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连盆地哈达图古河道砂岩型铀矿成矿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张文东 刘武生 +2 位作者 张梓楠 史清平 刘持恒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0年第4期323-334,共12页
二连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煤、铀能源盆地,盆地内铀矿主要发育砂岩型铀矿。对盆地内哈达图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中氧化带、过渡带及还原带砂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样品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有Rb、Mo、Sb、Ba、W、Tl、Pb、U,相对亏损的... 二连盆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油、煤、铀能源盆地,盆地内铀矿主要发育砂岩型铀矿。对盆地内哈达图古河道砂岩型铀矿中氧化带、过渡带及还原带砂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组样品中相对富集的元素有Rb、Mo、Sb、Ba、W、Tl、Pb、U,相对亏损的元素有Li、Sc、V、Cr、Ni、Cu、Sr、Y、In、Nb、Ta、Zr、Hf,且过渡带具有极高的U峰值(499.00×10^-6~3887.00×10^-6),平均值为2007.80×10^-6,呈现出强烈的富铀特征。Eu均表现为负异常,Ce表现为弱负异常,Eu的亏损反映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与铀成矿的形成机理相符。同时过渡带的△Eh和pH值均有利于铀矿床的形成,说明该地区具有比较好的铀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河道砂岩型铀矿 赛汉组上段 地球化学 哈达图 二连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中东部赛汉组上段古河道砂体岩石学特征及其铀成矿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吕永华 封志兵 +2 位作者 康世虎 李满根 苟冽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9-17,共9页
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中东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发育长达150 km古河道砂体。已先后在该古河道内探明了多个规模较大的铀矿床。以该区含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铀矿石和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与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 二连盆地乌兰察布坳陷中东部下白垩统赛汉组上段发育长达150 km古河道砂体。已先后在该古河道内探明了多个规模较大的铀矿床。以该区含矿目的层赛汉组上段铀矿石和围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与电子探针微区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岩石学特征对比研究,探讨铀矿石与围岩的岩石学特征差异及其对铀成矿作用的控制。研究表明,古河道砂体粒度总体较粗,分选性差;碎屑岩以长石石英砂岩和长石砂岩为主,含少量云母和重矿物,岩屑种类多。该结果反映了古河道沉积具有多物源、近物源的特征。与古河道毗邻的花岗岩体可能是重要物源和铀源。铀矿石中富含炭屑、黄铁矿等还原介质,且其与铀矿物相邻。与围岩相比,铀矿石中碎屑物粒度较小、黏土矿物含量更高,影响后期氧化流体的渗入,起保矿作用。上述岩石学特征是今后二连盆地古河道铀矿勘查良好的指示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岩石学特征 赛汉组上段 古河道 乌兰察布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连盆地那仁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吕永华 苗爱生 +2 位作者 王果 李曙光 高峥嵘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2-671,共10页
经过近年来的区域评价工作,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那仁地区赛汉组上段发现了铀矿化信息,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铀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明显不足。通过对钻孔、地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对那仁地区铀源、构造、地层... 经过近年来的区域评价工作,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那仁地区赛汉组上段发现了铀矿化信息,但由于工作程度较低,铀成矿条件分析及远景预测明显不足。通过对钻孔、地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结合系统取样、分析测试结果,对那仁地区铀源、构造、地层、沉积相、氧化-还原及古气候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铀源充足,在温暖半湿润—干热气候转变期,蚀源区大量的铀被活化、迁移;晚白垩世—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提供了适宜氧化带发育的斜坡带及深部还原流体上逸通道;赛汉组上段一亚段辫状河三角洲砂体规模大,具备稳定的泥-砂-泥结构和有利的氧化-还原条件,是铀矿形成的理想空间。在铀成矿条件最佳部位预测Ⅰ级远景区1片,有望落实为新的铀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连盆地 那仁地区 铀成矿地质条件 赛汉组上段一亚段 远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