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话语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德全 张婧薇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事业。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以破除“五唯”评价的现实难题为落脚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迎来了话语建构与理论升华的重大转折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内涵,可以透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持久的事业。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切入点,以破除“五唯”评价的现实难题为落脚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迎来了话语建构与理论升华的重大转折点。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内涵,可以透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起点逻辑,即必须服务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服务全体人民的自由发展、必须服务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将以建立具有价值合理性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为价值旨归,通过教育评价目的、标准、主体、内容、技术五大要素的系统变革,并以内外联动改善评价生态、以权责分散完善评价机制、以过程规范支撑评价科学三大路径来推进评价改革的话语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话语逻辑 话语内涵 话语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冯建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F0002,共13页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 中国特色教育学的本质论话语体系由基础话语、核心话语和具体话语构成。基础话语是教育学学科的共同话语,反映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具有教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范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育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基础话题,强调人是教育的原点,育人是教育的根本,教育面对的人是现实的人。核心话语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独有的话语,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核心话语,立德树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反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具体话语是基础话语和核心话语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健全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的实践话语。三种话语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共同构成中国特色教育学本质论话语的完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教育本质 话语体系 基础话语 核心话语 具体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艳莉 侯怀银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教育史自觉发展、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中国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立足世界教育史学界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 中国教育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是当前中国教育史发展的重要命题。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教育史自觉发展、跟随时代发展节奏、中国教育实践发展以及立足世界教育史学界的必然要求。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建设要遵循人民性、实践性、继承性、原创性、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在马克思主义以及相关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教育史“三大体系”的建设理路为: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的建设要树立“大学科”意识,学科体系建设要夯实学科基础,和谐推进相关研究;中国教育史学术体系的建设要科学合理构建学术命题,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中国教育史话语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凝练标识性概念,讲好中国教育史的故事,且形成为世界所认同的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大学科”意识 学术命题 标识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4
作者 王兆璟 董亮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168,共10页
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教育学话语语境的时代性、世界向度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 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建设,提升中国教育学国际话语权的影响范围和力度,需要建构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当前,中国教育学话语语境的时代性、世界向度及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新语境。依据话语生产与意义整合、话语传播与叙事转向、话语调适与符号更迭三个方面的机理,可以突显话语体系的原创性和专业性,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和世界化。此外,通过突显话语体系的中国特殊性与世界普遍性、提升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增强话语体系的文化叙事力度等路径可以更好地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教育学 话语体系 新语境 新机理 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演进与推进路径
5
作者 李艳莉 方静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4,共10页
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奠基期、深化期四个发展阶段。全面回顾其发展历程,可总结出以下宝贵历史经验:以政治经济环... 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增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话语权。中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经历了萌芽期、发轫期、奠基期、深化期四个发展阶段。全面回顾其发展历程,可总结出以下宝贵历史经验:以政治经济环境为基石、以职业性为内核、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养分、以切合中国实际为底色、以借鉴国外经验为助力。今后,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更好建构,应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守职业教育特有的职业性、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合中国本土实际以及借鉴国外可用经验几方面着力,以此促进中国职业教育话语阐释力、传播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职业教育 话语体系 历史演进 基本经验 推进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从政治话语建构到国家能力形成
6
作者 李海龙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5,共10页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 政治话语在理解社会活动和公共生活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对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年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这一概念不仅是各类公共事业“建设强国”话语的延伸,也赋予了高等教育发展以深刻的政治意义。高等教育的目标、价值及内涵的构建决定了其能有效转化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然而,政治话语在现代国家中的指向尚不明确,是否能体现最高权力机构的意志并为公共事业提供合法性仍有待验证。这种不确定性导致学术层面和政策表达中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解读在语义、词性、语境及实践取向等方面均存在认知模糊。从长远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现代化互为促进关系,政治话语实践不仅要明确国家发展目标,还应摆脱以“强国研究”替代“建设实践”的符号思维,通过制度创新和组织行动激发建设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政治话语构建 国家能力 政治势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儿童美育的特点与意义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婧一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儿童美育问题横跨哲学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在今天,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有特征被不断发掘,构成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基础。新时代儿童美育应以大脑的发育可塑性、多元智力理论... 儿童美育问题横跨哲学与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在今天,作为社会活动的参与者,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有特征被不断发掘,构成现代儿童教育实践的基础。新时代儿童美育应以大脑的发育可塑性、多元智力理论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包容性、反思性、集体性和多元化评价体系为特征。儿童美育实践在个体层面有着涵养美感、拓宽认知、完善人格等综合作用,在社会层面则除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建设者、参与者外,更承载着凝聚民族情感、赓续民族精神、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美育 创造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历史演进、核心要义与建构理路 被引量:3
8
作者 姜嘉伟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8,共15页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坚持民族理想、推动国家治理、促进知识发展、开展对外交流的关系性实践。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经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成长期,形成了以“救国”“革命”“改革”“复兴”为代表的高等教...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坚持民族理想、推动国家治理、促进知识发展、开展对外交流的关系性实践。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经萌芽期、探索期、发展期和成长期,形成了以“救国”“革命”“改革”“复兴”为代表的高等教育话语体系。本土化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逐渐成形的关键线索,民族图像的大众化、国家权力的人民性、知识建构的自主性以及对外交流的平等性则在话语主体、话语权力、话语知识、话语秩序四个方面构成其核心要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通过提升话语主体的民族自信、夯实话语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提升高等教育的治理效能、激发话语知识的内生动力、重塑话语秩序的国际格局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转型,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现代性的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全面增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概括力、实践生命力、现实感召力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 话语体系 高等教育话语体系 本土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被引量:1
9
作者 付睿 沈丹怡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20,共9页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中国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战略方向和路径。未来,中国将以深化同联合国教...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中国加快建成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方式。《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战略方向和路径。未来,中国将以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巩固全球教育伙伴关系、以建立教育创新合作网络激发全球教育活力、以支持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建设发展培养国际创新型科技人才、以支持国内高校设立教育类国际组织与学术联盟加强全球教育学术合作、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公共产品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以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际教育合作区推动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及通过实施中国教育品牌培育计划贡献中国教育智慧与方案,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建成教育强国 全球教育治理 国际学术话语权 中国教育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 被引量:51
10
作者 冯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 “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素养的高度概括,为新时代教师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教师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魂脉及中华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的根脉,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家群体精神特质的真实写照,具有中国教育家的独特性,同时也反映了教育本质和教师成长的规律,具有世界各国教育家的共同性。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为世界教育学发展作出了中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 教育学的标识性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要求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2
11
作者 饶武元 黄欣鑫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1,共11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为鲜明底色、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使命,加快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协调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与新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内涵要义 本质要求 内在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论述探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詹全友 张文灿 张春丽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5,共7页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等重大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要义和实践进路等重大问题进行重要论述;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原创性、时代性、开放性等理论品格;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提供根本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重要论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世界格局与中国行动方略 被引量:5
13
作者 林杰 王儒雪 陈妍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0,共9页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表征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认可程度,也反映着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既是争取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战略之源,也是为世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的必然之举,还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基础支撑。然而,当前中国尚未掌握作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与自身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依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与提升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夯实国内根基、布局发展中国家和着眼发达国家“三位一体”协同推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国际话语权 世界格局 中国方位 行动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中的“五育并举” 被引量:19
14
作者 查萍 梁凤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拓展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的现实主题,是应对新征程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目标拓展和改革举措。研究发现,从中国式学校... 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拓展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的现实主题,是应对新征程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目标拓展和改革举措。研究发现,从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五育”中的体育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教育和学科,它在功能上与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有着深刻内在的结构性联系,因此它具有与其他“四育”可以深入融合共育的广泛可能性。鉴于推进“五育并举”过程中会遇到的结构性障碍与困难,分别提出了体育与其他“四育”并举并进的途径与方法,推进体育成为“五育并举”的主渠道、主战场和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并举 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 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劳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海洋 吉宇飞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18,共7页
话语体系是表达主体在特定主题下传递意志的外在形式,通过分析话语体系的构成,可以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概念化的框架。不同的话语角度为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元素,而马克思主义则为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 话语体系是表达主体在特定主题下传递意志的外在形式,通过分析话语体系的构成,可以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概念化的框架。不同的话语角度为理解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元素,而马克思主义则为构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基于这些理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三维”话语体系包括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其中政策话语起到引领作用,学术话语构成话语体系的核心,实践话语则是其根基,将这三者融合为一个逻辑一致且完整的话语体系,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面临的重要任务。为了构建与发展“三维”话语体系,需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话语的共识性转变;加强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学术话语的互动融合;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实践话语的可操作性实践;加强三维话语之间的互动联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话语体系 政策话语 学术话语 实践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旭东 国建文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5,共10页
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立足中国本土家庭、符合中国家庭实际、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展开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交叉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立足中国本土家庭、符合中国家庭实际、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展开与家庭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交叉学科。构建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有助于推动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学科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需要的高质量家庭教育体系建设、保障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有序开展。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的学科体系要构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家庭教育知识体系,建立健全学科内外部建制;学术体系建设要注重学术研究理论与方法的主体性和原创性跟进;话语体系建设要凝练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标识性概念,实现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实践话语的交互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家庭教育学 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的科学化建构和阐释
17
作者 赵耀 李志宏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 中国的科学化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中国美学的本土话语,对审美活动的内在机理作出不同于西方传统本体论美学的新阐释:事物的外形与事物本身及其内在价值之间、事物内在价值与人的需要和情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这种情形内化在人脑认知神经系统中的表现是:对事物外形的知觉构成了知觉中枢,对事物内在价值的领悟构成了意义中枢,对事物的情感反应构成了情感中枢;当人知觉到一个对象事物时,这三个中枢在瞬间被依次激活,形成暂时神经反应连接链。这一神经反应连接链的特定性和稳定性使之成为与某一事物相对应的功能性认知模块。在认知模块已然构成的前提条件下,人再遇到与此认知模块相匹配的事物,就能直觉性地形成认知和情感。当人处于没有急切利害性需求状态时,就不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因而意义中枢不被高度激活;但知觉中枢和情感中枢仍可被高度激活,从而形成二者间的直接关联,构成新型的、可审美的认知模块。其外在表现就是事物外形直接引发了愉快情感。这时的情感不与利害性需求相关联,被称为无利害的美感。引发美感的对象事物因此被称为美的。这一理论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论述的基础之上,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审美生命结构方面的具体表现,可有效地对康德美论及文艺的功利与非功利等现实理论问题作出科学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美学本土话语 科学化美学 认知论路径 认知神经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的抉择与时代精神的美学表达——习近平美学思想当代意义的初步思考
18
作者 王杰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习近平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不断引起国际马克思研究领域的高度关切和理论回应。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可以从历史风云中的理论发展和美学观念、现实与传统接续中的精神凝聚和主... 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中,习近平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不断引起国际马克思研究领域的高度关切和理论回应。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可以从历史风云中的理论发展和美学观念、现实与传统接续中的精神凝聚和主体观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学维度三个方面进行简要阐述。这一思想深刻体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和美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是对文化研究、文艺批评和美学研究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我们应该结合当代审美实践和文化变迁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美学思想 先锋派文艺 当代美育 中国式文艺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历史脉络、目标定位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晶晶 朱于国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00,共8页
纵观语文课程的历史发展进程,审美教育是从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的。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以语言文字审美为核心,其对象分别为方块汉字、汉语声韵与言语作品。它有着独特的目标定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四个层次... 纵观语文课程的历史发展进程,审美教育是从传统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的。语文课程中的审美教育以语言文字审美为核心,其对象分别为方块汉字、汉语声韵与言语作品。它有着独特的目标定位,从低到高可分为四个层次:以感受美、体验美为基础目标,以欣赏美、评价美为发展目标,以发现美、表现美为进阶目标,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为高阶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课程以高素质教师引领为关键,面向审美教育的中心——学生,以美育人润心,以文化人启智,循序渐进地开展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活动,激发审美愉悦,注重个性创造,从而实现中华美育精神的弘扬与审美心灵的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课程 审美教育 语言文字审美 审美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一带一路”文化认同:中国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承载 被引量:5
20
作者 马焕灵 王金利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
“一带一路”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使命过程... “一带一路”文化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其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和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实现中国高等教育重要使命过程中,正确理解“一带一路”文化认同是基础,创生“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核心,培养“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复合型人才是关键。然而,认同并不是一种自然主义的既存状态,“一带一路”文化认同建构面临着客体性困境、主体性困境和间性困境等。面对新使命,中国高等教育要有意识建构“一带一路”文化话语体系,在以传统文化重构文化主体性、面向他者文化消解文化间性、以强化道德领导促进文化认同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以文化建设助力共建“一带一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文化认同 中国高等教育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