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史料与新视角(笔谈)
1
作者 瞿骏 林发钦 +4 位作者 陈默 梁敏玲 赵崧杰 左春梅 贾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76,共27页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 抗日战争研究需要在史料发掘与视角创新上做多维突破。在史料方面,民间口述资料、影像资料、跨国解密档案,以及官兵日记、报刊等“习见材料”需要挖掘并重审,以推动更多“多源互证”研究的出现。在研究视角上,抗战研究需要从单一军事政治叙事,转向地域、跨国、社会经济及文化维度的多向度、整合性叙事,以凸显抗战的全民性与世界意义,深刻揭示战争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抗日战争不仅是民族存亡之战,更为国家观念普及的更生、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多源史料发掘与多学科视角创新中,才有可能更多揭示抗战历史的深层肌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史料 新视角 国家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抗战时期中美财经关系的思考
2
作者 吴景平 杜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29,共6页
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来自日本不断加强的侵略扩张压力,国民政府在开展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一直希望获得外来的财经支持。这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将德国、苏联作为寻求支持的外交对象,并对从英国获得财经援助抱有很大希望。待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 九一八事变后,面临来自日本不断加强的侵略扩张压力,国民政府在开展大国外交的过程中一直希望获得外来的财经支持。这期间,国民政府先后将德国、苏联作为寻求支持的外交对象,并对从英国获得财经援助抱有很大希望。待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随着争取欧洲大国新的财经援助的难度越来越大,努力发展对美财经关系便成为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在战时中美财经关系中,双方的合作是主流,是贯穿始终的趋势。当然,双方均希望达到商业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这就必然导致博弈与合作并存。而战时中美在财经领域的博弈虽然趋于常态化,有时甚至会发生较大的分歧和冲突,但这些分歧冲突的程度和性质均不同于“剑拔弩张”。亦即,在全面抗战时期中美关系的全局中,财经领域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基础,这既是中美财经关系的基本面,也是中美关系全局的基本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抗战时期 中美关系 财经合作 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本人的反战活动——兼谈对日“两分论”的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3
作者 徐志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9-182,共14页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 抗战时期有些日本人因不同的战争经历和体验而萌生了厌战情绪乃至反战倾向,开展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从其理想信念、阶级立场和革命追求出发,自觉地反对日本侵略战争,支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无论日本人自发的还是自觉的厌战、反战斗争,在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残酷镇压下大多是暗中活动或分散发展,或者流亡国外继续开展反战斗争。在华日本人的反战活动,主要是日共党员、进步人士和被教育与改造后的日俘,他们在国统区和中共抗日根据地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及其支部,积极参加对日宣传和斗争,甚至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英勇牺牲。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对日“两分论”,不仅在战时正确区分了一小撮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与广大日本民众,而且成为战后中共制定对日政策的理论基础,成为客观分析、理性研判日本社会,团结最广大日本民众的法宝,深刻影响着当代中日关系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本人 反战活动 中国共产党 两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诗歌的流脉与审美建树
4
作者 张中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 抗战诗歌因抗战而生,伴抗战而行,诗脉与历史脉搏相谐共振。因文学中心多元化,抗战诗歌主要有七月派诗、晋察冀诗与现代派诗三条主要流脉。抗战诗歌不仅吟诵歌唱出民族的心声,描绘出抗战历史的巨幅画卷,而且至少在四个方面做出了不负时代的审美建树:抒情诗从铿锵有力的“打击乐”走向雄浑壮阔的“交响乐”;叙事诗全面丰收,对中国叙事诗有填补空白的价值;有声之诗——“朗诵诗与歌曲”生机勃勃;自觉从历史与民间汲取传统养分,加强了新诗的民族性与人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诗歌 流脉 审美建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楹联中的社会面相与群体心态
5
作者 张宁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抗战时期的楹联以其雅俗共赏、美用合一、贴近生活的文体特征,契合了全民言说的需求。它反映了战争中最广大民众的精神困顿及精神突围,体现了政治话语争夺中的精神幻象,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精神秩序的重构。楹联弥合了战时... 抗战时期的楹联以其雅俗共赏、美用合一、贴近生活的文体特征,契合了全民言说的需求。它反映了战争中最广大民众的精神困顿及精神突围,体现了政治话语争夺中的精神幻象,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根据地精神秩序的重构。楹联弥合了战时文学创作的“缝隙”,沟通上下阶层,维系不同的文化群体,增加了文学反映人性的深度,拓展了文学表现精神生态的广度,是极具代表性的“人的文学”。楹联是抗战时期真实的精神样本,强烈的“在场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与文化精神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楹联 社会面相 文化心理 群体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与两个统一战线的建立
6
作者 侯中军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东方战线的建立过程。九一八事变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率先对日宣战,其后又派遣北上抗日先遣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高举抗日反帝的旗帜。在局部抗战时期,为团结一切抗日反帝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建立。中国共产党引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东方战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东方民族的反法西斯同盟,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树立了东方样板。经过中国共产党的率先实践和持续呼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民如何抗战——老舍基于“平民”经验与情感的抗战书写
7
作者 李永东 俞佳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125,共11页
学界将“抗战”视作老舍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却以一种断裂思维将之纳入民族解放的进程,窄化了老舍抗战书写的意义空间。重新理解老舍的抗战文学,需把握“平民”这一概念。“平民”不但是老舍的既有身份和书写对象,更构成打通... 学界将“抗战”视作老舍文学观念与创作风格转变的标志,却以一种断裂思维将之纳入民族解放的进程,窄化了老舍抗战书写的意义空间。重新理解老舍的抗战文学,需把握“平民”这一概念。“平民”不但是老舍的既有身份和书写对象,更构成打通“七七事变”前后老舍文学进路的窗口。抗战之初,老舍以平民写家的姿态诉诸个体经验与情感的演绎,在嬉笑与冷嘲中彰显诗性正义。全面抗战后的流徙经历,推动老舍由底层民众的生存焦虑,切入平民抗战的主题,书写了平民强旺的生命意识与抵抗潜能的渐次爆发。然而平民抗战更多烙有职业色彩,以“生存为第一伦理”的抵抗游移且易逝。老舍洞悉于此,遂以“报私仇”为号召,构建了血缘和地缘的抗战“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舍 抗战文学 平民情感 地缘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1931-1945)
8
作者 王润泽 武家璇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共12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将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主张传播至国外,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文章系统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外国记者的交往实践与逻辑,以及建立组织化外宣体系的过程。研究发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外国记者在外宣活动中的重要性,1936年斯诺访问陕北后,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的联系逐渐紧密。中国战场的变动与个人志趣吸引了一批外国记者报道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斯诺为中心的北平人际网和以周恩来为中心的重庆人际网,中国共产党协助外国记者以各种方式前往根据地,开展采访或调查。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与外国记者交往的过程中注重用事实说话,真诚相待;始终掌握外宣活动的主动权,适时调整与外国记者的交往方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维系了与外国记者交往的历史纵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外国记者之间的交往实践,不仅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声音,也为当代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历史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外国记者 国际传播 交往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兴亚院在长江流域调查活动及影响研究(1938—1942)
9
作者 石嘉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4,共10页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政当局调整侵华政策,由全面军事进攻,转向“政略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为加紧实施“政略进攻”、推进“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日本决定成立兴亚院,作为沦陷区“现地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参与制定和实施各种侵华政... 武汉会战期间,日本军政当局调整侵华政策,由全面军事进攻,转向“政略进攻”为主、军事进攻为辅。为加紧实施“政略进攻”、推进“以华制华”侵略政策,日本决定成立兴亚院,作为沦陷区“现地最高权力机关”,直接参与制定和实施各种侵华政策。兴亚院极为重视“长江流域情报工作”,不仅在长江中下游的华中沦陷区开展实地调查,而且极力搜集长江上游的重庆国民政府情报。兴亚院不仅在长江流域开展各种情报和调查活动,而且提出“开发方策”“处理对策”,为其制定和实施侵华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兴亚院成为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其在华中沦陷区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罪行充分佐证了这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兴亚院 调查活动 侵略罪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如何影响大学: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
10
作者 严海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3-195,共13页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增设和学生规模的扩大,但其质量和水准的下降,乃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因物质条件的简陋和外部交流的限制,抗战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学生来源区域大幅缩小以及内地基础教育的相对薄弱,使得战时大学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下滑。同时,留学与学术交流大受限制,大学教师薪资锐减,导致战时高等教育师资规模和质量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此外,经费短缺,图书设备不足以及师生物质生活困顿,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功能的发挥。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危机,实际上是日本侵略造成的现代化进程顿挫的一种表现,是战争造成的慢性消耗与隐性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学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联决议到《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与中国抗战外交
11
作者 侯中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共13页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 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尽管知道国联不可能阻止日本侵略,但仍做了最后一次努力。英法主导的国联寄希望于召开《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在最初的会议举办地点上,中英美之间曾存有分歧。当公约签字国之一的比利时接受作为会议主办方后,为让英美分担“责任”,曾在会议邀请方等具体细节问题上提出要求。由于日本拒绝参会,美国方面建议中国回避调停阶段的会议讨论,中国接受了美方的提议。但当会议调停开始后,意大利等与会国建议中国无须回避。中国要求于会议宣言内增加表达列强“共同态度”的词语,并建议举行一个小型圆桌会议讨论经济援助中国问题,但限于战争形势的发展,均未能实现。布鲁塞尔会议期间,顾维钧等并未放弃国联舞台的交涉。但自此之后,中国的抗战外交转而以结盟外交与争取外援为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国公约》 美国 抗日战争 布鲁塞尔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初高中教学进阶研究
12
作者 郑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共同的主题,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以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大部分相同或相近,教学中要避免简单重复、体现初高中教学的进阶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围绕本主题的...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初高中历史课程共同的主题,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以及初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大部分相同或相近,教学中要避免简单重复、体现初高中教学的进阶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围绕本主题的学科大概念设计体现初高中能力进阶的历史教学目标;第二,针对教学目标设计契合初高中学生历史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形成的历史认识相同,即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的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初中生的认识侧重感知基础上的理解,高中生的认识侧重探究基础上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学科大概念 历史教学 初高中进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华北根据地合理负担中的隐瞒与反隐瞒斗争
13
作者 把增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119,共8页
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并在赢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合理负担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现了因逃避负担而发生的隐... 合理负担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实行的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并在赢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合理负担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曲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出现了因逃避负担而发生的隐瞒行为。也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反隐瞒斗争。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来看,隐瞒主要表现为隐瞒土地和杂项收入等方面,逃避负担的做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有效规避隐瞒与逃避负担行为,有的根据地专门制定了违反负担法令的处罚办法,各地党组织也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广泛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在多措并举之下,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反隐瞒斗争取得重要成效,有隐瞒行为的民众纷纷恍然大悟,并及时矫正了自己的不当言行,合理负担政策也因之得到越来越多根据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当然,普通民众有隐瞒土地的行为多系其小农意识的一个表现,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受不良分子蒙蔽所致,并不代表其缺失民族大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华北根据地 合理负担 反隐瞒斗争 黑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本书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2-130,共9页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 全民抗战升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全民族抗战自觉性的促进,而全面全民族抗战的进程和最终胜利,又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中国各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一道为抗日战争作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全民抗战的面貌,即新形势下的民族大觉醒、民族大抗战、民族大团结和民族大认同的新局面,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民抗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宣传政策的历史演进
15
作者 俞凡 石尚上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7,共11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嵌入党的建设、政权建立、军事行动、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呈现出因时而变、灵活调适的演进轨迹。文章以新闻宣传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核心逻辑,通过“承前”“启后”的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嵌入党的建设、政权建立、军事行动、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呈现出因时而变、灵活调适的演进轨迹。文章以新闻宣传政策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为核心逻辑,通过“承前”“启后”的双重维度与“三边四方”的关系框架,综合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政策的演进历程。在纵向维度上,党的宣传体系承袭了既往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传统,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舆论矩阵;在横向维度上,当时的中国革命处于日、美、英、苏等国际力量及国共博弈的“中间地带”,党通过对新闻宣传政策的策略性调整,实现了巩固统一战线与建构政权合法性的辩证统一。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新闻宣传政策为战时政治体系提供了意识形态支撑,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凝练出以群众性、中国化、全局性为特征的政党传播经验范式,其中蕴含的传播规律与政治智慧,对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与新闻宣传工作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宣传 中国共产党 新闻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面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以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为例
16
作者 娄贵品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6,共12页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接目的是驳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非民族”及中日“同文同种”的侵华谬论。但杨松的“中华民族”,是指汉人及汉化了的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具有近代民族的特征。然而,中国境内还存在未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还保持着自己民族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不能被无视、否定或排除在外。于是,杨松借鉴斯大林关于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论述,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加以调和。所以,杨松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指中国由近代中华民族和非近代的各少数民族组成。杨松的“中华民族”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探析,有较大缺陷,但他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修正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概念话语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抗战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杨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地质学:松山战役历史战场地质环境研究
17
作者 张斌 杨坤 +1 位作者 杨润柏 邹石林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813,共15页
滇西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其胜利是中国战略反攻的重要转折,对增强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战争地质学视角,研究松山战役历史战场地质要素的应用及其对战术部署和战略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战役主要战... 滇西松山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其胜利是中国战略反攻的重要转折,对增强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从战争地质学视角,研究松山战役历史战场地质要素的应用及其对战术部署和战略决策的影响。通过分析战役主要战斗区域的战场地质环境特征,探讨了松山战场地质条件对战场选择、防御工事构筑、战术动作和战略筹划的影响。战例研究表明,地质因素在战役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影响了战场选择和防御工事构筑,还对战术动作和战略筹划产生深远影响,为松山战役战场军事地质研究提供实证基础,为现代战争中地质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地质学 战场地质环境 松山战役 抗日战争 龙陵 滇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民族复兴话语的四种形态
18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共12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多元一体的复合型中华民族观定型,并阐释了民族解放、民族复兴思想。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民族复兴话语可分为四种形态:政治话语方面,中国共产党建构了以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为叙事主体、以抗日救亡的民族解放为核心术语、以反帝反封建为走向复兴的政治前提、以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为奋斗目标、以中共为实现民族解放之中流砥柱的中华民族复兴政治话语体系;媒介话语方面,各报刊作为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与传播介质,促进了“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观念从政治语境引入大众传播,从而有力推动着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学术话语方面,理论工作者立足中华民族长远历史,着眼中华民族救亡大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等方面,为书写交融汇聚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为阐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观念、为倡导救亡图强的民族解放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艺术话语方面,包括诗文、电影、话剧、歌曲、绘画、书法等在内的文艺作品,在传播“中华民族”“民族复兴”话语、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 中华民族 民族复兴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1—1945年来华英美左翼作家的抗战中国书写
19
作者 王金凤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7-215,共9页
1931—1945年间,一批英美左翼作家亲赴中华大地,对抗战时期的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实地探寻。他们打破了以往西方人对异域中国想象的主客二分思维,秉持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人与人”“主—客”“主—主”相统一的思想,拓展了异域书写... 1931—1945年间,一批英美左翼作家亲赴中华大地,对抗战时期的中国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实地探寻。他们打破了以往西方人对异域中国想象的主客二分思维,秉持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人与人”“主—客”“主—主”相统一的思想,拓展了异域书写的文化功能:在文化认知功能层面,他们通过“人与人”之间直接对话的建构,破除了拟态环境下抗战中国的距离对位和刻板印象;在文化理解功能层面,他们从“投射式移情”“传染式移情”两个维度,进一步克服了“人与人”之间的缝隙,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理解的发生;在文化间性功能层面,他们在尊重“人与人”之间平等原则与差异原则的基础上,增进了不同文化间的商谈性会通,实现了文化间的多元并存、优势互补和沟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英美左翼作家 文化认知 文化理解 文化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掠夺中国东北页岩油考
20
作者 孙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6-37,共12页
近代以来,日本的石油供给无法跟上其日益膨胀的侵略扩张步伐,它主要通过进口石油、侵略“抢油”和协议“采油”来缓解。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凯中国东北的石油资源特别是页岩油,并建成抚顺制油工厂。日本对抚顺页岩油资源的侵占引起中国方... 近代以来,日本的石油供给无法跟上其日益膨胀的侵略扩张步伐,它主要通过进口石油、侵略“抢油”和协议“采油”来缓解。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凯中国东北的石油资源特别是页岩油,并建成抚顺制油工厂。日本对抚顺页岩油资源的侵占引起中国方面的注意,国民政府虽逐级同日本进行交涉,据理力争,由于日本采取多种方式应对,国民政府并无有效反制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抚顺的页岩油也随同整个东北主权的丧失而沦为日本的囊中之物。伪满时期,日本制定了野心勃勃的掠夺东北石油的计划,扩建了抚顺的西制油厂和东制油厂,并建立桦甸页岩干馏制油工厂。日本大肆掠夺中国东北页岩油的活动随着日本战败投降而彻底终结。日本对中国东北页岩油的掠夺是日本掠夺中国资源和侵略中国的一个缩影,也是日本全面侵华前的一次尝试和试探。日本将侵掠来的石油资源用以充实日本国力和助长侵华气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战略资源掠夺 东北页岩油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