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樟树人工林冠层对大气降水再分配规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闫文德 陈书军 +1 位作者 田大伦 康文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0-13,共4页
对湖南株洲20 a生樟树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1 321.4 mm,其中16.869 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占年降雨量的1.28%,林内穿透水为957.4 mm,占72.45%。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345.749 mm... 对湖南株洲20 a生樟树人工林的降雨分配规律进行了2 a的观测。结果表明,该森林生态系统年降雨输入为1 321.4 mm,其中16.869 mm以树干茎流形式进入林地,占年降雨量的1.28%,林内穿透水为957.4 mm,占72.45%。另外,林冠年截留量为345.749 mm,占年降雨量的26.17%。在次降雨中,降雨量越小,截留率越大,雨强越小,林冠截留作用的效益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林冠 截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城市森林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高述超 田大伦 +3 位作者 闫文德 朱凡 方晰 梁小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6-65,共10页
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长沙城市樟树马尾松林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的乔木树种单株生物量不等同,其中樟树单株生物量为191.12 kg、马尾松291.97 kg、山矾29.37 kg、对萼山矾18.04 k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 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长沙城市樟树马尾松林生物量的结构特征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分组成的乔木树种单株生物量不等同,其中樟树单株生物量为191.12 kg、马尾松291.97 kg、山矾29.37 kg、对萼山矾18.04 k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为76.14 t.hm-2,组成树种樟树为28.67 t.hm-2,占乔木层总生物量37.7%;马尾松17.51 t.hm-2,占23.0%;山矾22.91 t.hm-2,占30.0%;对萼山矾7.05 t.hm-2,占9.3%;林下灌木层生物量为16.15 t.hm-2,草本层为0.22 t.hm-2,层外层为0.05 t.hm-2;林地死地被物生物量为5.00 t.hm-2,其中L层为0.53 t.hm-2、F层2.57 t.hm-2、H层1.97 t.hm-2;凋落物生物量为7601.66 kg.hm-2,其中凋落针叶量占43.10%、凋落阔叶量占29.55%、落果6.47%、有机碎屑20.88%,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凋落变化节律,年凋落物量有60%以上发生在秋冬季节;林分生产力4.85 t.hm-2.a-1,其中樟树为2.62 t.hm-2.a-1、马尾松为0.73 t.hm-2.a-1、山矾为1.14 t.hm-2.a-1、对萼山矾0.36 t.hm-2.a-1。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基本数据,为评价城市森林的服务功能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樟树马尾松林 生物量 生产力 结构特征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85
3
作者 田大伦 陈书军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对樟树人工林林地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通气度减弱.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主...  对樟树人工林林地不同坡向阳坡和阴坡的土壤水文-物理性质进行为期两年的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总孔隙度逐渐减小,通气度减弱.土壤含水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水分年动态变化主要决定于降雨量和降雨的分布状况,与降水的年动态变化一致,6月份达到最高.依此确定出土壤水分消耗期、相对稳定期、积累期3个时期.阴坡0~20cm、20~40cm层的渗透性能均好于阳坡同层土壤,0~20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短,分别为56mim和64min;20~40cm层达到稳渗所需时间阴坡比阳坡长,分别为48mim和32min,阴坡、阳坡0~20cm层的初渗速度和稳渗速度均大于20~40cm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学 森林生态 樟树人工林 土壤水文 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降水化学性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书军 田大伦 +1 位作者 康文星 闫文德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6-10,共5页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树干茎流,穿透水中N、P、K、Ca、Mg、Cu、Zn、Mn、和SiO2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NH4+-N>Zn>K>...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树干茎流,穿透水中N、P、K、Ca、Mg、Cu、Zn、Mn、和SiO29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NH4+-N>Zn>K>NO3--N>Mg>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树干茎流、林内穿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树干茎流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K>NH4+-N>SiO2>NO3--N>Mg>Zn>Mn>P>Cu,林内穿透水中各元素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K>NH4+-N>SiO2>Zn>NO3--N>Mg>Mn>P>Cu,树干茎流中Cu和Zn为负淋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大气降水 穿透水 树干茎流 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林冠截留效应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赵亮生 闫文德 +2 位作者 项文化 梁小翠 伍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1-95,100,共6页
文章对比分析长沙城区内与城郊樟树人工林2011年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得出结论:城郊樟树林年降水量为2 028 mm,年截留量为515.8 mm,林内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4.57%,达1 512.2 mm;市区樟树林年降水量、截留量、林内降水量均低于城... 文章对比分析长沙城区内与城郊樟树人工林2011年林冠层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得出结论:城郊樟树林年降水量为2 028 mm,年截留量为515.8 mm,林内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74.57%,达1 512.2 mm;市区樟树林年降水量、截留量、林内降水量均低于城郊,虽然年截留量低于城郊,但截留率则高于城郊。市区和城郊樟树林的穿透水变化规律虽存在差异,但整体趋势相似,两块检测样地在雨量极低时截留作用差异较为明显,但随着降雨量的增加,截留率差异变小。通过研究分析两块样地的监测数据可看出无论是在城区还是城郊樟树人工林林冠均有明显的截留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林冠截留 截留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人工林林地CO_2释放量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张仕吉 《中南林学院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11-16,共6页
对湖南省株洲市樟树人工林不同坡向 (南、北坡 )林地 CO2 释放量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樟树人工林林地 CO2 释放量一般是在 0 .0 40 6~ 0 .42 2 9g·m- 2 h- 1之间 ,平均值为 0 .2 669g·m- 2 h- 1 ,且呈一定的季节变化 ;... 对湖南省株洲市樟树人工林不同坡向 (南、北坡 )林地 CO2 释放量进行定位观测 .结果表明 :樟树人工林林地 CO2 释放量一般是在 0 .0 40 6~ 0 .42 2 9g·m- 2 h- 1之间 ,平均值为 0 .2 669g·m- 2 h- 1 ,且呈一定的季节变化 ;坡向对林地 CO2 释放量的影响不明显 ;林地 CO2 释放量与各层土壤温度、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性 ;林地 CO2 释放量昼夜变化有一定规律性 .根据观测的林地 CO2 释放量日平均值计算得出 ,樟树人工林林地释放 CO2 通量估计范围为 13. 5 6~ 94.42 kg· hm- 2 d- 1 ,平均为61.78kg· hm- 2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人工林 林地 二氧化碳释放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窗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党香宁 肖玖金 +3 位作者 韦晴雯 涂程伟 陈良华 马月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75,共10页
为了解油樟斑块改造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设置7个不同面积大小的林窗并补植油樟,形成油樟斑块:G1(10 m×10 m)、G2(15 m×15 m)、G3(20 m×20 m)、G4(25 m×25 m)、G5(30 m×30 m)、G6(35 m×35 m)... 为了解油樟斑块改造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设置7个不同面积大小的林窗并补植油樟,形成油樟斑块:G1(10 m×10 m)、G2(15 m×15 m)、G3(20 m×20 m)、G4(25 m×25 m)、G5(30 m×30 m)、G6(35 m×35 m)和G7(40 m×40 m)。采用干漏分离法对土壤动物进行分离,研究油樟斑块大小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个体密度与类群数、多样性和相似性等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共采集到4936只土壤动物,分属2门9纲22目。各斑块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差异显著(F=2.694,P=0.012),类群数差异极显著(F=3.220,P=0.003),其个体平均密度排序为:G2>G4>G5>G1>CK>G3>G7>G6,类群数大小排序为:G4>G2>G1>G7>G3>G6>G5=CK。G4斑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最高。除G5外其余油樟斑块土壤动物群落与CK样地相似性系数均在中等相似水平。综上认为,油樟斑块改造措施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进行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过程中,中等偏小(225~625 m 2)的油樟斑块有利于土壤动物群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人工林 油樟斑块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