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Path Mechanism and Reconstruction Pattern of Sports and Related Industry Convergence 被引量:186
1
作者 杨强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9,17,共8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数字经济融合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映梅 李坤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74,共14页
本文从价值链投入产出视角界定了数字经济融合的概念和范围,划分数字经济融合类型,构建了一组数字经济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RAS的拓展方法(IGRAS)创建了2001—2020年数字经济序列投入产出表新数据集,测度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内部以及... 本文从价值链投入产出视角界定了数字经济融合的概念和范围,划分数字经济融合类型,构建了一组数字经济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基于RAS的拓展方法(IGRAS)创建了2001—2020年数字经济序列投入产出表新数据集,测度了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内部以及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数字化效率提升部门之间来自供给与需求两个方向的融合程度,总结了数字经济融合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供给侧和需求侧部门的平均融合度均超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融合程度,呈现出较强的拉动与推动力量;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原材料、能源和机械制造部门的供给侧融合度较高,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供给侧融合逐渐加深,反映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发展对上游关联部门的依赖性增强;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部分制造业部门和研发部门的需求侧融合度较高,表明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了数字化和智能化支持,不同部门的数字化进程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类型的数字经济核心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融合方式呈现多样性,体现了基于数字经济产业关联的紧密性与渗透性差异。本研究对于把握现阶段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特征和趋势,深刻认识数字经济融合的多样化模式,对激励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融合 投入产出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收敛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任晓松 梁宇琪 +2 位作者 赵敏 高彩虹 薛晓达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35,共12页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收敛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从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省份数量占比由10%升至2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协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江苏省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阶段。②2012−2022年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收敛趋势,以5.7%的年均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并呈现空间溢出特征。③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各影响因素表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统筹制定多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收敛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基本路径、演化过程及创新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犁 李思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9,共7页
六次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从分析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入手,探寻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的基本逻辑和演化机制;从“设计乡村化和乡村设计化”双路径赋能机制和“设计介入-产业协同-融... 六次产业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抓手。从分析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入手,探寻设计赋能乡村六次产业的基本逻辑和演化机制;从“设计乡村化和乡村设计化”双路径赋能机制和“设计介入-产业协同-融合共生”三个赋能维度,探索设计赋能的运行方式;构建一个包含资源支撑、设计驱动、制度保障的理论框架,提出乡村设计实践可以通过“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和一套制度”来实现设计赋能,并以农产品包装设计和非遗信息图形设计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设计驱动产业融合创新,可促进乡村“三产融合、两化融合、全域融合”,赋能优质资源不断转化为乡村永续发展动能,促进乡村六次产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产业兴旺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产业 设计赋能 产业融合 创新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演变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慧 易金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5,共12页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准确把握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对于完善数字经济协同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EG指数、标准差椭圆方法、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使用2013—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产业分行业数据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并结合空间效应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整体呈多极分布状态,空间态势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逐级递减,空间集聚程度中等且呈现出微弱发散趋势,分布重心趋于南移;(2)数字经济细分行业集聚与发散趋势并存,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主要表现为向川渝、贵州等西南省份迁移,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则进一步向东南沿海集聚;(3)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不存在明显σ收敛,但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即欠发达地区表现出较强增长趋势。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经济开放度、数字基础设施等因素对中国数字经济产业收敛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能够放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产业 收敛特征 时空格局 空间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与动态关联研究
6
作者 李玉婷 李洪霞 刘自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8,共16页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践行凸显了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BM)模型对省域高耗能产业及细分行业绿色发展进行评价,运用达格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Markov)链、空间收敛分析和面板格兰杰(Granger...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践行凸显了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的紧迫性。基于松弛变量测度(SBM)模型对省域高耗能产业及细分行业绿色发展进行评价,运用达格姆(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可夫(Markov)链、空间收敛分析和面板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探究其时空分异与动态关联,能为政府精准制定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政策、转变高耗能行业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高耗能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区域不均衡性且未得到改善,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2)全国及三大区域内高耗能产业绿色发展水平绝对差异扩大,中、西部地区的领先省份得到了发展,东部地区少数省份发展落后;行业层面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且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存在低水平陷阱和高水平垄断的锁定效应。(3)除黑色金属业之外,其他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未表现出σ收敛;各高耗能行业绿色发展表现出空间绝对β收敛和空间条件β收敛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创新水平、绿色税收、环保投资是收敛性的重要影响因素。(4)化学制品业、非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业和电力热力业具有引领行业绿色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耗能行业 绿色发展 动态演进 地区差距 收敛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
7
作者 许秀川 王浩力 +1 位作者 黄庆华 蒋涵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27,共17页
推动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长江经... 推动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非线性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存在难以脱钩的相互影响关系:推动三大产业占比在数量上的转化能够提升长江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也可以推动产业占比在数量上进一步转化;提升各产业部门的劳动生产效率能够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作用能够迫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对于水资源承载力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机制迫使中下游地区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根据分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强化源头保护与水资源管理;二是集中规划和建设化工产业园区,保护长江经济带优质耕地;三是挖掘“地水关系”,建设好黄金水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双向因果 收敛交叉映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技术密集类产业融合的理论机制与路径研究
8
作者 龚新蜀 赵丽玉 谢晓利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39,共11页
基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括港澳台)的技术密集类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就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赋能产业融合,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依托科技创新与网络载体,进而赋能产业融... 基于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未包括港澳台)的技术密集类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就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的关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赋能产业融合,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经济依托科技创新与网络载体,进而赋能产业融合;这种影响存在异质性,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效果更显著;相比现代服务业发达区,现代服务业相对落后区数字经济的产业融合效果更为明显;并且这种影响效果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推动数字经济创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打造数字融通共享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模式;实施动态化战略,构建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密集类 产业融合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南繁基地信息化建设研究
9
作者 周保吉 容建波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26-31,共6页
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必然要求。广西南繁基地是国家南繁基地核心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其信息化建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育种生产、管理服务和专家远程办公的主要障碍。为提高基地育种科研及管理效率,构建由数据中心、智... 加强种业基地建设是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必然要求。广西南繁基地是国家南繁基地核心区建设的重要部分,然而,其信息化建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育种生产、管理服务和专家远程办公的主要障碍。为提高基地育种科研及管理效率,构建由数据中心、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和展示终端组成的基地综合性信息化平台系统,并从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资金投入和开展技术培训4个方面提出保障基地信息化顺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繁基地 信息化 种业振兴 管理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子威 何建佳 +1 位作者 张悦 李煜华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6-86,共11页
基于数字化发展趋势,在搭建数字浪潮-数字暗流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软件进行数据清洗,结合本体论揭示数字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数字浪潮、数字暗流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机理以及未来产业目标... 基于数字化发展趋势,在搭建数字浪潮-数字暗流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利用Python软件进行数据清洗,结合本体论揭示数字化转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讨数字浪潮、数字暗流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机理以及未来产业目标下融合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并提出相应管理启示。研究发现: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3个阶段均存在数字浪潮和数字暗流,数字浪潮由环境要素驱动下的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变革引发,进而辐射产业,催生数字暗流;第二,3个阶段的传导机制相似,均是基于环境要素促进微观层面技术和组织发生数字化变革,从而辐射产业,形成新环境要素,驱动从数字暗流到下一个数字浪潮的演变;第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以主营业务为区分依据,对数字浪潮和暗流作出不同战略定位,未来产业需依靠场景驱动、数字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 融合集群 数字暗流 未来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典型案例的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模式实施路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文力 赵云皓 +4 位作者 卢静 杨高玄 代毓 张钦 徐志杰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4,共7页
实施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项目对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关联产业发展,将海洋生态环境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项目实践,分析了模式运作机理、实施路径、实施要点,总结了近岸海域环境整治... 实施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项目对统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关联产业发展,将海洋生态环境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基于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项目实践,分析了模式运作机理、实施路径、实施要点,总结了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与海港经济融合发展、近岸海域环境整治修复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入海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种养三类EOD实施典型路径,提出了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产业发展内容选择、投资运营主体确定、项目要素条件满足及保障机制建立五个EOD项目实施要点,为近岸海域环境整治EOD项目谋划与实施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环境整治 EOD 产业融合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融合对制造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分析
12
作者 余丽晴 郭克莎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7,共12页
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产业之间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侧重点,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制造企业数据,考察产业融合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企业碳绩效,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解... 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产业之间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侧重点,基于2009—2021年沪深A股制造企业数据,考察产业融合对企业碳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企业碳绩效,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问题解决及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仍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融合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产能利用率和经济绩效,对企业碳绩效产生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产业融合对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以及重污染企业碳绩效的提升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融合 碳绩效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群与风机基础联合水动力特征的数值模拟
13
作者 赵继升 曹锦超 +1 位作者 崔煜杰 赵芬芳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5,共11页
随着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已成为集约化利用海域空间、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研究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构建潮汐驱动的渤海三维双重嵌套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分析了人工鱼礁群与风... 随着海洋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已成为集约化利用海域空间、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发展方向。该研究基于FVCOM海洋数值模型构建潮汐驱动的渤海三维双重嵌套高分辨率水动力模型,分析了人工鱼礁群与风机基础联合结构的水动力特征,以及人工鱼礁投放前后风机基础周围的水动力环境变化。对模型进行M2分潮调和分析、潮流流速大小与方向的验证,技能评估参数达到0.81以上,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结果显示:风电场区域的潮流特征呈东北-西南的往复流动;人工鱼礁群能在较大范围内显著降低风机基础周围的水平流速,普遍降低8%~15%,最高达到32.1%;人工鱼礁上方产生显著上升流,风机基础的来流近前方形成上升流,近后方形成下降流,两者的联合结构能够显著促进水体的垂向混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融合研究提供新的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群 海上风电 融合发展 数值模拟 水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以26家新闻出版企业为研究样本
14
作者 牟向前 于德山 王俊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5,共13页
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出版发行行业借助技术革新、市场服务优化以及管理流程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持续增长。本研究基于TOE理论框架,以26家涵盖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新闻及新媒体出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出版发行行业借助技术革新、市场服务优化以及管理流程提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持续增长。本研究基于TOE理论框架,以26家涵盖出版、发行、数字出版、新闻及新媒体出版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QCA组态视角探索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存在四条组态路径(三大类:技术-环境驱动、组织-环境驱动、技术-组织-环境综合驱动),四条路径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2)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并发”和“殊途同归”特点,研发创新是重点,政府引导或投入是重要驱动力;(3)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不存在显著负向影响的关键因素;(4)推动新闻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匹配新闻出版专项政策,营造因地制宜的产业政策环境;提升新闻出版技术创新效率,打造出版与本地文化的共融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出版产业 高质量发展 影响因素 组态路径 数字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15
作者 张涵 张质彬 熊爱华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3,共8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产业技术和实体产业技术在微观层面实现“双轮驱动”,成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取2013-2022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数字产业技术和实体产业技术在微观层面实现“双轮驱动”,成为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选取2013-2022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正向作用,这一效应通过强化创新战略和合作战略进一步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分析得出,对于非制造业企业及国家数据试验区内企业,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赋能效果更为明显。研究结果从战略视角出发揭示了数实产业技术融合与企业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关系,为推动企业在深度数实融合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产业技术融合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以四川为例
16
作者 甘俊伟 易学聪 邓茜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8-237,共10页
推动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为评价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识别两业融合驱动因素,利用TOPSIS法和熵值法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四川省近6年相关数据,测度两业... 推动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客观需要。为评价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及识别两业融合驱动因素,利用TOPSIS法和熵值法对距离协同模型进行改进,基于四川省近6年相关数据,测度两业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计算耦合协调度。同时,结合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两业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近年来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发展水平均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这两大产业各自及融合发展水平均低于相应的协同度,当前四川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处于高度融合状态的初级阶段。冷链物流产业规模和预制菜产业规模分别是制约耦合效应发挥的“胁迫因素”和“约束因素”。因此,为实现四川省冷链物流产业与预制菜产业朝高度融合阶段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链物流产业 预制菜产业 融合发展 驱动因素 改进距离协同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ey information coverage interaction relational decision making and its application 被引量:3
17
作者 XIAO Qinzi SHAN Miyuan +1 位作者 GAO Mingyun XIAO Xinpi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20年第2期359-369,共11页
This study aims to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coverage grey numb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tributes in grey relational decision making. Therefore, a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ethod based on the grey information cov... This study aims to reflect the information coverage grey numbe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tributes in grey relational decision making. Therefore, a multi-attribute decision method based on the grey information coverage interaction relational degree(GIRD) is proposed. Firstly, this paper defines the information coverage grey number, and establishes the GIRD model by using the Choquet fuzzy integral and grey relational principle. It proves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not only is the general and unified form of the point relational degree, interval relational degree, mixed relational degree and grey fuzzy integral relational degree,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deal wit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ttributes. Further,a decision making example of evaluating the industrial operation quality for 14 cities in Hunan province of China is provided to highlight the implementation, availabil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decision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Y information COVERAGE interaction effect fuzzy INTEGRAL GREY RELATIONAL DEGREE industrial quality evalu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永强 高祥晓 王哲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107,共11页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熵权及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中...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数实”融合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文章基于熵权及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统计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呈增长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需进一步提升乡村产业数字服务和数字管理水平;三大地区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呈“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地区差异分析表明,地区间差异的变化是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总体差异呈“U”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收敛性分析表明,中国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均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数字化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性 乡村振兴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与新质生产力:基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被引量:123
19
作者 史丹 孙光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0,共19页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创新 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业”融合与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林 王嘉丽 李东倡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90,共14页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参与大国博弈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两业”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 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中国参与大国博弈与产业竞争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03—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两业”融合对先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两业”融合显著提升了先进制造业TFP。异质性分析表明,“两业”融合对先进制造业TFP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及大型企业中更为显著,分行业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之后,能够显著提升行业TFP。机制检验发现,“两业”融合主要通过改进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优化资源配置等渠道对先进制造业TFP起到促进作用。据此提出引导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鼓励企业之间协同创新以及减弱要素流动壁垒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业”融合 现代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