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南华南茶树旱热复合灾害指标及时空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4 位作者 唐俊贤 李清 王旗 李扬 张源达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5,共14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494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茶树旱热害灾情记录,在已有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基础上,根据连续无雨日数计算干旱指数,考虑高温与干旱的叠加效应,采用椭圆曲线方法构建基于高温日数和干旱指数的茶树旱热害等级指标并验证,进而分析江南华南茶区的旱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以高温持续日数和干旱指数分别为椭圆曲线的两个半轴,得到茶树旱热害轻度-中度、中度-重度临界阈值的高温持续日数阈值分别为17 d和38 d,干旱指数阈值分别为15.1 d和29.4 d;验证样本判识的茶树旱热害等级完全准确率和基本准确率分别为60%和100%;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中度旱热害发生范围最大,轻度旱热害平均频次最高,重度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均最小;1961—2022年江南华南茶区旱热害的范围和频次呈波动上升趋势,1991—2000年最低,2011—2022年最高;旱热害频次呈中间高、沿海低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热害 等级指标 椭圆曲线 江南华南茶区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域来沙锐减条件下长江口南支河床稳定性研究
2
作者 路川藤 王坚 +1 位作者 李肖肖 朱显博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72,共8页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 长江口南支河段是长江入海口的第一级分汊,在流域来沙变化及河道整治工程的影响下,南支河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河道断面分形维数和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两种判别方法,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及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后,长江口南支河段河床稳定性。研究表明:2003年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容积增加主要表现在‒5 m等深线以深的深槽水域;在无河道整治的自然条件下,南支主要沙体均发生了明显变迁,河道整治工程后,各沙体趋于稳定,工程建设起到了抑制沙体活动、稳定河势的作用;三峡工程运行后,南支河床断面分形维数值、河床活动性综合指标Kn值下降,说明南支河段过流能力增强,目前分形维数值在1.15~1.25之间,Kn值在760~843之间,南支下游河段河床活动性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支河段 数学模型 河势稳定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华南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欣 王培娟 +3 位作者 唐俊贤 王旗 李扬 霍治国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 利用1961—2022年江南和华南茶区510个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数据和历史茶树高温热害灾情数据,采用灾情反演和K-Means聚类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等级指标,分析茶树高温热害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轻度、中度、重度高温热害指标为连续14 d日最高气温的滑动平均值T14≥34.5℃的持续日数分别为1~17 d、18~38 d和超过38 d,验证样本完全符合的准确率为73.9%,基本符合的准确率为91.3%;江南和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总次数呈波动变化,分别在1999年和1997年达到最低值,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值;华南茶区相对于江南茶区高温热害次数更多,尤其是轻度茶树高温热害,且近62年华南茶区茶树高温热害次数增加趋势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高温热害 等级指标 时空分布特征 江南和华南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网布局下黄河流域应对极端枯水的关键科学问题 被引量:21
4
作者 王煜 彭少明 +1 位作者 郑小康 尚文绣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3,共13页
变化环境下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频发,长江、黄河面临同枯风险。在国家水网建设背景下,为提高长江、黄河同枯的极端不利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分析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识别了变化环境下大型流域... 变化环境下极端气象水文事件频发,长江、黄河面临同枯风险。在国家水网建设背景下,为提高长江、黄河同枯的极端不利情景下黄河流域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本文分析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水资源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识别了变化环境下大型流域枯水遭遇—水危机形成—跨流域调水潜力—多线路成网互济—极端枯水下水资源安全保障中亟需破解的关键科学问题,构建了水网布局下黄河流域应对极端枯水的总体研究框架,提出该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变化环境下长江、黄河极端枯水遭遇规律与空间变异机制,水危机风险多链路传导与复合影响定量评估,极端枯水下跨流域调水挖潜增供,长江和黄河跨流域联合调配与多线路互济精细化调控、极端枯水下流域水资源韧性提升优化调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枯水 枯水遭遇 水危机 跨流域水资源调配 水资源系统韧性 南水北调 黄河 长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性与现代性: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敏 宋祥 《园林》 2024年第5期4-14,共11页
人居环境“地方性”侧重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倾向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评析1984–2023年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研究进展... 人居环境“地方性”侧重立足本土特质的空间表达,“现代性”倾向立足功能主义的空间表达,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基于“地方性”与“现代性”辩证统一的视角,评析1984–2023年国内有关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研究进展。基于筛选获得的498篇有效文献,首先运用文献计量分析识别出研究热点方向,包括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演变认知、价值认知、机制认知以及景观文脉传承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共6个方面。在进一步分析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分别评述各个热点方向的研究内容进展,并针对研究局限提出5点研究展望,分别是构建景观空间形态认知框架、扩展景观空间演变研究内容、探索景观空间多元价值评价体系、重视景观空间机制“过程”研究,以及搭接文脉传承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间的桥梁。以期能为江南水网乡村景观空间特征与文脉传承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为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特征 地方性 文脉传承 研究评述 江南水网乡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初夏江南异常多雨的环流背景及热带西印度洋破纪录暖海温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方祥生 高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41-1450,共10页
2024年初夏我国东部季风区呈现明显的“北旱南涝”分布特征,其中江南降水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统计和个例分析均表明,偏强偏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西侧异常偏强的南风水汽输送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在110°E以西地... 2024年初夏我国东部季风区呈现明显的“北旱南涝”分布特征,其中江南降水量打破历史同期纪录,统计和个例分析均表明,偏强偏西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西侧异常偏强的南风水汽输送起到了主要作用。但在110°E以西地区大气环流表现出与历史事件不同的特征。北非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北非副高)东侧明显向东和向南伸展,并在热带印度洋南部与西伸的西太副高首次连通,形成一个“倒Ω”环流型。热带印度洋西部异常暖海温可能是江南初夏异常多雨的主要外强迫因子。2024年1—2月西热带印度洋海温距平首次突破1℃,下垫面的热力作用加热了对流层中下层大气,气柱受热膨胀使北非副高东侧的位势高度升高和北风分量增强,与西太副高西段在热带印度洋南部上空共同形成“倒Ω”环流型,并在赤道印度洋上空形成很强的气旋式距平环流,其东侧偏南风距平分量汇入孟加拉湾西南气流,向江南地区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多,从而导致江南异常多雨;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同样验证了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 厄尔尼诺 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海温模态 西太副高 北非副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对中国东部边缘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来源和降解的指示作用
7
作者 郑天昊 袁华茂 +3 位作者 宋金明 贺志鹏 段丽琴 李学刚 《海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1,共11页
边缘海是全球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以不足10%的面积承载了全球约80%的有机碳埋藏,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活性直接决定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中国东部边缘海存在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和人为干扰,导致有机质埋藏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了南黄... 边缘海是全球有机质埋藏的热点区域,以不足10%的面积承载了全球约80%的有机碳埋藏,而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活性直接决定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中国东部边缘海存在复杂的水动力过程和人为干扰,导致有机质埋藏的不确定性。本文研究了南黄海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总氮(TN)、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以及氨基糖(AS)的含量和组成,评估了两个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与活性。结果显示,海源自生有机质约占研究海域沉积物总有机质的70%,且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加。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葡萄糖胺与半乳糖胺之比(GlcN/GalN)小于3,表明其中的有机质经历了深度的异养改造,活性相对较低。相较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GlcN/GalN(1.76±0.72),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的GlcN/GalN更高(1.83±0.66),表明其有机质降解程度相对较低且活性较高。利用细菌特有的氨基糖生物标志物胞壁酸(MurA)估算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细菌贡献,发现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细菌贡献(20.24%±7.45%)略高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4.95%±5.22%),表明南黄海在中国东部边缘海细菌有机碳长期封存中可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较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南黄海泥质区等远端泥质区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更小,将成为有机碳长期埋藏的热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糖 南黄海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 有机碳来源 有机碳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吴建辉 丁玲 赵修江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87-193,共7页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 为探究长江口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选择偏好性,根据2022年夏季和秋季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的水生生物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丰度/生物量曲线(ABC曲线)等方法,研究分析了该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2022年夏季共采集水生生物9种,优势种为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安氏白虾(Palaemon annandalei)和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秋季共采集水生生物13种,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长吻鱼危和安氏白虾;(2)通过多样性指数发现,秋季该水域的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整体高于夏季,夏季东风西沙水域的多样性水平高于青草沙水域,秋季则相反;(3)ABC曲线结果表明,夏季水生生物群落处于未干扰状态(W=0.196),秋季水生生物群落则处于严重干扰状态(W=-0.069)。结果表明:长江口南支长江江豚栖息地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水平仍较低,群落结构特征和优势种存在明显季节性差异,群落稳定性较低。水域内可供长江江豚选择的饵料种类较少且资源量较低,建议加强对该区域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南支 长江江豚 水生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水道溢油数值模拟 被引量:20
9
作者 杨红 刘成秀 +1 位作者 李曰嵩 丁丽丽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45-351,共7页
使用FVCOM建立了长江口水动力模型,然后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及自由走动理论建立了长江口溢油模型,研究长江口南港水道处溢油污染的问题。模拟了溢油在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下涨憩、落憩时24 h内的扩散漂移轨迹以及分布情况,对不同... 使用FVCOM建立了长江口水动力模型,然后基于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及自由走动理论建立了长江口溢油模型,研究长江口南港水道处溢油污染的问题。模拟了溢油在东南风、东北风、西北风下涨憩、落憩时24 h内的扩散漂移轨迹以及分布情况,对不同情景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风向对溢油的走势有较大的影响:东南风落憩的溢油可能会污染到青草沙水库、崇明东滩及中华鲟保护区,涨憩时主要污染为九段沙湿地;东北风涨憩和落憩时主要污染上海岸线;西北风落憩时主要污染长兴岛南岸以及九段沙湿地,涨憩时污染九段沙湿地,研究结果可为潜在的溢油应急响应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南港 溢油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 被引量:15
10
作者 左金清 任宏利 +2 位作者 李维京 张培群 杨明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210-2221,共12页
利用1962-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对历史个例进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异常降水中心分别位于长江以南区域的江南型和长江淮河流域的江淮型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江南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并经... 利用1962-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对历史个例进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异常降水中心分别位于长江以南区域的江南型和长江淮河流域的江淮型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江南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并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输入江南区域;江淮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直接来源于南海,但水汽源地主要为印度季风区.对于水汽输送异常,江南型和江淮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江南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中纬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南下的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而江淮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西太平洋,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另外,水汽输送异常对江南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约为50%,而对江淮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高达70%左右.因此,虽然总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但是,水汽输送异常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对江南型和江淮型的水汽供应具有相同甚至更为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于江淮型,区域总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而水汽输送异常的变化较平均水汽输送更为复杂,这有可能是江淮流域汛期降水预报较为困难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输送 低频雨型 江南 江淮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郑金秀 胡菊香 +1 位作者 彭建华 汪红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2-1106,共5页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了浮游动物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盐度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决定了其物种生态类型及空间分布。从整体上看,南北支主要受长江径流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以淡水种为主,咸水种在断面3出现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 比较 长江口 南北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水而居与枕水而居——婺源与江南滨水历史聚落空间特征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蔡晴 姚赯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6-312,共7页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 waterfront settlements in Wuyuan and South of Yangtze River,explains that there are "living on water" and "living in water&quo...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wo different types of historic waterfront settlements in Wuyuan and South of Yangtze River,explains that there are "living on water" and "living in water" two typical waterfront settlement organization methods,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 on the spatial and landscape characters therefr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uyuan south of yangtze river WATERFRONT SETTLEMENT Spatial CHARAC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南部逆冲变形样式及其机制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鹏程 赵淑娟 +5 位作者 李三忠 余珊 刘鑫 许立青 曹现志 刘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0-244,共15页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 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地区发育燕山早期(J1-J2)逆冲推覆事件,形成的断裂-褶皱构造在纵向和横向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特征。纵向上,逆冲变形具有分带性,本文将长江以南的中下扬子逆冲变形划分成根部带、中部带、前锋带三个次级分带,它们的运动学特征是由南向北的逆冲,变形从根部带的厚皮构造变为中部带、前锋带的薄皮构造。野外考察和地球物理资料揭示,根部带断裂陡,叠瓦式逆断层为主,向下收敛于基底和盖层之间的深部滑脱层;中部带逆冲断裂具叠瓦式和双冲式特征,断裂产状相对较缓,深部滑脱层较根部带变浅,浅部的志留系滑脱层也十分发育,带内构造不对称性不明显,褶皱样式Ω为""和"Ω"型为主;前锋带断裂组合为叠瓦状,发育大量反冲断层及倒转褶皱,其滑脱层主要是志留系或三叠系内部的软弱层。横向上,逆冲变形具有不均一性,体现在中下扬子的差异变形上:中扬子逆冲构造在中部带、前锋带卷入变形主体地层为志留系-三叠系,而下扬子中部带和前锋带却大量出露震旦-寒武系;中扬子在前锋带主要为向北倒转的不对称褶皱,前锋带Ω到根部带都是隔槽式褶皱组合,而下扬子逆冲构造前锋带为""和"Ω"式褶皱,前锋带、中部带、根部带分别为上古生界-三叠系体现的隔档式、下古生界体现的隔档式、隔槽式褶皱组合。另外,中、下扬子深部滑脱层的深度也有显著差别。在变形的动力学上,中、下扬子燕山早期逆冲作用同古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下俯冲有关。中、下扬子逆冲变形的差异性表现可能是由于J3-K1后期赣江断裂走滑逆冲造成的不均一的隆升导致的。赣江断裂以东的下扬子逆冲抬升剥蚀严重,导致深部层次构造剥露,而中扬子保留了J1-J2时期逆冲构造的浅部构造原始样式。这种模式也符合在J3-K1东亚属于安第斯型大陆边缘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 隔槽式褶皱 隔档式褶皱 变形样式 机制 长江中下游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我国南方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分类研究 被引量:41
14
作者 汪汇洁 孙建华 +1 位作者 卫捷 赵思雄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3-725,共13页
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 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实施对南槽冲淤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杰 陈吉余 +1 位作者 乐嘉海 黄仁元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44,共5页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 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开工以来南槽的多次地形资料和分流比资料,详细分析了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南槽河床的冲淤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一期工程的实施,南槽上段的水流动力不断增强,河床刷深,深槽展宽。南槽中、下段受南槽上段冲刷、底沙下泄的影响,曾出现阶段性的淤积,但随后河床水深便得以恢复。1998-2003年南槽上段共冲刷近0.85亿m3泥沙。一期工程完成后,南槽上段和中、下段季节性冲淤规律不同,上段洪冲枯淤,中、下段洪淤枯冲,季节性冲淤幅度通常都在0.7m以内。南槽南、北两侧的南汇东滩和江亚南沙在淤涨的同时,也分别呈现出洪冲枯淤和洪淤枯冲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治理工程 南槽 冲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8
16
作者 谭雪兰 安悦 +2 位作者 蒋凌霄 谭洁 周国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07-1714,共8页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地域分异 江南丘陵地区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南港泥沙运动的水动力条件 被引量:10
17
作者 严以新 高进 +1 位作者 郑金海 童朝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6,共6页
应用流体运动最小阻力原理导出了分流角发育的理论计算公式 ,并在弓形断面假定条件下 ,对不同宽度比时的分流角作了计算 ,得出了与实测值相一致的结果 ;同时还定量地证明了长江南北港、南北槽分流角发育由小到大 ,直至极限而消亡的规律 ... 应用流体运动最小阻力原理导出了分流角发育的理论计算公式 ,并在弓形断面假定条件下 ,对不同宽度比时的分流角作了计算 ,得出了与实测值相一致的结果 ;同时还定量地证明了长江南北港、南北槽分流角发育由小到大 ,直至极限而消亡的规律 .分汊水槽试验表明推移质大多偏向支汊 ,原因是在分流口支汊一侧由于边界层脱离而“搓”出一个个旋涡以吸引底沙 .分析得知 ,从南港主槽下泄的落潮流 ,在扩散角增大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运动 水动力 长江口 分汊河道 推移质 冲积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01
18
作者 吴志伟 江志红 何金海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 利用全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51~2000年50年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旱涝事件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无论是华南前汛期降水、江淮梅雨还是华北雨季,旱(涝)事件频率相当,华南和江淮洪涝强度大于干旱强度,华北干旱与洪涝强度相当,华南前汛期降水和华北雨季总体呈趋旱的趋势,而江淮梅雨呈趋涝的趋势;华南前汛期降水年际变化最为显著,江淮梅雨次之,华北雨季最弱,年代际变化的情况正好相反;从同期500 hPa高度场来看,华南前汛期降水多少与其北侧有无低值系统向南发展关系密切,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季均与副高相关显著,不同在于前者还和鄂霍茨克阻塞高压呈显著正相关,而后者受其西北侧中高纬地区的环流影响较大;从前期海温来看,华北雨季与大西洋西部和北太平洋海温关系比华南前汛期降水和江淮梅雨更为密切,江淮梅雨与中国近海海温相关关系最为显著,而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孟加拉湾附近海温相关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前汛期 江淮梅雨 华北雨季 旱涝 特征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3
19
作者 牛宁 李建平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54-264,共11页
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 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旱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是以8月在广西境内出现小范围干旱为前兆,9月扩展到长江以南中部地区,10月遍及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而达到鼎盛的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长江以南秋旱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鼎盛期都受到了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2004年秋季东南亚上空的整层经向水汽输送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说明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的整层水汽在经向上由南向北的输送减弱而从北向南的输送加强;850hPa水汽输送的异常加强了从北向南的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秋旱的发展。结合2004年秋旱持续期间850hPa流场异常分析,2004年秋季850hPa的流场在台湾海峡附近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性的异常环流,它导致了西南水汽及其与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水汽的混合气流(10°N^20°N,135°E^150°E)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混合气流进入内陆从而加强了大陆上空由北向南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影响了秋旱的发展。通过分析850hPa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场发现秋旱同期长江以南地区下沉气流异常,这种天气形势不利于降水的产生。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受到了闭合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长期控制,形成少雨的天气。除此之外,中高纬地区脊区前方和槽区的后方易于冷空气的南下输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秋旱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长江以南 秋早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长江口南槽河势演变过程及航道开发建议 被引量:4
20
作者 郭兴杰 严学新 +2 位作者 黎兵 杨忠勇 秦庆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3-70,共8页
南槽是长江口第三级分流南汊道,是上海市重要的船舶航行通道之一,两侧发育两大滩涂资源。根据长江口南槽2002—2013年水下地形数据,结合上游来水来沙和南槽分流分沙资料,对南槽演变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槽上段分流口区持续冲刷,处... 南槽是长江口第三级分流南汊道,是上海市重要的船舶航行通道之一,两侧发育两大滩涂资源。根据长江口南槽2002—2013年水下地形数据,结合上游来水来沙和南槽分流分沙资料,对南槽演变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南槽上段分流口区持续冲刷,处于不稳定状态;中段主槽区域基本处于"槽冲滩淤"状态;下游拦门沙河段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在人为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影响下,南汇边滩处于"滩动槽稳"态势,而九段沙一侧处于"滩稳槽动"状态。目前河槽深泓线摆幅很小,适宜航道继续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槽 河势 航道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