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9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inese Character- Chinese Language" the Regional Linguistic System. Developing Process and Current Situation
1
作者 Zhang Lu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3-307,共5页
Linguistic civilization orientation is a necessity for all eras,with which the motivation,viable model and pragmatic hypothesis of the language can be formed."Chinese character— Chinese language"takes on di... Linguistic civilization orientation is a necessity for all eras,with which the motivation,viable model and pragmatic hypothesis of the language can be formed."Chinese character— Chinese language"takes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different regions, embodying the integration of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 As a result, in order to analyze linguistic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compare the Chinese languag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is the linguistic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public. The modern Chinese language inherit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answers the regional hypothesis and establishes the new linguistic system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different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系统 中国 语文 文化内涵 语言学 国内外 字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求知、修身与发展的统合:国际比较视野下中国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华峰 史静寰 郭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3,共15页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 超越消极刻板印象和西方既有学习理论,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理解中国学生学习特点,有助于构建本土学生学习理论和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关键前提。本研究对国际上的中国学习者研究主题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提炼,发现国际比较视野的中国学生学习具有以下特点:支撑知识再生产的组合式认知策略,社会关系导向和工具性的学习动机,情境性和策略性的学业互动,以及本土美德影响下的学习信念。结合现代中国教育和学生学习时间进一步提炼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已超越认知范畴而与全人生发展融合,展现出求知、修身与发展相统合的“大学习”特色样态。当前培养创新型人才所需的学生学习模式转型,不能仅着眼于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改革,还应该考虑扩大到塑造学习修身和发展特点的社会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生学习 儒家文化 中国学习者 本土特色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冲突: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的张力与调适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向东 卢淑怡 易乐湘 《远程教育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43,共14页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 凭借其卓越的知识处理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大语言模型正逐步重塑教育生态。然而,这一技术创新同样伴随着深层次的文化冲突,尤其在跨文化或多元文化的教育环境中,神经网络和大模型固有的文化偏差与多样化教育需求之间的错位,已成为制约其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对大语言模型在教育应用中的多维度分析,从技术与文化的双重视角,系统探讨了三类典型的文化冲突:内容层面的“教什么”,过程层面的“怎么教”,以及技术层面的“用什么教”。基于此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缓解文化冲突的策略:充分发掘大语言模型的“世界知识”、有效利用模型的参数化知识特征、汲取不同文化和群体的语料、构建跨文化评估和检测机制以及规范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的伦理。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目前应对文化冲突的一种截然不同的策略——主权AI,以反映大模型教育推进过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复杂纠结。文化冲突是大语言模型教育应用中不可回避的挑战,亟须在全球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应对。通过应对这一挑战,大语言模型有望为全球教育提供更加包容、有效的支持,在推动技术创新的同时,促进文化共融与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教育应用 文化冲突 教育公平 主权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数字教材何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铭凯 王瑞雪 谢丹妮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提升课程育人品性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教材作为文化进课程的核心媒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过程中承担重要使命且应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正在发生数字化变革且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必将成为教材发展的新趋向。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出场,是价值逻辑、现实逻辑与技术逻辑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教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中的可为空间在于:以知识重构实现文化融合贯通、以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活态传承、以多维交互深化文化实践体悟、以动态追踪促进文化学评融合。由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数字教材发展路向集中体现在借助并充分激活、释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新优势和新动能。具体通过锚定功能定位,实现与纸质教材的深度耦合;坚持文化立场,厚植数字教材文化精神基因;凸显技术优势,追寻深度交互下的以文化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立德树人 数字教材 课程育人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应用价值与实践探索——以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的应用为例
5
作者 于泓珊 杨薇 钟英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1,206,共10页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小学阶段)作为中文教学实践标准,为海外低龄中文教学提供了规范性的指导和参考。《大纲》在“中文培优”项目中的应用,本质上是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外语教育体系的衔接,具有重要价值,能助力解决“中文培优”项目面临的三重挑战、达成关键成果目标、推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与英国本土实践的深度联结。在英国中文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中,《大纲》可以从课程整体设计、教学大纲编写、课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考核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具体实施,并在“中文培优”项目暑期来华研修项目的实践应用中提供指导和支持。效果评价显示,《大纲》的应用能显著提升低龄学习者的中文学习积极性,为中外教师搭建合作平台。未来,可以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及构建中外教师专业共同体进行师资赋能,开展国别化修订以适应不同地区中文教学需求,进一步提升《大纲》的海外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英国外语教育体系 “中文培优”项目 国际中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承研究十年进展与展望
6
作者 祝晓宏 《语言战略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语言战略研究》重视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承研究,创刊10年来,在这两个领域发文202篇,其中包含17个专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学术辐射力。从话题延展、主题聚焦、理论术语、新认识、材料方法应用、研究队伍、知识生产、学术... 《语言战略研究》重视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承研究,创刊10年来,在这两个领域发文202篇,其中包含17个专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形成了一定的学术辐射力。从话题延展、主题聚焦、理论术语、新认识、材料方法应用、研究队伍、知识生产、学术影响等8个角度考察,《语言战略研究》在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承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力可以归因于3个方面的努力:(1)紧跟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术力量推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2)关注社会需求,聚焦现实语言问题,为语言教育规划提供参考;(3)引领学术思潮,提出新概念并创新理论方法,助力语言生活研究发展。语言教育和语言传承研究的未来路向,可以从深化研究体系、拓展功能研究、注重实证研究和加强案例研究4个方面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战略研究》 语言教育 语言传承 进展 路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资本视角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
7
作者 巫达 陈开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5,共12页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 在全球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的关系备受瞩目。本文基于西部边疆H镇的田野调查,借助文化资本理论,探究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实践与教育选择的主体性逻辑。研究显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快速推广离不开少数民族“文化自觉”的理性选择,其工具性价值(社会融入、经济转化)与文化认同功能相辅相成。本文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主流文化资本具备制度性优势,民族语言作为潜在文化资本同样存在传承需求,由此提出双向发展路径,促使二者在“多元一体”格局中形成互动增益,通过场景化分工与资本转化达成共生。此举既有助于破解民族语言保护难题,也能为多民族地区语言政策优化提供“文化驱动—制度支撑—实践创新”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文化资本 民族语言文化 文化自觉 多语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教研室设置构拟
8
作者 汤洪 厉志鹏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0,206,共10页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时而生,承载着时代新使命,为中文和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如何合理划分、设置科学的基层教研室,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研究的基础功能以及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前建设该学科专业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应时而生,承载着时代新使命,为中文和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培养优秀专业人才。如何合理划分、设置科学的基层教研室,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研究的基础功能以及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成为当前建设该学科专业所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依据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交叉学科属性,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可以构拟语言教研室、文学教研室、跨文化教研室和国际中文教学法教研室等四个教研室,为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教研室设置以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具备中国文化阐释传播能力的双语、双文化新型人才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教研室 学科建设 专业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交互式国际中文教育产品供需状况与供给策略研究
9
作者 高传智 戈兆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0,共8页
当前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亟待建立产品观、成本观与市场观。伴随着数字交互技术发展,教育传播方式在快速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呈加速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交互式中文教学产品,从... 当前在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中,亟待建立产品观、成本观与市场观。伴随着数字交互技术发展,教育传播方式在快速变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应用呈加速趋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交互式中文教学产品,从对终端需求的调查分析入手,探寻有效供给的可行之策。研究基于对应用于移动端的53种中文学习数字交互软件的产品定位、教学内容、功能类型、运营模式、用户评价的调查,对用户的消费需求及消费行为特征做出分析,并就如何实现有效供给进行了探讨。建议根据对目标国家的研究,定制式打造数字交互式中文学习产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动态更新,把握受众心理创新数字交互教学方式;深化多方合作实现联动共赢,优化配套服务提升学习体验;“强强联手”拓宽产品传播渠道,“借船出海”增强市场覆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产品 数字交互 语言传播 供需分析:语言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海外办学探索与实践——以“中文工坊”为例
10
作者 王欲晓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9-42,共4页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模式,“中文工坊”具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新职业教育输出模式、助力中资企业走深走实和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代价值。当前,“中文工坊”建设面临政策支撑性不强、师资结构性...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创新模式,“中文工坊”具有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创新职业教育输出模式、助力中资企业走深走实和促进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时代价值。当前,“中文工坊”建设面临政策支撑性不强、师资结构性短缺、资源供给性不足、参与主动性欠缺等挑战,其突破路径为:完善跨国政策协同机制、强化“双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智慧教育新生态、设计多方共赢激励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工坊 “一带一路” 海外办学 职业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文化视域下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1
作者 马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152,共11页
全球文化交流格局与国际传播生态深刻变革,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从语言知识传授向跨文化能力生成转型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割裂、实践资源不足与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 全球文化交流格局与国际传播生态深刻变革,对高等外语教育提出了从语言知识传授向跨文化能力生成转型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外语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师资结构单一、课程内容割裂、实践资源不足与评价体系滞后等问题,难以满足国家对复合型国际人才的战略需求。外语教学界当立足跨文化视域,通过优化教师结构、重构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和完善多维评价机制,构建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 创新型人才 外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齐家先生对中国教育史研究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
12
作者 郭德侠 杨依依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32,共8页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郭齐家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推动了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挖掘与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与创新发展。他的学术贡献对于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齐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史研究 教育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政策历程、创新实践与发展路向
13
作者 石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9,共11页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充分发挥语言减贫与教育扶智的积极作用,面向重点地区和关键人群,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本研究聚焦承担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任务的...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充分发挥语言减贫与教育扶智的积极作用,面向重点地区和关键人群,尤其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学前儿童,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本研究聚焦承担民族地区推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任务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阐释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普及普惠→专项措施→质量保障”政策历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我国民族地区特色的语言政策框架。同时,总结新时代民族地区在语言教育要素与体系建设上的新举措、新成效和新经验,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办学条件、优化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加强测评督导等,实现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重视普及转向质量优先的发展跃迁,并构建起“政府主导-分层推进-精准施策”的协同教育治理模式,为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积累了成功经验。未来,应着力落实以“提质量”为靶向目标,持续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成果,全方位构建教育服务体系,立体构筑特色化发展道路,扩大数字资源覆盖面,通过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区域化均质发展、革新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数智化技术赋能等,为民族地区学前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扩优提质开辟发展新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学前儿童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情感的文化特质及教育实施向度
14
作者 武秀霞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6,共9页
社会情感是在社会性关系互动中形成、体验、表达的情感,它既是个体自我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产物。个体文化身份的差异以及对“自我—社会”“情感—自我”“情感—社会”关系的不同诠释,会使不同文化场域下的社会情感学习/教育出... 社会情感是在社会性关系互动中形成、体验、表达的情感,它既是个体自我的独特表达,也是文化影响的产物。个体文化身份的差异以及对“自我—社会”“情感—自我”“情感—社会”关系的不同诠释,会使不同文化场域下的社会情感学习/教育出现取向差异,进而须开展适合我国本土文化的情感教育。学校须从统整的立场出发,将社会、情感元素融入学校教育中。这意味着:一是让关系作为一种教育氛围、内容和方法发挥其教育力量。二是将情感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自我认同、文化归属感及共处意识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引导学生超越“个人”,在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责任感的基础上采取负责任的行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超越“他者”,在差异、多元中增进理解、学会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 情感教育 社会情感学习 中华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明的对话: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审与前瞻
15
作者 许美德 吴寒天 刘继安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1,共7页
国际化可被视为现代大学自中世纪肇始即具有的内生属性。现代大学模式扩散至后发国家后与当地文化在冲突和互动中交融。大学不仅成为人类知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亨廷顿... 国际化可被视为现代大学自中世纪肇始即具有的内生属性。现代大学模式扩散至后发国家后与当地文化在冲突和互动中交融。大学不仅成为人类知识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其国际化进程也在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出于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反思,大学的独特性使其作为文明对话的平台从而避免文明冲突成为可能。儒家思想使中国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为促进国际和谐作出贡献。大学拥有知识生产和传播中心以及个体间思想交流枢纽的双重身份,它的文明职能无法被其他类型机构取代。大学促进文明对话最为直接和有效的形式是为来自不同文化的青年人营造有形或无形的交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 文明对话 文化冲突论 中国大学 儒家文化 文明职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机制与路径
16
作者 高承海 王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字化时代,多模态技术的兴起为解决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文化符号抽象性与幼儿认知具象性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创新路径。认知心理学、教育神经科学与具身认知理论为理解多模态技术赋能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提供了学理性解释,构建起符号转译、神经编码与具身实践的整合机制。而分层递进的多模态资源整合、具身认知导向的多模态教学创新、“园家社”协同育人网络的构建,以及教师多模态教学能力发展体系的建设,这一系列框架设计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具体实践、深化实施创造了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技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幼儿启蒙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儿童美育的特点与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孙婧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儿童美育问题横跨哲学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在今天,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有特征被不断发掘,构成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基础。新时代儿童美育应以大脑的发育可塑性、多元智力理论... 儿童美育问题横跨哲学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在今天,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有特征被不断发掘,构成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基础。新时代儿童美育应以大脑的发育可塑性、多元智力理论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包容性、反思性、集体性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为特征。儿童美育实践在个体层面有着涵养美感、拓宽认知、完善人格等综合作用,在社会层面则除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建设者、参与者外,更承载着凝聚民族情感、赓续民族精神、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美育 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与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晶 王祖嫘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1,共12页
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作为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衔接不畅、人才供需明显脱节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全球中文教育治理体系的差异化特征、精准回应学习者差异化需求。归根到底在于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 国际中文教师教育作为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人才培养体系存在衔接不畅、人才供需明显脱节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应对全球中文教育治理体系的差异化特征、精准回应学习者差异化需求。归根到底在于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因此,亟须加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文章对当前国际中文教师教育形成的多维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提出八大核心研究领域:国际中文教师专业素养能力多维评价、教师认知与专业发展解构、职前教师培养体系建构、教师培训效能评估机制、教师教育理论体系范式建构、智能教学技术研发赋能教师教育、区域国别教师教育发展战略以及师资标准研制与制度创新;同时提出三重复合方法论框架:其一,全球教育比较与整体系统思维的整合范式;其二,跨学科研究范式与工程化研究思维的协同机制;其三,在方法论实施层面,定量与质性混合研究方法的有机整合,能够有效平衡研究的客观效度与解释深度,显著提升实证研究的信度水平。三重复合法为国际中文教师教育的理论体系创新与实践范式建构提供方法论支撑与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国际中文教师 教师教育 教师发展 三重复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中文全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观念史的考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范铸 郭晔丹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4-140,共17页
“向世界推广汉语”真正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行动是与改革开放“向世界学习”同步发展的,没有真正的改革开放,便没有真正的汉语国际传播。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互动直接关联,语言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 “向世界推广汉语”真正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社会行动是与改革开放“向世界学习”同步发展的,没有真正的改革开放,便没有真正的汉语国际传播。语言的传播与人群的互动直接关联,语言的发展也与社会的发展直接关联。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迅猛,而对之的命名也已经从“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为“汉语国际教育”,继而发展为今天的“国际中文教育”。从对外到国际,从教学到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术语的变化,更意味着理念的发展。只是,国际中文教育究竟意味着什么,学界的认知似乎并不很清楚。对此,我们不仅需要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就是以中文为媒介、以全球治理为理念、在国际上展开的国际理解教育,而且,还需要更进一步确认“中文全球发展”的概念。即,走出只关注教学、教育的思维定势,在全球语言使用、语言服务、语言知识生产中推进中文发展,在中外协同的全球发展理念下推进中文发展。在进一步改革开放中推进中文的全球发展,在中文的全球发展中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进而以全球发展推进中文发展,以中文发展推进全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发展 “中文全球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 对外汉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马鑫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46,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瑰宝,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精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质量和实效,高校应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瑰宝,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拓宽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民族精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质量和实效,高校应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运用数字化技术传播手段、营造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氛围、建立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制度、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育人 大学生 文化传承 数字化 校园氛围 育人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