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潜在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田仁霞 杨平 +1 位作者 郭园园 吴瑕 《心理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8-610,共13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其病因和表现形式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临床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作为一种神经调控技术,在ASD治疗领域展现出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低频rTMS能够调节大脑皮层的神经兴奋−抑制平衡,而高频rTMS则可以提高目标脑区的兴奋性。本研究表明,低频rTMS靶向ASD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可以改善重复和刻板行为,而高频rTMS靶向ASD颞顶联合区可以改善社交与互动障碍。未来研究应着重关注以下方面:探索rTMS干预的最佳年龄窗口期,采用严谨的双盲、假刺激对照和随机分组的交叉实验设计,以及整合临床量表评估、行为学测量和靶点脑区的神经生物学指标进行疗效评估,为相关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颞顶联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高鑫 黄运健 +3 位作者 倪兵 卢光 朱宏伟 杜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28-933,共6页
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 目的:探究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craniofaci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C-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2024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就诊的C-PHN病人4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生成方式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和前额叶背外侧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靶点t DCS交替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两组均刺激10天。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刺激前后的变化值,评价两组病人疼痛、抑郁和睡眠的改善情况,分析影响疼痛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从第6次刺激后,治疗组VAS评分改善情况开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第10次刺激后即刻和刺激后1个月,治疗组VAS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的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病程≤2个月是影响病人疗效的保护因素(OR=30.881,P=0.047)。结论:M1和DLPFC双靶点tDCS是治疗C-PHN的有效方法,病程≤2个月者治疗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经颅直流电刺激 运动皮质 前额叶背外侧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靶点经颅直流电刺激调控短时和持续性疼痛: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邱义 常香玉 涂毅恒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13-1327,I0001-I0003,共18页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 当前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的镇痛效果不佳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疼痛神经网络的复杂性及当前tDCS调控靶点单一有关。为提高tDCS缓解疼痛的效果,本研究使用双盲、随机对照的实验设计,采用双靶点tDCS技术,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进行同步刺激,通过调节DLPFC和M1所属不同的疼痛传导通路,探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果及优势。结果表明,与假刺激对照组相比,双靶点tDCS组对中等强度短时热痛、辣椒素诱发的持续性疼痛以及压痛阈限具有显著的调控效应,且调控效应优于单靶点tDCS组。同时,双靶点tDCS的镇痛效应与被试的疼痛恐惧特质显著相关,即被试疼痛恐惧量表评分越高,镇痛效果越好。综上,本研究揭示了双靶点tDCS对短时热痛和持续性疼痛的稳定镇痛效果,支持了疼痛神经网络的并行处理理论,也为双靶点tDCS在疼痛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双靶点tDCS 镇痛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初级运动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大山 史慧颖 +2 位作者 刘威 邱江 范丰慧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89-1798,共10页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 已有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成果揭示,抑郁症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脑前额叶皮层结构和功能受损。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作为一种无创脑刺激,选取前额叶皮层作为刺激区域,通过调节皮层兴奋性来治疗抑郁症,能够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和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针对t DCS在抑郁症治疗研究中的问题,未来可从有效性、个体差异以及预防干预等六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以期t DCS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治疗手段,在临床上有更为广泛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8
5
作者 罗艺 封春亮 +2 位作者 古若雷 吴婷婷 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00-308,共9页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 社会决策中的公平准则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分别从动机和认知的角度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在这些工作中,最为突出的是"均等","互惠"和"情绪"三个模型的提出。均等和互惠模型试图从动机角度理解个体的公平行为,而情绪模型则更强调个体在公平决策中的认知和情绪的加工过程。近年来脑成像的研究也为这些模型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其中与公平准则最密切的脑区是脑岛和背外侧前额叶:前者一般被认为是反映了个体面对不公平待遇时的负性情绪体验;而后者主要负责决策过程中的抑制控制。但这些脑区具体的功能还存在很多争议,反映了不同理论模型对特定脑区功能的不同理解。未来研究应注意三个模型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加强多模态的脑指标的运用,并注重相关脑区的整体性,此外,公平决策行为中的个体差异,以及社会情境对其的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平准则 社会决策 情绪 脑岛 背外侧前额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失眠症患者认知功能与背外侧前额叶皮质代谢物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仝太山 孙宗琼 +2 位作者 蔡炜 程灶火 赵鹏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及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代谢物浓度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CI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特征及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代谢物浓度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评分将CID分为伴有轻度认知损害组(CID-MCI)27例、无认知损害组(CID-NI)29例,另入组健康对照(HC)30名。行常规MR及多体素磁共振波谱(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扫描,分析三组DLPFC的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含胆碱化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肌醇(myo-inositol,MI)、谷氨酰胺+谷氨酸(glutamine+glutamate,Glx)和肌酸复合物(total creatine,tCr)绝对浓度。结果3组研究对象MoCA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CID-MCI组较CID-NI组和HC组低(P<0.05)。左侧DLPFC中,CID-MCI组Cho、MI浓度高于CID-NI组和HC组(P<0.05),CID-NI组Cho、MI浓度较HC组升高(P<0.05)。右侧DLPFC中,CID-MCI组Cho、MI浓度高于CID-NI组和HC组(P<0.05)。CID患者中,左侧DLPFC区Cho浓度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5,P=0.01),右侧DLPFC区Cho浓度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r=-0.33,P=0.02)。结论部分CID患者MoCA评分降低,CID-MCI患者双侧DLPFC区Cho和MI浓度增加,MoCA评分与双侧DLPFC区Cho浓度水平存在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 认知损害 磁共振波谱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外侧-腹内侧前额叶皮层神经回路异常介导抑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冯正直 涂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2327-2330,共4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精神障碍,已成为学习工作失能、自杀等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抑郁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负担疾病。中国人群中重症抑郁症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高达6%[1]。重症抑郁症终身患病的概率为17%,其中有10%~15%面临自杀的危险[2]。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倾向对合作的影响:双人同步近红外脑成像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丹丹 王驹 +3 位作者 赵君 陈淑美 黄琰淋 高秋凤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9-622,共14页
抑郁人群不但表现出注意、记忆等个体认知层面的负性偏向,还伴随有明显的社会认知障碍。已有研究在抑郁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方面还考察得不多。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抑郁倾向对社会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抑郁倾向组比低抑郁倾向组... 抑郁人群不但表现出注意、记忆等个体认知层面的负性偏向,还伴随有明显的社会认知障碍。已有研究在抑郁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方面还考察得不多。本研究采用囚徒困境范式考察抑郁倾向对社会合作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抑郁倾向组比低抑郁倾向组的合作率更低,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的激活更弱,抑郁对右侧背外侧前额叶及眶额叶的脑间同步性有调节作用;低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强于高抑郁被试与高抑郁被试配对,或者高抑郁被试与低抑郁被试配对时的右侧颞顶联合区脑间同步性,该效应当且仅当双方的选择相同时显著。结果表明,抑郁群体在社会奖赏加工、冲突控制及心理理论脑区均存在功能性缺陷,这些结果为理解抑郁人群合作意愿下降提供了脑成像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脑间同步性 合作 眶额叶皮层 背外侧前额叶 颞顶联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物质依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李雪姣 邹枝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98-1408,共11页
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给个体及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通过调节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 物质依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部疾病,给个体及社会带来极大损害。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可以通过调节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脑区的兴奋性降低物质依赖者的渴求,并改善受损的认知功能。tDCS具有副作用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优点,因此在物质依赖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泛。未来应考虑确定最佳的刺激参数及刺激位置,同时考虑物质依赖者的种类及个体差异,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并进一步深入探索tDCS治疗物质依赖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依赖 背外侧前额叶 TDCS 渴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外侧前额叶对主动遗忘负性社会反馈的作用:针对抑郁症的TMS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玉明 李思瑾 +3 位作者 郭田友 谢慧 徐锋 张丹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94-1104,共11页
抑郁症患者的负性心境可能源于其抑制功能障碍。患者在主动遗忘负性材料时无法有效调用背外侧前额叶(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等负责抑制控制的额叶脑网络。同时,患者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比对非社会信息的加工存在更明... 抑郁症患者的负性心境可能源于其抑制功能障碍。患者在主动遗忘负性材料时无法有效调用背外侧前额叶(the 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等负责抑制控制的额叶脑网络。同时,患者对社会信息的加工比对非社会信息的加工存在更明显的认知神经障碍,很难主动遗忘对自己不利的社会反馈信息。为了提高抑郁症患者对负性社会反馈的主动遗忘能力,本研究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考察抑郁症患者在左侧(n=32)或右侧DLPFC(n=30)被激活后其记忆控制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当患者的DLPFC被TMS激活时,他们对社会拒绝的回忆正确率与健康对照组(n=31)无差异,且TMS激活右侧DLPFC还改善了患者对他人的社会态度。本研究是采用TMS提高抑郁症患者主动遗忘能力的首次尝试,研究结果不但支持了DLPFC与记忆控制功能的因果关系,还为临床治疗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成瘾等患者的记忆控制缺陷提供了明确的神经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 主动遗忘 社会反馈 负性记忆 定向遗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大学生反应抑制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慧慧 罗玉丹 +2 位作者 石冰 余凤琼 汪凯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7-654,共8页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 拟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前后,被试在停止信号任务中的行为变化。实验共入组34名正常大学生,被试前后两次随机接受真刺激和伪刺激,两次刺激间隔7天,每个被试在接受刺激前后均完成停止信号任务,并在每次实验前后完成Stroop色词任务、词语流畅性、数字广度任务。结果发现真刺激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后停止信号反应时显著减小,但伪刺激条件下没有该趋势。本实验证明了作用于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调节反应抑制能力,右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是反应抑制的重要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抑制 背外侧前额叶皮层 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彤 薛静 +1 位作者 梁德君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 2012年第9期690-697,共8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变化中的价值,从脑白质结构细微变化的角度初步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机制。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单侧病灶、既往无抑郁病史及未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收集其人口学资料及相关临床指标。在发病90±7 d完成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并根据HRSD结果分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HRSD≥8)和非抑郁状态组(HRSD<8)两组,比较两组脑内解剖结构的磁共振DTI序列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偏侧化指数(laterality index,LI)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入组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组13例患者,脑梗死慢性期非抑郁状态组15例患者。抑郁状态组患者双侧额中回的白质FA值较非抑郁状态组低(右侧468.77±90.14 vs 565.26±1 12.33,P=0.02;左侧452.1 5±50.24 vs 539.1 6±85.19,P=0.003)。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双侧FA值以及两组间不同解剖部位的偏侧化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DTI技术可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脑内存在白质纤维束细微结构的改变。脑梗死慢性期抑郁状态患者双侧额中回FA值降低,提示前额叶背外侧神经通路的损害可能构成了脑梗死后发生抑郁状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慢性期 抑郁状态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前额叶背外侧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龄前孤独症儿童额颞叶静息态功能连接特征近红外光谱成像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浩宇 王静 +8 位作者 吴金庭 邹卓 魏贤召 程昱 代蕊 王文娟 陈颖娟 刘春明 刘芸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34-739,共6页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 目的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探索学龄前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儿童额颞叶的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esting-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FC)特征,寻找早期识别ASD可能的神经生物学标志。方法纳入63例学龄前ASD儿童和72名典型发育(typical development,TD)健康儿童,选取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双侧运动前皮质(premotor cortex,PMC)和双侧颞叶皮质(temporal lobe,TL)作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使用fNIRS采集两组儿童静息态下氧合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功能连接强度并进行偏侧化分析。结果ASD组相较于TD组,rsFC强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主要存在于左侧ROIs(0.21±0.11 vs.0.32±0.18)、右侧ROIs(0.16±0.16vs.0.30±0.14)、双侧DLPFC内(左0.20±0.14 vs.0.39±0.17;右0.15±0.13 vs.0.36±0.13)、双侧TL内(左0.15±0.14 vs.0.28±0.17;右0.14±0.15 vs.0.31±0.17),以及10组ROI-ROI之间(包括右DLPFC-左DLPFC、右DLPFC-右PMC、右DLPFC-左PMC、右DLPFC-右TL、右DLPFC-左TL、左DLPFC-右PMC、左DLPFC-左PMC、左DLPFC-右TL、左DLPFC-左TL、右TL-左TL)。ASD组与TD组DLPFC(t=2.002,P=0.047)和全脑(t=3.003,P=0.003)的偏侧化指数存在统计学差异,ASD组呈偏左侧化连接。结论学龄前ASD儿童额颞叶rsFC异常,主要表现为双侧DLPFC和双侧TL的短程功能连接降低、与DLPFC相关的长程功能连接降低以及偏左侧化连接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额颞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感兴趣区域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偏侧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皮层-背侧纹状体通路在吗啡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云静 郑希耕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33-644,共12页
药物成瘾是以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为核心特征的慢性脑疾病。从初始用药到强迫性用药是成瘾者的觅药行为从目标导向性向习惯化发展的过程。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依赖于背外侧纹状体的习惯化行为,同时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对行... 药物成瘾是以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为核心特征的慢性脑疾病。从初始用药到强迫性用药是成瘾者的觅药行为从目标导向性向习惯化发展的过程。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是依赖于背外侧纹状体的习惯化行为,同时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对行为的控制减弱,导致感觉运动皮层-背外侧纹状体通路对行为的控制持续占主导地位,是成瘾行为具有强迫性特征的重要神经基础。本项目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展开研究,在建立具有成瘾特征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采用行为学、行为药理学和组织形态学等方法揭示皮层-纹状体通路在强迫性觅药和用药行为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有望为进一步寻找该神经网络参与成瘾行为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性觅药行为 背外侧纹状体 前额叶皮层 前额叶皮层-背内侧纹状体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15
作者 曾雅琴 张利 +4 位作者 梁丰 程瑞动 田亮 朱根应 叶祥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 目的:探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改善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tDCS改善认知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例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5)和对照组(n=15),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同步行tDCS真刺激,对照组行tDCS假刺激,治疗时间为4周。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统一进行认知神经量表评估(包括MoCA、MMSE及LOTCA量表),比较两组之间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的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对照组患者的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MoCA、MMSE、LOTCA认知评定量表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DCS阳极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 脑卒中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控制网络的功能连接特点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增慧 曹庆久 +11 位作者 严超赣 梅婷 鲁彬 刘静然 杨柳 王慧 汤欣舟 吉兆正 徐凌子 阳雨露 李雪 刘靖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特点、年龄组差别及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方法:纳入44例6~18岁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高功能患者及年龄、性别、智商组间匹配的31例正常对照,根据年龄将每组被试分为儿童期(6~12岁... 目的:探讨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执行网络功能连接特点、年龄组差别及与孤独症症状的相关。方法:纳入44例6~18岁符合DSM-IV孤独症诊断标准的高功能患者及年龄、性别、智商组间匹配的31例正常对照,根据年龄将每组被试分为儿童期(6~12岁)和青春期(12~18岁)两组。选取左右侧后顶叶皮层及背外侧前额叶4个执行网络的核心脑区为种子点,计算其与全脑的功能连接。采用偏相关分析计算异常脑区功能连接与孤独症谱系障碍筛查问卷评分的相关。结果:孤独症组rdl PFC与左侧额上回/额中回/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5),该脑区功能连接同时呈现组别-年龄交互效应,在儿童期孤独症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在青春期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 <0. 05)。且该异常功能连接与重复刻板行为及交流问题呈负相关(r=-0. 50^-0. 45)(均P <0. 05)。结论:6~18岁高功能孤独症患者的执行网络存在过度连接特点及年龄组别差异,与重复刻板及交流症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功能连接 执行功能 背外侧前额叶 前扣带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背外侧前额叶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娜 孟海江 +4 位作者 王艳秋 邱方晖 谭晓缨 吴殷 张剑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97-608,共12页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 程序性运动学习包括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LPFC)和初级运动皮层(M1)在程序性运动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DLPFC和M1之间的联通性及其与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连续反应时间任务,结合经颅磁刺激(TMS)方法,探讨左侧DLPFC到M1的联通性在不同程序性运动学习中的差异。实验1采用两连发TMS探测DLPFC到M1的最佳投射时间点;实验2,被试分为2组,分别进行序列学习和随机学习,在学习前、后采集行为学数据,以及M1的运动诱发电位和DLPFC-M1联通性的电生理学数据。行为学结果发现序列学习组的学习效果更佳;电生理学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学习前、后M1的运动诱发电位均未发生改变;在最佳时间投射点、适当刺激强度下,序列学习组DLPFC-M1联通性发生改变,且与学习成绩相关,而随机学习组没有改变。结果说明DLPFC到M1的联通性增强可能是序列学习成绩更佳的重要原因,这一结果从电生理角度为DLPFC在运动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 初级运动皮层 经颅磁刺激 程序性运动学习 序列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叶癫痫患者前额叶背外侧的定量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谭乔月 孙怀强 +4 位作者 郝南亚 杨喜彪 王维娜 龚启勇 月强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的生化改变,探讨额叶在TLE发病代谢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TLE患者(TLE组)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各20例。根据24h视频脑电图(VEEG)所提示致痫灶所在... 目的:利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的生化改变,探讨额叶在TLE发病代谢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纳入TLE患者(TLE组)及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各20例。根据24h视频脑电图(VEEG)所提示致痫灶所在部位将TLE组分为左侧TLE亚组及右侧TLE亚组。利用单体素1 H-MRS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进行扫描,并采用LCMode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取所有被试者双侧DLPFC区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肌醇(Ins)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Glx)的绝对浓度。然后分别对比健康对照组及TLE患者左侧DLPFC区与右侧DLPFC区、健康对照组与TLE患者同侧DLPFC区之间各代谢物浓度的差异。结果:健康对照组左右侧DLPFC区NAA浓度分别为(7.24±0.57)mmol/L、(6.76±0.87)mmol/L,左侧NAA浓度显著高于右侧(P=0.024);而TLE患者上述NAA不对称性消失,左右侧NAA浓度分别为(6.58±0.56)mmol/L、(6.31±0.62)mmol/L(P=0.092)。与健康对照相比,TLE患者左侧DLPFC区NAA、Cr及Ins浓度显著降低(P=0.000、0.014、0.025),右侧DLPFC区仅Ins浓度显著降低(P=0.013),而Cho、Glx浓度在左右侧DLPFC区均无显著改变。分层分析进一步揭示左侧TLE亚组的左侧DLPFC区NAA、Cr及Ins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1、0.047、0.007),右侧DLPFC区Ins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02);而右侧TLE组仅有左侧DLPFC区NAA浓度显著降低(P=0.037)。结论:颞叶癫痫患者的额叶也存在生化代谢异常,且以左侧额叶改变为主,说明额叶在TLE发病的代谢机制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叶 磁共振波谱分析 前额叶背外侧 氮乙酰天门冬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外侧前额叶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社会情绪调节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妹 程思 +2 位作者 李宜伟 李红 张丹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 为考察安慰剂效应在情绪调节中的脑机制,本研究以社会排斥图片为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社会疼痛,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激活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并使用事件相关电位观测TMS对安慰剂下调社会疼痛的影响。实验以“TMS组别”(DLPFC组、控制组)为被试间变量,“安慰剂条件”(安慰剂、非安慰剂)为被试内因素。结果发现,DLPFC组(n=50)比控制组(n=50)在安慰剂条件下报告的负性情绪更弱,反映情绪体验强度的晚正成分的波幅也更低,上述组间差异在非安慰剂条件不显著。结果还表明,DLPFC组比控制组更相信安慰剂的效果,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安慰剂。此外相关结果发现,由DLPFC激活导致的安慰剂效应增强可有效降低社交焦虑倾向被试的负性社会情绪。本研究是结合脑调控和脑观测技术探讨安慰剂情绪调节脑机制的首次尝试,研究发现不但揭示了DLPFC在安慰剂调节情绪过程中的重要因果作用,还为临床治疗以情绪失调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脑调控干预的可行性脑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外侧前额叶 安慰剂效应 社会疼痛 社会排斥 情绪调节 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部位对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5
20
作者 胡树罡 沈滢 +2 位作者 莫非 顾晓美 管重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33-439,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及日间疲劳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组、脑干中缝核(RN)组和伪刺激组。右DLPFC组和RN组分别在右侧DLPFC区和RN区给予低频rTMS,伪...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及日间疲劳的影响。方法: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组、脑干中缝核(RN)组和伪刺激组。右DLPFC组和RN组分别在右侧DLPFC区和RN区给予低频rTMS,伪刺激组将线圈垂直竖起置于顶叶。治疗4周前后,通过睡眠日记获取患者睡眠潜伏期(SOL)、睡后觉醒时间(WASO)、睡后觉醒次数(WNSO)、总睡眠时间(TST)、总卧床时间(TIB)、睡眠效率(SE),并评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多维度疲劳量表(MFI)的分项分及总分,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和评分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对比,右DLPFC组和RN组SOL、WASO、WNSO、TST、SE及PSQI各项评分与MFI总分和一般疲劳、躯体疲劳、精神疲劳分项得分出现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伪刺激组虽个别患者评分也出现小幅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多组间比较,右DLPFC组在TST、SE及PSQI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日间功能、总分和MFI的总分、一般疲劳、精神疲劳方面改善最好,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刺激右DLPFC区较RN区对老年慢性失眠症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和日间疲劳度改善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失眠 经颅磁刺激 背外侧前额叶皮质 中缝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