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立统一规律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体现及教学运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邓岚 沙爱龙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85,共3页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为例,挖掘其中体现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运用对立统一哲学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内的调控机制,树立稳态与平衡观,以供中学生物学教师参考。
关键词 对立统一规律 稳态与平衡 生命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衣一体:道教“仙服”蕴含的独特身体观
2
作者 杨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6,210,211,共15页
“仙服”作为映射仙真身体本质的概念范畴和符号形态,蕴含着道教独特而深刻的身体观。“仙服”的基本观念逻辑为“身衣一体”——仙真身体是其衣服本体原型,而衣服则是其身体显现形态,二者互为一体。“仙服”身体观一方面是对传统身份... “仙服”作为映射仙真身体本质的概念范畴和符号形态,蕴含着道教独特而深刻的身体观。“仙服”的基本观念逻辑为“身衣一体”——仙真身体是其衣服本体原型,而衣服则是其身体显现形态,二者互为一体。“仙服”身体观一方面是对传统身份等级服饰制度的否定和反拨;另一方面则是对人之身体生命价值的神圣确立。道教身体观具体呈现为:以“自然之服”为核心的身体本真观、以“真形为衣”为机理的身体形神观及以“象天为法”为准则的身体伦理观。质言之,“仙服”是一种彰显生命至上性的思想符号,其以丰富多彩的具象服饰形态,生动传神地表达道教的身体观深蕴,是为道教宣示、传达其复归生命本真存在之人文价值理念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衣一体 仙服 道教 身体观 自然之服 真形为衣 象天为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宇宙视域下沉浸式教学的构建原则、路径及实施机制 被引量:3
3
作者 常乔丽 胡德鑫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56-60,共5页
元宇宙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元宇宙视域下的沉浸式教学,具有感受即真实的沉浸体验、开放共创的平等互动、丰富多样的元素配置、科学精准的迭代优化的特点。元宇宙视域下的沉浸式教学,应... 元宇宙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是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元宇宙视域下的沉浸式教学,具有感受即真实的沉浸体验、开放共创的平等互动、丰富多样的元素配置、科学精准的迭代优化的特点。元宇宙视域下的沉浸式教学,应坚持“身心不可分离”的理念、突出主体实践性的要求、基于课程知识的传授的构建原则,以“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为思路、以“主体实践+情感互动”为主线、以“任务教学+协作探究”为途径、以“动态监测+评价反馈”为依据,分别从宏观层面、设计层面、教学层面和实施层面着手,全方位推动沉浸式教学的顺利有序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沉浸式教学 具身认知 身心不可分离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仁爱观”和“天人合一观”的伦理与哲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卢静 仲远明 张朝晖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64-67,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不光具有主观意识性,同时具有客观物质性,“仁”的客观物质状态——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通过“炁”来维系。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中医的仁爱观、天人合一观、整体观以及其对宇宙...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不光具有主观意识性,同时具有客观物质性,“仁”的客观物质状态——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通过“炁”来维系。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具有较强的文化属性。中医的仁爱观、天人合一观、整体观以及其对宇宙和人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一脉相承于“仁的二相性”,这种紧密的连接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并且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从意识性和物质性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医学对“仁”主观仁爱意识和客观天人合一状态的体现过程,对中医学传承中华文化核心的思路进行了初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相性 仁爱观 天人合一观 传统文化 中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人类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 被引量:8
5
作者 徐志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不仅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又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后果。思维方式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把握客体的方式。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生存环境等差异,可能... 不仅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发展同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认识结果,进而又会引起完全不同的实践行为和后果。思维方式通常被理解为人类把握客体的方式。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生存环境等差异,可能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但整体性思维方式却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共同发端。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宇宙观,在古希腊罗马表现为"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古代各民族千差万别的神话故事也无不蕴涵着一种带有神秘意义的整体观念。作为一种内在的整体观,"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内在的情感。它关注的是事物的整体、结构、关系、功能,而不是事物的内部构成;表现在思维方法上就是重综合而轻分析。古希腊罗马"万宗归一"的整体宇宙观是"外在"的统一,一开始就内含着主客两分的意蕴,潜存着主客对立和"分析"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方式 整体观 天人合一 万宗归一 整体性思维 分析性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光潜早期美学思想中的意象概念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怀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98-204,共7页
在《文艺心理学》、《诗论》等早期著作中,朱光潜以意象概念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审美超越论思想,提出了他的意象结构论观点,并对中国古诗的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论思想以意象为核心、以诗境的整一性为基础而得以实现。... 在《文艺心理学》、《诗论》等早期著作中,朱光潜以意象概念为核心,建构了他的审美超越论思想,提出了他的意象结构论观点,并对中国古诗的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批评。朱光潜的审美超越论思想以意象为核心、以诗境的整一性为基础而得以实现。由于朱光潜受克罗齐和尼采等人的美学思想影响甚深,因而他在阐述过程中对中国古诗境界的分析多有误读,对王国维诗境说的批评多有先入为主的成分。究其原因,主要是朱光潜在两种不同意义上使用"意象"概念所造成的。朱光潜以意象为中心将中西方美学相融通的做法值得我们进一步批判、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境结构 意象概念 整一性 比较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阐释自然观的技艺——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定位 被引量:9
7
作者 朱建宁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78,共3页
风景园林主要是阐释人们自然观的技艺,自然—文化关系构成了风景园林艺术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2种彼此对立的自然观。为了树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观,需重新审视风景园林理应表达的自然—文... 风景园林主要是阐释人们自然观的技艺,自然—文化关系构成了风景园林艺术的核心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存在着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这2种彼此对立的自然观。为了树立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自然观,需重新审视风景园林理应表达的自然—文化关系,一方面要继承天人合一观崇尚的自然思想,主动地适应自然和欣赏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发扬天人相分观崇尚的科学精神,能动地利用自然为社会服务,通过在改善国土自然风貌和城乡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明确风景园林学科的社会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自然观 天人合一 天人相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被引量:6
8
作者 党圣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1-119,共9页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 先秦阴阳五行文化,系上古先民建构的一种关于宇宙万物普遍性法则的系统结构理论,并且逐渐成为阐发宇宙三才之道、建构整体意义世界的解释框架。当古人以阴阳五行解释框架来认知审美实践活动时,便形成了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文化底蕴的"和合"美学观念。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文化及其"和合"美学观念,对于我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文学理论、艺术创作,尤其是音乐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文艺思想对于美与善、文与质、乐与悲、物与欲、音与心、礼与乐等关系的认识,都集中体现了先秦阴阳五行文化中的"和合"美学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 五行 对立统一 相成相济 “和合”美学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体育内涵的再阐释 被引量:9
9
作者 李柏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84,共4页
采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平衡性三个范畴中对体育的生态内涵进行阐释,进而彰显体育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和误区的甄别和反思,提出阻碍和限制当前体育健康发展的观念性错误,旨在推... 采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平衡性三个范畴中对体育的生态内涵进行阐释,进而彰显体育在生态文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中存在问题和误区的甄别和反思,提出阻碍和限制当前体育健康发展的观念性错误,旨在推进当前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发挥体育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生态文明 系统性 整体性 平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确义利观:当代伦理生活的价值基础和行为指南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泽应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1,共7页
正确义利观以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的价值视角,从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高度,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以及己群之间摒弃一种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努力去寻求一种互利共赢的价值观,以此来实现新的更高阶段和更高层次的... 正确义利观以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的价值视角,从人类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密切相关的高度,主张人与人、国与国以及己群之间摒弃一种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努力去寻求一种互利共赢的价值观,以此来实现新的更高阶段和更高层次的义利并重与义利统一。尚正义、讲情义、重道义与尊当利、求大利、贵公利的有机结合是正确义利观的基本特征。正确义利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义利观和社会主义义利观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的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是中国道德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基元和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优秀伦理价值观的扬弃与总结、对人类义利思想合理因素的科学吸收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确义利观 命运共同体 义利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一体性辨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志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3,共6页
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来看待的关键,是证明组成它的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即内在统一性),并澄清其一体性的核心义涵、形成的历史纽带和维系的根本观念。因此,中华民族一体性的核心义涵是国家政治认同;中华... 将"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民族共同体来看待的关键,是证明组成它的56个民族具有一体性(即内在统一性),并澄清其一体性的核心义涵、形成的历史纽带和维系的根本观念。因此,中华民族一体性的核心义涵是国家政治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形成的重要纽带,应该是在民族与民族、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之间起中介、缓冲作用的"混血"民族及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一体性的长久维系,在深层次上须有国家统一稳定观念、民族平等团结观念、思想多元通和观念和文化多源共建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一体性 核心义涵 历史纽带 根本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析我国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与现代启示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必恒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5-101,124,共7页
艺术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范畴,应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探求它的内涵。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核心是"天人合一",包括中国哲学、文学、社会学等,深究下去最终都要回到"天人合一"上面来。天人合一思想反映... 艺术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一个重要范畴,应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来探求它的内涵。中国古代思想的根本核心是"天人合一",包括中国哲学、文学、社会学等,深究下去最终都要回到"天人合一"上面来。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在艺术追求上形成了意境理论。意境从根本上说就是情与景的统一、物与我的统一、人与所描绘对象的统一。近代西学东渐,区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实质是对传统意境理论不必要的割裂。意境是思想,也是状态。它是人道和艺道的一体化,也是情景高度交融、虚实相生的超然时空,还可狭义指称一种含蓄隽永的风格。区分三个层面的意境内涵对于深化对我国传统艺术理论的认识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意境 艺术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入宪:概念由来、规范释义与重大意义 被引量:24
13
作者 熊文钊 王楚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宪法与民族法学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方法,阐发"中华民族"入宪的三个重要议题。就"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而言,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创造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新秩序,这是"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顺应这一时代变化,"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促进民族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目标等方面奠定了宪法基础;就"中华民族"概念的规范释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后的整体民族观可具体阐释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遮蔽各民族的本体性,其中,"中华民族"的宪法地位可定性为中国的"国家民族";就"中华民族"入宪的重大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在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国家的目标任务的高度契合、形成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民族”入宪 整体民族观 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宪法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乐论中“和观念”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中骏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90,1,共5页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 本文提出中国古代音乐论即中国古代艺术论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是中国礼乐文化中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如何承继古代乐论中的"和观念",理解"和观念"在构建和谐文化中的当代意义,对和谐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乐论 “和观念” 乐与礼 和与同 乐(yue)与乐(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观流变与当代西方文学发展趋势研究
15
作者 于红冈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8-121,共4页
时间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文学的发展深受时间观流变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学作品里出现了大量常规逻辑不可能出现的时间构架和意象,产生了循环叙事手法、意识流写作手法及死亡叙事等不同文学叙事手法。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时间发展直线与... 时间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文学的发展深受时间观流变的影响。当代西方文学作品里出现了大量常规逻辑不可能出现的时间构架和意象,产生了循环叙事手法、意识流写作手法及死亡叙事等不同文学叙事手法。其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时间发展直线与圆的统一,时间感受主体与客观的统一,死亡与永恒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观 西方文学 叙事手法 对立统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风景画创作的心物之境
16
作者 於玲玲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4-140,共7页
中国的风景画是一个外来画种,但今天的风景画已完全融入中国艺术的土壤,成为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形式。风景画的发展既得益于工具和材料上的突破,也归功于创作方法和观念上的演进。如何全面探索风景画的技法,丰富风景画的创作语言,已成... 中国的风景画是一个外来画种,但今天的风景画已完全融入中国艺术的土壤,成为当代绘画的一个重要形式。风景画的发展既得益于工具和材料上的突破,也归功于创作方法和观念上的演进。如何全面探索风景画的技法,丰富风景画的创作语言,已成为当代风景画家积极思考的问题。通过深入理解传统文化,挖掘传统内涵,提炼传统元素,对传统艺术的思维、题材、技法等方面进行借鉴与参考,可为中国当代风景画创作提供一种新思路,也是助推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借助传统程式,既可促进当代风景画在造型语言和风格上的创新,又有助于探寻符合时代需求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意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物一体 传统 风景画 创新 意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设与民族生态新理念
17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4,共5页
国家建设要处理好"一和多"的难题:国家一体是中国的发展现状,民族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既定格局,原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民族主义理念,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处理,已经发生很大变通。要超越民族主义的本能冲... 国家建设要处理好"一和多"的难题:国家一体是中国的发展现状,民族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既定格局,原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民族主义理念,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处理,已经发生很大变通。要超越民族主义的本能冲动,重塑"无知之幕"的原初激情。人类学善于从本土人观点看问题,推出诸如"颗粒式"的不同分类,对于我们构建有关国情和民族的新隐喻,建设光光交彻的文化创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中国的国家建设不能走同文同种的同化道路,不能走一族一国的冲突之路,只能走多族共生、互守尊严的生态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和多” 原初激情 颗粒式分类 互守尊严 民族生态新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J.R.R.托尔金的语言观念及其对“传说故事集”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雅婷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126-128,共3页
托尔金的语言观念根植于比较语文学及巴菲尔德的古代语义整体论,且形成了具有原创性的概念语言审美和天生语言,它们对传说故事集中的语言发明、神话创作和文本细节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键词 托尔金 传说故事集 古代语义整体论 语言审美 天生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帝“大一统”论 被引量:19
19
作者 李治亭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9,共9页
清帝倡言国家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把它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付诸治国的具体实践。其结果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时代的大跨越,为今日之中国定位,并为其疆域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只有... 清帝倡言国家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理念,把它作为治国的核心思想,付诸治国的具体实践。其结果就是成功地建立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实现时代的大跨越,为今日之中国定位,并为其疆域的最后形成奠定基础。只有读懂清帝"大一统"理念,才能真正认识了清史。这一理念,对于当代之治国、巩固国家之统一,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帝 “大一统” 多民族国家 核心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心理基础——基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茂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31,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重视国家建设中丰富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而且要重视影响中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心理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心理基础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手:加强民族平等观念,实现各民族间事实平等;加强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重视国家建设中丰富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而且要重视影响中国各民族发展的重要心理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心理基础要从加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着手:加强民族平等观念,实现各民族间事实平等;加强民族团结观念,培养各民族间情感友谊;加强民族互助观念,增进各民族的合作意识;加强民族和谐观念,促进各民族间和睦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心理基础 民族平等观念 民族团结观念 民族互助观念 民族和谐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