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探析
1
作者 胡艳 姜思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师身教示范,加强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以及鼓励师范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 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对和平共处的认识
2
作者 孙泽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1,共11页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长期方针;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核心;制度自信是和平共处的底蕴;国家富强是和平共处的后盾;和平共处要有危机意识;坚持和平共处形式上的多样性、策略上的灵活性和方针上的求同存异;签订和平条约和建构制度机制是和平共处的保障。上述认识对当下坚持和谐共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领导层 和平共处 外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与历史经验
3
作者 吴宏亮 冯军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133,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开启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1949年到195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式开启了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着深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1949年到195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在不断调整中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多种形式渠道建设师资队伍,探索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初创阶段的探索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主题主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一致是重要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环节,办好中国特色是长远之计等,这对于办好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构建:基于红色文化符号表征的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邱爽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7,共7页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红色文化的政治符号化进程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携带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化符号的大量建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渠道。从符号学角度认识红色文化... 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是伴随着红色文化的政治符号化进程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携带政治信息、具有政治意义的红色文化符号的大量建构是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形成的重要渠道。从符号学角度认识红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的能指与所指剥离来分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结构和概念体系,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意群链”在深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内涵的同时,形成了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形式和知识结构,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为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舆论导向、构筑国家民族意识与阶级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瞿晓琳 郭松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5-179,共5页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巩固国防、新生人民政权、爱国主义和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的政治高度论述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制度前提、根本途径、物质基础、主体力量、基本原则等方面构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巩固国防、新生人民政权、爱国主义和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团结的政治高度论述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从制度前提、根本途径、物质基础、主体力量、基本原则等方面构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基本思路,从经济、政治、教育、卫生等与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提出了解决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一系列举措,初步彰显了人民政权的民生价值取向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建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民族地区民生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研究评述 被引量:1
6
作者 季春芳 李正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3-39,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治国理政的动力、路径和方向,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局面,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范式,并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有益参照。回...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治国理政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治国理政的动力、路径和方向,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局面,提供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范式,并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有益参照。回顾和梳理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想的研究,对于深化该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论研究以及推进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第一次图书馆学发展规划研究--基于《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有关图书馆学规划的内容解读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琦 《国家图书馆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6,共7页
《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规定了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15个学科应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需完成的重要著作,第一次将图书馆学纳入到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日程。该规划纲要中规定的有关图书馆... 《1956—1967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规定了包括图书馆学在内的15个学科应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需完成的重要著作,第一次将图书馆学纳入到国家科学发展规划日程。该规划纲要中规定的有关图书馆学的相关内容,鼓舞了广大图书馆学人,彰显了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推动了图书馆学著作、教材的出版,为图书馆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建国初期图书馆学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图书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 学科规划 图书馆学史 建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失业救济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1期61-65,共5页
新中国建立初期,如何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又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最... 新中国建立初期,如何解决大量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艰巨又亟待解决的难题。为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和生活出路问题,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对失业人员进行救济,最终获得了巨大成效,为新中国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失业 救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析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观——以“反对大汉族主义”为研究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洪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6期7-14,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观的核心主张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为了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及友好相处,在民族政策实施上着重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从历史效果来看,以这种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观的核心主张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并且为了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及友好相处,在民族政策实施上着重强调"反对大汉族主义"。从历史效果来看,以这种民族观为指导的民族政策已经非常有效地根除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存在于民族间的矛盾与仇恨,并塑造了今天中国社会共有的、强烈的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汉族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人 民族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体育》杂志的体育“化大众”与体育“大众化”实践及启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凤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6-320,共5页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体育》杂志的体育"化大众"与体育"大众化"实践,对于当前中国"体医融合"中充分发挥《新体育》杂志的作用具有理论意义。体育"化大众"是指体育项目被赋... 运用文献研究法等,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体育》杂志的体育"化大众"与体育"大众化"实践,对于当前中国"体医融合"中充分发挥《新体育》杂志的作用具有理论意义。体育"化大众"是指体育项目被赋予影响个人认知和行为的功能,侧重于体育项目的工具属性;体育"大众化"是指体育项目的功能与作用被大众接受的程度和参与规模及体育项目普及程度,侧重于体育项目的功能属性。从体育项目普及实践而言,体育"化大众"侧重指大众了解体育项目文化、掌握体育项目知识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途径和载体,而体育"大众化"则用于衡量体育项目文化、体育项目知识、运动技能被大众接受的程度和参与程度。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新体育》杂志曾通过宣传体育新思想;引介前苏联学者的体育理论;与中国行政部门构成合力,形成社会动员;语言通俗易懂,与读者形成互动;实践了体育"化大众"与体育"大众化"。基于以上,对《新体育》杂志在当前全民健身战略实施过程中和在推动"体医融合"的进程中发挥作用进行了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新体育》 体育“化大众” 体育“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共重构四川乡村权力结构的努力与成效 被引量:2
11
作者 冉绵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5-53,共9页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 建国初期,中共对重构乡村权力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及政策,要求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封建势力,依照政府政策法令和法律制度去根本改造旧的乡村权力结构、废除保甲制度、取缔反动会道门,建立以贫雇农为骨干的新型乡村权力结构。四川乡村权力重构经历了从暂时利用原乡保人员维持原状到采取措施废除保甲制度、建立农民协会并发挥基层政权作用、从试点到普遍建立乡政权、健全乡政权工作制度以加强乡政权战斗力的几个阶段,由此乡村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原由保甲长、乡绅、袍哥、宗族势力等构成的乡村权力结构解体,以贫雇农为骨干的乡村民主政权得以建立起来,进而实现了对乡村权力结构的根本改造和重新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四川 乡村权力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 被引量:2
12
作者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12,154,共10页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功名意识 清末民初 知识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人民日报》对和平解放西藏报道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军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53-58,共6页
文章从报业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人民日报》对和平解放西藏事件的报道历程,对1949年9月至1951年10月间的报道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并结合采访所得的口碑资料,总结了由新闻报道所反映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反帝爱国统一战线政策,... 文章从报业史研究的角度介绍了《人民日报》对和平解放西藏事件的报道历程,对1949年9月至1951年10月间的报道进行了系统的文本分析,并结合采访所得的口碑资料,总结了由新闻报道所反映出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和反帝爱国统一战线政策,阐明了中国政府和平解放西藏是行使国家主权,并分析了由报道体现出的这一时代的媒体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和平解放西藏 建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建国初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具推广工作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连生 《古今农业》 2011年第1期36-43,共8页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 建国初期,推广新式农具是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造和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措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开展了农具推广工作。虽然一些地区没有根据农村实际情况,盲目推广农具,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农具推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总的说来,这一时期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具的推广,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黔东南 农具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救灾度荒的历史考察——以积谷政策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连生 《古今农业》 2012年第4期26-32,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灾荒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党和人民政府继续推行设仓积谷政策,积极开展救灾度荒,取得了明显成效。积谷政策的推行对赈灾救荒、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 新中国成立初期,黔东南地区灾荒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党和人民政府继续推行设仓积谷政策,积极开展救灾度荒,取得了明显成效。积谷政策的推行对赈灾救荒、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及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黔东南 灾荒 积谷 考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军到民: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复员军人的角色转换
16
作者 任同芹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0-124,共5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国家从195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军队进行整编复员。复员军人在回到地方之后,面临着从军到民的角色转换问题。自身和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角色,甚至出现角...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国家从1950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军队进行整编复员。复员军人在回到地方之后,面临着从军到民的角色转换问题。自身和社会等因素导致他们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无法适应新的角色,甚至出现角色适应障碍。为了尽快使其适应新的角色,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复员军人的政治关怀和政策保护;为复员军人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重视对复员军人的心理疏导;为复员军人回乡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这些措施对于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政权建设和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建立初期 复员军人 角色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贵州威宁民族杂居区的社会改革
17
作者 马玉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112-118,共7页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威宁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尤其是汉族人口占... 威宁县位于贵州省的西北部,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杂居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威宁进行了社会改革,扶持当地经济,改善医疗卫生与文化教育,取得了许多成绩,这是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但是研究发现,在少数民族杂居区尤其是汉族人口占大多数的民族杂居区,对少数民族过多地片面照顾,会造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群众新的对立和矛盾;新中国建国初期,强调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思想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过分强调民族问题,反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差别。这些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民族自治县 社会改革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国初期的乡村干群关系——以淮河流域商水县为例(1949—1954)
18
作者 贾滕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8-84,128,共8页
建国初期,党—国家通过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乡村社会革命运动为载体,实现了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通过培训及在历次群众运动或完成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从大量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以贫雇农为主的乡村干部的方式,解决干部的来源问... 建国初期,党—国家通过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一系列乡村社会革命运动为载体,实现了政权下乡与党团下乡;通过培训及在历次群众运动或完成上级任务的过程中、从大量涌现出来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以贫雇农为主的乡村干部的方式,解决干部的来源问题;进而,通过乡村干部对群众运动进行领导与推动——但在此过程中不免产生干群矛盾。对于乡村干群矛盾的化解,党—国家往往在推动乡村革命的进程中,通过发动群众、整顿组织,进而整顿干部,甚至以群众意愿决定干部去留的方式解决。这种方式显示了建国初期乡村干部与群众关系的时代特点:干群关系受革命伦理及动员—运动机制的制约。当然,这一时期乡村干群关系的特点正是国家建构目标与乡村现实矛盾的折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乡村干群关系 时代特点 商水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的教育动员与社会变迁
19
作者 李飞龙 《古今农业》 2009年第4期1-10,共10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动员,使得农民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中国乡村社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职业的分化,心理的转变,参政议政热情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变化等,这些改变有助...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动员,使得农民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中国乡村社会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民职业的分化,心理的转变,参政议政热情的提高,社会风气的变化等,这些改变有助于农村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教育动员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景德镇煤窑发展考略(1949-1965) 被引量:1
20
作者 古云鹏 朱顺龙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4-91,共8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景德镇制瓷工艺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化的事实转变,而煤窑的试验与推广则是该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解决了当时因柴料资源不足所引发的瓷业危机,还为未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景德镇制瓷工艺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化的事实转变,而煤窑的试验与推广则是该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解决了当时因柴料资源不足所引发的瓷业危机,还为未来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诸多景德镇地方文献资料入手,通过详细分析“柴改煤”的原因、探索煤窑的发展历程、剖析煤窑的结构与工艺,全面考察了景德镇建国初期窑业革新的细节,以期对景德镇窑业技术发展史进行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景德镇 煤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