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反复自白”的效力 被引量:58
1
作者 万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8-144,共7页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反复自白,形成多份甚至十数份口供,而一旦出现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问题,则是否排除以及如何排除反复自白遂成为困扰实务界的难题。反复自白应当排除,并非基于"毒树之果"规则,而是因为非法... 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反复自白,形成多份甚至十数份口供,而一旦出现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问题,则是否排除以及如何排除反复自白遂成为困扰实务界的难题。反复自白应当排除,并非基于"毒树之果"规则,而是因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延续效力。从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和刑事诉讼机制出发,对反复自白应当坚持全部排除的观点,即只要刑讯逼供等非法取供行为一经查实,则犯罪嫌疑人所作的全部有罪供述均应无例外地一体排除。反复自白排除后,在对遭受刑讯逼供的被告人提供心理辅导的前提下,法官可以重新依法对被告人展开讯问,若被告人仍作出有罪供述,该口供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自白 刑讯逼供 非法证据排除 毒树之果 重新取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学视域中的刑讯逼供审视 被引量:2
2
作者 邓丽亚 李共力 薛霞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5-90,共6页
刑讯逼供是制约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难言之隐。从心理学的视域探测刑讯逼供的内涵及过程,深入体察刑讯逼供全过程中受害人心灵遭受的摧残,对促使法者做出刑讯逼供行为的心理动因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追析,审视刑讯逼供犯罪对受害人、行为人、... 刑讯逼供是制约我国法治现代化的难言之隐。从心理学的视域探测刑讯逼供的内涵及过程,深入体察刑讯逼供全过程中受害人心灵遭受的摧残,对促使法者做出刑讯逼供行为的心理动因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追析,审视刑讯逼供犯罪对受害人、行为人、社会公众以及中国的国际公信度带来的心理危害,旨在唤起社会从人性层面关注刑讯逼供现象的紧迫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心理动因 心理危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的危害及对策 被引量:9
3
作者 闫斌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6期115-120,共6页
"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的危害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狱侦耳目"制度作为一项刑侦手段,有可能异化为变相的刑讯逼供,破坏监管秩序,或者引诱犯罪,从而影响司法公正,危及法治的实现和人权的保护。为防止"狱侦耳目... "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的危害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狱侦耳目"制度作为一项刑侦手段,有可能异化为变相的刑讯逼供,破坏监管秩序,或者引诱犯罪,从而影响司法公正,危及法治的实现和人权的保护。为防止"狱侦耳目"制度被滥用,首先应该在立法层面对此项制度的适用范围作出严格限制;其次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应对由"狱侦耳目"作出的证人证言谨慎对待,最后即使必须使用"狱侦耳目",也应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考试,若有违法行为应追究刑事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狱侦耳目 刑讯逼供 危害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 被引量:5
4
作者 黄明儒 罗剑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理论上关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主要有"转化犯说""牵连犯说""想象竞合犯说""结果加重犯说"四种观点。应当说以结果加重犯来认识其性质比较合理,但同时应当重视刑讯逼供行为与故意伤... 理论上关于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的性质主要有"转化犯说""牵连犯说""想象竞合犯说""结果加重犯说"四种观点。应当说以结果加重犯来认识其性质比较合理,但同时应当重视刑讯逼供行为与故意伤害行为、暴行行为的界限,与酷刑行为之间的协调,对伤残、死亡的罪过形态应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因而将刑讯逼供条款应按结果加重犯范式设计,在立法上进一步明确"伤残"的含义,以及将"暴力或者精神折磨"作为刑讯逼供行为的客观特征之一,以加强对基本人身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行为 致人伤残结果 致人死亡结果 结果加重犯说 故意杀人罪 犯罪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讯逼供的决策心理解析——以前景理论为研究进路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蓉 胡宇清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8-71,共4页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存在参照依赖,人们以参照点来衡量损失和收益,从而做出决策。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以破案作为决策参照点,凡是有利于破案的就很有可能被采用。刑讯逼供因相比合法取证手段具有更好的收益稳定性和极佳的止损功能,... 前景理论认为,人的决策存在参照依赖,人们以参照点来衡量损失和收益,从而做出决策。在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以破案作为决策参照点,凡是有利于破案的就很有可能被采用。刑讯逼供因相比合法取证手段具有更好的收益稳定性和极佳的止损功能,容易达到破案的目的,而受到侦查人员的青睐。要遏制刑讯逼供就必须重视侦查人员的决策心理,采取重构决策参照点,优化决策环境,提高决策风险,提升决策水平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决策参照 决策权衡 前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我国遏制刑讯逼供之制度构想——以侦查制度变革完善为视角
6
作者 张传伟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77,共3页
刑讯逼供案件有其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在我国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刑事侦查制度设计的缺陷。我国应借鉴国外防止刑讯逼供的理念和制度,对现行侦查制度进行必要的变革,设立有限沉默权、非法证... 刑讯逼供案件有其发生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在我国侦查机关的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刑事侦查制度设计的缺陷。我国应借鉴国外防止刑讯逼供的理念和制度,对现行侦查制度进行必要的变革,设立有限沉默权、非法证据排除及侦查和羁押相分离等制度,以保障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权,维护司法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有限沉默权 非法证据排除 侦查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讯逼供的法经济学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吕涛 郝建设 《政法论丛》 2009年第3期82-85,共4页
刑讯逼供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顽症,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界对刑讯逼供治理的论述仍无法突破那种缺乏"问题意识"的窠臼,因而在刑讯逼供的现象与论述之间存在着断裂。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寻求刑讯逼供... 刑讯逼供已经成为我国当下刑事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顽症,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界对刑讯逼供治理的论述仍无法突破那种缺乏"问题意识"的窠臼,因而在刑讯逼供的现象与论述之间存在着断裂。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寻求刑讯逼供发生的一个前提,即证据资源的稀缺性与侦破案件对证据强烈需求的矛盾性,这从一定意义上拓展了观察、分析刑讯逼供现象的视角,为彻底遏制刑讯逼供的发生提供法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证据资源稀缺性 法经济学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讯逼供的历史流变及其原因 被引量:4
8
作者 颜小冬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由于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制度某些方面的缺失,刑讯逼供现象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相当普遍,已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这就使得从理论上探讨、完善刑讯逼供的应对策略在当前的中国显得更为迫切。梳理中国历史中... 由于传统司法观念的影响以及法律制度某些方面的缺失,刑讯逼供现象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相当普遍,已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大损害,这就使得从理论上探讨、完善刑讯逼供的应对策略在当前的中国显得更为迫切。梳理中国历史中的刑讯逼供形态及其流变,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古代专制文化造成的有碍司法公正的观念的成因,有助于加深对纠正刑讯逼供"顽疾"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讯逼供 历史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的刑讯逼供治理 被引量:2
9
作者 朱卿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5-154,共10页
民国时期,政府三令五申,明确了废除刑讯逼供的基本方针。在具体措施层面: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自白排除规则,试图在诉讼内规范司法官员获取被告口供的方法,并遏制司法官员刑讯逼供的动机;呈诉机制为受刑讯者提供了获取诉讼外救济的... 民国时期,政府三令五申,明确了废除刑讯逼供的基本方针。在具体措施层面: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非法自白排除规则,试图在诉讼内规范司法官员获取被告口供的方法,并遏制司法官员刑讯逼供的动机;呈诉机制为受刑讯者提供了获取诉讼外救济的机会,也使政府有了获知刑讯事件的途径;追究刑讯逼供者的法律责任,不仅使违法官员受到了制裁,也有利于威慑其他官员使其不敢使用刑讯。民国时期的刑讯逼供治理就是通过这三种途径来实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刑讯逼供 非法自白排除规则 呈诉 责任追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