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0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ssessment of Deformation of Shear Localized Chip in High Speed Machining 被引量:1
1
作者 T C LEE W S LAU S K CHAN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11-12,共2页
As the cutting speed goes higher, the mechanism of chip deformation will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e., continuous chip in low cutting speed will shift to serrated chip with shear localization. For the shear localize... As the cutting speed goes higher, the mechanism of chip deformation will b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e., continuous chip in low cutting speed will shift to serrated chip with shear localization. For the shear localized chip, the parameters used to assess the chip deformation for continuous chip, such as shorten coefficient ξ, shear angle φ and shear strain ε, can not describe the chip deformation correctly or comprehensivel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assessment of chip deformation of shear localization. There are two deformation regions in shear localized chip, one is the chip segment body with relative smaller plastic deformation, another o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segments with shear localization, so called shear band. Considering the two distinct deformation regions, two parameters are used to define their deformation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hip formation process, the equations have been deduced to calculate the shear strains of shear band ε, shear strain of chip segment ε 1 and shear rate so that the shear localized chip deformation can be assessed correctly and comprehensively. By use of this assessment, the chip deformation in machining selenium treated stainless steel (STSS) and common stainless steel at various cutting conditions is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machining of stainless steel prove that: (1) the shear strain and strain rate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utting speed; (2) the shear strain in shear band can be over 10 when cutting speed exceeding 200 m/min for both types of stainless steel, and it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strain of chip segment. The difference will be enlarged as the cutting speed increasing; (3) As the comparison, the shear strain for the STSS is a little lower than that for JIS304; (4) The stain rate is extremely high (= 2.5×10 5 1/s ). In range of cutting speed less than 180 m/min, the strain rate for STSS is lower than that for JIS304. However, when the cutting speed is higher than 180 m/min, the strain rate for STSS is higher than that for JIS3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p deformation shear localization high speed machi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local quotient image method-an iuumination preproassing method for face recogaition
2
作者 GAN Sheng 《智能系统学报》 2010年第4期372-375,共4页
Differences in illumination of the same face can defeat simple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yet most methods that compensate are too difficult to implement. Local quotient image (LQI) is an efficient illumination preproce... Differences in illumination of the same face can defeat simple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yet most methods that compensate are too difficult to implement. Local quotient image (LQI) is an efficient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 systems. An illumination model and a face model were developed,and their use in the new method was analyzed.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showed it to be effici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Yale Face Database B showed that the method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illumination and provides considerable improvement in recognition 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recognition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local quotient image illumina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eology elasticity determined by deformation of stretchable molecular trains
3
作者 肖建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9-12,共4页
The average stretching direction,local rotation angular,and stretching ratio parameters of molecular trains were used to express the rheology deformation.Based on this micro geometrical deformation,the macro deformati... The average stretching direction,local rotation angular,and stretching ratio parameters of molecular trains were used to express the rheology deformation.Based on this micro geometrical deformation,the macro deformation of medium was expressed.Then,using intrinsic elasticity concept,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 was obtained.In this theoretic formulation,the response functions of extension ratio and rotation angular were used to express the rheology feature of medium.For medium composed by incompressible molecular trains,the local rotation angular divides rheology deformation into three kinds:viscoelastic deformation or elasticity enhancement,viscoplastic deformation or elasticity degenerate and constant elasticity range.These results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 features of rheology deformation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SCOPLASTICITY VISCOELASTICITY local rotation angular extension ratio deformation TENSOR rational mechanics RHEOLOG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Softmax分类器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及其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4
作者 冉鹏 王灵 +1 位作者 李昕 刘鹏伟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52-366,共15页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特征学习方法,构建了9层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利用Softmax回归算法进行人脸分类识别.卷积神经网络在输出层利用改进的Softmax进行分类,在隐藏层采用修正线性单元作为激活函数,并在网络中加入局部响应归一化处理,有效避... 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特征学习方法,构建了9层结构的卷积神经网络,利用Softmax回归算法进行人脸分类识别.卷积神经网络在输出层利用改进的Softmax进行分类,在隐藏层采用修正线性单元作为激活函数,并在网络中加入局部响应归一化处理,有效避免了梯度消失问题.利用大量人脸图像数据对网络进行预训练,得到较好的网络初始权重.在针对YALE,FERET,LFW-A等人脸数据库进行人脸识别实验中,与现有的几种人脸识别方法 SDAEs,RRC,MPCRC,CRC,SRC等进行对比表明,该方法在各人脸数据库的识别中均得到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线性修正单元 局部响应归一化 人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upervised multimanifold method with locality preserv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using single sample per person 被引量:3
5
作者 Nabipour Mehrasa Aghagolzadeh Ali Motameni Homay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853-2861,共9页
Although real-world experiences show that preparing one image per person is more convenient, most of the appearance-based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degrade or fail to work if there is only a single sample per person(SS... Although real-world experiences show that preparing one image per person is more convenient, most of the appearance-based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degrade or fail to work if there is only a single sample per person(SSPP). In this work, we introduce a novel supervised learning method called supervised locality preserving multimanifold(SLPMM) for face recognition with SSPP. In SLPMM, two graphs: within-manifold graph and between-manifold graph are made to represent the information inside every manifold and the information among different manifolds, respectively. SLPMM simultaneously maximizes the between-manifold scatter and minimizes the within-manifold scatter which leads to discriminant space by adopting locality preserving projection(LPP) concept.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two widely used face databases FERET and AR face database are presented to prove the efficacy of the proposed approa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ce recognition localITY PRESERVING MANIFOLD learning single sample PER PERS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shear bands in sand based on granular flow model and two-phase equilibrium
6
作者 张义同 齐德瑄 +1 位作者 杜如虚 任述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1期316-321,共6页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hear bands in sand as a bifurcation problem in continuum mechanics,shear bands in sand are considered as high-strain phase(plastic phase) of sand and the materials ou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 of shear bands in sand as a bifurcation problem in continuum mechanics,shear bands in sand are considered as high-strain phase(plastic phase) of sand and the materials outside the bands are still in low-strain phase(elastic phase),namely,the two phases of sand can coexis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As a one-dimensional example,the results show that,for materials with strain-softening behavior,the two-phase solution is a stable branch of solutions,but the method to find two-phase solutions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one for bifurcation analysis.The theory of multi-phase equilibrium and the slow plastic flow model are applied to predict the formation and patterns of shear bands in sand specimens,discontinuity of deformation gradient and stress across interfaces between shear bands and other regions is considered,the continuity of displacements and traction across interfaces is imposed,and the Maxwell relation is satisfied.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deduced.The critical stress for the formation of a shear band,both the stresses and strains inside the band and outside the band,and the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band can all be predicted.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 localization locally-deformed BANDS shear BANDS TWO-PHASE equilibrium GRANULAR model of S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装式泵用机械密封摩擦副温度场分析
7
作者 李彦启 李恒玉 +2 位作者 陈港 刘明涛 刘向晖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6,共7页
内装式泵用机械密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离心泵、旋涡泵和真空泵的密封结构。在作业时,泵动、静环接触端面产生大量热量,构件产生微观变形,严重时导致密封失效。文中考虑实际工况中温度因素,建立密封环传热模型,分析动、静环在不同材料、... 内装式泵用机械密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离心泵、旋涡泵和真空泵的密封结构。在作业时,泵动、静环接触端面产生大量热量,构件产生微观变形,严重时导致密封失效。文中考虑实际工况中温度因素,建立密封环传热模型,分析动、静环在不同材料、工况下的温度分布和热变形,研究在不同转速下端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封环最高温度出现在端面靠近内径处;不同材料组合会降低端面温度,进而减小环的热变形,但材料的热导率过大,会使内外径温差增大,造成热变形分布不均,降低机械密封性能;密封环与密封介质的对流换热系数会随主轴转速的提高而增大,但对热流密度的影响更加明显,总体导致端面温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面密封 温度场 热变形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MA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8
作者 程琳 张雨鹏 +3 位作者 王赵汉 马春辉 李波 许增光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 基于实测数据建立预测模型是面板堆石坝变形安全监控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面板堆石坝变形的影响因素复杂,预测模型涉及因子较多,导致常规建模方法存在精度低、计算复杂且难以量化模型不确定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Copula贝叶斯模型平均的面板堆石坝变形预测模型构建方法。该方法利用Copula函数刻画测点变形与影响因子之间的联合分布,以替代贝叶斯模型平均中的均匀分布假设,并结合差分演化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算法对贝叶斯模型平均的计算体系进行优化。将该方法应用于公伯峡面板堆石坝的变形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考虑模型不确定性,通过因子权重的合理分配为变形溯源提供理论依据,其预测精度优于逐步回归等传统模型,较传统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也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变形预测 COPULA理论 贝叶斯模型平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幅图像形状特征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
9
作者 孙刘杰 王佳耀 王文举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2-290,共9页
针对单幅图像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存在地标检测准确性差和生成模型还原高频细节能力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与高频信息映射的两阶段方法。在第一阶段中,多尺度通道融合地标检测器用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多尺度特征由HRNe... 针对单幅图像的三维漫画人脸重建存在地标检测准确性差和生成模型还原高频细节能力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与高频信息映射的两阶段方法。在第一阶段中,多尺度通道融合地标检测器用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其中多尺度特征由HRNet产生;由通道注意力和Swin Transformer构成的注意力层用于多尺度通道融合特征提取;为了提高生成地标的精度,损失函数由地标损失和热图损失两部分构成。在第二阶段中,傅里叶特征共享层变形网络使生成的三维漫画人脸具有更丰富的高频形状细节。其中傅里叶特征映射提取高维特征,使网络学习更多形状的高频信息;共享层超网络加快了网络的收敛和重建速度。该方法应用于CaricatureFace和3DCaricShop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中的地标检测器的平均检测误差减少了4.4%;变形网络在形状重建上的均方误差减少了26%,并且平均重建时间减少了18%;最终重建出的三维漫画人脸具有夸张的形状和自然的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标检测 三维漫画人脸 人脸重建 三维形变模型 深度学习 自解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水位变化对水布垭高面板堆石坝变形影响分析
10
作者 潘家军 韩冰 +3 位作者 王艳丽 左永振 王俊鹏 朱月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4-121,共8页
水库水位在运行期每年周期性涨落,已有研究表明,大坝堆石体后期变形主要是水循环荷载长期作用的结果。为详细了解水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对坝体长期变形的影响,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近17 a的变形监测资料... 水库水位在运行期每年周期性涨落,已有研究表明,大坝堆石体后期变形主要是水循环荷载长期作用的结果。为详细了解水库水位周期性变化对坝体长期变形的影响,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布垭面板堆石坝近17 a的变形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定性分析主要研究库水位变化对大坝内部和下游坝面的变形影响,定量分析主要利用交叉相关分析法研究水位变化与最大坝高断面沉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坝体后期沉降变形主要集中在坝体上游中部和下游上部,坝体下游上部的沉降增量和水平位移增量收敛较慢;②坝体的后期变形主要由库水位波动引起,并且坝体内部不同高程的大部分测点的沉降演化曲线都随水位波动产生同频的波动并滞后于水位波动;③计算坝体沉降增量与库水位之间的相关系数,验证了坝体沉降与库水位具有很高的相关性;④坝体下游坝面的沉降增量和水平位移增量主要集中在最大坝高断面坝顶部位,并且随着高程的升高,受库水位变化的影响逐渐增大。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的后期变形和安全控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升降 水布垭面板堆石坝 长期变形 交叉相关分析法 监测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任务联合学习的弱光场景人脸检测算法
11
作者 张霞 苏昭辉 陈路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弱光场景中的人脸检测指在弱光条件下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人脸。目前,大多数弱光环境下的人脸检测算法通常先将弱光图像进行增强再进行人脸检测,忽略了人脸检测和图像增强任务之间的特征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模型泛化能力。受EnlightenGA... 弱光场景中的人脸检测指在弱光条件下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检测人脸。目前,大多数弱光环境下的人脸检测算法通常先将弱光图像进行增强再进行人脸检测,忽略了人脸检测和图像增强任务之间的特征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模型泛化能力。受EnlightenGAN算法的启发,文中提出一种适用于弱光环境人脸检测的多任务联合学习算法:首先融合人脸检测和图像增强的输入层共享表示;其次将人脸注意力网络和EnlightenGAN相结合,在全局-局部判别器的基础上增加用于人脸区域判定的局部判别器;最后在自正则化注意力图的基础上增加光照权重参数,通过调节使人脸检测的精度达到最佳值。在DARK FACE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算法相比,所提算法的人脸检测精度提升了1.92%,同时能够很好地提升弱光图像视觉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光环境 人脸检测 图像增强 多任务联合学习 局部判别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压电陶瓷的机械密封端面变形可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尹佳乐 赵文静 +2 位作者 孟祥铠 江锦波 彭旭东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90,共11页
针对机械密封运行过程中液膜失稳不可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电陶瓷的可控机械密封结构,通过调节端面的间隙分布,使机械密封能更好地适应工况条件的变化,以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密封静环组件的压电-结构... 针对机械密封运行过程中液膜失稳不可控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压电陶瓷的可控机械密封结构,通过调节端面的间隙分布,使机械密封能更好地适应工况条件的变化,以保持稳定的运行状态。首先,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密封静环组件的压电-结构多场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压电陶瓷电压和周向分布数量对机械密封静环端面变形的影响规律;其次,设计并搭建了静环端面变形测量装置,研究了压电陶瓷作用下静环端面的变形规律;最后,基于机械密封动静环的多场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可控机械密封在不同密封工况下的性能调控能力。结果表明:在压电陶瓷作用下,静环端面产生周向波度和径向锥度变形,并且变形量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大,这有利于密封端面快速形成收敛锥形,进而提高液膜动静压效应,提升液膜承载力;随着静环背部周向压电陶瓷个数的增加,静环端面周向波度变形减小,径向锥度变形增大,端面变形趋于周向均匀化,使得密封端面动压效应减弱,静压效应增强,可以更好地维持密封运行的稳定性。多场耦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增大压电陶瓷的电压,机械密封可由接触式逐渐转变为非接触式,这有利于降低密封端面磨损和端面温升,但会导致密封泄漏量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可控机械密封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机械密封 压电陶瓷 端面变形 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工作面过空巷超前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栋晨 孙华清 +6 位作者 冯伟斌 王代峰 秦艳华 陈井龙 吕金龙 李然 曹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45,共14页
在遗煤复采过程中,工作面前方常存在与其推进方向交叉的空巷,为提高过空巷时辅运巷和回风巷围岩的安全稳定,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在长壁放顶煤过空巷的开采基础上,结合SolidWorks、Rhino-Griddle、FLAC 3D软件,建立了液压支架支护、... 在遗煤复采过程中,工作面前方常存在与其推进方向交叉的空巷,为提高过空巷时辅运巷和回风巷围岩的安全稳定,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开采,在长壁放顶煤过空巷的开采基础上,结合SolidWorks、Rhino-Griddle、FLAC 3D软件,建立了液压支架支护、锚杆支护、锚杆+支架支护这3种不同的超前支护方式,对比分析了3种超前支护方式对围岩矿压及变形的影响,并给出了最优支护方式,同时探讨了过空巷时液压支架的承载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邻近空巷时,液压支架支护方式能有效分担两帮压力和控制围岩变形,但在巷道顶部会出现开采扰动和空巷的应力叠加;锚杆支护方式通过破坏围岩的几何形态对两者的叠加效果进行了有效减弱,但围岩变形控制较差;锚杆+支架支护方式综合两者优势,支护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超前支护 过空巷 围岩变形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叉树网格自适应方法在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应力计算中的应用
14
作者 裴东东 丁新潮 +2 位作者 邓刚 刘顺 张延亿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7,共10页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可能出现构造缝或结构缝,其平面尺寸远小于面板的轴向或坡向尺寸,也远小于计算中常采用的堆石体有限元网格尺寸。因为网格自身额外刚度,大尺寸网格会对面板变形产生阻碍,影响应力和缺陷预测,并难以准确发现可能...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面板可能出现构造缝或结构缝,其平面尺寸远小于面板的轴向或坡向尺寸,也远小于计算中常采用的堆石体有限元网格尺寸。因为网格自身额外刚度,大尺寸网格会对面板变形产生阻碍,影响应力和缺陷预测,并难以准确发现可能的缺陷位置;但单纯加密面板网格会导致面板自身的自由度激增,同时,由于面板和堆石体网格的协调困难,还会进一步要求堆石体也采用与面板网格接近的密度,导致无谓的计算资源浪费。采用基于八叉树网格划分的面板网格细化剖分方法,可以较好地在面板网格细化的同时处理与堆石体网格的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单元特征参数数值(本文算例为单元应力)自适应加密特定位置网格的八叉树单元网格动态细化方法。以某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为例对比计算了是否进行网格细化和网格自适应剖分时的应力差异。相较于常规粗网格,均匀细化网格可更好表现面板内的应力变形特征,但计算效率较低。八叉树网格自适应方法很好平衡了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提供了跨尺度精细化模拟技术,准确模拟了面板中局部化的应力,可为面板堆石坝的精细化模拟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坝 混凝土面板 局部化 八叉树网格 网格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LTP与Fisherfaces的分块人脸识别 被引量:8
15
作者 袁宝华 王欢 任明武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2012年第10期154-156,共3页
提出一种融合局部三值模式(LTP)和Fisherfaces进行人脸识别的方法,运用LTP算子提取分块人脸灰度图像的LTP直方图序列,采用Fisherfaces方法对采样后的特征进行特征选择,根据最近邻原则进行识别。该算法不仅能提取人脸纹理信息,大幅降低... 提出一种融合局部三值模式(LTP)和Fisherfaces进行人脸识别的方法,运用LTP算子提取分块人脸灰度图像的LTP直方图序列,采用Fisherfaces方法对采样后的特征进行特征选择,根据最近邻原则进行识别。该算法不仅能提取人脸纹理信息,大幅降低训练数据量,而且数据量的维数与原始图像大小无关。在ORL和YALE标准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三值模式 局部二值模式 直方图序列 特征抽取 Fishfaces方法 人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BP和Fisherfaces的多模态人脸识别 被引量:16
16
作者 叶剑华 刘正光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3-195,共3页
提出一种结合局部二值模式(LBP)和Fisherfaces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用LBP算子提取人脸灰度图像和深度图像的区域LBP直方图序列(LBPHS),再采用Fisherfaces分别构建相应的线性子空间,用余弦相似度作为投影向量的相似度量,用加权求和规... 提出一种结合局部二值模式(LBP)和Fisherfaces的多模态人脸识别方法。用LBP算子提取人脸灰度图像和深度图像的区域LBP直方图序列(LBPHS),再采用Fisherfaces分别构建相应的线性子空间,用余弦相似度作为投影向量的相似度量,用加权求和规则进行信息融合。在FRGC数据库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要明显优于LBPHS与直方图交及Fisherfaces与余弦相似度的融合,等错误率仅为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二值模式 Fisherfaces方法 多模态人脸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方法的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全过程模拟
17
作者 马阳晨 翁效林 +4 位作者 孙钰丰 叶飞 马越 WONG K K Henry PARDOEN Benoit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04-2214,共11页
鉴于传统上基于网格的数值方法在模拟岩土材料大变形问题中的局限性,将一种无网格数值方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应用于盾构隧道开挖失稳全过程模拟,包括土体渐进性失稳至极限平衡状态,再到土体... 鉴于传统上基于网格的数值方法在模拟岩土材料大变形问题中的局限性,将一种无网格数值方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应用于盾构隧道开挖失稳全过程模拟,包括土体渐进性失稳至极限平衡状态,再到土体破坏后的坍塌大变形。首先,建立了盾构隧道开挖SPH模型,通过将SPH模拟结果与理论解以及模型试验得到的极限支护力和开挖面破坏模式进行对比,验证了SPH方法在分析隧道开挖失稳大变形问题中的可行性。然后,在无支护力条件下对隧道开挖失稳全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了覆跨比、内摩擦角和黏聚力3个关键参数对土体破坏后坍塌大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为今后解决隧道大变形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与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大变形 开挖面失稳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度指标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
18
作者 吕骆婷 岑威钧 +1 位作者 刘清利 马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123,共7页
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从坝体永久变形、坝坡抗震稳定性、坝体抗拉裂破坏能力、面板抗震安全性等方面阐述面板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和安全控制标准。采用地震波超载法,对大坝开展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三维地震反应计... 依托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面板堆石坝,从坝体永久变形、坝坡抗震稳定性、坝体抗拉裂破坏能力、面板抗震安全性等方面阐述面板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和安全控制标准。采用地震波超载法,对大坝开展不同地震峰值加速度下的三维地震反应计算,并基于坝顶震陷率、坝坡最小安全系数小于1.0累计持时、累计滑移量、坝体震后变形倾度、面板应力等指标定量分析面板堆石坝极限抗震能力。经过深入综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大坝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其极限抗震能力位于0.55~0.60 g之间。计算分析成果为科学评估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性和合理制定抗震加固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板堆石坝 极限抗震能力 永久变形 坝坡稳定 变形倾度 抽水蓄能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PQ和Fisherfaces的模糊人脸识别 被引量:1
19
作者 储久良 袁宝华 任明武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26-830,共5页
针对现有人脸识别系统对模糊人脸图像的识别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相位量化(Local Phase Quantization,LPQ)和Fisherfaces进行模糊人脸识别方法。首先采用LPQ算子提取分块模糊人脸灰度图像的LPQ直方图序列(LPQHS),然后对... 针对现有人脸识别系统对模糊人脸图像的识别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提出一种基于局部相位量化(Local Phase Quantization,LPQ)和Fisherfaces进行模糊人脸识别方法。首先采用LPQ算子提取分块模糊人脸灰度图像的LPQ直方图序列(LPQHS),然后对采样后的特征运用Fisherfaces方法进行特征子空间选择,最后通过最近邻分类准则进行人脸识别。该算法增强了提取模糊人脸纹理信息的有效性,使训练数据量大幅度降低,并且图像特征向量的维数与原始图像大小无关。在Yale和AR形成的模糊人脸数据库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相位量化 Fisherfaces 人脸识别 识别率 局部相位量化直方图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方法的隧道开挖面失稳大变形分析
20
作者 徐庆锋 季晓梦 +3 位作者 应宏伟 张晓帅 朱成伟 周秋培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4-1504,共11页
为研究隧道开挖失稳导致的地表沉陷等大变形问题,构建基于动态摩擦因数的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将其嵌入到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数值方法的理论框架。采用筒仓颗粒流及隧道垮塌试验验证所提... 为研究隧道开挖失稳导致的地表沉陷等大变形问题,构建基于动态摩擦因数的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并将其嵌入到光滑粒子动力学(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SPH)数值方法的理论框架。采用筒仓颗粒流及隧道垮塌试验验证所提出的数值方法。在筒仓颗粒流试验中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观测到流动中明显的倒三角区域,并在SPH模拟中进一步得到应变场与应力场的分布,然后基于实际工程,建立隧道垮塌SPH分析模型,研究静摩擦因数和埋深比对隧道垮塌冲出距离及地表沉陷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挖面土方冲出距离随着静摩擦因数的减少而增大,土体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导致土体更容易发生滑动,使得开挖面稳定性下降;2)随着静摩擦因数的降低,隧道开挖时土体的应力释放更加明显,导致地表沉降槽的宽度和深度增加;3)隧道埋深比对沉降槽形状影响较大,但对于开挖面土方冲出距离影响较小;4)随着埋深比的增大,地表沉降槽更浅且更为对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开挖面失稳 地表沉陷 光滑粒子动力学 筒仓颗粒流 大变形 摩擦因数关系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