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水中大型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与成效——以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A边际气田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奎 胡德胜 +4 位作者 宋瑞有 龚宇 肖大志 黄安敏 朱玉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 为了促进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A边际气田开发,引入目标搜索研究、目标评价研究、目标钻探研究等完整气田滚动勘探技术体系。A边际气田目标搜索除利用传统的区带油气潜力目标搜索技术外,提出评价过程目标搜索技术,共搜索了5个油气潜力区块,并优选A4构造进行油气目标评价。从圈闭解释与落实、圈闭烃类检测两方面对A4构造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开展研究。A4构造中部预测优势含气区具有强振幅属性、低密度、低速度、低纵波阻抗、低纵横波速度比等有利含气信息特征,总体为Ⅲ类AVO异常,且能够升级HL_0气组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部署滚动探井A4-1井实施钻探,在黄流组钻遇气层超20 m,莺歌海组二段钻遇可疑气层近10 m,获得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近30亿立方米,钻探效果好。滚动勘探研究在深水A边际气田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促进了A边际气田后续滚动勘探活动,而且证实了滚动勘探同样适用于深水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滚动勘探 勘探成熟区 深水区 中央峡谷 琼东南盆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SYS90-1A孔第四纪沉积物磁性地层学研究
2
作者 陆凯 孙军 +7 位作者 李广雪 杨慧良 王忠蕾 梅西 陈晓辉 祁江豪 朱晓青 强小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9,共13页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 可靠的年代地层框架是开展南黄海地区第四纪环境演变研究的基础。目前南黄海南部地区缺乏可靠年代学控制的长序列钻孔。通过对南黄海南部SYS90-1A孔(孔深90.1 m)沉积物开展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结合AMS14C测年结果及区域已有磁性地层学结果,建立南黄海南部地区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地层框架。结果显示,SYS90-1A孔岩芯记录了从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上部,包括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正极性时与松山负极性时界线(B/M界线)深度位于74.2 m,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深度分别位于79.75~82.47 m和85.25~87.74 m。根据Kamikatsura和Santa Rosa地磁漂移事件的年代控制点和平均沉积速率,推算钻孔底部年龄为0.96 Ma。南黄海SYS90-1A孔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速率约为8.66 cm/ka,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约为9.5 cm/ka,而全新世以来的沉积速率为12.8 cm/ka,沉积速率自早更新世晚期以来呈增加趋势。这一结果不仅为南黄海南部第四纪沉积物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年代学约束,而且为南黄海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和对比、沉积环境与气候变化、物源示踪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沉积速率 第四纪 中部泥质区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新世以来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3
作者 谷玉 常鑫 +3 位作者 孔凡兴 兰凯 庄光超 刘喜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0-150,共11页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了大量来自邻近河流的陆源沉积物,是研究沉积物物源的良好区域,但其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岩芯YSCW-1中沉积物的粒度和元素组成特征,查明自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源汇...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沉积了大量来自邻近河流的陆源沉积物,是研究沉积物物源的良好区域,但其沉积物的输运过程和控制因素尚不明确。本文利用南黄海中部泥质区岩芯YSCW-1中沉积物的粒度和元素组成特征,查明自全新世以来研究区沉积物的源汇过程及其控制因素。基于^(14)C放射年龄,YSCW-1岩芯沉积物为9.3 ka以来的沉积,泥质沉积中心形成于约6.5 ka。粒度组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主要由砂、粉砂和黏土组成。基于地球化学相关指标,研究区沉积物来源受到黄河和长江的影响。6.7 ka以前,黄河沉积物占据主导地位;6.7 ka之后长江对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贡献量增加,可能与黄海现代环流体系的形成有关,海洋锋面限制了黄河以及朝鲜河流沉积物向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输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 元素地球化学 物源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孔8.4kaBP来的沉积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利波 杨作升 +4 位作者 赵晓辉 邢磊 赵美训 Yoshiki Saito 范德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11,共11页
对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钻孔的6.1m岩心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和U3K7′海表温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基本类型为黏土质粉砂,8400aBP来的沉积环境可分为3段:8.4~6.9kaBP为砂含量达13%的滨岸浅水环境;6.9~6.1kaBP... 对取自南黄海中部泥质区YE-2钻孔的6.1m岩心进行了年代学、沉积学、微体古生物学和U3K7′海表温度分析,结果显示,该孔沉积物基本类型为黏土质粉砂,8400aBP来的沉积环境可分为3段:8.4~6.9kaBP为砂含量达13%的滨岸浅水环境;6.9~6.1kaBP为砂含量8%的滨岸浅水向稳定浅海过渡的环境;6.1~0kaBP为基本不含砂的黏土质粉砂稳定浅海环境。表层海水温度(SST)在滨岸浅水阶段较低,平均约14.2℃;在第2阶段从6.9kaBP开始增加,最高达18.1℃,指示了黄海暖流的入侵;6.4kaBP增温结束后,浅海阶段SST稳定在15~16℃之间,同时有3个SST平均为13.9℃的短暂低温期,大致为5.7~5.2、3.7~3.2和2.3~1.8kaBP。在稳定浅海环境的黏土质粉砂地层中发现了罕见的3个砂质粉砂质粗粒级夹层,大致形成于6.0、3.9和2.5kaBP,其粒度具有风暴沉积特征,重矿物表现出变质岩特点,U3K7′-SST和黏土矿物指示其沉积环境的温度偏高。上述特征与岩心其他所有层位差异较大,显示了异地搬运的特征,可能为风暴沉积。根据AMS14C测年,不考虑风暴沉积,YE-2岩心的沉积速率在50.7~75.6cm/ka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古环境 U37K′-SST 粗粒级夹层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 被引量:35
5
作者 陈建文 梁杰 +9 位作者 张银国 杨长清 袁勇 许明 王建强 雷宝华 李刚 杨艳秋 杨传胜 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9,共29页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 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域 油气资源潜力 油气勘查战略领域 南黄海中-古生界 东海中生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EY02-2孔底栖有孔虫群落特征与全新世沉积速率 被引量:20
6
作者 庄丽华 常凤鸣 +1 位作者 李铁刚 阎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4,共8页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becc... 南黄海中部泥质区的EY02-2孔揭示了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海侵海退序列,该孔浮游有孔虫匮乏,底栖有孔虫丰富,93.87%~100%底栖有孔虫为玻璃质壳。对33个变量98个样品的Q型因子分析得到5个主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96.51%。主因子1为Ammoniabeccariivars.组合,代表滨岸环境;主因子2为Protelphidiumtuber-culatum组合,代表黄海沿岸流冷水分布区或水体较凉的浅海沉积环境;主因子3为Elphidiummagellanicum组合,代表近岸浅海环境;主因子4为Ammoniaketienziensis组合,代表水深大于50m的浅海环境;主因子5为Buc-cellafrigida组合,代表较冷的沉积环境。南黄海中部涡旋泥开始形成的时代约为9.7kaBP。大致在4.6kaBP南黄海中部全新世海平面高度超过现今海平面。0~7.9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低,为0.133mm/a;7.9~10.16kaBP期间,沉积速率较高,为0.426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海侵海退序列 沉积速率 南黄海 沉积环境 氧同位素 全新世 沉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心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5
7
作者 蓝先洪 申顺喜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53,共8页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 3 个柱状样岩心资料,对该区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物源环境,为地层划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元素与 Ti、Co、Ni、Fe 等元素呈...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 3 个柱状样岩心资料,对该区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物源环境,为地层划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元素与 Ti、Co、Ni、Fe 等元素呈正相关,而与 Ca、Sr 等元素呈负相关;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 ( REE ) 分布模式也表明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有一次较大的变化; 稀土元素的富集因子和判别函数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可能与黄河的物质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稀土元素 沉积岩心 黄海 RE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新认识——基于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钻探成果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晓华 张训华 +2 位作者 吴志强 郭兴伟 肖国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69-2379,共11页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地层埋藏浅,是南黄海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但由于缺乏钻井资料约束,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是南黄海中部隆起第一口钻井,也是南黄海盆地钻遇地层最深的一口全取心井.本文在分析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02井的岩心、测井和相应多道地震资料基础上,明确了中部隆起中-古生界的地层属性:在新近系充填沉积之下,依次发育三叠系下统青龙组下段、二叠系上统大隆组、龙潭组,二叠系下统孤峰组、栖霞组,石炭系船山组、黄龙组、和州组和高骊山组,泥盆系五通群和志留系高家边组、奥陶系.结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分析与区域地质认识,确定了地震反射界面T2、T8、T9、T10、T11的反射特征与对应的地质界面.中部隆起地层分布特征整体受南黄海构造运动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平缓,断裂不发育,加里东运动造成志留系上统及中下泥盆统沉积缺失,石炭系-二叠系在中部隆起广泛发育,厚度大,二叠系最大沉积厚度约1900m,中生界残留地层分布局限,主要保存下三叠系,地层厚度变化范围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中部隆起 中-古生界 地层分布 大陆架科学钻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海水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新庆 杨佰娟 +1 位作者 黎先春 王小如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5-328,共4页
2007年9月进行了2007南黄海海洋环境调查,并采集各个调查站位的表层、中层、底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利用液-液萃取法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前处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结果显示,监测站位中表层海水中总多环芳烃... 2007年9月进行了2007南黄海海洋环境调查,并采集各个调查站位的表层、中层、底层海水及表层沉积物。利用液-液萃取法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前处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海水中的多环芳烃。结果显示,监测站位中表层海水中总多环芳烃的含量范围是15.76~233.39n#L,南黄海中部海水中多环芳烃的组成以2环的萘为优势组分;各种多环芳烃的含量与国际生物学组织或国家制定的评价水生生物暴露于水体的安全食用标准相比虽未超标,但个别组分如荧蒽的含量已达到生态毒理评价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中部 多环芳烃 表层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心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3
10
作者 蓝先洪 申顺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38,共6页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 3个柱状样岩心资料 ,对该区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地层中元素的变化反映了物源沉积环境的改变 ,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地层的元素含量 (Co、Cu、Ni、Pb)和元素与 Al比值在地层...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 3个柱状样岩心资料 ,对该区域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地层中元素的变化反映了物源沉积环境的改变 ,为划分地层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地层的元素含量 (Co、Cu、Ni、Pb)和元素与 Al比值在地层分界处发生突变 ,表明元素组合分布曲线可对地层进行分层 ;研究分析表明该区域Co、Ni、Pb和 Si可作为地层的特征元素。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与黄河、长江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可较好地用来区分长江、黄河沉积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沉积岩心 南黄海中部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 3晚期以来江苏中部海岸的层序地层 被引量:15
11
作者 夏非 殷勇 +2 位作者 王强 张永战 刘敬圃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96-1712,共17页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 通过对苏北岸外西洋潮流通道内钻孔和地震剖面的地层沉积学、年代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多学科再研究,以及区域钻孔再对比,本文确定该海域约从35kaBP(14C惯用年龄)开始经历了滨岸砂坝、淡水湖沼、河流泛滥平原、滨岸沼泽、潮流沙脊和潮流通道一系列的环境演变,主要受控于MIS3晚期以来的海平面旋回以及古河流入海沉积物供给,而构造沉降是相对次要的,由此形成了五级层序地层中的末次冰期晚间冰阶准层序和冰后期准层序,以及前者的高水位体系域和强制海退楔体系域、后者的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海域中潮流沙脊可能开始发育于冰后期海侵淹没本区(约9calkaBP)之后,但一直只是水下暗沙且处在不断调整之中,直到1128~1855AD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黄海,大量泥沙充填潮道,部分水下暗沙出露海面成为明沙。西洋潮流通道并非是晚全新世期间通过沙脊的蚀低而形成,而在全新世高海面前后就已具雏形并持续至1128AD,1128~1855AD和1855AD至今分别经历了充填淤浅与冲刷成型的过程,且今后具有进一步展宽刷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 3 南黄海 江苏中部海岸 潮流沙脊 西洋潮流通道 层序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顾兆峰 刘怀山 +1 位作者 李刚 张志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9,共4页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 通过研究近年来获取的浅地层剖面发现,南黄海浅层气主要存在于南黄海东经123°以西的地区,为此进行了该区浅层气成因分析,以探索其来源。将根据南黄海西部地区逾6000km的浅地层剖面解释成果得到的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分布概况,与该地区的有机质分布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南黄海西部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分布与浅层气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晚更新世末期的泥炭是该地区浅层气生成的重要物质基础。3个声学空白区的浅层气可能来自中深部地层。苏北浅滩西北部的大型塌陷坑可能由浅部断层活动引起的浅层气在该处多点喷发形成的塌陷坑复合而成,表明该处中深部地层中可能存在天然气。南黄海中部声学扰动区内浅层气不断自海底逸出,该处断层较多,中深部地层具备生气能力,推测该地区浅层气可能是深部油气泄露的气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西部地区 浅层气 气藏形成 机理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属性法在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厚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3
作者 曹强 叶加仁 石万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09-114,共6页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 新区、深层和深水等低勘探程度地区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烃源岩厚度预测则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烃源岩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南黄海北部盆地勘探新区东北凹陷的烃源岩早期评价为背景,基于地震反射特征追踪东北凹陷内烃源岩的发育层位和空间展布研究成果,首次应用地震属性方法对东北凹陷的主力烃源岩(上白垩统泰州组和古新统阜宁组)厚度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本区泰州组烃源岩厚度的预测结果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南黄海盆地东北凹陷泰州组烃源岩较阜宁组烃源岩分布广且厚度大,西次洼为东北凹陷主力生烃洼陷。地震属性法是沉积盆地勘探新区内定量化预测烃源岩厚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其对于类似盆地勘探早期的烃源岩评价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勘探新区 地震属性 烃源岩 南黄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沿海陆上潮成砂体沉积区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娟 李从先 张桂甲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82-86,共5页
根据钻孔资料,首次确定苏北沿海陆上砂质沉积区的范围.该砂质沉积区以东台为顶点,呈扇形向东散开,砂层厚的10~30m,东厚西薄,其中砂体的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显示,它们东潮流成因,在成因上与海域辐射砂洲相似,但处在不同的发育... 根据钻孔资料,首次确定苏北沿海陆上砂质沉积区的范围.该砂质沉积区以东台为顶点,呈扇形向东散开,砂层厚的10~30m,东厚西薄,其中砂体的沉积结构和沉积构造显示,它们东潮流成因,在成因上与海域辐射砂洲相似,但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苏北沿海潮成砂质沉积区的发现对分析海域辐射砂洲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南黄海 陆上潮成砂区 海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CSDP-2井中—古生界烃源岩精细评价 被引量:20
15
作者 肖国林 蔡来星 +3 位作者 郭兴伟 吴志强 董贺平 李宝刚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2期24-36,共13页
CSDP-2井是在南黄海中部隆起上首钻的全取心深钻,在新近系之下钻遇下三叠统青龙组—上奥陶统多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钻井揭示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可溶有机物分析及生烃强度计算证实,中部隆起发育倾油型的青龙组... CSDP-2井是在南黄海中部隆起上首钻的全取心深钻,在新近系之下钻遇下三叠统青龙组—上奥陶统多套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地层。钻井揭示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热演化程度、可溶有机物分析及生烃强度计算证实,中部隆起发育倾油型的青龙组上段灰岩、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上部泥岩、油气型的石炭系中—上部灰岩3套有效烃源岩;生气为主的有效烃源岩主要为大隆组—龙潭组泥岩和炭质泥岩、栖霞组上部富含炭质的臭灰岩、石炭系中—下部灰岩和底部炭质泥岩。目前钻井揭示的中—古生界总生烃强度是(20.761 9~31.283 9)×108 m3气当量/km2,与国内外大中型气田分布区域的生气强度相当。其中,油源岩的总生油强度为(43.076~55.30)×104 t/km2,气源岩的总生气强度为(16.454 3~25.753 9)×108 m3/km2;同时,烃源岩的总生气强度是生油强度的4~5倍,碎屑岩的生烃强度是灰岩的2倍以上。巨大的生烃强度和多源层供烃为形成大—中型的油气聚集和成藏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显示了南黄海中部隆起中—古生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中部隆起 CSDP-2井 中—古生界 烃源岩精细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崂山隆起石炭系-下二叠统海相碳酸盐岩叠前三参数反演储层预测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俊 陈建文 +4 位作者 吴淑玉 张银国 施剑 刘鸿 苑春方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6-198,共13页
崂山隆起为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稳定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较好的油气前景,但其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等缘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该文采用类比方法,运用相同沉积演化历史环境的四川盆地测井和地震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碳酸盐岩储... 崂山隆起为南黄海盆地的构造稳定区,中-古生代海相地层存在较好的油气前景,但其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等缘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程。该文采用类比方法,运用相同沉积演化历史环境的四川盆地测井和地震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建立南黄海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地震相和储层分布特征。根据简化的Zoeppritz方程引入岩石弹性模量,对南黄海崂山隆起地震测线进行叠前三参数反演,获得相对密度、体积模量和剪切模量数据体,沿着研究目的层提取以上3种属性参数进行3D聚类分析,再反投到地震剖面上获得地震相,在地震相的控制下再次进行聚类交互,分别获得各地震相下有利储层的空间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南黄海崂山隆起下二叠世和石炭纪时期主要发育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浅滩相和台地边缘生物礁相4种沉积相,相应发育岩溶型白云储层和礁、滩相储层,储层受沉积环境影响较大,但后期的构造运动对储层孔隙也有一定的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前三参数反演 储层预测 南黄海 崂山隆起 海相碳酸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中部风、浪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齐义泉 施平 王静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6,共6页
本文以两年的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为主,分析了1996声学实验区的风、浪基本统计特征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实验期间的浮标实测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高度计资料基本反映了该海域的风、浪时空变化趋势,现场的浮标实验数据进一... 本文以两年的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为主,分析了1996声学实验区的风、浪基本统计特征及季节分布特征,并对实验期间的浮标实测资料作了初步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卫星高度计资料基本反映了该海域的风、浪时空变化趋势,现场的浮标实验数据进一步揭示了该海域8月份的波浪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中部海域 卫星高度计 风速 波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成因和物源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8
作者 徐刚 刘健 +2 位作者 孔祥淮 周良勇 胡刚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8-12,共5页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 当前南黄海沉积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泥质沉积的形成过程和动力机制及其物质来源。许多学者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成因和物源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比较局限,缺少系统性。现有研究认为南黄海泥质沉积的形成受黄海冷水团和上升流的影响,但黄海冷水团并不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对泥区物源的研究,主要考虑现代黄河物质、老黄河物质以及长江物质对其的影响,并且仅是定性的研究。对于朝鲜半岛物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的影响,国内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海水对海底基岩的侵蚀沉积以及黄海暖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和再悬浮作用对南黄海中部泥区沉积的贡献仅是个别学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沉积 沉积动力学 物源 南黄海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中——古生界科学钻探CSDP-2井选址 被引量:4
19
作者 吴志强 郭兴伟 +4 位作者 赵维娜 张训华 祁江豪 张晓华 蔡来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5,共13页
2014年,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SDP)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轻便型海洋钻井平台"探海1号"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实施首口科学钻探井(CSDP-2井),其科学目标是探查中部隆起的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和油气地质条件,解决南黄海中部隆起海... 2014年,大陆架科学钻探项目(CSDP)确定采用自主研发的轻便型海洋钻井平台"探海1号"在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上实施首口科学钻探井(CSDP-2井),其科学目标是探查中部隆起的中—古生界地质结构和油气地质条件,解决南黄海中部隆起海相残留盆地长期悬而未决的地层属性问题,同时为区域地质、海陆演化与海相油气资源前景研究和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据此确定钻孔的选址原则为:钻探海域水深不超过30m,在预定2 800m的钻探深度范围内钻遇多套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根据钻探目标和选址原则,针对中部隆起没有钻探资料的状况,以区域地质特征和周边钻井对比为参考,以地震资料多属性解释为手段,标定了地震反射层位,解释并编制了反射层构造图,拟定了钻探井位,预测了钻探层位;采用地震储层预测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上述工作形成了无井勘探区的钻探井位部署技术流程和方法,经钻探厘定了三叠纪—奥陶纪海相沉积层,并发现了多个油气显示层,达到了预定钻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 大陆架科学钻探 中—古生界 海相沉积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高家边组烃源岩展布及其对南黄海盆地的启示 被引量:8
20
作者 龚建明 陈建文 +6 位作者 孙晶 王建强 张银国 廖晶 田瑞聪 程青松 陈志强 《海洋地质前沿》 2016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了探讨下扬子高家边组烃源岩展布及其对南黄海盆地的启示,开展了资料的收集整理、野外地质考察以及露头样品与邻近最新钻孔岩心样品对比。结果显示:高家边组烃源岩分布广,黄绿色的高家边组露头样品其未风化前的颜色很可能为黑色,其原... 为了探讨下扬子高家边组烃源岩展布及其对南黄海盆地的启示,开展了资料的收集整理、野外地质考察以及露头样品与邻近最新钻孔岩心样品对比。结果显示:高家边组烃源岩分布广,黄绿色的高家边组露头样品其未风化前的颜色很可能为黑色,其原始有机质丰度很可能较高;露头样品和岩心样品均显示,高家边组存在鲁丹阶的专属笔石,显示其具有较高的生烃潜力。结合下扬子区域构造演化和南黄海地震剖面解释认为,高家边组烃源岩分布广,潜力大,很可能是南黄海盆地一套较好的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盆地 高家边组 下扬子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