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4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背景下中国氢能发展回顾、面临挑战及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智 许宝进 +1 位作者 梁斌 赵苑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9-192,共14页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能源多元化和清洁化发展步伐加快推进,氢能与低碳能源体系相结合将成为中国能源转型的“动力引擎”。为了推动氢能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基于氢能在“双碳”目标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调研了国内外氢能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中国氢能国家战略与地区政策,指出了氢能行业发展前景、存在的挑战以及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氢能产业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用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②在氢能产业链中,“制、储、运、用”各环节的底层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影响了产业协同推进的效率。③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顶层设计仍需加码;氢能产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监管体系尚不完善。④根据国情提出了4条氢能未来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分别为完善氢能专项政策,加强市场监管机制,落实国家氢能发展规划要求;加快氢能技术攻关,创新驱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聚焦氢能安全体系,为氢工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推动氢能走向全球化,在合作中谋发展。结论认为,“双碳”目标下中国氢能产业未来有望出现星火燎原之势,应多方联动突破氢能产业相关瓶颈,实现从示范应用到商业化的跨越发展,尽快构建清洁、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体系,助力“双碳”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碳达峰 碳中和 氢战略 发展前景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与实践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胡强 唐晏 +4 位作者 朱迪 张优 王志博 陈超 陈富桥 《中国茶叶》 2025年第1期21-28,共8页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 “双碳”目标下,我国农业的绿色发展模式转型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茶业是农业固碳减排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索茶产业低碳化发展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从茶叶低碳研究进展、茶叶低碳生产的探索与研究、生态低碳茶的认证与推广、茶园碳汇研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利用茶园生态系统发挥其碳汇功能和推动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双碳”研究与实践经验,分析了我国茶产业践行“双碳”战略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推进我国茶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与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战略 茶产业 生态低碳茶 生态低碳认证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6
3
作者 杜祥琬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9,共7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实际情况,把握好能源的安全、经济和绿色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来支撑和实现“双碳”目标。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电用热零碳排放;强化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能源革命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会提升真实盈余管理吗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国民 李玉恒 《金融经济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60,共17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环境监管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碳排放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风险,高碳排放企业是否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应对转型风险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2017—2022年沪...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2020年中国提出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环境监管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碳排放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风险,高碳排放企业是否会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应对转型风险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基于2017—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双碳”目标提出后,高碳排放企业向上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经营风险与融资约束是企业低碳转型下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渠道;企业为应对转型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选择向上真实盈余管理的同时也会实施正向的应计盈余管理,呈现互补关系。异质性检验发现,高碳排放企业低碳转型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位于东部地区以及创新水平低的企业中更显著。因此,相关部门应完善政策支持机制,鼓励企业积极探索治理转型升级,提升投资者风险意识和判断能力,谨慎关注“双碳”目标背景下企业管理者的短视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风险 真实盈余管理 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颖 单非凡 +1 位作者 张飞燕 宋金星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104,共9页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 在“双碳”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如何切实提高瓦斯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瓦斯利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我国煤炭开采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此采用文献分析法对我国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浓度瓦斯直接利用、低浓度瓦斯及乏风瓦斯提纯增浓技术为主的阶梯式综合利用体系,其中,高浓度瓦斯主要用于发电、民用燃料、工业燃料、合成化工产品、提纯生产CNG或LNG,低浓度瓦斯主要采用内燃机发电、直燃和提纯增浓等技术加以利用,而乏风瓦斯主要采用蓄热/催化氧化、热逆流氧化、热逆流催化氧化和乏风助燃等技术加以利用。基于此,指明了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即研究对高浓度瓦斯利用过程中产生的CO_(2)进行有效捕集、利用和封存,攻克低浓度及乏风瓦斯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发电机组效率低、提纯技术推广难、直燃技术安全性争议大、蓄热氧化装置能耗高等诸多难题,有效提升瓦斯转化与利用装备的智能化、高效性和安全性,进而构建以煤矿瓦斯全浓度区间梯级利用为核心的近零碳排放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煤矿瓦斯 全浓度区间 梯级利用技术 低浓度瓦斯 乏风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价值意蕴、转型路径与实施机制 被引量:4
6
作者 周宏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7,共10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政策导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成果,回答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方向问题。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须抓住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能源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个重点领域探索转型路径,在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四个方面构建实施机制,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绿色转型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经济思想 碳达峰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平淡 郝时雨 林琳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有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下降,也能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发挥了显著的降碳效应... 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与发展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发现,数实融合有效推动了碳排放强度下降,也能有效抑制碳排放总量,发挥了显著的降碳效应。不过,这种效应存在基于工业化和数字化两个维度的异质性。进一步,从要素配置优化、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揭示了数实融合发挥降碳效应的作用机制,可以观察到数实融合能够强化资本能源投入比、改善能源效率,还能带动研发投入,扩大专利产出,甚至还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拓展分析发现,政府对节能降碳的关注能有效放大数实融合的降碳效应。因此,应加快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数字技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双碳”目标 数字经济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金曦 杨敏 王雪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6-47,共12页
有色金属采选业是支撑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是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通过选择有色金属采选业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把握该行业的ESG信息披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低碳高质量发... 有色金属采选业是支撑我国其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是关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行业,因此,通过选择有色金属采选业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把握该行业的ESG信息披露的重点内容,有利于推动我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基于我国上市公司ESG制度体系,从环境(E)、社会(S)、治理(G)一级指标角度,系统选择了气候变化、资源利用、循环经济、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员工健康与安全、员工培训与发展、绿色创新、乡村振兴与社会贡献、廉洁建设、利益相关方参与共11个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下细分35个定性指标和30个定量指标,探究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重点议题。以2023年该行业16家企业的ESG信息披露数量、披露形式、编制依据情况为基本面信息,以选择的ESG信息披露重要议题内容为依据,从定性与定量方面分析样本企业ESG内容披露情况并探究其原因。研究发现,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存在报告形式和披露内容千差万别、定量内容披露力度偏弱、缺乏外部第三方鉴证等问题。为了推动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ESG信息披露指南、强化定性与定量指标协同披露、加强ESG报告的鉴证、强化ESG信息披露监管等措施赋能有色金属采选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以期为该行业企业培育ESG竞争力提供借鉴,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和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信息披露 有色金属采选业 上市公司 “双碳”目标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数据驱动与启发式算法的煤元素碳含量校验
9
作者 孙栓柱 陆佳慧 +5 位作者 江宇泷 周春蕾 朱洁雯 杨晨琛 汤红健 段伦博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5-194,共10页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燃煤发电行业的减排降碳势在必行。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水平,强化碳排放监管要求,是保障燃煤发电行业降碳成效的必要举措。入炉煤元素碳含量作为碳排放核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于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入... “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燃煤发电行业的减排降碳势在必行。提升碳排放数据的质量水平,强化碳排放监管要求,是保障燃煤发电行业降碳成效的必要举措。入炉煤元素碳含量作为碳排放核算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对于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校核尤为重要。对此,提出了一种针对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智能校验方法。首先,收集了近1000组国内外典型动力煤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数据。其次,融合高斯过程回归和启发式优化算法,基于美国煤质数据集建立了入炉煤元素碳含量的回归预测机器学习模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回归系数R2分别为0.9898和0.9877,体现出优良的拟合与预测能力,实现了对入炉煤元素碳含量数据的精确预测。然后,以中国标准煤样数据、中国典型燃煤机组的煤质分析数据为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机器学习模型的泛化能力,模型在中国标准煤样数据上的元素碳含量预测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68%,在典型燃煤机组数据上的预测回归系数为0.9877,均取得了准确的预测效果,验证了模型对入炉煤元素碳预测的精度与适用性。最后,进一步将该模型部署到了我国某600 MW燃煤发电机组生产过程中,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79%,实现了以班组为频次的入炉煤元素碳含量及时准确监测,助力燃煤发电企业上报的元素碳含量数据校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机器学习 启发式优化算法 入炉煤元素碳 智能校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止于减碳:空间溢出视角下的低碳转型与城市就业
10
作者 王俊 刘卓菲 +1 位作者 廖寅超 罗荣华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9,共16页
全面理解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后果,厘清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确保绿色政策有效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和空... 全面理解绿色低碳转型的经济后果,厘清其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方式和途径,对于确保绿色政策有效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渐进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及周边城市就业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对试点城市而言,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本地城市的就业,且主要影响的是试点城市的高质量就业;第二,试点政策具有虹吸效应,即存在空间维度上的负面溢出效应,会降低试点地区周边城市的就业,并且虹吸效应存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的异质性;第三,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加大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就业。本文从就业维度丰富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经济后果研究,为国家在更广范围内推广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 低碳转型 城市就业 城市创新 环境规制 绿色经济 “双碳”目标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背景下电力装备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庆民 于万水 +2 位作者 刘超 魏凡朔 王健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46-4162,共17页
电力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是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为此系统梳理了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分析了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标准体系与数据库发展现状,总结了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的基... 电力装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量化与评价是能源电力低碳转型的关键环节。为此系统梳理了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分析了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基本理论,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标准体系与数据库发展现状,总结了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框架,针对关键发电、变电装备开展案例研究并提出碳减排技术路径。结果表明,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发电装备的碳足迹主要源于原材料获取和生产制造等上游环节;变压器、开关设备等变电装备的碳足迹主要集中在使用阶段,损耗电量和六氟化硫逸散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进一步提出电力装备产品碳足迹评价面临的5个关键挑战:构建适用于电力装备的碳足迹标准体系、完善跨产业链碳足迹数据库、开发电力装备精细化碳足迹量化方法、深化多工况运行动态碳排放特性研究、探索碳足迹国际互认路径。该文为电力装备碳足迹认证和低碳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助力电力行业“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电力装备 生命周期评价 产品碳足迹 碳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约束下石化污水污染物溯源分析与过程减排
12
作者 唐安中 邸雪梅 陈佳明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2,共6页
在“双碳”目标下,创造性提出将石化企业工业用水、污水排放、污水收集与输送、污水处理与回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生产装置排污特点、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路径,构建污水系统污染物溯源追踪平台,精准分析各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物... 在“双碳”目标下,创造性提出将石化企业工业用水、污水排放、污水收集与输送、污水处理与回用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综合考虑生产装置排污特点、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路径,构建污水系统污染物溯源追踪平台,精准分析各污染物的排放及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污染源定位,实施源头优化与过程减排,并以某石化企业为例,展示该平台在实际操作中的运用。结果表明,应用污染物溯源分析和过程减排技术,可实现对污水排放情况的在线监测、运行分析、污染源溯源及源头削减,有效降低进入污水处理厂的水量与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厂优化运行和节能降碳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污水处理 溯源分析 过程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气候治理的“绿色产业化”转向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13
作者 李慧明 陈文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6,共12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加快,全球气候治理正从传统减排模式转向以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化”驱动模式。这一转向不仅重塑了全球气候治理结构,也成为各国争夺未来发展优势的新赛道。基于全球气候治理演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加快,全球气候治理正从传统减排模式转向以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化”驱动模式。这一转向不仅重塑了全球气候治理结构,也成为各国争夺未来发展优势的新赛道。基于全球气候治理演进脉络,系统梳理绿色产业化趋势的形成背景与政治经济逻辑,深入分析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及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在绿色产业化转向方面实施的政策及采取的具体行动。研究发现,绿色产业已成为国际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竞争的重要领域,全球围绕绿色技术和产业链的战略竞争日趋激烈,全球气候治理出现较强的“绿色产业化”发展趋势。中国提出并加快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既是顺应全球绿色低碳转型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为此,中国应聚焦绿色技术创新、制度体系建设与国际绿色合作,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绿色竞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治理 绿色产业化 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双碳”目标 绿色低碳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
14
作者 黄宏霞 姚国新 钟亚琴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124-126,131,共4页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迫在眉睫。该文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学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 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双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迫在眉睫。该文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根据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特点,结合地方学校特色,以学生为中心,从课程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索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其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达峰 碳中和 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机制、模式与路径——基于四川省实践
15
作者 蒋瑛 肖康隆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108,共11页
农业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是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外溢效应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本文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和契约激励四个方面揭示了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机制,梳理了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情况,并... 农业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主要领域,是推动农业生产过程中外溢效应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本文从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和契约激励四个方面揭示了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作用机制,梳理了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情况,并基于四川省实践分析我国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存在的补偿主体不清晰、补偿标准不明确及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借鉴美国湿地缓解银行、加拿大锡姆科湖流域生态交易市场和欧盟全产业链生态认证体系等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从明晰农业生态产品产权、科学界定补偿标准、培育农业生态产品交易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农业生态补偿高质量发展,为全球金融支持农业生态补偿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补偿 生态产品 生态价值 绿色金融 绿色转型 “双碳”目标 乡村振兴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的机制与关键
16
作者 王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革性提升人力资本质量,AI将深刻影响工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并发挥工业数据要素的作用,着力提升AI赋能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并积极关注可能衍生的公平性问题。当前,应加快建设工业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研究和示范,提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突破“单点赋能”模式,构建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AI赋能体系;通过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监管、加大教培投资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着力应对AI赋能工业的“双刃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碳达峰碳中和 人工智能 公平性问题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碳中和效应的多维评估——来自城市与企业的宏微观证据
17
作者 田时中 王鹏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5,共11页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多维度评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检验影响机制,并拓展研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探讨该政策实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退出效应。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在能源消费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提升了碳排放效率;在能源供给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推动了清洁能源发展,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方式加快碳中和进程。异质性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因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环境规制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拓展性分析表明,微观层面,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且对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高能耗行业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仍表现出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放大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效发挥财政和技术创新机制作用,持续提高能源供需效率;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推进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财政政策 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低碳转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发展策略
18
作者 牛亚丽 李艺菲 逯腾吉 《农村农业农民》 2025年第7期33-37,共5页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冷链物流的核心业态之一,在中国物流业绿色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生鲜农产品冷链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但在“双碳”目标下,依然面临着能耗较高、绿色技术推广较难...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冷链物流的核心业态之一,在中国物流业绿色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现阶段生鲜农产品冷链行业规模持续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但在“双碳”目标下,依然面临着能耗较高、绿色技术推广较难、标准监管体系不完善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困境。为此,需要通过优化冷链物流节点网络布局,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与创新,构建完善的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强化供应链协同,共同促进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绿色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鲜农产品 冷链物流 “双碳”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废渣碳酸化封存CO_(2)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汪喜和 王诗元 +2 位作者 花超 曹亦俊 李猛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1401,共21页
当前,全球正面临温室效应引发的多种气候风险,而CO_(2)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矿冶大国,我国每年产生上亿吨选矿和冶金的废渣,这些工业固废是潜在的“... 当前,全球正面临温室效应引发的多种气候风险,而CO_(2)被认为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我国政府已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矿冶大国,我国每年产生上亿吨选矿和冶金的废渣,这些工业固废是潜在的“矿化固碳”原料,可将CO_(2)以碳酸盐的固体形式进行永久储存,即实现矿冶废渣的碳酸化固定。该过程不仅有效应对了温室效应,还实现了废物资源化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符合我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综述了以几种典型矿物废渣为原料进行矿物碳酸化封存CO_(2)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CO_(2)矿物碳酸化封存的原料和途径,并探讨了不同原料碳酸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本文还分析了不同固碳技术路线的优缺点,并给出了合理建议,以实现矿冶废渣固碳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碳达峰 CO_(2)封存 矿冶废渣 矿物碳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向国育 申长俊 +2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目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CUS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为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CUS示范工程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