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近代中国社会救济思想 被引量:13
1
作者 蔡勤禹 李元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2年第5期90-97,共8页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 伴随着近代“西风东渐”的进程 ,西方的社会救济思想及制度开始传入中国 ,引起中国传统社会救济思想的变革。清末民国思想界从“民有”“民享”的近代意识出发 ,批判了传统“宗族救济模式”的狭隘性和“视民若子”的局限性 ,强调“救人救彻”的救济理念和“以教代养”的救济原则 ,并试图结合中西社会救济思想主张 ,构建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近代 社会救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动力、机制及路径 被引量:10
2
作者 左玉河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22,共5页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 中华文明走上现代之路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嘉道以后兴起的经世思潮的内在推动,另一方面则来自鸦片战后西学东渐之持续推助。尽管中国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将民主和科学作为中国现代文明构建的核心准则,但长期以来未能处理好民主科学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或偏于欧化甚至极端主张全盘西化,或趋于文化保守甚至主张文化复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将所要创建的中华现代新文明,定位为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而具有深厚民族根基和民族特色的现代新文明,找到了中华文明现代转型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开辟了构建中国特色现代新文明形态的广阔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现代转型 西学东渐 冲突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梁启超在中国西学传播史上的贡献 被引量:3
3
作者 郭刚 王锡伟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9-293,共5页
从戊戌变法前传教士和中国学人与其后的赴日学者传播西学的比较看,梁启超的西学传播在中国的西学传播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然而,提及西学传播的重要贡献者,大家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严复。当然,仅从西学传播的"第一时刻&... 从戊戌变法前传教士和中国学人与其后的赴日学者传播西学的比较看,梁启超的西学传播在中国的西学传播史上创造了许多"第一"。然而,提及西学传播的重要贡献者,大家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严复。当然,仅从西学传播的"第一时刻",严复当之无愧为"第一"。但若从西学传播(特别是哲学)的时限、数量和影响度上比较,梁启超却不逊于严复。因此,梁启超与严复同样拥有"启蒙大师"的盛誉,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西学传播 严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晚清“三代观”的变迁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128,F0003,共9页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的背景下,国人开始了对西方的认知和对自身文明的审视。传统中国作为社会理想典范的"三代"内涵逐渐发生变迁:思想家最初以"三代"为文明准则来评价西方社会;其后为推动变法改制,开始... 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与西力东侵的背景下,国人开始了对西方的认知和对自身文明的审视。传统中国作为社会理想典范的"三代"内涵逐渐发生变迁:思想家最初以"三代"为文明准则来评价西方社会;其后为推动变法改制,开始吸收西方制度和学术因素以充实"三代"的内涵;进而将"三代"与西方社会比附为变法改制塑造正当性,"三代"内涵无限扩张,最终"三代"与西方(泰西)合流,"西方"作为一个内含着"三代"的社会理想典范逐渐形成,"三代"则沦为一个时间概念。考察晚清"三代观"的变迁,对思索近代以来中国文明观的转变以及西方形象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代观 社会理想典范 文明观 西学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医东渐与近代宁波护理教育的发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丹 孙善根 张帆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清代晚期,为开拓传教事业,西方传教士率先将先进的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作为西医的一个分支,护理学由此进入中国。宁波华美高级护士学校依托宁波教会医院——华美医院而成立,为宁波历史上第一所从事护理教育的学校,是宁波西医护理教育之... 清代晚期,为开拓传教事业,西方传教士率先将先进的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作为西医的一个分支,护理学由此进入中国。宁波华美高级护士学校依托宁波教会医院——华美医院而成立,为宁波历史上第一所从事护理教育的学校,是宁波西医护理教育之肇始。通过对该校相关档案的梳理,再现该校招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历史史实,总结其精英教育理念、重视实践、注重人文修养等特点,为当代护理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医东渐 近代宁波 宁波华美高级护士学校 护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我国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的梳理与反思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民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3-97,190,共5页
伴随着"西学东渐"时代背景,拉开了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序幕。对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成果的梳理发现,中西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早于对比较美术方法上的理论自觉,这样使得我国早期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存在诸多不... 伴随着"西学东渐"时代背景,拉开了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序幕。对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成果的梳理发现,中西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早于对比较美术方法上的理论自觉,这样使得我国早期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存在诸多不足。对方法论的研究与掌握不够,影响了比较美术学较高学术成果的产出。对于20世纪初我国中西比较美术学实践成果的梳理与反思,为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建设和对当代美术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西学东渐 比较美术 方法 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画东渐的历史先声——油画传入中国本土的三个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希圣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0,210,共4页
本文探讨西方油画传入中国本土的历史轨迹,主要有三个基本路径:西方传教士的引入、商埠口岸的通商往来、中国留学生的主动移植。这三条路径,各有建树,互为补充,为"西画东渐"的历史线索勾勒出立体式场景。
关键词 油画 西画东渐 基本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学东渐”对“五四”新诗语言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唐东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2-75,共4页
作为"五四"新诗创作媒介的现代白话文是在"西学东渐"推动下产生的,它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套新的感知模式使得中国新诗从传统诗歌重视"现象的本真呈现"转变为人为的分析和解说。尽管新的言... 作为"五四"新诗创作媒介的现代白话文是在"西学东渐"推动下产生的,它本质上代表了一种新的感知模式。这套新的感知模式使得中国新诗从传统诗歌重视"现象的本真呈现"转变为人为的分析和解说。尽管新的言说系统和感知模式让"五四"新诗在描摹"实境"方面大大超过了古诗,然而"实景"背后"虚"的层面却异常薄弱,传统诗歌"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空灵飞动"的美学特征在五四新诗中丧失了不少。这最终限制了五四新诗取得更大成就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五四” 新诗 语言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震西学思想庶议 被引量:1
9
作者 陶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6-721,共6页
戴震置身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思潮,主张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和"择优会通",倡导"存古法之意,开西法之源",成为明末以来"西学中源"论说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戴震近乎矛盾的西学思想对于中西文化交流... 戴震置身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思潮,主张中西两法"权衡归一"和"择优会通",倡导"存古法之意,开西法之源",成为明末以来"西学中源"论说的宣传者和推动者。戴震近乎矛盾的西学思想对于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双重效应,对其自身学术思想的演进也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西学 西学东渐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艺术思潮背景下中国艺术发展流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朱和平 罗丹丹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0年第4期16-20,共5页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艺术发展呈现既非固守传统抑非迷恋现代的格局,明显地表现出三个阶段:1898年到1949年表现为从"西学东渐"到"民族风格;"1949年到1978年表现为从"... 风靡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思潮,对同时代的东方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使艺术发展呈现既非固守传统抑非迷恋现代的格局,明显地表现出三个阶段:1898年到1949年表现为从"西学东渐"到"民族风格;"1949年到1978年表现为从"百家争鸣"到"万马齐喑;"1978年到2010年表现为从"革故鼎新"到"和而不同",对百余年中国艺术发展轨迹进行梳理,可以厘清艺术前进方向和繁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艺术思潮 西学东渐 民族风格 百家争鸣 革故鼎新 和而不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1900-1917)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祖良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4-146,216,共4页
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是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发生的。讲西学东渐,不只是从绘画的层面看,更应从政治的维度和文化思想的维度考量。20世纪初叶,推动中国绘画思想变革的动因有三个方面:出国留学生的培养是其人才准备;新美术院校的创办是其... 中国近代绘画思想变革是在西学东渐的形势下发生的。讲西学东渐,不只是从绘画的层面看,更应从政治的维度和文化思想的维度考量。20世纪初叶,推动中国绘画思想变革的动因有三个方面:出国留学生的培养是其人才准备;新美术院校的创办是其教育基础;新的美术社团与刊物是其传播阵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绘画史 西学东渐 绘画思想变革 留学生 新美术院校 美术社团与刊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东渐”对新中国水墨人物画体格范式建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银小宾 《艺术探索》 2010年第3期26-28,共3页
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上两次西学东渐对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现代体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生发原因和启转关系。本文从特定情境出发,分析两次西学东渐生发的历史背景,阐释了以延安革命美术为指导,以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语言为基础,以苏联"... 20世纪上半叶,美术史上两次西学东渐对新中国水墨人物画现代体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生发原因和启转关系。本文从特定情境出发,分析两次西学东渐生发的历史背景,阐释了以延安革命美术为指导,以写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语言为基础,以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方法为借鉴和补充,构成新中国水墨人物画体格特征和语言形态的历史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新中国 水墨人物画 体格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医学和营养科学东渐与欧美传教士的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季鸿崑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8年第1期44-47,共4页
中国近代营养学不是土生土长的,是随着西方近代化学、近代物理和近代医学的产生而从国外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的一个小分支。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一方面他们利用自然神学为手段,达到传播宗教和西方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他... 中国近代营养学不是土生土长的,是随着西方近代化学、近代物理和近代医学的产生而从国外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的一个小分支。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一方面他们利用自然神学为手段,达到传播宗教和西方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他们也带来的一些科学知识,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和文化结构,为中华民族建立自己的科学体系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医学 近代营养科学 传教士 西学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哲学范式转换的影响
14
作者 杨华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哲学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向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使得中国哲学初步实现了由格心穷理向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转向、由道德经世向科学经世的实践论转向以及由主观臆测向实...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哲学从宋明理学向明清实学的转向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知识使得中国哲学初步实现了由格心穷理向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转向、由道德经世向科学经世的实践论转向以及由主观臆测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转向,这些资源也是我们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范式转换 明清实学 认识论 方法论 实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容与排异:由郎世宁绘画试探清宫西画东渐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丹 《艺术探索》 2010年第2期53-54,共2页
郎世宁的绘画在清宫中走的是中西合璧的道路,为处在本土文化与绘画转型期的清宫绘画,带来了西方异质文化与绘画的冲击,成为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一次重要交锋。本文参照考据学与现象分析原理,立足于本土化立场,剖析郎氏中西绘画交融背后的... 郎世宁的绘画在清宫中走的是中西合璧的道路,为处在本土文化与绘画转型期的清宫绘画,带来了西方异质文化与绘画的冲击,成为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一次重要交锋。本文参照考据学与现象分析原理,立足于本土化立场,剖析郎氏中西绘画交融背后的文化依托,从而指向清廷思想领域的腹地,探寻其所传达出的深刻的时代艺术文化讯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郎世宁 兼容 排异 西画东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与澳门特色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明霞 《北方论丛》 2021年第5期171-178,共8页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 从明清到近现代,澳门成为继敦煌、泉州之后的第三个中西文明交融典范性城市,为中华文明包容多元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澳门因素"。在明清时期,澳门成为来华传教士向中国介绍西方科技和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集散地,推动了中国的康乾盛世和西方的启蒙运动;在近代,澳门又凭借其独特的治理制度和发达的报刊媒体,成为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重要策源地,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因素"表明,澳门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独特的区位特色、历史特色和族群特色,中西文明交融的澳门特色有助于澳门在推进文明互鉴、化解文明冲突的新时代再度焕发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中西文明交融 西学东渐 中学西传 文明冲突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之传入及其影响
17
作者 商译 聂馥玲 《力学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0-748,共9页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力学体系与牛顿力学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其中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式的。本文对第一次西学东渐汉译西书中的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以及明清士人对这些知识、思想的接受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亚里士...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力学体系与牛顿力学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继承关系,但是其中的发展变化是天翻地覆式的。本文对第一次西学东渐汉译西书中的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以及明清士人对这些知识、思想的接受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及其中世纪改良成果“冲力学说”在第一次西学东渐中基本已经完整地传入中国;(2)第一次西学东渐传入的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并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充分重视,并且在传播时与中国传统知识混杂在一起;(3)第一次西学东渐中传入的亚里士多德力学体系被清末士人再次认识,却与牛顿力学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在清末人们接受牛顿力学中的“力”概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科学传播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转型与衍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峰 王菡薇 《艺术探索》 CSSCI 2022年第2期44-50,共7页
20世纪上半叶,学者广泛运用进化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演变历史,促进了中国美术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直接影响,李朴园、胡蛮等学者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美术史,促... 20世纪上半叶,学者广泛运用进化论研究中国美术发展演变历史,促进了中国美术史学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20世纪20年代开始对中国史学研究产生直接影响,李朴园、胡蛮等学者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中国美术史,促进了美术史观的转变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转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指导性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美术史学理论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唯物史观 中国美术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美术学者的话语身份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冰 封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88,I0012,共8页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主要由身兼画家与学者身份的现代知识分子完成。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化构筑主体,美术学者以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延续构建现代学人知识体系,在史论研究中呈现文化立场与学术学理之间的张力,同时传达对国家建设的构想及民族...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论主要由身兼画家与学者身份的现代知识分子完成。作为现代中国的文化构筑主体,美术学者以对传统士人精神的延续构建现代学人知识体系,在史论研究中呈现文化立场与学术学理之间的张力,同时传达对国家建设的构想及民族文化的认同。美术学者的身份生成与话语转变,为民国美术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内在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美术 知识分子 西学东渐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西学东渐到儒学复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的儒学现代化问题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光亚 江峻任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89-96,共8页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近现代,中西文明冲突之后,中国经历了一个西学东渐的过程,这个过程分为三个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自觉向西方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最高层面,它为中国人引进了马克思主义.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人民才真正找到了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然而今天,一种科学虚无主义的儒家思潮悄然兴起,主张儒教复兴,而这无非是中国几千年封建伦理纲常的惯性流传罢了,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它必将消失于中西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儒学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传统文化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