时间快等优点。以室温下工作的近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通过波长调制方法对1 578nm附近CO2气体吸收线的二次谐波信号测量,结合双开放光路技术,实现对不同高...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DLAS)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响应时间快等优点。以室温下工作的近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为光源,通过波长调制方法对1 578nm附近CO2气体吸收线的二次谐波信号测量,结合双开放光路技术,实现对不同高度层面700多米长光程范围内CO2气体浓度的快速在线检测。结合大口径闪烁仪测量的莫宁-奥布霍夫长度和特征速度,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得到CO2气体的通量在-60~60mg.m-2.s-1范围内波动。实验数据与涡动相关比较表明,两者数据整体变化趋势一致,该方法可以获得较理想的结果。突破了目前对近地面痕量气体通量的监测只能提供局地结果的现象,使大面积范围内痕量气体通量的测量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 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猪场污水贮存过程中CO_2、CH_4排放试验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娜 董红敏 +2 位作者 朱志平 韩磊 黄叶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34-238,共5页
猪场粪污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针对中国缺乏猪场污水贮存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参数的问题,该文选择温度较高的夏季,利用动态箱法于2007年6月对猪场的三格式化粪池进行了CO2、CH4气体排放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大气平均温度为28.4℃时,... 猪场粪污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针对中国缺乏猪场污水贮存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参数的问题,该文选择温度较高的夏季,利用动态箱法于2007年6月对猪场的三格式化粪池进行了CO2、CH4气体排放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大气平均温度为28.4℃时,86%的温室气体排放源于一级和二级化粪池,一级、二级和三级化粪池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分别为407.5、383.0、127.7g/(m2·h)二氧化碳当量;CH4是本污水贮存单元中产生的主要的温室气体,一、二、三级化粪池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中,CH4排放的贡献率分别为95%、96%、95%,控制一、二级化粪池甲烷排放将大幅度减少猪场污水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舍 化粪池 温室气体 甲烷 二氧化碳 排放控制 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对沼泽湿地生态系统CO_2和CH_4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卢妍 宋长春 +1 位作者 王毅勇 赵志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306-2313,共8页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3~2005年在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化草甸和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地区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3~2005年在生长季对三江平原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沼泽化草甸和毛果苔草(Carexlasiocarpa)沼泽地区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野外对比观测实验。结果表明:2003-2005年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C02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C02排放通量的1.65、2.06和2.01倍,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CO2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CO2排放通量的2.58、2.27和4.21倍,表明沼泽湿地土壤-植物系统CO2排放通量的主要贡献者是植物地上部分的呼吸作用,且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CO2排放通量均显著大于毛果苔草沼泽,主要是由于植物生物量的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不同。2003~2005年植物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土壤-植物系统CH4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的4.84、3.55和6.45倍,毛果苔草沼泽土壤-植物系统CH4排放通量分别是土壤的2.60、1.25和3.22倍,且3个生长季小叶章草甸和毛果苔草沼泽CH4排放通量均具有显著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水位的差异以及植物对CH4排放能力的不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CO2排放通量 CH4排放通量 湿地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SN的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 被引量:9
17
作者 徐林 莫路锋 +3 位作者 宣子蔚 徐小军 王圣辉 周国模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6,共5页
CO2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源、汇及通量的精确测量备受关注。土壤呼吸是影响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土壤呼吸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为68PgC·a-1,约占大气CO2总量的10%(Raichetal.,1992;刘绍辉等,1997;高会议等,... CO2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源、汇及通量的精确测量备受关注。土壤呼吸是影响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土壤呼吸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为68PgC·a-1,约占大气CO2总量的10%(Raichetal.,1992;刘绍辉等,1997;高会议等,2009)。但是,目前大范围准确地监测土壤CO2通量仍然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网络(WSN) CO2传感器 土壤碳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素对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马德华 庞金安 +1 位作者 霍振荣 李淑菊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97-100,共4页
温度、光照、CO2浓度及测定时间等因素均对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光通量密度在1400μmo1·m-2·s-1左右光合作用达到光饱和点;25~30℃时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温度上升或下降均明... 温度、光照、CO2浓度及测定时间等因素均对黄瓜幼苗的光合速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光通量密度在1400μmo1·m-2·s-1左右光合作用达到光饱和点;25~30℃时黄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温度上升或下降均明显降低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同时使光补偿点和饱和点发生变化。一般条件下,CO2浓度越高,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越大,光饱和点上升。测定时间也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上午光合能力最强,下午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幼苗 环境条件 光照强度 二氧化碳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电场驱动下膜分离CO_2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陈一民 谢凯 +2 位作者 盘毅 许静 雍成纲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40,56,共4页
以离子交换膜为基础 ,进行预处理和化学改性。研究了不同预处理条件、化学改性方法及低压电场的电压对离子交换膜的CO2 分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进处理条件、施加低压电场及在膜中加入亲水物质可明显地增加离子交换膜的二氧化碳通量。
关键词 CO_2 通量 离子交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郊地区二氧化碳通量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窦军霞 刘伟东 +1 位作者 苗世光 李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228-5238,共11页
利用位于北京市顺义气象局45 m气象塔上36 m高度的湍流观测资料,对该区域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共365d的二氧化碳通量(CO2)的时间变化和各方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CO2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受交通因素和居民日... 利用位于北京市顺义气象局45 m气象塔上36 m高度的湍流观测资料,对该区域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共365d的二氧化碳通量(CO2)的时间变化和各方位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计算了CO2年排放量。结果表明,CO2受交通因素和居民日常生活排放的影响较小,冬季耗能取暖会显著增加CO2的排放量;受供暖排放和植物生长季节光合作用的影响,冬季的CO2通量值在全天绝大多数时刻均高于其他季节,其日平均值为15.6μmol m-2s-1,显著高于春、夏、秋季的日平均值5.6、5.7和8.8μmol m-2s-1(t-test,P<0.001)。各方向CO2通量值的大小与其源区内土地利用/覆盖方式以及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性质密切相关,住宅楼、饭店、工厂、旅馆等人工建筑面积占比例越大,CO2排放量越大;而植被覆盖比例较高的方向CO2值较小。观测点周边区域是CO2的排放源,且年平均排放量达到13.6 kg m-2a-1,但低于同一时期北京市内高密度住宅区域的CO2年排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通量 涡动相关技术 城郊地区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