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寒区市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多情景模拟
1
作者 姜芸 龚辉宇 +3 位作者 沈国杭 姜文涛 苏安玉 王军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 多情景土地利用演化模拟是解决东北寒区土地利用矛盾,助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齐齐哈尔市兼具黑土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及老工业用地转型等寒区城市核心特征,具有区域代表性。以东北寒区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合Markov-FLUS模型构建多情景模拟框架,预测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3种约束条件下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期间,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耕地减少1031 km^(2),建设用地净增809 km^(2);②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2000—2005年6.06%降至2015—2020年1.99%,但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持续升高,整体变化速率趋缓,其扩张直接导致耕地与草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总体为负数;③生态优先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较自然情景低6.8%,较经济增长情景减少27.6%,林地保持1.6%的稳定增长,草地较自然情景增加56 km^(2),土地利用结构更合理,符合齐齐哈尔市未来土地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格局 多情景模拟 FLUS模型 东北寒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互嵌式发展实践路径
2
作者 魏冉 谷月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55-58,共4页
该文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2个典型区域,开展普通话应用推广情况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分析内蒙古和辽宁省普通话的推广现状、普及程度、应用环境及存在问题。调研过程中采用实践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 该文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2个典型区域,开展普通话应用推广情况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分析内蒙古和辽宁省普通话的推广现状、普及程度、应用环境及存在问题。调研过程中采用实践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在少数民族和乡村地区收集关于普通话推广应用的资料和数据。研究发现,近年来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持续推进已经初见成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和乡村地区,特别是老人群体,普通话的普及率仍然偏低。此外,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混合使用在日常语言的应用中十分普遍,此类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标准普通话的深入推广。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该文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的深度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普通话应用推广 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冷涡活动特征及其影响期间我国东北暖季降水分布
3
作者 黄丽君 崔晓鹏 陈力强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5-336,共12页
本文客观识别和追踪了2000~2019年东北亚地区持续时间为[6 h,24 h)和[24 h,48 h)以及≥48 h(传统东北冷涡)的3730次冷涡过程,分析了不同持续时间冷涡时空分布、强度和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影响期间我国东北暖季降水分布。结果表明:(1)持... 本文客观识别和追踪了2000~2019年东北亚地区持续时间为[6 h,24 h)和[24 h,48 h)以及≥48 h(传统东北冷涡)的3730次冷涡过程,分析了不同持续时间冷涡时空分布、强度和尺度特征的差异及其影响期间我国东北暖季降水分布。结果表明:(1)持续时间为[6 h,24 h)的冷涡发生频次最多(占比约60%),传统东北冷涡频次最少(占比约15%)。(2)冷涡存在明显的年际和月际变化,其更易出现在暖季5~8月,但不同持续时间冷涡频数峰值月份不同。(3)持续时间为[6 h,24 h)、[24 h,48 h)和≥48 h的冷涡中心活动主要高频区分别出现在识别区域东北角、东北象限和中部;冷涡中心初现时刻位置主要位于45°~55°N的识别区域西边界附近,另外,持续时间为[6 h,24 h)和[24 h,48 h)的冷涡中心初现时刻位置在识别区域东北象限(中北部)亦存在高频区;冷涡中心在分析区域内的最后出现时刻较多位于40°N以北的分析区域东边界附近。(4)冷涡持续时间越长,强度越强、半径越大;冷季冷涡强度和半径大于暖季。(5)东北暖季,冷涡背景下总降水量和短时强降水量占比均值均超过60%,后者更大,冷涡持续时间越长,上述占比相对越大;不同持续时间冷涡影响期间,总降水量/短时强降水量占比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涡 不同持续时间 降水 暖季 东北 东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型及其机理
4
作者 陈晨 谢作威 +5 位作者 肖天贵 成泽伦 布和朝鲁 李尚锋 杨旭 涂钢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0,共14页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高压脊与东北冷涡共同组成了典型的倒“Ω”环流型,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和高位涡向南侵入东北地区;鄂霍茨克海地区高压南侧的偏东风也进一步向东北地区输送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共同造成东北地区异常偏冷。自东欧平原至贝加尔湖的“-+-”Rossby波列是东北冷涡的前兆信号,非绝热加热和摩擦作用促进了这一Rossby波列的发展。随后,Rossby波的作用起着主要贡献,它使高位涡不断南下并堆积,在东亚急流的正压变形作用下,形成深厚的东北冷涡。随着Rossby波能量向下游频散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摩擦的耗散作用,东北冷涡急剧减弱。而当贝加尔湖北侧地区出现准定常脊时,它切断了东北地区与高纬度的冷空气和高位涡的联系,Rossby波也难以使东北冷涡发展,因而对东北地区无明显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低温 ROSSBY波 位涡收支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资料的东北冷涡降水垂直结构分析
5
作者 李遥 张铁凝 +2 位作者 赵姝慧 孙丽 翟晴飞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8,共13页
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冷涡云系降水的垂直结构,本文利用布设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内的微雨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等设备,对2020年以来阜蒙县的三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层云稳定性降水... 为进一步研究东北冷涡云系降水的垂直结构,本文利用布设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内的微雨雷达和激光雨滴谱仪等设备,对2020年以来阜蒙县的三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过程的微物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层云稳定性降水主导的个例中,微雨雷达和雨滴谱仪测得的雨滴谱吻合程度较高,而在对流性降水较多的个例中,微雨雷达与雨滴谱仪观测的平均雨滴谱仅在中等粒子段(1~2.5 mm)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层云性降水阶段,较小的冰晶粒子更快的通过零度层开始融化,小液滴在零度层下方累积,出现数浓度的极值,在该极值下方,较大的冰晶粒子经历了更长的融化距离,成为较大雨滴。同时,小云滴的累积进一步促进了大云滴的收集及碰并效应的发生,利于大雨滴的形成,在零度层下方出现一个雨滴谱谱宽的极值,表现为垂直方向的雨滴谱的“凸起”,“凸起”的发生到下落发生在2~3分钟之内。垂直方向雨滴谱的拓宽在地面能否带来明显的雨强的明显增大,要取决于近地层大气中水汽含量,在辽西地区即表现为,干旱的春季,大气相对湿度较低,融化层的存在对于地面雨滴谱的拓宽无明显帮助,但在水汽相对充沛的夏季,“凸起”的下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地层雨滴谱拓宽及雨强的增大;相对其他地区,辽西地区降水粒子数浓度偏小,但层云性降水和对流性降水的平均数浓度差别不大,质量加权直径的差异导致了雨强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微雨雷达 雨滴谱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控阵雷达的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对合并型弓状回波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杨雪 杨磊 +3 位作者 袁潮 平凡 曹世腾 王改利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6,共16页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 针对2023年7月6日辽宁雷暴大风过程,利用X波段相控阵雷达等资料,分析了东北冷涡背景下γ中尺度涡旋(MV)对合并型弓形回波形成雷暴大风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境内的雷暴大风区位于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该区域受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影响,具有极端的850 hPa与500 hPa温度差等有利于雷暴大风发生的环境条件;夜间近地面相对湿度接近70%,不利于形成强冷池,飑线没有弓状特征,造成的大风较为分散。随后飑线和孤立风暴合并,在合并高度处生成浅薄的MV,后侧入流急流(RIJ)的强度有所减弱;MV附近产生的微下击暴流导致了较强的冷池效应,在冷池边缘上升气流与风暴原始上升气流的共同拉伸作用下,MV的旋转加强且垂直向上伸展。MV上空形成Z_(DR)柱,表征此处存在强上升气流,尽管MV处风暴出现弓状特征,但是MV下方仍没有出现雷暴大风;随着MV旋转强度减弱后,风暴内的降水粒子在尺度和浓度上均出现快速减小的现象,降水蒸发作用导致地面出现更强的冷池,与此同时,MV下方的RIJ快速发展,导致MV下方强冷池和RIJ处集中出现雷暴大风。地面强风并非由MV发展增强造成的,而是RIJ向下发展与水凝物蒸发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中尺度涡旋(MV) 合并型弓状回波 雷暴大风 东北冷涡 相控阵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MD-SVM的东北寒温带黑土区蒸发预测模型研究
7
作者 吕岩 张常俊 +2 位作者 任晔 闫晗 崔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1-106,共6页
中国东北寒温带黑土地是重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蒸散发是明晰水循环过程与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升蒸发量预测能力,对掌握东北地区水资源变化过程,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东北黑龙江... 中国东北寒温带黑土地是重要的产粮区,而水资源对粮食安全保障至关重要。蒸散发是明晰水循环过程与掌握水资源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之一,提升蒸发量预测能力,对掌握东北地区水资源变化过程,保障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东北黑龙江西部为典型研究区,针对东北寒温带黑土区的蒸发预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与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预测模型(EMD-SVM),并与传统SVM和EMD-ARIMA模型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MD-SVM模型在训练期和验证期的预测性能均优于传统SVM和EMD-ARIMA模型,尤其是在低蒸发量序列的拟合效果上表现突出。验证期内,EMD-SVM模型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和相关系数(R)分别达到0.88和0.95,平均绝对误差(MAE)相较SVM模型降低了32.7%。研究成果可为东北寒温带黑土区蒸发预测能力提升提供新的方法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预测模型 经验模态分解 支持向量机 东北寒温带 黑龙江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被引量:8
8
作者 崔宁波 王婷 董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5-344,共10页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 [目的]探究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将碳源与碳汇融入耕地利用过程,这对于实现黑土减排增效和“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插值工具等方法,系统考察了2006—2020年东北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演进规律。[结果]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历经波动上升、显著下降和迅速回升3个阶段,总体处于较高发展水平,北部边缘城市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南部地区,基期和末期区间两极分化局势尤为显著,整体发展严重失衡;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全局空间相关特性并不明显,大致呈现“边缘—中心”空间扩散格局,由南北两端高值集聚向内及四周递减,而后形成多个块状高值区和低值分布带,规模集聚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多数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与产出冗余,劳动力和化肥冗余问题较为严重,碳排放冗余是造成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损失的普遍因素。[结论]优化要素配置和污染减排治理成为黑土利用重点改善方向,也是提升黑土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生态效率 “双碳”目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格局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客观环流分型的强降水数值预报MODE检验方法及其在2019年暖季东北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齐铎 崔晓鹏 +4 位作者 陈力强 黄丽君 刘松涛 卜文惠 王承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13-1130,共18页
本文构建了基于主客观环流分型的强降水数值预报空间检验(MODE)方法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MWF)和中国气象局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CMA_MESO)的2019年暖季东北地区强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1... 本文构建了基于主客观环流分型的强降水数值预报空间检验(MODE)方法框架,并利用该框架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全球模式(ECMWF)和中国气象局区域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CMA_MESO)的2019年暖季东北地区强降水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019年暖季东北地区54个强降水日的环流型可分为:西风槽型(15个)、副热带高压影响型(13个)、急流型(5个)、西部(12个)和东部冷涡型(9个)。其中,西风槽型和急流型以区域性强降水为主,模式对其强降水发生与否的预报能力强,TS评分较高;西部、东部冷涡型强降水的局地性强,模式对其强降水发生与否的预报能力差,TS评分低;副热带高压影响型也以区域性强降水为主,模式对其强降水发生与否的预报能力也比较强,但是对其强降水质心位置、强度、面积等属性预报偏差较大,TS评分也相对较低。另外,从两种模式预报性能对比看,CMA_MESO强降水强度和面积预报较实况普遍偏强,虽然其预报的TS评分一般高于ECMWF,但其对强降水预报的空报率也都比ECMWF大,对强降水的属性预报偏差一致性一般也低于ECMWF,其预报的可订正性整体上不及ECMW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客观融合环流分型 东北冷涡客观识别 强降水 数值预报 MODE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背景下三类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时空分布和环境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曹艳察 郑永光 +2 位作者 孙继松 华珊 盛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36,共15页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暖季强对流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之一。为对比东北冷涡与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时空关系及其环境特征差异,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筛选了2017... 东北冷涡是造成中国暖季强对流的重要天气尺度系统之一。为对比东北冷涡与不同类型强对流过程的时空关系及其环境特征差异,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5代大气再分析数据和中国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逐时大风、降水观测资料,筛选了2017—2021年4—9月东北冷涡背景下9例雷暴大风型、9例强降水型以及8例混合型强对流天气过程,通过动态合成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三类强天气过程相对于冷涡的时空分布差异明显:雷暴大风型过程,超过70%的雷暴大风出现在冷涡中心的西南部或南部;而混合型过程,超过70%的大风出现在冷涡中心的东南部或南部;混合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中,短时强降水均主要出现在冷涡中心南部或东南部,但后者发生在冷涡东南部的比例更高;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型过程主要出现在东北冷涡的发展和成熟阶段,而混合型过程主要发生在东北冷涡的成熟阶段。(2)三类强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环境条件差异显著。雷暴大风型过程多出现在5—6月,一般对应的东北冷涡更深厚,等温线更密集,大气环境偏干,存在气温垂直递减率大和强风垂直切变条件,雷暴大风多发生在冷涡南侧的锋区附近,对流层中、高层受干冷空气控制,叠加在低层比较浅薄的暖湿空气之上有利于大气层结条件不稳定的增强,降水粒子蒸发降温形成的下沉气流和地面冷池,叠加锋区辐合更有利于形成区域性地面强风;而强降水型过程多集中在7—8月,对应的东北冷涡强度较弱,等温线较稀疏,强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靠近暖区一侧的强层结不稳定区域内,对应水汽充沛、整层暖湿的环境条件,中低层温差较小,风垂直切变较弱。混合型过程对应的月份和冷涡强度与强降水型过程更接近,水汽、高低层温差以及风垂直切变等环境条件介于上述两类过程之间,但下沉对流有效位能在三类过程中表现为最大。总体来看,相较于中国中、低海拔地区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环境特征而言,东北冷涡背景下的强天气过程对应更强的深层风垂直切变,具有更强的天气尺度动力强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雷暴大风 短时强降水 时空特征 环境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继真 姜艳艳 张月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1期26-29,I0005,共5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面临水土流失严重、面积减小、土壤质量下降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土壤保护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东北黑土区2018年和2022年两期遥感影像与水土保持措施的实地调查数据作为数据源,利用目视识别法开展影像解译,并通过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进行土壤侵蚀模数的计算,对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园地、林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造林、种草、封育、地埂、水平阶/反坡梯田等面积共增加0.84万km^(2);对比2018—2022年东北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整体呈向好趋势,土壤侵蚀面积共减少约1.01万km^(2);从侵蚀强度来看,除轻度侵蚀面积增加约0.45万km^(2)外,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减少约0.43万、0.24万、0.28万、0.51万km^(2);从不同省份侵蚀面积变化情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的侵蚀面积减少最多,共减少约0.37万km^(2),辽宁省侵蚀面积变化最小,共减少约0.06万km^(2);耕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减少,以及林地、交通运输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增加,均可大幅减少土壤侵蚀面积,同时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的增加也可有效阻止土壤侵蚀的发生。总体来看,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持续进行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动态监测 遥感技术 中国土壤流失方程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6月东北冷涡暴雨水汽来源和源区贡献分析
12
作者 李玥瑶 崔晓鹏 +1 位作者 李国平 陈力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61-1275,共15页
本文针对2021年6月2~3日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冷涡暴雨过程,首先利用传统欧拉方法,初步分析了此次初夏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与辐合特征,进而利用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FLEXPART和水汽来源与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方法,揭示出此次暴雨过程的... 本文针对2021年6月2~3日发生在东北地区的冷涡暴雨过程,首先利用传统欧拉方法,初步分析了此次初夏东北冷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与辐合特征,进而利用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FLEXPART和水汽来源与源区定量贡献分析方法,揭示出此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和源区定量贡献。结果表明:此次初夏冷涡暴雨过程期间,副热带高压偏南,东北地区主要受东北冷涡和其下游日本海弱高压脊影响,但对流层低层,副高主体与日本海弱高压脊之间存在气旋性切变流场,促成一支低空急流沿我国沿海地区北上,有利于东北地区南侧水汽向北输送,与东北冷涡后部干冷空气在辽宁和吉林省交汇,触发强降水。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显示,60%以上的目标气块来自降水区西侧和西北侧的亚欧大陆地区,这些气块初始位置高度较高,途径我国东海、黄海一带时,高度显著降低,并汇入偏南暖湿气流,进而流入目标降水区;还有部分气块来自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地区以及我国南海和中南部大陆地区,气块初始位置及行进过程中高度均较低。水汽源区对目标降水区的水汽定量贡献显示,东海—黄海至西北太平洋地区贡献最大(贡献率37.04%),中国大陆中东部紧随其后(贡献率30.05%),显著的水汽摄取和较低的沿途损失,使得上述两区域水汽贡献显著,而降水区局地摄取水汽的贡献排在第三位;此外,贝加尔湖及其以东地区和亚欧大陆中西部亦有一定贡献(尽管亚欧大陆中西部的水汽摄取总量亦较大,但绝大部分水汽在远距离输送过程中损耗),而印度半岛至中国南海地区水汽贡献最小。相对于传统的欧拉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可以更清晰地给出暴雨过程主要的水汽源地及其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暴雨 水汽源区 定量贡献 拉格朗日轨迹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联合收获机主动离心式秸秆抛撒装置设计与试验
13
作者 刘迪 王晓燕 +3 位作者 李洪文 何进 王庆杰 卢彩云 《农业机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81-91,共11页
针对东北黑土稻区水稻种植密度大、秸秆量多,导致还田过程中秸秆抛撒不均匀影响后续整地和插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水稻联合收获机主动离心式秸秆抛撒装置。通过建立导流板导秆落盘、抛撒盘离心抛秆、秸秆空中抛离3个过程运动学模型并进... 针对东北黑土稻区水稻种植密度大、秸秆量多,导致还田过程中秸秆抛撒不均匀影响后续整地和插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水稻联合收获机主动离心式秸秆抛撒装置。通过建立导流板导秆落盘、抛撒盘离心抛秆、秸秆空中抛离3个过程运动学模型并进行理论分析,对导流单元、离心抛撒单元等关键部件进行设计。运用EDEM离散元软件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明确抛撒盘转速、扇叶偏角、导流板倾角和还田速率对抛撒横向均匀性变异系数的影响规律。以横向均匀性变异系数和抛撒幅宽为试验指标,利用主动离心式抛撒试验台进行Box-Behnken参数优化试验,并对优化结果进行田间验证与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抛撒盘转速为255 r/min、抛撒扇叶偏角为7°、导流板倾角为35°、还田速率为3.5 kg/s时,抛撒横向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7.34%,抛撒幅宽为4.58 m,与预测值误差小于5%,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与水稻联合收获机原装的导流式秸秆抛撒装置进行性能对比试验,得出设计的主动离心式秸秆抛撒装置抛撒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联合收获机 东北黑土稻区 离心抛撒 离散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D-WNN-LSTM组合模型在东北寒区河流水沙模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圣涵 吕岩 +2 位作者 王仰光 顾振宇 周翠宁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37,共6页
为分析河流水沙演变规律、预测水沙变化趋势,根据典型河流年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文站实测系列资料,建立适用于北方寒区河流特征的WD-WNN-LSTM组合模型,并将其结果与LSTM模型、WNN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组合模型在年径流量... 为分析河流水沙演变规律、预测水沙变化趋势,根据典型河流年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文站实测系列资料,建立适用于北方寒区河流特征的WD-WNN-LSTM组合模型,并将其结果与LSTM模型、WNN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组合模型在年径流量与输沙量预测中较其他模型在准确率方面有较大提升,较适合东北寒区河流的水沙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区 水沙预测 WD-WNN-LST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稻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机具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将 丁友强 岳博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2,共6页
秸秆直接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东北稻区已广泛应用。在综述东北稻区目前主要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环节不同种类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配套装备存在问... 秸秆直接还田作为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东北稻区已广泛应用。在综述东北稻区目前主要的秸秆直接还田技术模式与配套机具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环节不同种类机具工作原理及其技术特点。在阐述现有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及配套装备存在问题和短板的基础上,建议重点对水稻秸秆切割技术、抛撒扩抛技术、耕作部件材料和加工工艺、耕作部件防堵技术、秸秆离田成本控制、秸秆压茬和全区域调平技术、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东北稻区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与机具研究提供装备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东北稻区 中国 保护性耕作 秸秆直接还田 机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中华秋沙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潜在分布区
16
作者 秦明东 张文文 +2 位作者 孙冰洁 万名弢 许青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9-799,共11页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 了解物种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准确地评估物种栖息地的适宜性对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检索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获取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87个分布点,利用ENMTools最终筛选79个有效分布点和10个重要环境变量,使用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对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高适宜区主要位于长白山山脉和小兴安岭东部地区,较适宜区主要位于松嫩平原与辽河平原东部、长白山山脉西部地区,低适宜区主要位于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与辽东丘陵地区。影响模型预测的主导环境特征变量是年降水量(61.2%)、降水量变异系数(14.9%)和等温性(10.8%)。此外,在地形因子中,距水源距离(5.9%)和海拔(1.7%)对中华秋沙鸭适宜生境选择同样有重要影响。其中AUC为(0.908±0.041),表明该模型可预测我国东北地区中华秋沙鸭的潜在分布区,可为制定中华秋沙鸭的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东北地区 MaxEnt模型 适宜分布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寒旱区大豆-玉米间作种植模式技术优化
17
作者 田磊 张悦忠 +7 位作者 孙继颖 梁红伟 周一民 于长生 艾俊国 刘玉龙 吴菲 苑志强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3期19-28,共10页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 【目的】探索适宜东北寒旱区生态条件的大豆-玉米间作模式。【方法】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优化前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BO-S2∶M2)、4∶4模式(BO-S4∶M4)、4∶2模式(BO-S4∶M2)、6∶4模式(BO-S6∶M4),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AO-S2∶M2)、4∶4模式(AO-S4∶M4)6种处理,以单作大豆、单作玉米为对照,对各间作模式的生育进程、土地当量比、净效应、补偿效应、选择效应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模式下,大豆生育期与单作大豆相比延迟2~3 d;各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与单作相比作物增产13%~36%;AO-S2∶M2模式净效应达到317.04 kg/hm^(2),显著高于其他模式(P<0.05);在各间作模式中,AO-S2∶M2模式的补偿效应最大,且显著高于BO-S2∶M2模式(P<0.05);与优化前相比,AO-S2∶M2模式选择效应增加了46.90%。AO-S2∶M2、AO-S4∶M4与单作玉米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分别增收38.16、9.33元/hm^(2);各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相比均表现为增收,增幅为53.39~379.74元/hm^(2)。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各间作模式综合评价,AO-S2∶M2模式综合评分最高(2.11),其次是AO-S4∶M4模式(0.62)。【结论】种植技术优化后的大豆-玉米2∶2、4∶4间作模式优势突出,其中优化后大豆-玉米行比2∶2模式间作优势最大,在东北寒旱区更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寒旱区 大豆-玉米间作 种植模式 土地当量比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麓东北冷涡天气系统降水云系特征
18
作者 王秀娟 齐彦斌 +2 位作者 江晓玲 于冬佳 王天琦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2-284,共13页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 利用2020年中国气象局吉林云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微波辐射计数据,结合小时降水量数据、ERA5(ECMWF reanalysis version 5)再分析数据等对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云系进行统计分析,将东北冷涡降水划分为强降水、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3类。结果表明:在长白山麓东北冷涡降水发生前6 h首先出现中高云,水汽、云液态水含量对东北冷涡强降水的发生与维持至关重要。东北冷涡强降水发生前5 h,6 km高度以下水汽出现跃升,1.0 km高度以下水汽密度增加至12~14 g·m^(-3);5~6 km高度温度层结为-5℃至-10℃,云液态水含量为1.0~1.6 g·m^(-3),有助于冰雪晶的形成;在温度层结-6℃至-16℃内存在中高云,云底高度从5.5~7 km陡降至地面,出现干冷空气侵入现象,相对湿度急剧下降,这些特征一直持续至强降水发生;在东北冷涡中等强度降水和弱降水发生前6 h,云系为中云,5~6 km高度的云液态水含量为0.4~0.8 g·m^(-3),但并未出现水汽跃升、相对湿度下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微波辐射计 降水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8—2019年大兴安岭卧牛湖湖泊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9
作者 李启航 张灿 赵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7-1308,共12页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东北近现代湖泊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阿尔山浅水湖泊——卧牛湖为研究对象,在210Pb和137Cs建立的精确年代基础上,通过沉积岩芯的正构烷烃、粒...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东北近现代湖泊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阿尔山浅水湖泊——卧牛湖为研究对象,在210Pb和137Cs建立的精确年代基础上,通过沉积岩芯的正构烷烃、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碳氮比(C/N)等多指标分析,结合流域现代监测和历史资料,重建了1848—2019年来卧牛湖生态环境(包括藻类、水生植物等)的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多种环境压力对湖泊生态演变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之前,湖泊生态环境处于自然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类开始通过农业施肥和用水灌溉对湖泊环境产生影响,并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加强,导致短链正构烷烃指示的藻类生物急剧上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40—90年代,营养因子、气候因子和流域侵蚀共同作用影响湖泊生态环境演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和营养因子成为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控因子,人为干扰对湖泊环境影响显著加强,多种压力的胁迫作用导致了湖泊向富营养化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地区 大兴安岭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 正构烷烃 东北地区 卧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东北地区水稻低温冷害区划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郭晓丽 王立刚 +4 位作者 邱建军 李金华 祝必琴 肖金香 高懋芳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4-498,共5页
低温冷害是影响东北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本文利用东北1∶400万地理信息数据和东北三省76个气象站20 a的气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以及气候资源的小网格推算方法,提出东北水稻冷害的指标,建立冷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 低温冷害是影响东北水稻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本文利用东北1∶400万地理信息数据和东北三省76个气象站20 a的气候资料,采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回归分析以及气候资源的小网格推算方法,提出东北水稻冷害的指标,建立冷害指标的空间分析模型,并根据冷害分级指标,将东北划分为轻冷害和中度、重、极重冷害等4个冷害区,并对分区结果进行分析和建议,更好地了解东北水稻低温冷害的发生规律,并为东北水稻生产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低温冷害 GIS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