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1
作者 洪宇 杜鹏程 李静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50,共18页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制度创新因素,导致对自贸试验区的产出弹性估计存在偏差。将制度创新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双重驱动机制及溢出效...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制度创新因素,导致对自贸试验区的产出弹性估计存在偏差。将制度创新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双重驱动机制及溢出效应,利用文本分析构建制度创新指数,考察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后期建设的自贸试验区资本积累效率更高,符合传统“干中学”模型的特点,但其稳态增长率较低,而跨期替代弹性较大。据此建议加快构建中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评价体系,提高政府治理与制度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加强智能科技、数字技术与平台的引进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试验区 高质量发展 制度创新 技术进步 产出弹性 区域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大循环何以推动地区技术创新?
2
作者 李美玲 张立杰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共18页
国内大循环以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7—2021年中国省际贸易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间贸易对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路径。研究结... 国内大循环以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也是激发区域创新活力、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重要驱动力。基于2007—2021年中国省际贸易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区域间贸易对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以及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区域间贸易促使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且这一效应表现出贸易活动、贸易结构、创新成果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贸易通过影响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实现中间品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和激发本土市场需求,进而推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进一步,在“双循环”背景下,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和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增强区域间贸易的核心技术创新效应。因此,各地区应大力发展区域间贸易,畅通技术创新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中国科技强国建设具有深远且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区域间贸易 技术创新 市场一体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识别标准、政策演进与困境疏解
3
作者 肖婧文 吴芬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29,共15页
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布局加速重构,在成渝地区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有利于形成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与国内地理空间重塑的双重赋能机制,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新开放布局,推动从“边境开放”向“境内开... 全球贸易和产业链布局加速重构,在成渝地区建设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有利于形成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对接与国内地理空间重塑的双重赋能机制,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新开放布局,推动从“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的深层递进。根据国家顶层文件指向与相关文献,阐释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高在何处”,从硬件基础设施、软件制度体系、跨国贸易及全球治理服务三个维度进行识别标准分解,并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据,揭示区域贸易通道建设现状、政策演进与发展困境。基于国内国际经验,提炼“一个牵引系统,两条关键渠道,三重协同机制,系列政策保障”的高水平国际贸易通道建设路径,为培育内陆开放枢纽,疏通向西开放国际通道,统筹“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国际贸易通道 高水平对外开放 区域协调发展 全球产业链 全球价值链 新发展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建设如何影响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还是弱化?
4
作者 郭扬 廖东昌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6-87,共12页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中国自贸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27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量化考察了自贸区建设对区域...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中国自贸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2年270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量化考察了自贸区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区作为国家制度高地,显著降低了区域发展差距,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自贸区可以通过政府、开放、市场、金融、法治5个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能够结合融通自贸区各项要素,更好发挥其推进自贸区政策效率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自贸区建设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随距离变化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研究结论对深化自贸区政策推进和自贸区建设、激发自贸区潜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 区域协调发展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制度创新网络联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5
作者 苏振东 宫硕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174,共19页
以长三角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为例,采用2008—2019年包括其所在城市及周边4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空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筛选处理组与控制组,然后分别构建政策综合视角下的异质性双重差分模型(Heterogeneous DID)和政策空间... 以长三角的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为例,采用2008—2019年包括其所在城市及周边4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空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筛选处理组与控制组,然后分别构建政策综合视角下的异质性双重差分模型(Heterogeneous DID)和政策空间分割视角下的三重差分模型(DDD),深入考察评估“双自贸区之间的制度创新空间联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溢出叠加效应。研究发现:不仅自贸区各自的制度创新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溢出效应,而且自贸区之间的“制度创新联动”更是对中间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时空两个维度上的序贯“溢出叠加效应”;而且,定量评估还表明,中间区域受到的这种“溢出叠加效应”要远大于单一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单纯溢出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更表明:自贸区对省会城市、内陆城市、地理临近城市和大型城市经济的溢出效应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贸区 制度创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溢出效应 社会网络分析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交易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又一 董康银 +1 位作者 孙倩 薛进军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49,共11页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是当前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以实现碳减排为导向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简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会影响区域碳排放水平,也会加速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变化产生影响。为此,...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是当前中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但以实现碳减排为导向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简称“碳排放权交易”)不仅会影响区域碳排放水平,也会加速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差异变化产生影响。为此,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对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9—2020年中国402个地级市(区)的统计数据,该研究系统测算了中国区域内(省份内)和区域间(省份间)经济发展差异,并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探讨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差异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此外,进一步从地理位置差异和地区产业类型差异两方面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从整体来看,中国区域发展差异正在缩小,区域内发展差异是引起整体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从各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区域内发展差异明显,而北京、上海等地的高速发展使其与其他地区保持较大的区域间发展差异。②碳排放权交易能够缓解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该过程存在传导效应,即其会先影响区域内发展差异,随后影响区域间发展差异。③机制研究表明,碳排放权交易主要通过降低工业产业集聚水平、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以及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对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差异产生影响。其中,仅工业产业集聚水平的下降可同时缓解区域内和区域间发展差异。该研究揭示了碳排放权交易与区域发展差异的联系及影响机制,为中国优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扩展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区域内发展差异 区域间发展差异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贸易发展对我国区域出口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王世进 徐佳琦 司增绰 《中国流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0-114,共15页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的紧缺,由传统要素驱动的出口增长机制难以为继。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综合评价...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和资源的紧缺,由传统要素驱动的出口增长机制难以为继。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加快发展数字贸易,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以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综合评价的角度,采用熵值法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能力、数字产业及数字贸易潜力4个方面构建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进行测度,同时通过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算各区域出口效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从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配置两方面分析数字贸易发展对出口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2012—2022年间,我国区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和出口效率不断提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且东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和出口效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发展对我国区域出口效率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倒U形特征,数字贸易的发展弱化了传统贸易壁垒,既显著促进本地出口效率提升,也促进邻近地区出口效率提升,但随着数字贸易发展引致数字贸易壁垒的出现,又可能成为制约出口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机制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能够强化数字贸易发展对出口效率提升的作用,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配置的改善能够强化数字贸易发展对本地区出口效率提升的作用,但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出口效率的促进主要在中、西部地区起作用,资源配置优化效应在东部地区发挥作用。基于此,要完善数字贸易规则,弱化数字贸易壁垒。加强区域协同,推动地区出口效率提升。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外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发展 区域出口效率 空间杜宾模型 随机前沿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安排对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佳佳 罗能生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基于新型库兹涅茨模型,利用1998~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的存在性以及制度安排对其形状和转折点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EKC曲线呈现倒U型,中部呈现U型,各区域EK... 基于新型库兹涅茨模型,利用1998~201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曲线)的存在性以及制度安排对其形状和转折点的影响。研究发现:全国、东部和西部的环境EKC曲线呈现倒U型,中部呈现U型,各区域EKC曲线的转折点差异较大;全国产权制度、分配格局以及环境制度会使倒U型EKC曲线左移,转折点提前到来,市场制度会使U型曲线右移,转折点推迟到来,经济开放的影响尚不明确;各区域不同制度安排下环境EKC曲线的形状和转折点变化差异明显。同时,税收政策、城镇化水平、环境投资以及技术水平都从不同方面对环境污染产生影响;且通过制度创新跨越环境EKC曲线,可以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安排 经济发展 环境EKC曲线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廖良才 谭跃进 +1 位作者 陈英武 戴绍利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80-82,共3页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即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验证了上述发展与开发模式的正确性。最后,应用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研究并提出了湖南... 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即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并通过分析国内外一些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验证了上述发展与开发模式的正确性。最后,应用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与开发模式,研究并提出了湖南省未来 30年左右的点轴网面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开发布局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阶段 发展模式 开发布局模式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推进区域贸易安排是我国外贸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被引量:4
10
作者 沈四宝 沈健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9,共5页
区域贸易安排本是为WTO允许,但发达国家发展的过多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影响了WTO本身的发展,尤其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后,区域贸易安排发展更加迅猛,已经有将WTO边缘化的危险,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区域贸易安排战略,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区域贸易安... 区域贸易安排本是为WTO允许,但发达国家发展的过多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影响了WTO本身的发展,尤其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后,区域贸易安排发展更加迅猛,已经有将WTO边缘化的危险,我国应当尽快制定区域贸易安排战略,并且通过大力发展区域贸易安排,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安排 WTO 外贸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与主要亚太区域经济体的经贸联系及一体化安排效益 被引量:9
11
作者 华晓红 宫毓雯 周晋竹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7-136,共10页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台湾与亚太区域主要经济体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如果台湾被排除在主要的区域经济协定如TPP与RCEP之外,可能面临"产业链断裂"的严重后果,这也成为台湾寻求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重要动力。文... 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台湾与亚太区域主要经济体有着密切的经贸联系,如果台湾被排除在主要的区域经济协定如TPP与RCEP之外,可能面临"产业链断裂"的严重后果,这也成为台湾寻求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重要动力。文中采用最新的贸易增加值数据(Value Added),去除贸易重复计算的弊端,再通过贸易投资统计、贸易依存度、投资紧密度、出口相似度指数(ESI)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描述还原贸易真像后台湾产业最实际的竞争力,同时展示了台湾与亚太主要经济体真实的经贸关系,并通过GTAP模型预测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效益差异。为台湾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即深化ECFA效应与打造两岸四地"中华自贸区"整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经济关系 亚太主要经济体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 贸易增加值数据 GT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异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逯宇铎 李丹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1年第7期41-44,共4页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决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发展的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水平必然影响到中国整体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如何... 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决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呈现了明显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发展的区域服务贸易竞争力差距水平必然影响到中国整体服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如何有效的解决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地区差距,探讨差距扩大的原因和缩小差距的对策,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情况,探讨了区域服务贸易差异化发展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出影响服务贸易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各区域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服务贸易 竞争力 差异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省级物流竞争力评价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郭雪松 崔瑞锋 李炘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26,共11页
物流体系竞争力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省级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8—2017年相关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刻画不同省份物流竞争力发展趋势及差异,并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发... 物流体系竞争力对于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省级物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8—2017年相关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刻画不同省份物流竞争力发展趋势及差异,并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进程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省级物流竞争力可用物流技术、物流供给、物流需求和物流规模等4个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总体看,已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省份物流竞争力呈明显的分化趋势。(2)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内陆和沿海地区物流竞争力发展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物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是内陆地区破解地理因素限制和促进资源配置及要素流动的重要手段。(3)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下,加快政府制度创新和职能转变能够推动物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在扩大开放的背景下,物流竞争力提升的需求“倒逼”政府进行新一轮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贸易试验区 物流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 区域生产要素 区域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被引量:5
14
作者 林国华 林卿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44,共8页
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从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关系和意义出发,提出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整... 绿色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本文从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关系和意义出发,提出重视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建立农产品国家(区域)技术标准体系,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整合科技力量,实施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农产品绿色贸易区,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等若干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经济的构想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产品贸易 农产品质量 安全管理体系 绿色贸易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补贴下的以旧换新策略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欣 赵林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147,共7页
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零售商的博弈模型,对以旧换新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首先,从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以旧换新政策的效果,包括零售商的利润、社会总耗能以及社会总效益。其次,重点分析地域区别、产品类型、人员素质等因素对以旧换... 文章通过构建政府与零售商的博弈模型,对以旧换新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探讨。首先,从经济与环境两个方面来分析以旧换新政策的效果,包括零售商的利润、社会总耗能以及社会总效益。其次,重点分析地域区别、产品类型、人员素质等因素对以旧换新策略的影响。结果显示,只要人员素质能够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之内,以旧换新策略就能够实现共赢。政府需要根据地区发展程度、产品类型以及人员素质等因素来采取不同的以旧换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旧换新 补贴 社会效益 斯坦伯格博弈 地区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缔结“区域贸易安排”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念利 张汉林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9-77,共9页
在服务贸易"高增长"和"高逆差"并存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开始积极、稳妥地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安排。基于2000-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运用静、动态面板引力模型,本文对缔结各类"区域贸易安排"对中国双边服务贸... 在服务贸易"高增长"和"高逆差"并存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开始积极、稳妥地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安排。基于2000-2010年的经验数据并运用静、动态面板引力模型,本文对缔结各类"区域贸易安排"对中国双边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研究。基于经验研究结果,本文针对中国应如何参与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贸易安排 服务贸易效应 静态引力模型 动态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发展现状及重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磊 张曙霄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80,共9页
以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为标志,中国对外贸易内、外部地理空间结构正面临全面的重新洗牌。近几年,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通过促进中国内部地理空间结构重组可打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外部地理空间结构升级,助力中国... 以中美贸易战全面爆发为标志,中国对外贸易内、外部地理空间结构正面临全面的重新洗牌。近几年,内陆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可圈可点,通过促进中国内部地理空间结构重组可打造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推动外部地理空间结构升级,助力中国对外贸易在洗牌后成为贸易强国。文章将地理区位引入随机变动参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地理区位对一国不同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克服了地理区位的影响,蕴含着巨大的贸易潜力。借由"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加快促进中国内陆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重构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位因素 西部地区 对外贸易地理空间结构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发展的GATS+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念利 王颖然 姚远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0-65,共6页
通过对一系列区域服务贸易安排文献进行分析考证,笔者认为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在规则设计和体系架构上对多边服务贸易安排做出了明显改进,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所具备的"GATS+"特征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1)设立服务贸易紧急保障... 通过对一系列区域服务贸易安排文献进行分析考证,笔者认为区域服务贸易安排在规则设计和体系架构上对多边服务贸易安排做出了明显改进,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机制所具备的"GATS+"特征突出表现在5个方面:(1)设立服务贸易紧急保障机制;(2)争端解决机制更具约束力;(3)引入严格甚至激进的透明度义务;(4)增加服务贸易政府采购条款;(5)强化贸易政策审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区域贸易安排 GATS+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体育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周德书 黄晓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7-21,共5页
利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调查了我国体育和其他系统及国外文献信息区域服务情况,从发展概况、机构类型和服务类型的划分探讨了我国体育信息服务业区域发展模式,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
关键词 体育信息 服务业 区域发展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市场分割是否导致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 被引量:19
20
作者 苏庆义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本文基于区际贸易的视角,通过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李嘉图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区分为地方保护和运输成本,并基于模型估计出地方保护和运输距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数值模... 本文基于区际贸易的视角,通过建立多地区多产业的李嘉图模型首次系统研究了国内市场分割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本文将国内市场分割的成因区分为地方保护和运输成本,并基于模型估计出地方保护和运输距离对市场分割的影响。数值模拟分析表明,在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中,市场分割至少是和传统的资本禀赋差异、技术差异同等重要的因素,降低市场分割程度能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在通过降低地方保护水平促进区域发展平衡时,应注意大幅降低落后地区的地方保护程度;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来降低运输成本也能起到促进区域发展平衡的作用。另外,缩小地区间资本禀赋和技术差异并不总是能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在采取政策手段时,应该定位于大幅提升落后地区和中等收入地区的资本禀赋和技术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不平衡 市场分割 区际贸易 李嘉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