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诉讼再审新证据之定位与运用 被引量:7
1
作者 卢正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2-128,共7页
2007年修正的新民事诉讼法保留了新证据这一再审事由,但新法对再审新证据的规定含糊不清,造成了实务运作的严重混乱。近来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未能解决此问题。司法制度的终局性要求与再审程序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再审新证据仅能在有限... 2007年修正的新民事诉讼法保留了新证据这一再审事由,但新法对再审新证据的规定含糊不清,造成了实务运作的严重混乱。近来出台的相关司法解释也未能解决此问题。司法制度的终局性要求与再审程序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再审新证据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认可。再审新证据的合理定位,必须结合我国国情综合考虑各种相关要素。再审新证据的运用,必须遵循重大性、补充性原则,以降低再审程序被频频启动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再审 新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诉讼法修改与民事证据制度的完善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卫平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42,191,共9页
本文结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如何修改和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文章首先论述了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民事证据制度调整的基本视角,认为民事证据制度修正和调整应该立足于对证据制度基本结构的搭建;其二,文章... 本文结合《民事诉讼法修正案》,就如何修改和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文章首先论述了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民事证据制度调整的基本视角,认为民事证据制度修正和调整应该立足于对证据制度基本结构的搭建;其二,文章对修正案中关于证据种类的规定提出质疑,尤其是证据的排序,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三,对证人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批评和建设性的意见,认为保留单位证人的规定是不合时宜的;其四,针对修正案,对防止举证迟延的对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宽松的举证时限制度应当予以肯定;其五,文章对必须在民事证据中加以规定的免证事项做了论述;最后,对有效应对"证据偏在"的法律措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基本规范予以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修改 民事证据制度 证据偏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民事再审程序两个理论问题谈我国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 被引量:3
3
作者 荣晓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8,共6页
我国学术界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提起主体和再审程序中举证时限问题的论争很多。当事人申请再审诉权、申诉权的特性及其与检察院、法院审判监督权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有必要保留检察院、法院提起民事再审程序的权力。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 我国学术界对我国民事再审程序提起主体和再审程序中举证时限问题的论争很多。当事人申请再审诉权、申诉权的特性及其与检察院、法院审判监督权的对立统一关系说明,有必要保留检察院、法院提起民事再审程序的权力。我国民事再审程序中当事人举证时限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至此,我国民事再审程序需要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再审程序 重构 对立统一关系 举证时限制度 审判监督权 时限问题 提起主体 再审诉权 当事人 检察院 学术界 申诉权 法院 权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事排除合理怀疑的本土解读与适用——《民诉法解释》第一百零九条的展开 被引量:5
4
作者 余朝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5-104,共10页
“排除合理怀疑”是刑事定罪量刑的证明标准,但是《民诉法解释》第一百零九条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及口头遗嘱、赠与等民事行为也规定适用该标准。实务经验表明,该类民事待证事实适用较高证明标准有助于维护私法秩序稳定。在证明度... “排除合理怀疑”是刑事定罪量刑的证明标准,但是《民诉法解释》第一百零九条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及口头遗嘱、赠与等民事行为也规定适用该标准。实务经验表明,该类民事待证事实适用较高证明标准有助于维护私法秩序稳定。在证明度层面,由于证据裁判原则、证据能力要求以及证明模式适用的差异,我国民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显著低于刑事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其准确内涵更为接近清晰且有说服力的证明标准;在适用方式层面,我国民事排除合理怀疑可被划分为单一证据排疑模式、要件事实排疑模式以及辩论全意旨排疑模式,但不同模式仍应共同遵循自由心证逻辑、合理性标准以及排疑启动程序的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诉法解释》 排除合理怀疑 高度盖然性 优势证明 证据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