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史述略——译者、译本与理论
1
作者 刘洋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153,共12页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 20世纪上半叶,汉语古诗英译活动承前启后,形成了繁荣兴盛的局面,不仅将汉诗的域外传播推向了新的高度,而且为随后汉诗英译事业及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依托时代背景,立足相关史料和史实,围绕译者、译本、理论三方面关键要素梳理本时期汉语古诗英译活动的发展脉络,阐释其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样貌,以此勾勒并呈现汉语古诗在20世纪上半叶的英译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英译 英译史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地理学系设置的编年史考察
2
作者 朱贵芳 李淼 +4 位作者 孙俊 陈铄 李秋赢 和峰燕 朱思吉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77-987,共11页
结合多种史料的详细梳理和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准确地获得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创办、改办、改组、停办系年数据。据此,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地理学系设置的数量、过程、隶属院校、学科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1)在设... 结合多种史料的详细梳理和已有研究,较为全面、准确地获得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校地理学系的创办、改办、改组、停办系年数据。据此,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地理学系设置的数量、过程、隶属院校、学科结构等特征。研究表明:1)在设置数量上,有52个高校创办过63个地理学系;2)在设置过程上,结合学系的创改停情况、系年数量、院校分布、学科结构,可分1904—1928年初创期、1929—1936年少量增置期、1937—1945年较多增置期和1946—1949年放缓增置期4个阶段,学系数量总体上在频繁创改停过程中缓慢增长;3)在隶属院校上,主要设置于大学与师范院校,且师范院校数量占比较高;4)在学科结构上,存在高校类型间及不同时期的学科结构差异,独立地理学系主要设置于1929—1936、1946—1949年的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系 发展特征 编年史 中国 20世纪上半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西方文学研究之当代意义——蒋承勇教授访谈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映廷 蒋承勇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蒋承勇教授长期以来聚焦19世纪西方文学的研究,本次访谈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蒋教授首先对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进行反思性阐述,提出要从“人学逻辑”“审美现代性”“观念聚焦与关系辨析”三种视角与路径进行文学思潮研究。随后蒋教授通过... 蒋承勇教授长期以来聚焦19世纪西方文学的研究,本次访谈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蒋教授首先对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进行反思性阐述,提出要从“人学逻辑”“审美现代性”“观念聚焦与关系辨析”三种视角与路径进行文学思潮研究。随后蒋教授通过对“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比较,阐述了不同文学思潮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现代现实主义”之社会现代性与浪漫主义之审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双重内涵。最后蒋教授还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为例,分析了19世纪欧洲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开启了文学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西方文学 文学思潮 文学与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与相异:19世纪初期江南与荷兰经济史比较研究
4
作者 李伯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170,共13页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 中国和欧洲都涵盖了广大地域,其中各个地区在各方面差异很大。要进行深入而客观的比较研究,应当选择那些具有较高可比性的地区。从经济史的角度来看,在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各个地区中,江南和荷兰是两个可比性最高的地区。采用历史国民账户系统的方法,对19世纪初期这两个地区的经济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这两个最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具有重要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这个结果有力地推翻了以往以“英国模式”为标准来研究中国和欧洲近代经济史所导致的各种偏见,对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早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初期 江南 荷兰 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19世纪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道德关怀 被引量:2
5
作者 金万锋 李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11,共5页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qu... 作为英国19世纪社会文化生活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勃朗特姐妹等一批女性作家以特有的感性注意到了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贵族阶级正逐渐走向没落,却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反映到道德层面,表现为对"门第观念"和"绅士概念"的推崇;而上升中的中产阶级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两面性,一方面遵从并内化贵族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也试图倡导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道德取向,如对劳动的重视、倡导自控和自助观念以及对体面生活的希望与追求;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注定了他们只能沦为他人思想观念的模仿者、实践者,注定了他们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失语症"患者命运。英国19世纪涌现的众多女性小说家透过现实主义的外衣,展现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道德图景,彰显了共同的道德关怀,为后人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女性作家 阶级 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西文化关系角度看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 被引量:10
6
作者 孙立新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0-47,共8页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 19世纪 30年代起 ,德国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以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为后盾 ,在中国开展了多方面的活动 ,包括布道、建立传教站、举办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等。然而 ,传教士们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而是要实现片面的宗教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征服 ,要按照基督教和西方文化的价值标准改造中国。 19世纪德国新教的中国传教具有明显的“文化帝国主义”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新教 19世纪 德国 中西文化 “文化帝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本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9,共8页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印度 殖民统治 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述论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先强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1期90-95,共6页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 文章对20世纪上半叶康区师范教育发展的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对康区师范教育发展概况作了详尽的梳理。不难发现,康区师范教育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但其间闪光之处可圈可点:既有民众的自觉自为,又有当局的不懈努力;既有地方政府与乡村名流的解囊相助,又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使康区师范教育从附设的简易师范班发展到边疆师范区,为当地教育、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芈叶 康区 师范教育 述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广翔 张文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 教师是知识分子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农民知识分子,是链接城市与农村的文化桥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学历及出身、生存境遇和社会形象等是衡量教师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1861年改革后入职乡村教师开始规范化,教师素质提高,并积极地塑造自己良好的社会形象;但是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不佳:工资低、工作和生活环境差、生活负担大,农民不理解教师,神甫视教师为竞争对手,政府不信任教师。这表明乡村教师地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农民的地位高,另一方面与其他知识分子群体相比其地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俄国 乡村教师 社会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敦大学与英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云清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51,共4页
伦敦大学的创立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改革运动的开端。在功利主义的导引下,伦敦大学对古典绅士教育传统进行必要修正,对大学目标、学科与课程等作出重大调整,全面启动英国高等教育的世俗化、平民化与泛智化进程。
关键词 高等教育 伦敦大学 英国 19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科学化思潮述评 被引量:2
11
作者 侯怀银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6-10,共5页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学 科学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商业性旅游接待的历史考察——以15~19世纪长江三角洲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建勤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10-14,共5页
15~19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除了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客栈、酒肆、商铺从事商业性旅游经营活动外,官府、寺庙、家庭等也承担了大量非商业性的旅游接待任务,免费为游客提供食、住、游等旅游服务,近代旅游业产生... 15~19世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城镇、景区点,除了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客栈、酒肆、商铺从事商业性旅游经营活动外,官府、寺庙、家庭等也承担了大量非商业性的旅游接待任务,免费为游客提供食、住、游等旅游服务,近代旅游业产生以前旅游业态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接待 非商业性 15~19世纪 长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发展及其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毛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53,共4页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是在中国社会变迁和中西文化交流冲撞的背景下,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研究主体的实践活动为线索而展开并发展壮大。这一时期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的基本特征是:鲜明的时代性、在多学科参与下显示其边缘性、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原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发展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14
作者 杜成宪 张月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3,共10页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物(4人),有86人只被选入1次。从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看:这些著作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宋以后则更侧重理学思想;从所选入人物的时代分布看:“厚古薄今”倾向明显;从所选中频人物、高频人物看:所选入人物身份比较混杂,教育家之外,传说人物、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天文历算家、经学家等都有;从所选入人物学派背景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体现出儒墨道法相争而以儒家为主导、儒道法相抗衡的现象,而两宋时期的人物则体现出学派蜂起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现实;从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看: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选入频次基本相称,同时也存在应当选入而未选入、所选入人物被高估或被低估等情况。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建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古代教育人物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38种教育史著作中中频人物、高频人物25人视为学科初建时期构建出来的古代教育人物基本群体,其中高频人物4人可以视为核心群体。基本群体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教育的实际状况,但核心群体却不足以反映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如能让非儒家的一些中频人物进入核心群体,让一些低频人物进入基本群体,将会是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教育史著作 古代教育人物 选入频次 群体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嬗变与近代上海词坛生态——以早期《申报》为中心
15
作者 陈璇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1-49,共9页
近代上海,是中西文明与文化碰撞激烈的地方。而词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如何认识新的时代与旧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申报》是近代上海文明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早期《申报》共刊载词作... 近代上海,是中西文明与文化碰撞激烈的地方。而词是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如何认识新的时代与旧的文学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一直思考的问题。《申报》是近代上海文明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早期《申报》共刊载词作一千三百余首,涉及词家近三百五十人,由此着眼,可以考察上海词坛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这样一段新旧交替时期中的词学生态,厘清媒介变化对词家词作的影响,探索近代社会中词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学样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上海 词坛生态 《申报》 媒介嬗变 词传播方式 报章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科技对茶叶贸易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钟月强 《农业考古》 2018年第2期118-124,共7页
茶叶在近代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进入统一的全球市场过程中,茶叶同咖啡、可可等其他上瘾性饮品一样,为西方各国竞相推崇。尤其是茶叶,成为世界第一大饮料,在英国,茶叶消费量巨大,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源自中国,中国一直以茶... 茶叶在近代贸易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世界进入统一的全球市场过程中,茶叶同咖啡、可可等其他上瘾性饮品一样,为西方各国竞相推崇。尤其是茶叶,成为世界第一大饮料,在英国,茶叶消费量巨大,需要大量从中国进口。茶叶源自中国,中国一直以茶叶作为对外贸易的利器,但市场的变化剥夺了中国在茶叶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英国人盗取中国的茶种和技术,利用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茶叶生产,扭转了其在茶叶贸易中的被动地位,进而削减中国的茶叶市场份额,并且利用印、锡茶叶抢占中国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 科技 茶叶 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