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及环境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婉月 范宾倩 +6 位作者 任重远 李睿 刘盈盈 李丽明 李媛 耿春梅 杨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64,共12页
为深入探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环境中的VOCs污染特征,于2021—2022年对3个园区环境进行VOCs采样与组分分析,并估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同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便全面地评估其环境与人体健... 为深入探究伊犁河谷核心区工业园区环境中的VOCs污染特征,于2021—2022年对3个园区环境进行VOCs采样与组分分析,并估算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同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便全面地评估其环境与人体健康效应。结果表明,春、夏、冬三季园区环境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89.9±172.1,129.3±56.0和426.4±155.9μg/m^(3)。烷烃是冬季各园区TVOCs质量浓度的主要特征组分(64%∼70%),OVOCs是夏季和春季TVOCs质量浓度贡献最高的组分,贡献率分别为35%∼43%和30%∼47%。园区的OFP均值为494.5μg/m^(3),其中OVOCs(19%∼47%)、芳香烃(24%∼28%)和异戊二烯(12%∼29%)是OFP的主要贡献组分,主要的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园区的SOAFP平均生成量为1.9μg/m^(3),以芳香烃的贡献为最大(88%∼93%),甲苯、二甲苯、苯和乙苯等为关键物种。各园区环境VOCs对人体存在潜在的非致癌风险主要由丙烯醛引起。苯、三氯甲烷、四氯乙烷、1,2-二氯乙烷和1,2-二溴乙烷的平均终生癌症风险(lifetime carcinogenic risk,LCR)均大于10-6,表明可能存在潜在的致癌风险。研究显示,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和十二烷是协同防控该地区PM_(2.5)和O_(3)的关键前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园区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典型行业VOCs排放源成分谱及环境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董静 李顺姬 +3 位作者 党小庆 屈嘉鑫 王赫 吉硕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9-628,共10页
持续推进关中地区VOCs精细化管控,以西安市和咸阳市为代表,选取包装印刷、电子产品制造、工业涂装、涂料及油墨制造、家具制造和橡胶制品6个行业进行样品采集,研究关中地区典型行业VOCs排放源成分谱、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气溶胶生... 持续推进关中地区VOCs精细化管控,以西安市和咸阳市为代表,选取包装印刷、电子产品制造、工业涂装、涂料及油墨制造、家具制造和橡胶制品6个行业进行样品采集,研究关中地区典型行业VOCs排放源成分谱、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结果表明:包装印刷和工业涂装行业主要排放VOCs为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53%~73%)和烷烃(17%~34%);电子产品制造行业为OVOCs(68%)和烯烃(29%);涂料及油墨制造行业以OVOCs(61%)和芳香烃(22%)为主;家具制造行业以芳香烃(78%)和OVOCs(19%)为主;橡胶制品行业以烷烃(78%)为主.其中乙醇、丙酮、异丙醇、甲醛、乙酸乙酯、间/对-二甲苯为关中地区典型行业排放的主要特征物种.基于最大增量反应活性法(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FAC),得出OVOCs、芳香烃和烯烃是OFP的主要来源,芳香烃是SOAFP的主要来源,主要排放来源为涂料及油墨制造、工业涂装和家具制造行业应重点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地区 典型行业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源成分谱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典型石化园区VOCs排放特征及影响评价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香蕊 魏巍 +3 位作者 李国昊 白画画 刘晓宇 吕喆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23-2433,共11页
以京津冀地区某石化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园区内5个代表性点位进行采样并分析,识别了该区域内8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征,评估其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5个点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浓度为546.0~4472.2μg/m^(3),烷烃... 以京津冀地区某石化园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园区内5个代表性点位进行采样并分析,识别了该区域内85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排放特征,评估其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5个点位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s)浓度为546.0~4472.2μg/m^(3),烷烃和烯烃是主要组成部分,芳香烃和卤代烃次之.对比各点位VOCs组分的日变化发现谷峰出现的时间有所差异,且各点位的特征物种不同.合成橡胶区OFP最高(13239.8μg/m^(3)),烯烃对O_(3)生成的贡献最高(62.8%~90.5%),其次是烷烃(3.8%~34.8%)和芳香烃(2.2%~22.1%).除此之外,仅合成橡胶区发生恶臭污染,1,3-丁二烯(0.68)、正己烷(0.30)是产生恶臭的主要VOCs物种.通过使用US EPA方法评估各点位健康风险,发现合成橡胶区域非致癌风险及炼油区致癌风险高于其他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石化园区 臭氧生成潜势 恶臭污染 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媛倩 盛浩哲 +5 位作者 曹霞 岳利波 罗艺琳 付广宇 孙鹏 陈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08,I0006,共9页
在华北地区选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开展基于不同生产环节和有机溶剂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和117种VOC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中,印刷、喷涂环节的VOCs浓度最高。2)印刷企业VOCs以含氧... 在华北地区选取典型有机溶剂使用行业开展基于不同生产环节和有机溶剂类型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样品采集和117种VOCs组分分析。结果表明:1)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不同生产环节中,印刷、喷涂环节的VOCs浓度最高。2)印刷企业VOCs以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占比(质量分数)为18.0%~99.6%。水性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异丙醇、甲基丙烯酸甲酯、1-己烯,溶剂型油墨车间特征组分为乙醇、乙酸乙酯和甲基环己烷。金属表面涂层企业以OVOCs和芳香烃为主,占比分别为4.6%~82.1%和9.1%~70.1%。水性涂料组分主要有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间/对二甲苯。溶剂型涂料特征组分为间/对二甲苯、乙醇和乙苯;末端处理设施紫外线(UV)光氧催化和催化燃烧装置分别对乙醇和间/对二甲苯去除效果较好。3)印刷企业对臭氧生成潜势(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OVOCs,平均占比73.3%,高活性组分主要有乙醇、乙酸乙酯和异丙醇,金属表面涂层企业对OFP贡献大的VOCs组分为芳香烃,平均占比48.5%,高活性组分主要为间/对二甲苯、乙苯和甲苯。各环节对比源反应活性(SR)差异显著,VOCs的UV光氧催化治理工艺会导致印刷和金属表面涂层企业SR大于生产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印刷 金属表面涂层 化学反应活性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市生活源VOCs排放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
5
作者 许文举 石婧雯 +6 位作者 姬亚芹 王冰冰 杨夏微 申瑞星 马皎璠 纪元 姜艳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0-1958,共9页
为明确克拉玛依市典型生活源VOCs的排放特征,识别主要排放源和优势组分,并评估其对区域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克拉玛依市各生活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编制了克拉玛依市2021年生活源VOCs排放清单,基于ArcGIS技术进... 为明确克拉玛依市典型生活源VOCs的排放特征,识别主要排放源和优势组分,并评估其对区域臭氧生成的潜在影响,通过实地调研获得克拉玛依市各生活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系数法编制了克拉玛依市2021年生活源VOCs排放清单,基于ArcGIS技术进行3 km×3 km空间分配,分析VOCs排放规律、物种组成和臭氧生成潜势(OFP),并利用蒙特卡罗模拟评估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①2021年克拉玛依市生活源VOCs排放总量为355.78 t,其中,炊事油烟是主要排放源,占总排放量的60.01%,其次为加油站(15.63%)和装修(9.90%)。②空间分布上,克拉玛依区排放量最高,占总排放量的67.95%,其次是独山子区(18.33%)、白碱滩区(12.45%)和乌尔禾区(1.27%)。③VOCs的主要组分为烷烃(43.24%)、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29.88%)和烯烃(10.04%),其中2,2,4-三甲基戊烷、己醛、1-己烯、异戊烷和丙酮为生活源VOCs优势物种;总臭氧生成潜势(OFP)为699.98 t,OVOCs是OFP的主要贡献组分,贡献率为42.02%,炊事油烟和加油站是最大OFP贡献源。④蒙特卡罗模拟结果表明,各生活源VOCs排放量的不确定性范围在−25%~25%之间。研究显示,2021年克拉玛依市生活源VOCs的主要排放源和OFP贡献源为炊事油烟和加油站,排放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区,烷烃和OVOCs为VOCs的优势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市 生活源 挥发性有机物(VOCs) 排放清单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市春夏季VOCs组成特征及其对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臭氧的贡献
6
作者 陈思宇 孙丽娟 +1 位作者 苏枞枞 于兴娜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8-555,共8页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 基于太原市2023年春夏季VOCs观测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太原市春夏季VOCs的组成成分、污染特征及其日变化特征,并利用MIR系数、等效丙烯浓度及FAC系数法评估并研究各类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FP)。结果表明,太原市春夏季大气TVOCs小时平均体积分数为(20.0±0.87)×10^(-9),其中烷烃和含氧有机化合物(OVOCs)是含量最丰富的VOCs组分。太原市TVOCs浓度呈现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10:00和22:00;从VOCs种类上看,烷烃、烯烃、乙炔和芳香烃与TVOCs浓度的日变化特征较一致,呈现早晚高午后低的变化趋势,OVOCs与其他VOCs物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通过φ(T)/φ(B)的比值分析发现太原市春夏季大气中VOCs主要受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源的共同影响。太原市春夏季大气VOCs的SOAFP为25.4×10^(-2)μg.m^(-3),其中芳香烃为绝对优势物种,其贡献率超过90%;TVOCs的OFP为49.1×10^(-9),等效丙烯浓度为3.99×10^(-9),各VOCs物种的OFP依次表现为烯烃>OVOCs>芳香烃>烷烃>乙炔,表明烯烃和OVOCs对O_(3)生成具有重要贡献。对涂料溶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效管控将有利于控制太原市大气中的SOA生成,而控制机动车排放是有效降低O_(3)污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挥发性有机物 污染特征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冬夏季VOCs污染特征、生成潜势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康涛 陈林昌 +2 位作者 冯利辉 孙景侠 陈涛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2,共11页
为了解滁州市冬夏季VOCs污染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二次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分别对滁州市2023年1—2月和7—8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滁州市冬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91μg/m^(3)和97.59... 为了解滁州市冬夏季VOCs污染特征,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二次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分别对滁州市2023年1—2月和7—8月环境空气中VOC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滁州市冬夏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5.91μg/m^(3)和97.59μg/m^(3),总OFP分别为221.11μg/m^(3)和201.00μg/m^(3),总SOAFP分别为84.67μg/m^(3)和62.66μg/m^(3)。其中冬季烷烃占优势,夏季OVOCs占优势,夏季OFP前10物种贡献量占总OFP的58.02%;冬夏季VOCs的来源排放比例接近,可统一管控,主要管控机动车尾气、燃烧源和工业活动的过程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滁州市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城区臭氧污染高发期VOCs变化特征及来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陶亚南 李永庆 +3 位作者 张佳音 曹磊 王静 赵豆豆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6,共11页
为研究西安城区夏季臭氧高发期的污染成因及来源,选取西安世博园站点为研究对象,对2022年7月20日至8月20日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160μg/m^(3)定义为污染日,其他则为清洁... 为研究西安城区夏季臭氧高发期的污染成因及来源,选取西安世博园站点为研究对象,对2022年7月20日至8月20日116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监测,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质量浓度(O_(3)-8 h)>160μg/m^(3)定义为污染日,其他则为清洁日。结果表明:监测期间,西安城区VOCs体积分数为52.51×10^(-9),其中含氧有机物(OVOCs)和烷烃浓度合计占比达79.5%;污染日VOCs体积分数同清洁日相比上升6.22×10^(-9),芳香烃和烯烃浓度分别升高21.39%、20.00%。VOCs臭氧生成潜势为255.20μg/m^(3),其中芳香烃占比最高(40.78%);污染日同清洁日相比上升43.61μg/m^(3),其中间/对二甲苯、正戊烷、异戊烷是对臭氧超标贡献较大的物种。臭氧生成处于协同控制区,各前体物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均为正值,其中NOx值最高,人为源VOCs次之。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解析出5种污染源,分别为移动源、工业源、油气挥发源、溶剂使用源和煤化工源,污染日同清洁日相比,移动源、工业源和汽油挥发源分别升高8.96%、4.50%、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生成机制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海市及周边地区VOCs走航监测技术应用及污染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海兵 赵刘杰 +1 位作者 于浩 胡生荣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9,共11页
VOCs具有成分复杂、来源广泛等特点,难以有效监测和把控其排放过程。本文以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重点污染区域、重要交通干道、重点企业为研究范围,于2024年3月5−16日进行了VOCs走航监测,合计走航3441 km,涉及企业139家。结果表明:①走航... VOCs具有成分复杂、来源广泛等特点,难以有效监测和把控其排放过程。本文以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的重点污染区域、重要交通干道、重点企业为研究范围,于2024年3月5−16日进行了VOCs走航监测,合计走航3441 km,涉及企业139家。结果表明:①走航监测期间,VOCs峰值体积分数整体表现为工业园区>矿区及主要道路>主城区的特征。②走航监测共出现异常点位43次,工业园区最多,达28次,占比为67.40%。③主城区和矿区及主要道路VOCs组分一致,均以烷烃、OVOCs为主,工业园区VOCs组分以芳香烃、卤代烃、烯烃、OVOCs为主。④工业园区中芳香烃类物质的出现频率最高,达82.60%,其中苯、甲苯、二甲苯最为突出,出现频率分别为69.60%、56.50%、47.80%。⑤对于臭氧生成潜势(OFP),芳香烃是主要贡献者,OFP较高的物种为苯、甲苯、二甲苯、三甲苯等苯系物。研究显示,乌海市及周边区域排放的VOCs组分特征明显,主要来自炼焦和有机化学原料生产过程,应重点加强焦化企业无组织排放过程的管控,对涉及VOCs原辅材料储存、使用等工艺过程的化工企业,需针对性地提高VOCs的收集和处置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走航监测 臭氧生成潜势(o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东北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10
作者 李兵兵 程龙 +1 位作者 张红 张付海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3期40-46,共7页
为研究安徽东北部(33°18′—34°38′E,116°09′—118°10′N)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特征及来源,基于2023年1—12月该区域城区大气VOCs的连续监测数据,探讨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特征,并采用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 为研究安徽东北部(33°18′—34°38′E,116°09′—118°10′N)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特征及来源,基于2023年1—12月该区域城区大气VOCs的连续监测数据,探讨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特征,并采用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结果表明,2023年该区域大气VOCs年均体积浓度为33.3×10^(-9),其中烷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是VOCs中占比最高的组分,VOCs月平均浓度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征,最高体积浓度是最低的2.9倍。该区域大气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年均值为183.5μg/m^(3),其中OVOCs和烯烃对OFP的贡献较大,分别占比44.8%和34.3%。该区域大气VOCs中有34种物种具有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其中芳香烃对AFP的贡献达97.9%,冬季AFP最高,贡献最高的3种物种为苯、甲苯和间/对-二甲苯,三者占比之和达80.5%。比值法表明该区域大气VOCs主要来自燃煤源和区域传输;PMF解析结果表明VOC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工业排放源、溶剂使用、机动车排放源和油气挥发源等。因此,燃烧源等5类挥发性气体为该地区大气VOCs的重点监测源,为相关地区大气特征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9种典型绿化树种的BVOCs释放及二次污染生成潜势
11
作者 张蔷 李令军 +3 位作者 鹿海峰 刘保献 李琪 王涵霖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32-1441,共10页
为了解北京地区主要树种的B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选择9种典型绿化树种的成年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于2022年7-8月进行采样和分析,监测树种排放的BVOCs组分和排放速率,并对其O_(3)和SOA生成潜... 为了解北京地区主要树种的B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选择9种典型绿化树种的成年植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顶空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于2022年7-8月进行采样和分析,监测树种排放的BVOCs组分和排放速率,并对其O_(3)和SOA生成潜势进行评估。结果显示:不同树种的BVOCs排放速率差异显著,一球悬铃木(Platanus occidental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和垂柳(Salix matsudana)排放速率较高,分别为C 26.3、22.5和22.2µg·g^(-1)·h^(-1);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银杏(Ginkgo biloba)和白蜡(Fraxinus chinensis)的BVOCs排放速率较低,分别为C 3.36、1.73、1.35µg·g^(-1)·h^(-1)。不同树种排放的BVOCs组分存在明显差异,针叶树种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侧柏主要排放单萜烯,其他7种阔叶树种主要排放异戊二烯和含氧VOCs。其中,单萜烯排放速率最高的是油松,为C 11.2µg·g^(-1)·h^(-1);异戊二烯排放速率最高的是毛白杨,为C 14.5µg·g^(-1)·h^(-1);含氧VOCs排放速率最高的是一球悬铃木,为C 17.7µg·g^(-1)·h^(-1)。倍半萜烯、芳香烃和烷烃在各树种中的排放速率均较低。高BVOCs排放树种对环境二次污染物有显著贡献,毛白杨、垂柳和一球悬铃木具有较高的O_(3)生成潜势,油松具有较高的SOA生成潜势,在未来城市绿化中应谨慎考虑。银杏和白蜡的二次污染物生成潜势低,从提升空气质量角度看是较理想的绿化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释放速率 排放成分谱 二次污染物 臭氧生成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春节前和春节期间非甲烷烃污染特征及其来源解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佟胜睿 徐言勇 +2 位作者 李方杰 张海亮 葛茂发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3-2465,共13页
为探究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北京市非甲烷烃(NMHCs)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基于2021年2月2-16日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非甲烷烃的在线分析结果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春节前(2月2日00:00-2月11日00:00)和春节期间(2月11... 为探究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北京市非甲烷烃(NMHCs)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基于2021年2月2-16日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非甲烷烃的在线分析结果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春节前(2月2日00:00-2月11日00:00)和春节期间(2月11日00:00-2月16日00:00)NMHCs体积分数有明显差异,其中,春节前NMHCs平均体积分数为25.43×10^(-9)±11.38×10^(-9),而春节期间为32.37×10^(-9)±12.43×10^(-9),增幅近27.3%。②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分析了春节前和春节期间的NMHCs来源差异,其中,汽油、柴油车辆排放源贡献率由春节前的37.2%降至春节期间的13.9%,溶剂使用和燃烧排放源的贡献率从春节前的18.4%升至春节期间的55.7%。③结合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发现,春节期间NMHCs来源主要与北京市周边地区的烟花爆竹燃放、燃煤等排放的区域传输有关。④NMH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表明,烯烃和芳香烃分别对观测期间O_(3)和二次气溶胶的生成具有重要贡献。研究表明,在开展京津冀地区污染联防联控过程中,对燃烧源排放的控制是有效缓解北京市春节期间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甲烷烃(NMHCs) 源解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南郊地区冬季VOCs反应活性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祝颖 宋珊珊 +3 位作者 刘焕武 陈一龙 刘诗云 李业鑫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6,共5页
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监测西安市南郊地区55种VOCs组分,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分别计算VOCs中的O_(3)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并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VOCs监测结果为烷烃类>芳香烃类>醛酮类&... 于2020年12月—2021年2月监测西安市南郊地区55种VOCs组分,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分别计算VOCs中的O_(3)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并做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VOCs监测结果为烷烃类>芳香烃类>醛酮类>烯烃类>炔烃类。综合考虑物种反应活性,对/间二甲苯、乙烯和己醛是对O_(3)生成贡献最大的3种组分,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贡献率的前三分别为对/间二甲苯、甲苯和乙苯。优先控制芳香烃类、醛酮类和烯烃类化合物的排放是改善西安市冬季O_(3)污染的关键,苯和乙苯对人体存在可能的致癌风险,未来应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O3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 健康风险评价 西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西南某工业区夏季臭氧污染时期挥发性有机物特征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曹想 李跃武 +6 位作者 赵梦飞 易家林 陈喆 黄蓓佳 段玉森 修光利 段炼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96-802,共7页
于2020年8月1—31日在上海金山区省界工业区附近设置观测点,对空气中10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_(x))和臭氧(O_(3))水平进行观测。观测期间,O_(3)小时质量浓度为17~262μg/m^(3),平均值为83μg/m^(3),期间出现两次O_(3)污染... 于2020年8月1—31日在上海金山区省界工业区附近设置观测点,对空气中104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_(x))和臭氧(O_(3))水平进行观测。观测期间,O_(3)小时质量浓度为17~262μg/m^(3),平均值为83μg/m^(3),期间出现两次O_(3)污染时段,O_(3)时均值分别为119、110μg/m^(3);观测期间总VOCs(TVOCs)体积分数为66.67×10^(-9),VOCs呈白天低、夜间高的变化趋势,各VOCs组分的日变化趋势与TVOCs一致;VOCs的总臭氧生成潜势(OFP)为578.85μg/m^(3),烯烃对OFP的贡献最大;源解析结果表明,两个污染时期的VOCs均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及涂料溶剂使用有关,应加强两个VOCs来源的管控;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两污染时期VOCs高值气团均来自于海上,除周边城市的区域输送外,海上排放源也需加强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污染 臭氧生成潜势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大气VOCs组成特征及二次污染生成贡献 被引量:8
15
作者 钱思瑶 关净文 +4 位作者 关璐 张天 王蕴赟 沈建东 于兴娜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1-1928,共8页
利用2021年1~12月杭州市城区大气VOCs的观测数据,分析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污染特征,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 利用2021年1~12月杭州市城区大气VOCs的观测数据,分析了VOCs化学组成及其污染特征,运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VOCs来源解析,并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和气溶胶生成系数(FAC)估算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量化评估其二次污染生成贡献.结果显示,观测期间杭州市大气VOCs体积分数均值为30.65×10^(-9),烷烃和卤代烃是其主要组分,分别占49.23%和24.47%,浓度排名前10的VOCs物种主要为C_(2)~C_(4)的烷烃、C_(7)~C_(8)的芳香烃和乙烯.源解析结果显示杭州市VOCs主要来源为燃烧源、溶剂使用源、工业排放源、油气挥发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杭州市大气VOCs的总OFP为50.56×10^(-9),其中乙烯、1-乙基-3-甲基苯和甲苯是其主要贡献组分.芳香烃对AFP的贡献达到91.52%,是最重要的SOA前体物.因此,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溶剂使用过程中产生的VOCs对防控O_(3)污染以及SOA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A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与VOCs来源解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宁倩 贺美 +8 位作者 纪元元 尹浩 李吉东 尚凡一 张珂 杨勇建 李红 高锐 庄思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9-454,共16页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区域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成因,本文利用2021年和2022年夏秋季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滨州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连续观测数据及常规污染物数据,识别对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区域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大气复合污染特征和成因,本文利用2021年和2022年夏秋季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滨州市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连续观测数据及常规污染物数据,识别对O_(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有显著贡献的VOCs物种并对VOCs进行来源解析,同时利用基于观测的化学盒子模型探讨O_(3)的生成敏感性.结果表明:①黄河三角洲地区PM_(2.5)和O_(3)浓度“双高”的大气复合污染主要出现在秋季,夏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O_(3),距离入海口越远的站点O_(3)超标天占比越高;秋季东营市和滨州市首要污染物均为PM_(2.5),且超标情况相近.②烯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对臭氧生成潜势(O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乙醛;芳香烃对SOA生成潜势(SOAFP)的贡献大,优势物种为1,2,3-三甲苯.③东营市夏秋季O_(3)生成均处于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且夏季O_(3)对NO_(x)更为敏感;滨州市夏秋季O_(3)生成分别处于VOCs和NO_(x)协同控制区、VOCs控制区,且夏季O_(3)对NO_(x)敏感性更高,秋季对VOCs敏感.④油气挥发源、工业排放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为该区域VOCs的主要来源,且VOCs来源解析结果存在空间上和季节上的差异.夏季,区域溶剂源和生物源VOCs的贡献率增加,东营市溶剂源贡献率(28.2%)明显高于滨州市(6%),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率(11.5%)低于滨州市(29.6%);秋季,区域燃烧源和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增加,东营市(25.9%)油气挥发源贡献率明显低于滨州市(42.4%).研究显示,黄河三角洲地区夏季应实施VOCs和NO_(x)的协同减排,秋季应优先控制VOCs排放;其次需要加强对油气挥发源、工业排放源和机动车尾气源VOCs的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大气复合污染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油站及周边空气中VOCs物种构成与示踪特征 被引量:2
17
作者 毕申雨 宋立来 +5 位作者 尹思涵 舒秦 姚璐 朱静 毕晓辉 冯银厂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0-628,共9页
选择典型城市区域加油站,在汽柴油加油口及周边开展VOCs样品采集与物种构成分析,探究加油站排放VOCs的标识性物种,根据加油站周边区域VOCs物种浓度与比值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评估关键物种的示踪作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注汽油排放VOC... 选择典型城市区域加油站,在汽柴油加油口及周边开展VOCs样品采集与物种构成分析,探究加油站排放VOCs的标识性物种,根据加油站周边区域VOCs物种浓度与比值在空间梯度上的变化评估关键物种的示踪作用与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加注汽油排放VOCs主要组分为烷烃(70%~72%)、烯烃(13%~14%)和含氧有机物(11%~12%),主要物种为异戊烷(20%~24%),其它C4~C6类烷烃也是高占比物种;加注柴油排放VOCs中烷烃是主要成分,占VOCs总量的70%~72%,其次是烯烃和含氧有机物,分别贡献13%~14%和11%~12%,芳香烃占比为2%~3%,异戊烷(17%~21%)和正丁烷(15%~17%)含量较高,低碳C2~C4类烷烯烃和较重高碳C7~C12烷烃的比例高于汽油.加油站下风向受体区域受加油站排放影响明显,与单一物理扩散模型的结果对比,发现烯烃类物种在实际传输过程中已发生明显光化学反应,特征物种比值在距离加油站大于70m的区域外开始接近机动车尾气的比值范围并趋于稳定,超出此范围加油站排放贡献影响可能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油站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示踪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城市秋冬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同林 王艳辉 +6 位作者 王一秋 王亚晨 马江凯 张晓婷 宋小涵 孟静静 侯战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0,共12页
为深入了解聊城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作者使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了城区115种VOCs的体积分数。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 为深入了解聊城市秋冬季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作者使用在线监测系统分析了城区115种VOCs的体积分数。利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系数法和气溶胶生成系数法,计算了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s)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成潜势(SOAFPs),并利用特征性比值法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解析了大气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秋、冬季VOCs的化学组成相似,烷烃和OVOCs是体积浓度最高的2种组分。冬季OFPs为140.2×10^(-9),约是秋季(89.0×10^(-9))的1.6倍,OVOCs和C2~C4烯烃对秋、冬季VOCs的OFPs贡献最大(占54.7%~58.6%)。秋季(1.0μg/m^(3))与冬季(1.2μg/m^(3))生成的SOAFPs质量浓度水平相似,间/对-二甲苯、甲苯和邻-二甲苯是秋、冬季SOAFPs贡献最大的3种组分。甲苯/苯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是聊城市大气VOCs的重要来源之一。PMF分析结果显示,秋季VOCs主要来自植物源和二次生成源(27.2%)、机动车尾气排放源(19.5%)、燃料燃烧源(18.5%)、溶剂使用源(17.5%)与工业源(17.3%);而冬季VOCs主要来源于汽油车尾气排放源(24.4%)、有机化工排放源(21.3%)、工业卤代烃源(20.8%)、柴油车尾气排放源(16.9%)与溶剂使用源(16.6%)。以上结果可为聊城市大气VOCs排放管控与空气质量改善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 来源解析 聊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石化园区VOCs排放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旭 马苏甜 +3 位作者 万伟 栗源 钱钦 刘颖荣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129,共8页
为探究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特征、规律及其影响,以华北地区某石化园区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典型装置周边环境空气中的VOCs,并评估其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石化园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以烷烃、烯烃为主,多数... 为探究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特征、规律及其影响,以华北地区某石化园区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典型装置周边环境空气中的VOCs,并评估其环境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石化园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以烷烃、烯烃为主,多数采样点的VOCs含量较低,组成相似,无明显特征污染物;部分采样点(如气浮池、乙烯装置周围)的VOCs含量较高,其VOCs组成明显受到装置排放的影响。总体看来,乙烷、丙烷、丁烷等低碳烷烃以及乙烯、丙烯等低碳烯烃是该石化园区的主要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烯烃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率最高,其中丙烯、乙烯、丙烷、甲苯、间对二甲苯等化合物为关键活性物种。芳烃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的主要贡献组分,甲苯、间对二甲苯、苯、邻二甲苯是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贡献率较高的化合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该石化园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对石化园区工作人员不存在高致癌风险,且非致癌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园区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排放特征 臭氧生成潜势 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一次连续臭氧污染过程的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齐一谨 刘洋 +3 位作者 何敬 倪经纬 王玲玲 龚山陵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66-2477,共12页
为探究夏季臭氧(O_(3))连续污染时段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贡献,对郑州市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监测,分析了O_(3)污染形势及其前体物与气象的关系,探究O_(3)和VOCs的污染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关键活性组分,重点利用比值法和正... 为探究夏季臭氧(O_(3))连续污染时段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贡献,对郑州市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监测,分析了O_(3)污染形势及其前体物与气象的关系,探究O_(3)和VOCs的污染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关键活性组分,重点利用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受体模型研究了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①郑州市6月O_(3)污染具有浓度高、连续时间长及污染天数多等特点,在强辐射、高温、低湿和风速较小等不利气象条件下,高浓度VOCs与NO_(2)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O_(3)持续生成及累积,导致O_(3)连续超标且高值频发。②郑州市VOCs浓度为(74.7±29.1)μg/m^(3),组分中以烷烃、卤代烃和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为主。臭氧生成潜势(OFP)和羟基消耗速率(LOH)分析显示,VOCs中关键活性组分呈烯烃>OVOCs>烷烃>芳香烃的特征,活性物种为异戊二烯、乙烯、丙醛、丙烯、2-己酮、1-己烯和异戊烷等。③郑州市VOCs光化学初始浓度为82.5μg/m^(3),较观测值高7.8μg/m^(3),且下午比上午VOCs的光化学反应消耗明显。④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溶剂涂料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是此次污染过程中VOCs排放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7.0%、26.6%和26.0%,其中溶剂涂料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是对O_(3)生成贡献最大的来源,贡献率分别为27.3%和22.2%。研究显示,郑州市6月O_(3)连续污染主要由于在不利气象条件下,促使较高浓度VOCs和NO_(2)发生光化学反应,造成O_(3)连续超标且高值频发,因此亟需重点加强VOCs中关键活性组分的污染源减排,尤其强化机动车尾气排放源和溶剂涂料使用源的管控力度,从而缓解O_(3)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O_(3)) 挥发性有机物(VOCs) 臭氧生成潜势(ofP) 羟基消耗速率(LOH) 比值法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