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61年-2010年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暴雨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静 严登华 +1 位作者 鲁帆 胡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5,10,共6页
利用黄淮海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及《热带气旋年鉴》等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域热带气旋及热带气旋暴雨的频次和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多于8月登陆于浙闽沿海,登陆强度大,以北上... 利用黄淮海地区61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及《热带气旋年鉴》等资料,采用回归分析和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研究区域热带气旋及热带气旋暴雨的频次和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多于8月登陆于浙闽沿海,登陆强度大,以北上类路径类型为主;总体来说,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暴雨发生频率小,以非热带气旋暴雨为主,但热带气旋暴雨强度大,平均暴雨量为93.2mm,接近大暴雨级别;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暴雨频次及雨量时空分布不均衡。黄淮海地区热带气旋暴雨频次和暴雨量均有增加趋势,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受热带气旋影响明显,发生热带气旋暴雨频次高,平均暴雨量较大。此外,热带气旋暴雨频次分布具有自东向西带状递减趋势,而雨量分布的带状特征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热带气旋 暴雨 统计分析 频次特征 强度特征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水开发油田残余油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与变化因素研究
2
作者 黄福堂 蒋宗乐 孟凡冬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53-62,共10页
本文根据大庆油田历年来密闭取心油水饱和度与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分析资料,研究了注水开发油田储层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与变化因素,初步探讨了储层不同含水饱和度与残余油含量变化与分布,并提出了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因素... 本文根据大庆油田历年来密闭取心油水饱和度与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分析资料,研究了注水开发油田储层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特征与变化因素,初步探讨了储层不同含水饱和度与残余油含量变化与分布,并提出了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与变化因素的研究方法。 本文认为储层残余油性质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水洗程度、注入水的性质及水中各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必然造成残余油中轻组分的减少,重组分富集,而使储层残余油的相对密度,平均分子量,非烃和沥青质含量发生变化。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残留在微细孔隙中受毛细管力束缚及未水洗到夹层内与低渗透带的残余油物理化学性质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残油 开发 注水 物理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1-2016年长江荆南三口地区旱涝演变与急转特征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瑞 吕殿青 李景保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2-139,145,共9页
根据荆南三口地区22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辅以EOF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荆南三口地区66年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旱涝年际变化较大,2... 根据荆南三口地区22个气象站点1951—2016年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及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辅以EOF分析、小波分析、M-K检验等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荆南三口地区66年旱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旱涝年际变化较大,20世纪50年代前涝后旱、60—70年代整体干旱、80年代旱涝交替、90年代洪涝、21世纪前涝后旱,且四季均可发生旱涝事件。(2)空间尺度可分为3个区域类型,东南部(湿润区)、中部(降水均匀区)、西北部(偏干区),且季节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西北部的五峰、宜昌、荆州等地四季干旱较多,中部的安乡、南县、华容等地四季洪涝较多。(3)年与四季多以5年、10年周期为主,并具有30~35年的长周期。(4)旱涝急转指数在1981年和2015年发生显著变化,而旱涝强度在1972年和2014年发生显著突变。(5)宜昌、石门、澧县等夏季多为旱转涝;五峰、宁乡、安乡、华容、常德等地夏季多为涝转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 旱涝变化特征 长江荆南三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