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与现实的互动: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理路
1
作者 万军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3-141,共9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史学研究钩沉国家历史,探赜文化兴替,提起对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的讨论,推出许多标志性史学论著,塑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面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生成和演进与当时中国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具有求真和致用的鲜明特质,担负着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双重使命。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中国历史实际、文化传统等结合起来,汲取中国史学的思想遗产,形成具有民族风格的史学类型,并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相通、相生相长。客观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为方向导引,同时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提供厚重的学理支撑,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政策,切实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舆论战的话语深层结构和语境重构趋向 被引量:4
2
作者 陆丹云 李雪莹 谭光裕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3-149,共7页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西方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分析对美舆论战的语境构成及新时代舆论场的重构趋向,对认清舆论战本质、争夺舆论场话语主导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研究目的]新时代国际关系背景下的中西方舆论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分析对美舆论战的语境构成及新时代舆论场的重构趋向,对认清舆论战本质、争夺舆论场话语主导权、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具有重大意义。[研究方法]结合语言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定义舆论战及其特质属性,从语场、语式、语旨三个语境维度解构舆论战的话语深层结构,并基于此分析新时代舆论战语境在三个维度的重构趋向,进而提出有效开展舆论战的攻防策略。[研究结论]对舆论斗争话语的深层结构分析有助于认清舆论战的本质,做到“知理”“会战”,进而制定相应的防御、进攻及进攻式防御策略,确保国家在国际舆论博弈中取得话语先导主导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战 话语结构 语境重构 攻防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妙的中间路线:20世纪60~70年代印度NID设计的“现代性”语境与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敏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9-116,共8页
20世纪60~70年代,印度NID根植于后殖民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设计中采取了走中间路线的策略。本研究结合冷战背景与印度语境,分析了这个时期NID设计在“现代性”语境下选择中间路线的三个主要原因,并解读其“好设计”思想的核... 20世纪60~70年代,印度NID根植于后殖民时期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在设计中采取了走中间路线的策略。本研究结合冷战背景与印度语境,分析了这个时期NID设计在“现代性”语境下选择中间路线的三个主要原因,并解读其“好设计”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价值体系。微妙的中间路线,指NID设计在冷战对抗与经济援助、农村手工艺与现代化目标、传统价值观与后殖民思想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采取折中、谨慎的选择与批判性。该路线清晰地表达了印度为避免陷入消费主义的“再殖民”境地,呈现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市场主导设计的现象,是设计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实践。研究揭示了从传统的Lota到甘地的“手摇织机革命”,再到NID设计教育的模式,均有以共同创造为基础的印度式印记。在NID设计中并存着两个原则:一个是被精心选择的微妙中间路线;另一个是从传统延续而来的共同创造,这两个原则奠定了印度式“好设计”的创新基础。最后指出,NID设计的共同创造转变为一种社会参与模式,能够缓解不同种姓之间的文化隔离并消除了传统手工艺与设计之间的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战 印度语境 NID设计 中间路线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中墨家文化的亲和与“故事新编”的微调:也论《非攻》 被引量:2
4
作者 龙永干 郑国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3-148,共6页
《非攻》是鲁迅上海时期"故事新编"式创作的继续。但鲁迅之所以选择墨子和墨家作为表现对象,是墨子人格和墨家文化魅力的召唤,也是残酷抗战语境中树立典范、正向引领的需要。与《故事新编》其他篇章不同,《非攻》不仅极为借... 《非攻》是鲁迅上海时期"故事新编"式创作的继续。但鲁迅之所以选择墨子和墨家作为表现对象,是墨子人格和墨家文化魅力的召唤,也是残酷抗战语境中树立典范、正向引领的需要。与《故事新编》其他篇章不同,《非攻》不仅极为借重本事,在文学想象与激情投射上也较为节制,因而整个作品呈现出朴素本色之美。这种情形是鲁迅在因缘和合中的调整,而非"故事新编"的改弦易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非攻》 墨子 抗战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历史语境与重庆的文学翻译 被引量:7
5
作者 廖七一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21,共6页
抗战期间重庆的文学翻译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作品的趋时性、形式的大众化和翻译策略的多元不仅使文学翻译成为当时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文化长远发展... 抗战期间重庆的文学翻译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作品的趋时性、形式的大众化和翻译策略的多元不仅使文学翻译成为当时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历史语境 重庆 文学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文化语境下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以里尔克、艾略特、奥登为中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洪华 周海洋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6-160,共5页
1940年代,我国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深受战争文化语境的影响。抗战初期各地出版业遭到破坏,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几近缺失。抗战后期在重庆、桂林、昆明等后方出现了一些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报刊出版业在战乱中逐渐恢... 1940年代,我国的域外现代派文学译介深受战争文化语境的影响。抗战初期各地出版业遭到破坏,域外现代派文学的译介几近缺失。抗战后期在重庆、桂林、昆明等后方出现了一些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抗战胜利后内战又起,报刊出版业在战乱中逐渐恢复,现代派文学的译介有所增多,主要是聚集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周围的九叶派及其前辈诗人,他们把译介的目光投向具有共同文化境遇的里尔克、艾略特、奥登等人,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了"新诗现代化"的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文化语境 域外现代派文学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与翻译的大众化倾向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金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抗战期间的翻译,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它迎合了战时的文艺政策,服务于社会语境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唤醒、动员民众与文学的表现之间形成了平行对应的关系。翻译的大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 抗战期间的翻译,是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进行的,它迎合了战时的文艺政策,服务于社会语境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政治上的唤醒、动员民众与文学的表现之间形成了平行对应的关系。翻译的大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翻译选材多集中在报告文学、戏剧和小说;翻译策略由"欧化"转向"中国化";编译、节译流行。这充分证明:由于主体文化的规范和环境对翻译的制约,翻译大众化只不过是译者顺应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行为,是抗战语境下文化调适的必然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语境 翻译 大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小说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方开瑞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4期87-91,共5页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社会文化语境 小说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认同与冷战语境视角下的马森剧作论
9
作者 胡明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3-160,共8页
渗透在马森荒诞剧作中的孤绝感和荒谬感折射并反映了其当时身处于冷战背景下的时代历史以及思维特征。首先,远离大陆和台湾的创作视角使马森能够抽离出个人自我情感,从整体人类的视角去呈现和分析中国人独特的存在困境与挣扎,而海外漂... 渗透在马森荒诞剧作中的孤绝感和荒谬感折射并反映了其当时身处于冷战背景下的时代历史以及思维特征。首先,远离大陆和台湾的创作视角使马森能够抽离出个人自我情感,从整体人类的视角去呈现和分析中国人独特的存在困境与挣扎,而海外漂泊移居的经历使其身份认同呈现出断裂和残缺的特征;其次,20世纪60-70年代美苏冷战的历史背景,让马森体验到了时代的荒诞本质以及人性与文明退化循环式发展的悖谬,进而以荒诞剧的形式对其身处的时代与人的存在境遇进行了寓言性、抽象化的提炼与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森剧作 身份认同 冷战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语境下的丰村小说论
10
作者 袁桂娥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5期89-91,共3页
丰村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为活跃的河南乡土作家。丰村自觉归依文学主潮,着力战争和抗日英雄的描写,并注重揭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精神弱点,体现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从创作风格看,丰村将传统说唱与现代叙事有机融合,体现出强烈的大众风格。
关键词 抗战语境 丰村小说 启蒙精神 大众格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境关照下的《孙子兵法》通俗化英译研究——兼评加葛里亚蒂译本 被引量:5
11
作者 邱靖娜 张敬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从功能语境理论视角,以加葛里亚蒂《孙子兵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林戊荪译本为参照,通过宏观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文化语境还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配置进行情... 从功能语境理论视角,以加葛里亚蒂《孙子兵法》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以林戊荪译本为参照,通过宏观语境分析和自下而上具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译者如何根据翻译目的进行文化语境还原;探究译者如何通过语场、语旨、语式的具体配置进行情景语境重构;发掘译文在上下文语境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者会根据文化语境界定翻译基调;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布局和模态运用。具体体现在视角转换、情态表达、语法结构、衔接手段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英译本 功能语境 翻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群的生成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敏慧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81-87,共7页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 战时的现实处境使西南联大成为一个崭新的现代主义诗歌发展与成熟的土壤,它的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为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实践新诗的现代理念提供了场所。战争促使诗人们走出象牙塔与精英话语体系,与社会底层真正融合到一起,反思全民族的灾难和个人独特的生命感受,借鉴现代主义的技法,以诗承担起时代和现实的重负,这种自觉担负显示了一代知识分子在那个风卷云集的时代丰富与痛苦的身影,也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 现代主义诗歌 战争 文化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