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权便之法”到“经常之制”——论清初四川边茶贸易与茶法的恢复
1
作者 高雪峰 《中国茶叶》 2025年第2期93-99,共7页
明代四川与藏地的边茶贸易曾经兴盛一时,而明清易代所造成的政治混乱则对发展旺盛的边茶贸易予以了沉重打击,也破坏了原本的管理秩序,文章以清初茶法的变革为线索展开研究。清朝在建立之初面对难以迅速恢复明代茶法旧制的现实窘境,只能... 明代四川与藏地的边茶贸易曾经兴盛一时,而明清易代所造成的政治混乱则对发展旺盛的边茶贸易予以了沉重打击,也破坏了原本的管理秩序,文章以清初茶法的变革为线索展开研究。清朝在建立之初面对难以迅速恢复明代茶法旧制的现实窘境,只能因时制宜采取临时措施以便于管理。这类非常规的管理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边茶贸易的重新活跃,为清政府带来了政治与经济上的收益,但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康熙中期开始,清政府便逐渐将对边茶的管理引向正轨。在完成从“权便之法”到“经常之制”的转变的同时,“权便之法”的某些合理精神也融入到了清代的茶法中,最终共同实现了茶法上的清承明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边茶 明清易代 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易代与江南文学版图之重构
2
作者 周明初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9,160,共14页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 在明代至清代康熙前期,苏州无疑是整个江南地区文学创作和活动的中心。明末清初,杭州和常州的文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康熙中后期以来与苏州形成了鼎立的局面。江南其他地区的文学发展,在明清两朝也各自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江南地区的文学版图在清代得到重构。这一局面的出现与明清易代有着根本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学版图 明清易代 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俗互动视域下明清服饰变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俞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对服饰风尚的影响等,都显示出服饰与王朝政治、地方社会、民众生活的密切互动。从礼俗互动视角予以综合性分析,探索明清服饰的变迁脉络及其社会实践机制,特别是在社会平稳期与转折期的作用发挥,有助于理解服饰在国家一统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角色担当。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传统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亦为理解当今社会发展与国家认同、助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互动 明清服饰 变迁 王朝政治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市场与明清河南解盐引地调整
4
作者 吕小琴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09,共7页
食盐需求相对稳定,但无论是地质缓慢的演变,还是极端天气的巨大破坏,都会或长期或短期、程度不一地影响盐业生产,进而影响引地食盐的供给,继而催生引地调整的需求。河南解盐引地在明清五百余年间共经历四次调整。从表面上看,是灾害导致... 食盐需求相对稳定,但无论是地质缓慢的演变,还是极端天气的巨大破坏,都会或长期或短期、程度不一地影响盐业生产,进而影响引地食盐的供给,继而催生引地调整的需求。河南解盐引地在明清五百余年间共经历四次调整。从表面上看,是灾害导致了引地食盐产量、质量和价格的变动,其深层原因则是在人为和自然长期相互作用下河东盐池环境变迁造成的负效应累积。引地是食盐专卖体制的基本制度,明清河南解盐引地调整,体现了明清盐业国家治理中“刚性”体制与“弹性”机制的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南解盐 引地调整 灾害 环境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分布与耕作制度变迁
5
作者 朱正西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113,共9页
岭南地区的畬田历史悠久,历代都有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分布很普遍,迈向了高峰时期。畬田种植的作物种类比以前广泛。耕作制度也出现了一年多收、套种、由休耕转变为连耕等多种形态。施肥的应用、治田和中耕工具的出现,标... 岭南地区的畬田历史悠久,历代都有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分布很普遍,迈向了高峰时期。畬田种植的作物种类比以前广泛。耕作制度也出现了一年多收、套种、由休耕转变为连耕等多种形态。施肥的应用、治田和中耕工具的出现,标志着畬田已发展到精耕细作的阶段。另外,广东的六大梯田和广西的九大梯田,大多是在明清时期由畬田演变而成。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的畬田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当地农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当今岭南地区的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也具有借鉴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岭南地区 畬田变迁 耕作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广东地区气候变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伟 钟巍 +1 位作者 薛积彬 甄治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3期134-141,共8页
通过对比广东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即LIA期间的气象灾害、战乱、人口发展等几方面的数据,研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冷对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战乱和农民起义的增多、人口发展的减缓以及... 通过对比广东15世纪末至19世纪末即LIA期间的气象灾害、战乱、人口发展等几方面的数据,研究了明清时期气候变冷对广东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衰退、生态环境的恶化、战乱和农民起义的增多、人口发展的减缓以及瘟疫次数的增加,都与气候变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指出,气候变冷的各个可能的影响结果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阻碍了明清时期广东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明清时期 气候变冷 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南蝗灾时空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钢 刘倩 +2 位作者 杨新军 颜祥 黄兵兵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6-76,共11页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清时期河南蝗灾数据库,进而构建了蝗灾年份序列和蝗灾县次序列,再现蝗灾发生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蝗灾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河南蝗灾平均2.4年一遇,是过去千年较为频繁的时期;1520-1530年、1580-1... 利用史料记录建立了明清时期河南蝗灾数据库,进而构建了蝗灾年份序列和蝗灾县次序列,再现蝗灾发生的时空特征,探讨了蝗灾动态与气候变化的关联。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河南蝗灾平均2.4年一遇,是过去千年较为频繁的时期;1520-1530年、1580-1590年、1610-1640年、1690年和1850-1860年是河南蝗灾的5个高发期;蝗灾县次序列没有明显的递增趋势,17世纪是典型的重大蝗灾的群发期。河南蝗灾的空间分布呈现广泛但不均的特点,豫北、豫东地区是蝗灾高发区域,豫西、豫南地区则发生相对较少。小波分析显示,蝗灾爆发没有显著的周期性;蝗灾频率与规模之间存在类似古登堡-里查德关系。蝗灾在气温偏冷和偏暖时期都有可能爆发,受温度变化影响不显著;蝗灾与降水关系密切,与干旱呈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蝗灾 时空特征 气候变化 明清时期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期间景德镇祭红釉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及其科技意义 被引量:5
8
作者 彭子成 梁宝鎏 +3 位作者 余均岳 郑培凯 李果 李德卉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8年第3期30-36,共7页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 为了进一步讨论明清两代祭红釉的发展沿革,用探针型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技术测定了10片明永乐祭红釉和胎的化学组成,并结合已发表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明清期间祭红釉和胎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明代(永乐-宣德-万历)的祭红釉相比于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的R_2O+RO(wt%)平均值约低20%,RO/R_2O(mol/mol)平均值约低45%,RO_2/R_2O_3(mol/mol)平均值约高34%。明代永乐和宣德的祭红釉胎式分布RO_2(mol)值均大于5.8,而清代样品均小于5.4。明清两代祭红釉化学组成的突然变化(shift),可能暗示明代的制釉工艺在清代已经失传,而在清代则自行发展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期间祭红釉 釉和胎的化学组成 变化和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陕晋商帮地位变迁探微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冬霞 李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126-130,共5页
明代,陕晋商帮同时崛起并长期位居全国十大商帮前列,清代,晋商与徽商分执商界牛耳,形成"南徽北晋"格局,而陕商退居第三直至沦为商界末流角色。陕晋商帮的地位变更代表着他们实力的消长,立足于两大商帮的发展轨迹,分析出导致... 明代,陕晋商帮同时崛起并长期位居全国十大商帮前列,清代,晋商与徽商分执商界牛耳,形成"南徽北晋"格局,而陕商退居第三直至沦为商界末流角色。陕晋商帮的地位变更代表着他们实力的消长,立足于两大商帮的发展轨迹,分析出导致这种地位变迁的因素有四个方面:第一,晋商的合伙制为主经营管理模式优于陕商的家族经营管理模式。第二,晋商选拔培养人才环节胜过陕商,秦地重儒轻商与晋省重商经商不同社会风尚造成两地经商人才的落差。第三,陕商与官府关系疏远,晋商注重与官府的公关活动,晋商得以在不同时期保商权拓展商路。第四,陕晋商帮遭受的战乱破坏程度和时间上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陕晋商帮 地位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环境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社教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3-81,共9页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 农业与其他生产部门相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明显,环境的变化必然引起农业结构的调整。但环境变化的要素和强度、速度不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途径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明清时期西北地区的环境变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但从总体来看,其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水旱灾害所引发的灾荒为直接动因促成的,是大的灾荒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契机。环境变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响应过程,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环境变迁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动力,但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及时调整还要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农业技术环境的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农业 西北地区环境 环境变迁 农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青海地区驿传设置与驿传役负担的演变 被引量:2
11
作者 崔永红 张生寅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2-88,共7页
本文在梳理大量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对明代青海境内驿站、驿道及驿传役负担状况做了较深入探讨,对清代的驿传制度只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 明清时期 驿传设置 驿传役负担 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成文法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云 方慧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5-140,共6页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 元代以后,傣族社会被纳入到中央王朝的政治体系中,随着中央集权的强化和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傣族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代傣族的社会法律规范只是习惯法,至明清时才形成了成文法,其成文法一是体现了内地地主经济因素的影响,二是佛教精神成为其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傣族 成文法 形成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子学·理学:唐宋变革与明清实践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支平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 理学的形成可以说是宋代最为重要的历史特征之一,然而到了近现代,理学竟然成为最为人们诟病的文化传统。从学术的层面来思考,人们往往把宋代理学的研究引入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因为随着近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引进,理学的研究被划入哲学研究的专业范围,而历史学的研究,又往往被断代史的分割而无端阻隔。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宋代理学应该包含道德倡导与社会构建的两个部分的内容体系。经过元明清历朝政府的改造与制度化实践,宋代理学中所拥有的社会批判精神逐渐消失,作为皇权政治的附庸文化角色则得到空前的加强。而宋代理学中的关于基层社会管理与民间礼仪的部分,较少受到政府制度化的影响,因而得到了比较良好的实践与传承。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不能对于宋代理学所提倡的具有社会和谐意义的家族制度等视而不见和全盘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明清实践 理学 朱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漕”与“变漕”——明清漕运法规变革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欣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4-68,共5页
明清时期漕运关涉国家命脉,为保障漕运而制定的各项漕运法规也因此较为严格。明清易帜,漕运之制虽大多被相沿承袭,但有关法规如选补官丁、回空限例、运漕脚价、沿途攒运、船帮额数、扣追欠款等却发生了部分变化,总体呈现愈加细密、严厉... 明清时期漕运关涉国家命脉,为保障漕运而制定的各项漕运法规也因此较为严格。明清易帜,漕运之制虽大多被相沿承袭,但有关法规如选补官丁、回空限例、运漕脚价、沿途攒运、船帮额数、扣追欠款等却发生了部分变化,总体呈现愈加细密、严厉的特点。这些应时之变,既是明清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反映了立法与执法之间的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漕运法规 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遗民寿序的新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代亮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3-159,192,共7页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 自明代中后期到清初,寿序创作日渐兴盛。遗民群体对其发展中出现的不良趋向予以针砭,并号召摒弃应酬积习,端正写作态度,取法明人特别是归有光之作,试图改弦易辙。他们在寿序中寄托易代之悲和故国之思,论列世道人心与学术词章,又借鉴其他文体的技法,破体为文,使寿序品格得以提高,表现功能得以扩大。两者形成合力,推动了寿序的新变,也成为清初文学思想演变的重要表征。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受其时古文创作观念的浸染,又与寿序写作对象的扩大及创作方式的转变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遗民寿序 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初探——以江苏巡抚宋荦的施政为中心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福海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117,共9页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藩之乱刚平定,康熙帝便致力于用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在此背景下,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余年,深得帝眷。宋荦为河南雪苑社"后六子"之一,雪苑诸人同江南复社文人一向往来频密...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藩之乱刚平定,康熙帝便致力于用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在此背景下,宋荦任江苏巡抚长达十余年,深得帝眷。宋荦为河南雪苑社"后六子"之一,雪苑诸人同江南复社文人一向往来频密。宋荦借助雪苑社侯方域、贾开宗等的江南人际网络,早年便在江南文人圈中积累下丰厚人脉。他任江苏巡抚期间,凭藉早年积淀下的江南人脉,发挥自身工于诗文、淹通掌故、精通鉴藏的才华,笼络交好士人和同僚,和他们一起参与了江苏精英文化的重建,催促了当地文坛群体性的活跃并最终为清廷意识形态大一统的计划所收编。作为清廷江南政策的执行者,宋荦的江南施政是康熙朝中晚期江南政策的缩影。中介于中央和地方之间,中介于士人和清廷之间,正是宋荦在康熙中后期江南政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地位。与学界一般认为的康熙朝运用蛮横的"文字狱"手段加强思想钳制不同,本文以宋荦的江南施政为例,说明了康熙朝刻意松弛文化思想界的控制,以怀柔之策控制江南士人,实现帝国意识形态的大一统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政策 宋荦 江南士人 明清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善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2,F0003,共11页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对于吕氏理学思想的概括可以视为“批判理学”,这样更能体现处于明清易代之际以遗民身份自限的这样一种具体的理学思想形态。吕氏理学思想显然是批判王学的,但是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朱子学不一样,这是由于吕氏所处的特殊生活氛围和身份意识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留良 明清易代 批判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定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5,共9页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化,终而妥协蜕变。但是,就整体而言,明遗民大多心怀“后王理想”和“恢复期待”,至死不渝。武装抗清失败后,他们或者以“后王”为期待,潜心于著述;或者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蓄养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待后王 明遗民 恢复期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滇越道路运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金莲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2-116,共5页
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滇越道路成为中国内地和东盟往来的重要陆上交通要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明清时期推动滇越道路运行与发展的积极与阻碍因素,对当今滇越道路的顺畅和发展仍有影响。
关键词 明清 滇越 通道 运行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傣族法律文化的变迁 被引量:1
20
作者 吴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1-15,共5页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 元明清时期傣族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傣族法律文化,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发生了变化,法律文化性质由早期的奴隶制性质向明代以后的封建领主制变化;法律形式从习惯法向成文法发展;法律文化多方面内容和特征也就随之发生了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清时期 傣族法律文化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