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器学习的密度聚类算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应用
1
作者 邵磊 王长在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1-369,共9页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 针对大范围的地震活动密集区精定位实施中有效划分子区域问题,通过多次模拟数据实验,检验机器学习的各种聚类算法后,得出基于密度聚类的DBSCAN算法最适用于断层或地震丛集的地震聚类。使用DBSCAN算法对川滇地区共322070个M 1.2~5.1地震事件进行了聚类,共得到9个明显地震簇,对其中的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簇以及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西北部区域的2014年康定M_(S)6.3地震序列地震簇,使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定位,并分析了地震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和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的地震密集地分布在断裂周围,走向与断裂走向基本一致,纵剖面揭示了该断裂在深部以西倾为主要特征;康定地震序列具有与走滑断裂地震分布一致的特征,断层在深部倾角几乎垂直。进一步研究了2009年1月—2021年3月鲜水河断裂带南段与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交会区域b值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_(S)6.8地震的发震位置处于明显的低b值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DBSCAN算法 地震活动性 地震精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发震构造及早期余震传播特征
2
作者 邱镛康 许才军 +2 位作者 肖卓辉 林学楷 张栓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1286,共16页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玛多县发生M_(S)7.4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M_(S) 8.0地震后中国大陆发生的最强震,对玛多地震开展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揭示强震孕育及余震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双差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后3个月内的余震数据进行重定位,并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及22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以上结果表明,孕震断层总体呈NWW向展布,沿走向自西向东先后呈现为高倾角的“南倾-北倾-南倾”,并且断层在东段出现分叉.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根据震源的应力轴参数,可以确定孕震断层主要受到SWW-NEE向近水平挤压应力控制,符合巴颜喀拉块体的构造环境.随后,本文以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为模板,基于匹配定位算法对主震发生10天内的地震波数据进行扫描,最终检测到了2.8倍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记录的余震数量,最小完备震级由M1.5下降至M1.0,余震衰减系数p值为0.9~1.1,与典型余震序列一致,并且震后b值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反映区域应力逐渐释放的过程.此外,余震的时空迁移呈现出“多峰状”的激活模式,表现为由各凹凸体边缘向周边扩展.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余震序列中的重复地震进行了筛选,结合滑动分布与重复余震的发生位置,推测余滑是玛多地震早期余震传播的主要驱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地震 双差定位 CAP 匹配定位算法 余震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鞠慧超 张元生 +9 位作者 秦满忠 刘白云 尹欣欣 高鹏 焦煜媛 杜建清 孙长青 蒲举 张卫东 万文琦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8-923,共6页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 利用甘肃数字地震台、预警台、流动台三网数据,对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6.2级地震余震序列进行震相分析,并采用双差定位法和遗传算法对序列进行重定位。截至2024年1月10日,共分析余震约600个,Pg和Sg震相约15000条,较同期测震台网增加震相4000多条。重定位中,双差方法得到的地震数目为余震总数的70%;在此基础上,使用遗传算法对速度和震源位置进行联合反演,要求每个地震至少有3个台站的震相记录,共使用4828条Sg波和Pg波到时差数据,最终获得余震序列中577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测得主震震源深度为15.2 km。结果显示,余震震中主要沿地表破裂走向分布,其深部近似呈对冲断层形态分布,在空间上余震展布存在明显的边界,可能存在滑脱面。重定位结果可为认识该区复杂的断裂活动及构造背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地震定位 双差定位法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台资料对近震相对定位算法的影响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天中 武巴特尔 +1 位作者 黄媛 蒋长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123-1130,共8页
从地震定位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认为近台资料可用于双差定位算法,但不能用于其他相对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模拟计算表明,应用近台资料时,双差法有可能给出一定精度的地震绝对位置.但仅采用近台资料时,相对位置的误差会比使用... 从地震定位的基本原理出发,分析认为近台资料可用于双差定位算法,但不能用于其他相对定位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和模拟计算表明,应用近台资料时,双差法有可能给出一定精度的地震绝对位置.但仅采用近台资料时,相对位置的误差会比使用远台资料时有所增加.近台和远台资料的联合使用,有利于得到较为精确的定位结果.当震源深度远小于震中距时,如果没有深度震相的参与,只能得到误差较小的震中相对分布,深度的相对位置仍有较大的误差.对2003年新疆伽师地震余震序列中部分余震的重新定位试验,验证了近台资料对双差定位算法的上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对定位 双差法 近台 绝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与余震精确定位及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47
5
作者 苏金蓉 郑钰 +2 位作者 杨建思 陈天长 吴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636-2644,共9页
使用汇集在四川台网中心的固定台站、震后架设的流动台站、周边水库台站等震中距150km以内的震相数据,选用分层速度模型,对芦山7.0级地震及震后9天内的余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给出了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2013-04-20 08... 使用汇集在四川台网中心的固定台站、震后架设的流动台站、周边水库台站等震中距150km以内的震相数据,选用分层速度模型,对芦山7.0级地震及震后9天内的余震利用双差定位法进行了重新定位.给出了芦山7.0级地震的发震时刻为2013-04-20 08∶02∶46.8,震中位置30.278°N,102.989°E,震源深度16.67km,给出了3324次余震的双差定位结果,并对发震构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山地震主破裂长度约40km,下倾宽度约20km,破裂视面积约800km2,主破裂沿南西走向,倾角约40°.余震震源优势深度为10~22km.余震沿南西走向,主要集中于大邑—名山断裂上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双差定位 震源位置 发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地震序列的双差法重新定位研究 被引量:92
6
作者 黄媛 杨建思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169,共8页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将近台记录和区域台网数据联合用于双差地震定位算法,对2003年新疆巴楚-伽师M56.8强震后404个ML≥3.5余震序列进行双差法重新精确定位,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分析.精定位后定位结果与传统定位方法的原始定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1)精定位后震中分布图像更加集中,与当地的烈度考察和震源机制解结果更加协调;(2)震源深度优势分布集中在15-25km以内,与当地存在深度为10km以上低速沉积层的地质构造情况相一致;(3)精定位后定位残差由原来的3.94s降为0.24s,水平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1.1km以内,垂直向估算误差平均可控制在2.4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序列 双差地震定位算法 近台影响分析 巴楚-伽师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被引量:37
7
作者 李金 王琼 +1 位作者 吴传勇 向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859-2870,共12页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 基于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2015年7月3日皮山6.5级主震和部分MS3.6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采用HypoDD方法重新定位了序列中ML2.5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基于上述研究,综合分析了皮山6.5级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利用CAP方法得到的最佳双力偶机制解节面I:走向280°/倾角60°/滑动角90°;节面II:走向100°/倾角30°/滑动角90°,矩心深度19km,表明该地震为一次逆冲型地震事件.大部分M_S3.6以上余震震源机制与主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双差定位结果显示,M_L2.5以上的余震序列主要分布在主震的西南方向,深度主要分布在0~15km范围内,余震分布显示出与发震构造泽普隐伏断裂一致的倾向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104°/倾角34°/滑动角94°,该结果与主震震源机制解中节面II的滑动角较为接近,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km左右的区域.根据本研究得到的震源机制、精定位结果以及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的断层面的参数,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情况,初步给出了此次皮山6.5级地震的发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6.5级地震 震源位置 震源机制解 双差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小震精定位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50
8
作者 张广伟 雷建设 +2 位作者 谢富仁 郭永霞 兰从欣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9-714,843,共16页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 收集了华北地区2001年10月—2009年9月发生在该区内的7519次地震事件被166个数字化地震台站记录到的74181条P波和74465条S波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小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最终得到了5511次小震的定位结果.结果表明,重新定位后的结果较好地改进了原定位的精度.从平面上来看,重新定位后的小震更加集中于断裂带附近,条带状更为明显.从震源深度分布来看,研究区内重新定位后小震的震源深度多集中在5—15km的范围内,表明研究区孕震层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但不同地震带上小震分布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地震带上的小震多集中在上地壳,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陆区部分包括唐山断裂带及邢台地震段上的小震多集中于中上地壳.本研究结果还获得了前人研究结果未揭示的小震分布规律:①在唐山断裂带北段东侧存在一个近北北东走向的小震活动;②渤海海域地震带上的小震多处于10km深度处,且有些断层上的小震展示出从地表至10km深度处的垂直分布;③太行山前的小震随深度向太行山下方有逐渐变深的趋势,表征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东西两侧孕震层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对于认识华北地区地震断层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震 地震带 双差定位 华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钟不准情形地震精确定位研究——以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序列为例 被引量:22
9
作者 包丰 倪四道 +3 位作者 赵建和 谢军 陈伟文 曾祥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 通过余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主震破裂区的时空变化规律.为了减小仪器时钟误差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本文基于2011年1月19日安庆地震流动台站的S-P到时差,通过主事件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较为准确的主震位置和余震序列时空分布,并评估了仪器时钟误差;又通过对sPL近震深度震相的分析,得到了余震序列较为可靠的深度分布.结果表明,安庆地震发生在宿松—枞阳断裂带附近,余震序列大体近水平分布在5km深度,呈长1.5km、宽1km、高0.3km的薄板状展布;从时空分布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余震序列似乎有往北东方向扩展的趋势.研究表明,基于S-P到时差的定位方法可以有效消除时钟不准确带来的影响,为中小地震和余震序列活动性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定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庆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时钟误差 sPL深度震相 S-P到时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的模糊动态定位—路径问题 被引量:48
10
作者 代颖 马祖军 +1 位作者 朱道立 方涛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70,共11页
进行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系统优化是提高其配送绩效的重要手段.从系统集成优化的角度,研究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定位与配送车辆路径安排的联合决策问题.综合考虑应急物资需求的模糊性、动态性和限制期,震后受损路网的动态恢复状况,不同类型有... 进行震后应急物资配送系统优化是提高其配送绩效的重要手段.从系统集成优化的角度,研究应急物资配送中心定位与配送车辆路径安排的联合决策问题.综合考虑应急物资需求的模糊性、动态性和限制期,震后受损路网的动态恢复状况,不同类型有容量限制的配送车辆,以及物资需求分割配送等特点,以各物资需求点的应急物资运达时间之和最小为目标,采用机会约束规划方法建立了一个模糊动态定位—路径问题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两阶段启发式算法予以求解.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模型和算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 定位-路径问题 模糊需求 动态决策 启发式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介质地震定位中震源轨迹的计算 被引量:10
11
作者 赵爱华 丁志峰 +1 位作者 孙为国 王椿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88-1195,共8页
在地震定位中常常需要求解震源轨迹,但由于复杂介质中的震源轨迹较为复杂,难以给出其解析解,因此震源轨迹的计算通常仅限于简单介质模型.本文基于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提出了一种计算复杂介质中震源轨迹的方法.为回避发震时间问题。... 在地震定位中常常需要求解震源轨迹,但由于复杂介质中的震源轨迹较为复杂,难以给出其解析解,因此震源轨迹的计算通常仅限于简单介质模型.本文基于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技术,提出了一种计算复杂介质中震源轨迹的方法.为回避发震时间问题。以观测到时差作为震源轨迹的约束条件.首先从模型节点中选出少量理论到时差与观测到时差之绝对差,即双重时差较小的点作为震源轨迹的代表点,然后以其中双重时差最小的点为初始点.在双重时差场中利用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计算出初始点到其他震源轨迹代表点的射线路径作为震源轨迹.当选的震源轨迹代表点较多时.得到的震源轨迹较为粗略,此时可去掉射线经过次数较少的代表点的射线路径使震源轨迹更为精细.为减少计算量.对最小走时树射线追踪方法的终止条件做了修正.以一个复杂介质模型中的地震为例,计算了包括速度扰动、到时扰动等不同情况下的震源轨迹.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震源轨迹计算方法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介质 震源轨迹 地震定位 最小走时树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设施中断情景的震后救援初期应急物流网络优化设计 被引量:17
12
作者 周愉峰 陈娜 +1 位作者 李志 龚英 《运筹与管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7-112,共6页
在震后救援初期,构建合理的应急物流网络,对于快速有效供应应急物资、减轻灾情具有重大价值。在传统可靠性选址问题与应急设施选址-分配问题的基础上,考虑震后救援初期的阶段性特征、设施中断情景、多品种模糊需求、设施能力限制等因素... 在震后救援初期,构建合理的应急物流网络,对于快速有效供应应急物资、减轻灾情具有重大价值。在传统可靠性选址问题与应急设施选址-分配问题的基础上,考虑震后救援初期的阶段性特征、设施中断情景、多品种模糊需求、设施能力限制等因素,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震后救援初期的应急设施选址-分配模型。通过三角模糊数的期望值公式将模糊需求去模糊化。在此基础上,考虑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整数编码的混合遗传算法。最后,以5·12汶川地震为背景,构造算例进行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模型和算法。结果表明:考虑设施中断情景后,即使系统中的部分设施失效,整个网络仍能较好运行,且优化结果更具可靠性和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址-分配问题 设施中断 地震灾害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6
13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朝鲜2006年、2009年和2013年3次地下核试验的相对定位 被引量:6
14
作者 潘常周 靳平 +5 位作者 徐雄 王红春 肖卫国 沈旭峰 张诚鎏 徐恒垒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10-918,共9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朝鲜2006年、2009年和2013年的3次核试验进行相对定位.根据19个区域地震台和8个远震台的垂直分量波形资料,计算了多种震相(P波、S波和LR波等)的互相关时差,并由测量时差反演两两核爆的相对空间位置,通过随机生成部...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朝鲜2006年、2009年和2013年的3次核试验进行相对定位.根据19个区域地震台和8个远震台的垂直分量波形资料,计算了多种震相(P波、S波和LR波等)的互相关时差,并由测量时差反演两两核爆的相对空间位置,通过随机生成部分台站组合进行扰动实验以估算定位的不确定度.结果表明,相对于朝鲜2009年核试验,2013年核试验位于其南257 m、西385 m,2006年核试验位于其南503 m、东2 589 m.当扰动实验中随机选取的台站数目为20个时,在95%置信度下,朝鲜2013年和2006年核试验相对于2009年核试验的地表定位结果的不确定度约为15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试验 朝鲜 相对定位 双差定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金寨M_L3.9震群序列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倪红玉 沈小七 +3 位作者 洪德全 李军辉 郑海刚 赵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5-936,1,共12页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km×2km范围内,无明显的展布方向;其震源深度较浅,大部分集中在3—7km.此外,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倾角均较高,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寨震群 双差定位方法 震源机制解 CAP方法 Snoke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汾地区的小震精定位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董春丽 李乐 +4 位作者 赵晋泉 李冬梅 胡玉良 任力伟 徐志国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73-886,共14页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 应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临汾地区1981-201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定位的地震表现为丛集性分布;临汾地区地震多发生在5 ~11km和15 ~27km 2个范围内,表明这2层是研究区的主要发震层,即基本位于地壳的中上部和中地壳层.临汾盆地北部苏堡断裂两侧地震频度高,且断裂以北多数震源深于以南地区,表现出区域构造对地震的控制作用.地震震源分布的构造成因分析表明,在临汾盆地中部有切穿地壳至地幔的深大断裂存在,盆地周边的活动断裂在上地壳与其相连,盆地两侧的活动断裂的错断活动是盆地中部深大断裂活动在地表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构造 深大断裂 临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江-瑞昌地震的精确定位及其发震构造初探 被引量:36
17
作者 吕坚 倪四道 +2 位作者 沈小七 高建华 曾新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6-174,共9页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 联合采用双差法和主事件法,对2005年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省九江县与瑞昌市交界的5.7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5.7级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和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精定位后震源位置的估算误差在EW方向上平均为0.31km,NS方向上平均为0.40km,竖直方向上平均为0.48km,故而得到了更加精细的空间分布图像。此次地震序列在NNW-NW向呈现优势分布,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14km,又以10~12km最具优势。主震的震源位置大致为北纬29.69°,东经115.74°,震源深度约10.8km。结合地震序列优势分布、主震震源机制解和震区NE向、NW向断裂发育的构造背景,初步推测本次地震序列的主震可能是由瑞昌盆地内的一条NW向隐伏断层活动引发的,发震断层的性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瑞昌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主事件地震定位法 震源机制解 地震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应急物流动态选址-联运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 被引量:61
18
作者 郑斌 马祖军 周愉峰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26-337,共12页
针对震后两级救灾动态网络系统、多品种救灾物资、供不应求、多运输方式以及物资需求急迫性程度不同等特点,建立一个上层以物资运送时间满意度最大为目标,下层以物资分配公平性最大为目标的双层规划动态模型,同时考虑时间窗限制以及物... 针对震后两级救灾动态网络系统、多品种救灾物资、供不应求、多运输方式以及物资需求急迫性程度不同等特点,建立一个上层以物资运送时间满意度最大为目标,下层以物资分配公平性最大为目标的双层规划动态模型,同时考虑时间窗限制以及物资最低满足率限制、中转设施数量限制、中转设施逐渐增加、运力限制以及物资量守恒等一系列约束条件。并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一种混合遗传算法。最后,以汶川大地震应急物资配送为背景,构建两阶段算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动态应急网络 选址-联运 双层规划 混合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智娴 Brian W Stump +3 位作者 陈运泰 Robert B Herrmann Rongmao Zhou Chris T Hayward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1-278,共8页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震序列重新定位,得到了该序列事件之间精确的相对位置;然后以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与美国南卫理大学(SMU)合作的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地震试验场宽频带地震台网(BSN)记录的、经过精准定位的地震作为近震源观测的"地面实况"(groundtruth,GT)事件进行校正,得到了这一地震序列的既精确又准确的震源参数.由此得出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与1975年海城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城河—大洋河断裂邻近的康家岭断裂.康家岭断裂的走向与海城河—大洋河断裂走向一致,均为WNW--ESE方向.它们都是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近ENE--WSW向、几乎水平的压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断裂.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是在海城河—大洋河断裂的影响带动下,邻近的、与其走向一致的康家岭断裂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地震精准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规划的震后初期应急物流系统优化 被引量:51
20
作者 郑斌 马祖军 李双琳 《系统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125,共13页
研究震后应急物流系统优化的问题.结合震后初期应急物资配送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上层以有限的应急物资配送时间最短,下层以物资分配公平性最大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用来解决震后初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选址-联运问题.针对该模型的特点,设... 研究震后应急物流系统优化的问题.结合震后初期应急物资配送的特征,提出了一个上层以有限的应急物资配送时间最短,下层以物资分配公平性最大为目标的双层规划模型,用来解决震后初期应急物流系统中的选址-联运问题.针对该模型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分阶段解码方式的混合遗传算法.最后,以汶川大地震应急物资保障过程构造算例,对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 选址-联运问题 双层规划 混合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