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探析
1
作者 胡艳 姜思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师身教示范,加强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以及鼓励师范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 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报刊剧话的文体承变与理论革新
2
作者 孟昕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 报刊剧话与聚焦传奇杂剧、文学批评本位的古代曲话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承继关系,而是直接滥觞于清中后期文人的梨园花谱写作。经由报刊媒介的形塑、戏剧改良思潮的推动与中外剧论的滋养,剧话于民国元年前后定型为一种以京剧、新剧等舞台流行剧种为主要批评对象,以即时化、公开化、品牌化的跨平台专栏创作为特色生产模式,文本与舞台兼重、史论研究与实践批评并举的综合性艺术批评文体。舞台本位意识在清末民初报刊剧话中的建构发展反映了古典戏剧理论“剧学”体系内部重心由“剧本作法”向“表演艺术”的迁移,曲话的独立发展、京剧与新剧剧话的日趋分离亦可视作传统剧论对近代传奇杂剧、花部戏曲、外来新剧“三足鼎立”之全新剧体格局的直接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报刊 剧话 批评文体 戏剧理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教士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传播 被引量:6
3
作者 万发达 李卫国 《体育学刊》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46,共4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 清末民初,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期,也是西方体育文化在我国的传入和传播时期。传教士对于清末民初西方体育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促进了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特别是奥林匹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而且还引发了中国人体育价值观念的变化,催生了西方体育文化的中国化。清末民初,来华传教士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的路径主要有:大众传播,通过书籍、报刊等印刷媒介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组织传播,通过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社会组织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人际传播,通过体育竞赛这种特有形式来传播西方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传教士 清末民初 西方体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 被引量:9
4
作者 周智生 陈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云南藏区农业、手工业、矿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巩固了族际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藏区 人口流动 族际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被引量:21
5
作者 郭浩帆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5-50,共6页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小说 报刊业 小说杂志 传播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纾抄本小说《明时演义》考述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玉宝 陈金林 刘永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清末民初 报章小说 明时演义 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国初年到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 被引量:7
7
作者 郑大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9-79,共11页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历史教科书 民国初年 五四时期 抗战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滇、川、藏之间关系及其影响——以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稳固为中心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宏年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6-22,共7页
1912——1919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影响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并对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的稳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英帝国主义利用"... 1912——1919年间,由于英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西藏,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危机加深,滇藏、边(康)藏、川藏关系成为影响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决策时的重要因素,并对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西南边疆的稳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英帝国主义利用"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企图通过划分所谓的"内藏"、"外藏",把西藏及其邻近的云南、川边、四川、青海、新疆等纳入它划分的范围,以达到侵吞中国领土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全国各界人民奋起抵抗,尤其是云南、川边、四川地区的地方当局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和努力,促使中央政府下定决心抵抗外来侵略、维护领土完整。同时,由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的冲突,云南、四川和川边地方当局的某些措施、行动又对民国初年乃至以后的西藏治理和边疆稳固产生了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云南 四川 西藏 西藏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研究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华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4-38,共5页
中华民国早期历史,在革命话语体系下是黑暗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史。但把丰富的民初社会称之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过于简单化,强调了一面,而忽略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为客观研究中华民国早期历史,本文就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称谓、将北洋军阀或... 中华民国早期历史,在革命话语体系下是黑暗反动的北洋军阀统治史。但把丰富的民初社会称之为北洋军阀的统治,过于简单化,强调了一面,而忽略了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为客观研究中华民国早期历史,本文就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称谓、将北洋军阀或北京政府统治时期称为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的合法性以及如何认识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等几个问题提出个人看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中华民国早期历史的时间虽然不长,呈现出来的也是乱世,但乱中有所发展与进步,亦应给予承认。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早期历史 北洋军阀 民初社会 认识与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化学教科书中元素译名的演变——化学元素译名的确立之研究(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何涓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77,共13页
选取了从1901年制定<化学名目与命名法>到1932年颁布<化学命名原则>这段时期中32本化学教科书,在对83种元素的汉译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第一,化学教科书中元素汉译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时段特征,即1901~1920年多数采... 选取了从1901年制定<化学名目与命名法>到1932年颁布<化学命名原则>这段时期中32本化学教科书,在对83种元素的汉译名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第一,化学教科书中元素汉译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时段特征,即1901~1920年多数采纳徐寿的译名,1921~1932年基本采纳1915年<无机化学命名草案>中的译名.第二,在一些重要元素H、N、O、F、CI、C、P、Hg的译名上,前一时段采纳较多的輕、淡、餋、弗、綠、炭、燐、汞的译名,在后一时段改而采纳氫、氮、氧、氟、氯、碳、磷、銾的译名.结论中对赖特关于术语竞争的觅母说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名称 中文译名 清末民初 化学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对西双版纳的开发 被引量:6
11
作者 杨筑慧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4-100,共7页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政府的软弱无能,致使边疆危机四伏。清末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政府为改变西南边疆危机频发的状况采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在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如何管理和建设边... 近代以来,由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政府的软弱无能,致使边疆危机四伏。清末民国初年,中央与地方政府为改变西南边疆危机频发的状况采取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以促进边疆地区社会发展。在当前非传统安全因素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如何管理和建设边疆成为国家稳定、边疆安全、社会和谐建构的重要因素。就此而言,对近现代以来我国边疆问题的研究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西双版纳 边疆 非传统安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末民初中国丝绸生产中心的转移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超 温润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1-75,80,共6页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以南京为首的传统织造业由盛而衰,预示着传统的丝绸生产中心开始转移。与南京的衰落相比,上海自鸦片战争后逐渐崛起,最终取代南京成为中国丝绸发展的中心城市,并逐步开启了生产中心与时尚中心相得益彰的局面。研究认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以南京为首的传统织造业由盛而衰,预示着传统的丝绸生产中心开始转移。与南京的衰落相比,上海自鸦片战争后逐渐崛起,最终取代南京成为中国丝绸发展的中心城市,并逐步开启了生产中心与时尚中心相得益彰的局面。研究认为中国丝绸生产由原来以南京为首的传统丝织行业向以上海为中心的机械化丝绸工业的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上海的地域和交通优势使得服饰流行上兼容并包、风靡全国,产生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向西方借鉴学习的态势,对日后丝绸艺术设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丝绸 生产中心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冀中土地税契中的规范与不规范——以直隶任邱县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忠民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7-152,共6页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民国政府为稳定统治,安定人心,初期冀中地区仍用宣统三年颁行的官契,契税税率依旧;后来随政局渐定,遂推出新契纸即买契,这样虽简化了形式,但漏洞颇多,在规范税契手续的同时也显现了诸多不规范,税率名减实增...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政权更迭,民国政府为稳定统治,安定人心,初期冀中地区仍用宣统三年颁行的官契,契税税率依旧;后来随政局渐定,遂推出新契纸即买契,这样虽简化了形式,但漏洞颇多,在规范税契手续的同时也显现了诸多不规范,税率名减实增,故民间土地买卖不税契者日多,白契日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冀中 税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农会组织述论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永芳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5-53,共9页
清末民初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酝酿、兴起、发展、隐退四个阶段。其基本结构表现为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领导体制;实行了严格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事办事原则以及定期的会议制度等。呈现出组织制度的近代民... 清末民初的农会组织大体经历了酝酿、兴起、发展、隐退四个阶段。其基本结构表现为组成了一个层层连接的直属组织系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领导体制;实行了严格的民主选举制度、议事办事原则以及定期的会议制度等。呈现出组织制度的近代民主性、一定程度的自治性、成员构成的复杂性、机构权限的官督性等基本特点。所从事的活动内容相当广泛,主要表现为编辑农报,翻译农书;创办农业学堂;开办农业试验场;举行农产品评会,设立陈列所;开展调查研究;向主管官署建议农业改良进行事宜,等等。这对推动近代中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农会组织 发展过程 基本结构 主要活动 影响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元蔚家书所见康梁活动史迹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忠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4-101,共8页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官员、广东南海人黄元蔚是戊戌维新志士康广仁之婿。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与康有为、梁启超、陈昭常乃至其他粤籍名流具有非同一般的关系。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一批黄元蔚致其妻康同荷的家书,对1913年至191... 民国初年北京政府官员、广东南海人黄元蔚是戊戌维新志士康广仁之婿。这种特殊身份使得他与康有为、梁启超、陈昭常乃至其他粤籍名流具有非同一般的关系。现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一批黄元蔚致其妻康同荷的家书,对1913年至1916年前后的北京政局内幕及康、梁等粤籍人士的活动有不少记述,有助于丰富人们对北洋时期政治生态的直观感受,深化对民初党派政治斗争的认识;所存康有为三封亲笔信函,也是了解保皇会时期康氏思想的珍贵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元蔚 黄元蔚家书 康同荷 康有为 梁启超 陈昭常 民初党派政治 北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管辖权的觊觎与争夺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宏岐 刘煜琼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5-41,共7页
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的管辖权一直存有觊觎之心,并伺机与中国地方政府进行争夺。乾隆、嘉庆时期,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已有所觊觎;鸦片战争爆发后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的觊觎又复增强,... 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初年,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附近海域的管辖权一直存有觊觎之心,并伺机与中国地方政府进行争夺。乾隆、嘉庆时期,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已有所觊觎;鸦片战争爆发后澳门葡萄牙人对澳门海域管辖权的觊觎又复增强,并实施了一系列扩张行动,对氹仔的侵占,大大增加了同治、光绪年间广东官府遏制澳门走私、控制澳门附近海域的难度;从光绪初年开始,澳门葡萄牙人对十字门海域的实际侵占,使中国政府对此海域的管辖权也随即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乾隆至民国初年 葡萄牙人 澳门海域 管辖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乱世中的稳健势力:民初广州的银钱业及其组织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晓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92-99,共8页
民初是广州银钱业及其组织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至 30年代初 ,其发展达于巅峰。由于新式银行的业务发展尚未成熟 ,故银钱业仍执广州商贸之牛耳。银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与活动促进了本地域内金融资本家由分化走向整合 ,加之追求和... 民初是广州银钱业及其组织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 ,至 30年代初 ,其发展达于巅峰。由于新式银行的业务发展尚未成熟 ,故银钱业仍执广州商贸之牛耳。银业同业公会的成立与活动促进了本地域内金融资本家由分化走向整合 ,加之追求和平与有序 ,故成为近代乱世中之稳健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广州银号 忠信堂 银业同业公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知识的“报刊”: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润泽 邓洁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5,共9页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 教科书是一个独特的知识空间,也是一种典型性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新式教科书中的报刊叙述(1902-1922),为探讨近代中国新闻学学科酝酿时期的报刊知识生成方式、传播途径、内容水准、积累与演变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清末教科书以旧识比附报刊,在进步思维中编织报刊叙述话语;民初教科书凸显报刊言论价值,引入新闻学,并将报人报业纳入叙述框架,一定程度开创了近代报刊素养教育的雏形。教科书中的报刊知识在社会建构过程中,也助推了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刊知识 清末民初 新式教科书 社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新疆官制的变迁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卫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2-48,共7页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 1884年新疆改制建省的同时,开始对省级行政官制及地方行政官制进行革新,建立起与内地相似的文官制度。至清末新政时,再次对新疆官制进行了调整。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增新根据北洋政府的指令,对清末的官制进行了改革。从新疆建省至民国初年新疆官制经过了三次变迁,官僚机构及官员设置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官员的任命是换汤不换药,前清的官员摇身一变成为民国职官。尽管如此,因俗而治始终是历代政府治理新疆的思想,在屡次变迁中,新疆与内地的一体化趋势逐渐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新疆 官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体西用”: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顺兴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112,共8页
作为清末知识精英重要的思想观念,"中体西用"有着西学启蒙、自强图存的深远影响,直至民国,这一观念依旧余风犹存。据此,"中体西用"对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引... 作为清末知识精英重要的思想观念,"中体西用"有着西学启蒙、自强图存的深远影响,直至民国,这一观念依旧余风犹存。据此,"中体西用"对清末民国书籍设计观念的转向,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引动线装书向洋装书的形制转化;二是促使线装书的"素封面"转为图像化封面;三是引导洋装书封面设计逐渐形成"西式结构,中西元素"的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以欧洲形制为标准的洋装书设计,成为中国现代书籍构形的主流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体西用” 清末民初 书籍形制 设计观念转向 封面图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