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以“反对大汉族主义”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洪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7-14,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观的核心主张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为了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及友好相处,在民族政策实施上着重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从历史效果来看,以这种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观的核心主张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为了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及友好相处,在民族政策实施上着重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从历史效果来看,以这种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政策已经非常有效地根除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存在于民族间的矛盾与仇恨,并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共有的、强烈的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汉族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人 民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期“重商轻农”思想的危害
2
作者 李慧娟 房岩 姜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8期13955-13956,共2页
论述了民国初期,在政府"重商轻农"思想的影响下,大批农民脱离土地,形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同时,由于忽视农业,也导致粮、棉等工业原料供给不足,工业发展缺乏动力,从而产生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民国初期 重商轻农 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国初期的乡村干群关系——以淮河流域商水县为例(1949—1954)
3
作者 贾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4,128,共8页
建国初期,党—国家通过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乡村社会革命运动为载体,实现了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通过培训及在历次群众运动或完成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从大量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以贫雇农为主的乡村干部的方式,解决干部的来源问... 建国初期,党—国家通过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乡村社会革命运动为载体,实现了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通过培训及在历次群众运动或完成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从大量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以贫雇农为主的乡村干部的方式,解决干部的来源问题;进而,通过乡村干部对群众运动进行领导与推动——但在此过程中不免产生干群矛盾。对于乡村干群矛盾的化解,党—国家往往在推动乡村革命的进程中,通过发动群众、整顿组织,进而整顿干部,甚至以群众意愿决定干部去留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显示了建国初期乡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时代特点:干群关系受革命伦理及动员—运动机制的制约。当然,这一时期乡村干群关系的特点正是国家建构目标与乡村现实矛盾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乡村干群关系 时代特点 商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