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人别集制名考述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秋彬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5-70,共6页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 唐及唐前诗文别集集名多取自作家姓名,盖多由后人裒辑、编次,仅标明"著作权"而已。宋代诗文别集多由作家本人及亲友编次,在制名上颇为讲究。集名取径多端,成为有意义的"标识"。考察宋人别集制名方法及涵义,从中可直观地窥出作家的人生态度、审美情趣、作品的艺术取向乃至自觉的传播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人 别集 文集制名 审美情趣 艺术取向 传播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郁达夫纪游散文中的美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刘茂海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02-106,共5页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 郁达夫的游记作品充满着艺术的气韵,作者以小说家的想像力、画家的洞察力、诗人的表现力抒写着自然之美。在各具特色的山水描摹中,作者常常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或憎、或怨、或喜、或悲的真挚感情,倾注到自己所描写的景物上去,化景语为情语,使自然景物具有了生气,从而也加重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在对大自然美的创造中,又形成了独特鲜明的美的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游记 美学特征 情感 名士派情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古美学研究的历史视角
3
作者 李春青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6-154,共9页
长期以来,"美学"一直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似乎涉及"美学"或"审美"问题时总会有那么一点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俗的味道。人们在研究美学或美学史问题时,也往往是从静态的、共时性的角度出发的,不大愿意去... 长期以来,"美学"一直是一个很神圣的词语,似乎涉及"美学"或"审美"问题时总会有那么一点不食人间烟火、超尘拔俗的味道。人们在研究美学或美学史问题时,也往往是从静态的、共时性的角度出发的,不大愿意去追索在"审美"背后蕴含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其生成过程。而事实上,美学问题也和其他任何社会文化现象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都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并且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而且是被依照某种规则建构起来的。在以往研究中,中古美学也有被神化的倾向,诸如"魏晋风度""正始之音""竹林七贤"等等都让人悠然神往。然而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中古美学,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也饱含着政治的或意识形态的利益关怀,也有着种种矛盾与冲突。就其主流倾向而言,中古美学体现的是士族阶层的精神旨趣。而士族阶层乃是传统秦汉士大夫阶层的变体,是"贵族化"的士人,对于这个特殊阶层来说,审美意识具有确定其特权身份的重要作用,承担着某种"阶级区隔"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美学 历史视角 审美意识 士族 士族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