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建国 李晶晶 余红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6,共7页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 [目的]探究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结果和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汇总形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分布特征、动态变化;[结果]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为23.13万km^(2),占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89.13%。从水土流失分布来看,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两区水土流失面积占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的51.06%;从地类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草地、林地和耕地,共占比86.80%。与2020年、2011年、1999年和1985年相比,2021年水土流失分别减少0.29万km^(2),3.43万km^(2),16.94万km^(2),22.30万km^(2),与1985年相比,强烈及以上强度等级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42万km^(2),减幅83.84%。[结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和北部风沙区,高强度侵蚀减少与年度监测成果未考虑沟道侵蚀有关;该区应以流域水系为单元,持续加强旱作梯田建设,大力开展高标准淤地坝建设,加强病险淤地坝出险加固,实施固沟保塬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水土流失治理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地膜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与产量影响
2
作者 王磊 周刚 +4 位作者 张建军 赵刚 党翼 李尚中 樊廷录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3-223,共11页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地膜覆盖模式对旱作农业区春玉米土壤水分、产量与水分利用的影响效果,探索能够减少农田地膜残留污染、提高水分资源利用效率的种植方式。[方法]于2021年在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聚乙烯地膜宽膜覆盖平作(PM)、生物降解地膜宽膜覆盖平作(BM)、聚乙烯地膜+生物降解地膜复合条带覆盖(FH)3个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模式对春玉米土壤水分时空变化、水分亏缺变化、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FH处理的春玉米耗水量最低,平均为390.0 mm,PM处理的耗水量最高,平均为430.5 mm;FH处理的降水/耗水比例最高,达96.5%。FH处理在促进玉米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方面表现出较好的效果。2021年,FH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籽粒产量达到了17160.9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40.9 kg/(hm^(2)·mm),显著高于PM和BM处理;2022年FH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较PM和BM分别提高34.2%和20.7%;2023年FH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3473.5 kg/hm^(2),30.0 kg/(hm^(2)·mm)。[结论]FH处理在改善土壤水分环境、促进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产量形成,可作为黄土旱塬区生物降解地膜应用的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春玉米 生物降解地膜 产量 水分亏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旱塬区秸秆覆盖量对不同降雨年型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赵刚 张建军 +10 位作者 党翼 樊廷录 王磊 周刚 王淑英 李兴茂 倪胜利 米文博 周旭姣 程万莉 李尚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43-1653,共11页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 为了明确黄土旱塬区不同降雨年型下秸秆覆盖量对土壤水温效应和冬小麦产量影响的机理,本研究连续7年研究了秸秆覆盖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对土壤水分、温度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显著提升越冬期地温,覆盖量越大,增温效果逐渐减弱。在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1500 kg hm^(-2)处理呈增温趋势,而丰水年则表现为降温;不同年型下,覆盖量越大降温效果越显著。秸秆覆盖在冬小麦生育期内均增加了0~2 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且覆盖量越大贮水量越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耗水量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少,而丰水年则相反。干旱年返青—灌浆期,1500 kg hm^(-2)处理较露地贮水量增加11.8 mm,且全生育期耗水量在各年型下均高于露地6.9~14.8 mm,其中返青—拔节期和灌浆—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尤为显著。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1500 kg hm^(-2)处理分别较露地增加17.6%和14.8%,增产主要源于穗数增加;3000 kg hm^(-2)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露地接近,而覆盖量进一步增加则导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当1500 kg hm^(-2)覆盖条件下,可有效提高干旱年和平水年返青期土壤温度,达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3000 kg hm^(-2)为临界值,过高覆盖量虽显著增强保水效果,但因降温过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旱塬 冬小麦 秸秆覆盖量 土壤水温效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夏闲期残留肥料氮淋溶特性研究
4
作者 夏梦洁 王辉民 +3 位作者 雷霜 赵梦真 冯浩 周建斌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4-222,共9页
冬小麦-夏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典型的种植模式,夏闲期间为该地区雨季,加上土壤表面裸露,一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的淋失特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型渗漏池(3 m×2.2 m×3 m)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于第一季(2014年)小麦播... 冬小麦-夏休闲是黄土高原旱地典型的种植模式,夏闲期间为该地区雨季,加上土壤表面裸露,一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残留肥料氮的淋失特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大型渗漏池(3 m×2.2 m×3 m)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于第一季(2014年)小麦播种前基施^(15)N肥料(150 kg·hm^(–2)),测定小麦收获后^(15)N肥料被小麦吸收和土壤残留的量,之后连续3年(2015—2017年)夏季休闲期间测定第一季小麦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的^(15)N肥料在0~200 cm土壤剖面中的^(15)N丰度及含量变化,旨在研究残留肥料氮连续多年在夏季休闲期间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小麦对当季^(15)N肥料的利用率(吸收量/施氮量)为53.9%,一季小麦收获后残留于0~100 cm土壤中的肥料氮平均为施氮量的36.3%。第一年夏季休闲前残留肥料氮主要累积在0~40 cm土层,^(15)NO_(3)^(–)-N多累积在80 cm以上土层;而休闲后60~100 cm土层残留肥料氮显著增加,80~100 cm土层^(15)NO_(3)^(–)-N累积量显著增加。随着年限增加,残留肥料氮及^(15)NO_(3)^(–)-N持续向土壤深层迁移;在正常降水条件下,一个夏季休闲期间残留肥料氮向下迁移的速度平均为20 cm。夏季休闲期间0~100 cm土壤中残留肥料氮减少,100~200 cm土壤中增加,同一年休闲前后0~200 cm土壤剖面残留肥料氮累积总量损失小,说明残留肥料氮在土壤剖面的再分配是其迁移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地 夏季休闲 渗漏池 ^(15)N 残留肥料氮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与驱动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健松 蔡音飞 +2 位作者 王雅茹 胡海峰 李晓静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7-226,共10页
[目的]揭示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为矿区环保政策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典型矿区西山煤田为研究区,将采煤影响作为分区依据并量化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地理探测器、中介效应模型... [目的]揭示矿区生态脆弱性时空特征和驱动因子,为矿区环保政策制定、生态修复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半干旱黄土高原典型矿区西山煤田为研究区,将采煤影响作为分区依据并量化为评价指标,利用综合指数法、地理探测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生态脆弱性的时空特征及直接和间接驱动分析。[结果](1)研究时段内,生态脆弱性先降后增,标准化生态脆弱性指数(SEVI)由0.3754先降至0.3260,随后增至0.3336,整体上显著下降;空间上呈“中部低,北部、东南高”的分布格局,与人类活动及煤炭开采空间耦合性较高。(2)植被覆盖度和总初级生产力为主要驱动因子,q值分别为0.492,0.500;多因子协同作用时驱动力大于单因子;主要驱动因子在采煤沉陷和生态脆弱性间发挥中介作用。(3)各分区SEVI为:直接开采区(0.3542)>自然生态区(0.3338)>开采缓冲区(0.3333),开采加剧生态脆弱性。[结论]西山煤田生态脆弱性在研究时段内整体下降,植被覆盖度和总初级生产力为主要驱动力,且在采煤沉陷和生态脆弱性间发挥中介作用,煤炭开采制约了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黄土高原矿区 开采影响分区 开采沉陷 驱动因子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PP模型的黄土旱塬区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评估
6
作者 宋淑钧 杨荣 +2 位作者 王鸿 赵明新 刘学周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121,共11页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 [目的]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阐明生草对水土流失的控制效果,为优化区域果园生草种植管理措施和提高果园水土保持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WEPP模型,以黄土旱塬区果园为研究对象,模拟不同降水条件(自然降水和降水增加10%,20%,30%)、不同坡度(5°,10°,15°,20°,25°)和不同作物管理模式(裸地、清耕、生草)组合情景下的水土流失情况,以裸地和清耕为对照,评估果园生草的水土流失效应。[结果](1)从整体来看,3种作物管理模式的年内总土壤水分均呈“W”形变化趋势,且总土壤水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裸地>清耕>生草。与对照相比,生草模式下的日平均总土壤水分、蒸发量和渗漏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的31.7%和31.3%,36.1%和31.6%,63.0%和67.7%。(2)与对照模式相比,相同坡度条件下生草模式的年平均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均最低;土壤流失量随坡度的增大均呈线性函数关系而显著增大(p<0.001),且生草模式下随坡度变化其土壤流失量的变化速率最小,分别低于裸地和清耕模式52.4%和47.4%。3种管理模式的年均径流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裸地(124.4mm)>清耕(121.4 mm)>生草(87.4 mm);生草模式的年均土壤流失量与裸地和清耕模式相比显著减少49.2%和43.3%(p<0.01)。(3)进一步对不同坡度和作物管理模式下的水土流失曲线图进行模拟分析表明,不论哪种坡度条件下,3种模式的最大土壤流失量均发生在坡长18 m处,且发生水土流失后坡度变大幅度均表现为裸地>清耕>生草。(4)不同管理模式下均存在年平均土壤流失量随降水增加而增加的现象,且降水增加较自然降水情景的土壤流失增量均表现为生草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土壤流失增量随着降水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且随着降水增加生草模式较其他模式的土壤流失增量降低幅度不断增大。[结论]果园生草在减少水土流失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果园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解决黄土旱塬区果园水土流失问题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PP模型 果园生草 水土流失 黄土旱塬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演进脉络与现状研究
7
作者 陈慧祯 李岳岩 陈静 《南方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8,共12页
针对黄土高原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规律与转型困境,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现代化路径势在必行。基于文献研究、统计分析与田野调查,从组织体系、设计方式、材料工法以及结构构件四个方面系统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 针对黄土高原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规律与转型困境,探索欠发达地区农村住房现代化路径势在必行。基于文献研究、统计分析与田野调查,从组织体系、设计方式、材料工法以及结构构件四个方面系统解析黄土高原地区农宅工业化建造体系的演进脉络。研究表明:目前农宅建造模式呈现“半工业化”的特征,农宅建设主体从自主建造转向多元协同模式,但相关政策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建设成本等问题成为关键制约因素。因此提出通过优化全产业链协同机制,提升新型建材与预制构件的地域适配性,促进工业化与地域化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农村住宅 建筑工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的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变化模拟及影响机制
8
作者 张泽凌 周莹 +4 位作者 姜峻 王丽娜 邓旭 安志超 唐亚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544-6558,共15页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和蒸散(ET)是表征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碳水通量动态变化的准确模拟和驱动机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明确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基于黄土高原铁杆蒿草地生态系统2018—2022年日尺度通量观测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和融合生态学知识与机器学习的生态知识-机器学习(EML)模型分别对NEE和ET进行拟合。其中,有6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NEE,7种基于不同生态假设的EML模型用于拟合ET。最后构建拟合效果最好和解释能力最优的EML模型并探究环境和植被因素对NEE和ET的影响。结果表明:(1)包含了气象因素、土壤水分因素和植被因素的EML模型对NEE和ET的拟合效果最好,R2和RMSE分别为0.81和0.70 g C m^(-2)d^(-1),0.83和0.48 mm/d,MRE和MAE分别为1.72和0.48 g C m^(-2)d^(-1),0.29和0.30 mm/d。该模型在NEE和ET上的拟合能力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提升了24.62%和12.16%,较机器学习模型平均提升了13.02%和6.87%。(2)空气温度是NEE和ET的主要影响因素,重要性占比分别为63.12%和60.38%。6℃和22℃是草地NEE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在6—22℃之间NEE处于下降趋势,在22℃后NEE变为平稳趋势。0℃和22℃是草地ET日均空气温度的阈值,当空气温度大于22℃后,ET由上升趋势转变为平稳趋势。(3)土壤水分因素在NEE和ET的重要影响因素中的占比分别为17.13%和5.66%,NEE对土壤水分的敏感性高于ET。研究结果有助于完善半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的模拟方法,并明确其对环境和植被因素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通量 半干旱区 黄土高原 草地生态系统 生态知识-机器学习模型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法评价覆膜方式对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王志豪 龙佳文 +5 位作者 杨双双 周天游 刘钦惠 王小林 张雄 纪晓玲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8-14,60,共8页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谷子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M1)、渗水地膜覆盖种植(M2)、黑色地膜覆盖种植(M3)、白色地膜覆盖种植(M4)、双垄沟地膜覆盖种植(M5)与裸地种植(CK)六种处... 为探讨不同覆膜方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旱地谷子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谷子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M1)、渗水地膜覆盖种植(M2)、黑色地膜覆盖种植(M3)、白色地膜覆盖种植(M4)、双垄沟地膜覆盖种植(M5)与裸地种植(CK)六种处理的土壤水热环境、叶绿素含量、株高、地上部生物量累积及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使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M4和M5覆膜处理在拔节期和成熟期显著提高了12.0%~23.8%的土壤含水量和1.0%~23.8%的土壤温度(p<0.05);(2)M5覆膜处理显著提高了谷子全生育期12.4%~34.9%的株高、8.3%~11.7%的叶绿素含量、25.7%~241.6%的地上部生物量累积及118.4%的千粒重(p<0.05);(3)M4和M5处理分别较CK增产77.7%和121.0%;(4)灰色关联综合评价值为CK(0.57)、M1(0.74)、M2(0.67)、M3(0.61)、M4(0.75)和M5(0.88)。因此,各覆膜处理均能够调节旱地谷子的生长及促进产量的形成,其中覆膜表现效果依次为M5、M4、M1、M2和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方式 旱地谷子 产量 黄土高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硒累积的影响
10
作者 续创业 张建军 +6 位作者 党翼 张铠鹏 赵海燕 王腾飞 魏江文 周刚 冯春艳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613-616,共4页
探究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硒积累的影响,为陇东旱塬区富硒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先玉1483为试验材料,设置120、240、360、720 kg/hm^(2)不同梯度有机硒生物肥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生物肥显著影... 探究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产量及硒积累的影响,为陇东旱塬区富硒玉米生产提供参考。以玉米品种先玉1483为试验材料,设置120、240、360、720 kg/hm^(2)不同梯度有机硒生物肥喷施处理。结果表明,喷施有机硒生物肥显著影响玉米生物产量,对玉米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影响。喷施有机硒生物肥240kg/hm^(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分别较喷施清水对照提高了17.68%、5.55%。玉米籽粒、秸秆硒含量均随有机硒生物肥喷施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分别较喷施清水对照提高0.28~1.49、5.86~22.31倍。综上,喷施有机硒生物肥对陇东黄土旱塬春玉米的产量和籽粒、秸秆硒含量有一定促进作用,尤以喷施有机硒生物肥240kg/hm^(2)时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硒生物肥 春玉米 产量 硒含量 黄土旱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宁夏彭阳县为例
11
作者 刘子毓 施琳娜 +2 位作者 吴昕燕 丁金梅 文琦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2-1452,共11页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 相对贫困是制约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因素。黄土高原地区属于生态贫困与经济贫困的复合区域,研究其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程度、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宁夏彭阳县为研究区,从物质基础、经济条件、可行能力、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5个维度构建相对贫困测度体系,运用相对贫困指数模型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测度,通过划定相对贫困线,识别出421户相对贫困农户,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其相对贫困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个体和区域相对贫困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彭阳县物质基础维度和发展机会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低,但经济条件维度、可行能力维度和社会保障维度相对贫困程度较高;②地理探测器结果显示平均高程、劳动力占比、基础设施满意度和工资性收入占比是影响相对贫困的主导因子;主要劳动力受教育情况、医疗支出、是否有小额信贷和第一产业贡献率是次要因子;③各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受阻、地区发展差异化明显。为破解黄土高原脱贫地区农村相对贫困困境,亟需以城乡融合为纽带,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依托跨区域要素流动破除发展壁垒,通过创新治理尺度构建多层级协同治理体系,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贫困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脱贫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特色农业区土壤养分微量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王宏宇 王娟 +1 位作者 马蓉蓉 周伟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1-523,共13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核心区域之一,探究黄土高原特色农业区土壤微量养分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生态保护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实地土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插值构建Mo、Ge、Zn、Mn和Cu等5... 黄土高原是我国旱地农业的核心区域之一,探究黄土高原特色农业区土壤微量养分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田生态保护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实地土壤采样的基础上,利用空间插值构建Mo、Ge、Zn、Mn和Cu等5类土壤微量养分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并参照相关文件进行土壤养分分级和计算综合养分指数。最终,结合多种自然、社会因子分析影响因素,提出关于土壤微量元素监测与调节的思考。结果表明,研究区5类微量元素含量均较为缺乏。Mo元素含量值差异较大,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分布特征,其他元素普遍呈现东部和北部高于西部和南部的特征。各类元素含量普遍随着与道路和居民点距离的增加和与黄河距离的减少而下降,同时会随着土壤湿度增大或海拔降低而下降。各类元素含量普遍表现为褐土>石灰性褐土>黄绵土>冲积土。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土壤微量元素丰富或缺乏状态的基础,能够为土壤微量元素监测与调节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量元素 黄土高原 特色农业区 空间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叶面积指数耦合STEMMUS模型的果园土壤水热特征
13
作者 杨雨萌 高晓东 +1 位作者 邵晓亚 杨敏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6-325,337,共11页
[目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的关键参数,其快速动态模拟可解决土壤水-汽-热-气耦合模型STEMMUS(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energy, mass and momentum in unsaturated soil)只能使用固定或实... [目的]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作为生态系统水循环过程模拟研究的关键参数,其快速动态模拟可解决土壤水-汽-热-气耦合模型STEMMUS(simultaneous transfer of energy, mass and momentum in unsaturated soil)只能使用固定或实测LAI作为输入参数的局限性。[方法]将EPIC模型中的“植物叶面积发育子模块”与STEMMUS模型耦合,采用2019年和2020年子洲县山地苹果试验示范基地苹果生长条件下实测的果树蒸腾、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与验证,以评估耦合模型在黄土高原的适用性。[结果]通过优化植物生长参数,耦合叶面积发育子模块后的STEMMUS模型对苹果树蒸腾耗水过程的模拟精度显著提高,率定年和验证年的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从原模型的40.2%、61.9%和0.52、0.64 mm/d降低到耦合模型的30.0%、33.2%和0.42、0.38 mm/d。同时,耦合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苹果园的土壤水热动态过程,在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土壤水分体积分数和土壤温度的NRMSE分别为1.4%~32.9%和2.9%~9.5%,MAE分别为0.13~4.26 cm^(3)/cm^(3)、0.34~1.49℃。[结论]模拟值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表明耦合模型可准确描述黄土高原苹果园果树叶面积动态生长和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果园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STEMMUS 果树蒸腾 土壤水热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采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浩林 张少华 +4 位作者 陈朔 黄建华 高强 许银坡 祁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5-666,共12页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该问题使得地震资料提升分辨率和信噪比困难重重,难以满足面向老油区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多井井地联... 复杂黄土塬对地震波能量的吸收和衰减一直是地球物理学者关注的焦点,该问题使得地震资料提升分辨率和信噪比困难重重,难以满足面向老油区油藏描述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istributed Acoustic Sensing,DAS)多井井地联采技术通过井中接收地震波可降低近地表的吸收和衰减,且具有同源激发、一致性接收、井下小道距、高覆盖等特点,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当前井地联采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复杂地表地震激发点不均匀引起的VSP成像困难,同时存在井地联采方案论证方法缺乏、DAS多井井地同步接收及采集质控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为此,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基于“两宽一高”三维地震开展了7口井的DAS 3D-VSP井地联合采集、处理及解释配套技术攻关。作为该技术攻关的第一部分——“采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VSP成像的扇区法井地联采激发方案论证技术,形成了井地联采均匀激发、DAS多井连续接收及质控配套方法,应用获得了高品质DAS 3D-VSP资料,为多井井地联采3D-VSP偏移成像和井地联合储层预测奠定了高质量资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 井地联采 3D-VSP 扇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坊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关系研究
15
作者 王舒民 刘招 +3 位作者 管子隆 肖瑜 张晋霞 申思齐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85,共15页
【目的】黄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黄土台塬区典型小流域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无人机实测高程数据及气象、土地利用等... 【目的】黄河流域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黄土台塬区典型小流域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关系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无人机实测高程数据及气象、土地利用等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探究油坊沟流域的产水、土壤保持、碳储量以及生境质量共4项生态系统服务;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4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厘清其相关性;同时基于不同土地类型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对研究区的多重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识别。【结果】结果显示:2001—2020年油坊沟流域产水服务和土壤保持都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碳储量持续上升,生境质量基本稳定。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主要表现为协同关系,碳储量和产水量之间表现出区域性权衡关系,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以土壤保持功能为主,生态系统服务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流域北部的林地地区。【结论】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但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影响有时空差异,应对其分区管理以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在规划管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需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提升服务效益;生态系统服务的冷热点区变化表现出林地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制定生态保护和管理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此次对油坊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量化研究,阐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时空演变规律,为该区生态环境评价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与协同 黄土台塬区 小流域 InVEST模型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恢复草地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16
作者 孔繁晰 唐邦洁 +3 位作者 阿力米日·阿力木江 阿的各各 袁茂国 陈俊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共11页
为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退耕5、10和25年3个不同退耕恢复年限草地,利用植物齐地面刈割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和点网格盖度测定法及其γ分布和β分布两种数理解析模型,计算群落整体以及组成群落... 为探究黄土高原退耕自然恢复草地植物的空间分布格局,选取陕西省吴起县退耕5、10和25年3个不同退耕恢复年限草地,利用植物齐地面刈割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和点网格盖度测定法及其γ分布和β分布两种数理解析模型,计算群落整体以及组成群落的各植物种的空间异质性指数,探明各植物种在空间分布格局中所起的作用,为退耕恢复草地的科学管理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耕恢复年限的草地群落植物种的空间异质性指数均随平均地上生物量和盖度的增大极显著地降低(P<0.01);退耕10年的草地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盖度所占比例较退耕5年的草地高,其中退耕10年草地中针茅在总生物量和盖度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3.0%和37.6%,而退耕25年的草地中退化指示植物种三叶委陵菜成为群落的第1优势种,说明退耕年限过长不利于维持群落中禾本科等优质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及盖度比例;优势顺序靠前的植物种降低了群落整体的空间异质性,优势顺序靠后的植物种对群落空间分布格局作用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退耕恢复草地 地上生物量 盖度 γ分布模型 β分布模型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区果园生草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7
作者 李茜 曹宏 +2 位作者 王卓 刘小瑄 任艺彬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860-865,共6页
通过探究果园生草对土壤肥力和固碳潜力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旱区果园的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清耕为对照,研究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2种栽培方式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均能有效改善土... 通过探究果园生草对土壤肥力和固碳潜力的影响,为黄土高原旱区果园的生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清耕为对照,研究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2种栽培方式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均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尤其在增加表层土壤(0~20 cm)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方面效果显著;同时,自然生草和种植鼠茅草还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强了土壤固碳能力,并缓解了植物生长的氮限制,其中,自然生草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而种植鼠茅草则显著提高0~1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和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生草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化学计量比 土壤有机碳储量 黄土高原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黄土塬区DAS井地联采处理技术及应用
18
作者 李乐 陈浩林 +3 位作者 曹中林 段鹏飞 李培明 唐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1-911,共11页
该文是陆上复杂黄土源区DAS井地联采技术攻关的第二部分——“处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地震数据处理中表层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等难题,基于井地联采的DAS 3D-VSP数据,研究了陆上DAS 3D-VSP资料信号分析及成像... 该文是陆上复杂黄土源区DAS井地联采技术攻关的第二部分——“处理篇”。针对复杂黄土塬区地震数据处理中表层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差等难题,基于井地联采的DAS 3D-VSP数据,研究了陆上DAS 3D-VSP资料信号分析及成像处理技术,形成了DAS 3D-VSP自适应波场分离、DAS 3D-VSP高分辨率处理、DAS 3D-VSP角度域高斯束叠前深度偏移等配套关键技术。通过提取井旁准确的时深关系、地层速度、反褶积算子、球面扩散补偿因子、吸收衰减因子等,同步实现了DAS 3D-VSP数据与地面地震联合的高分辨率处理。将该配套技术用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某区块DAS 3D-VSP资料的处理,成像结果的有效频带达到4~85 Hz,井震标定波组相关系数平均提升了9.7%,为后续的地震地质解释、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DAS-VSP 高分辨率处理 3D-VSP成像 高斯束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流域产水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19
作者 高雅玉 胡玉沛 +2 位作者 宋玉 郝建斌 李泽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降水和实际蒸散发等影响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1990、2000、2010和2020年总产水量分别为4.563×10^(8)、2.640×10^(8)、3.853×10^(8)和3.264×10^(8)m^(3),30 a间流域产水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流域产水深度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集中于中上游,极显著减少区主要在中下游。(2)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产水能力最强,水域产水能力最弱;降水越多、海拔越低、实际蒸散越小、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区域产水能力越强。(3)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实际蒸散量呈负相关,各影响因子对产水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降水量>高程>实际蒸散量>土地利用。(4)西南部作为产水功能重点功能区应加以规划保护,东北部是产水低值区,应减少人类活动以重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显著,降水因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功能 时空演变 空间格局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薄景山 万卫 +2 位作者 彭达 段玉石 李琪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198,共17页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 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是指地震动随震级、距离和场地条件等变化的经验关系,近年来在我国亦被称为地震动预测方程,是估计地震动及其影响场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地震区划和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被广泛应用。黄土是一种特殊土,在我国广泛分布。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中强地震频发,地震动的衰减关系有其特殊性,总结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抗震研究有重要意义。在简要介绍国内外地震动衰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我国学者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基岩和土层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以及反应谱衰减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和讨论在黄土覆盖地区地震动衰减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文章的研究工作对从事黄土高原地区地震工程研究的科技人员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地区 地震烈度 地震动 衰减关系 基岩 土层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