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 被引量:4
1
作者 顾明远 孔苏 +1 位作者 郭昶 王凯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好基础。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应当经历5项修炼,包括热爱教育、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3组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创新思维 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语境下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趋向与策略
2
作者 傅才武 秦然然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4,共11页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进程中,文化体制改革肩负着破解传统文化行业“效率困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使命。面对数字化浪潮中的“时间压缩”挑战,依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支撑,探索“技术创新反哺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进程中,文化体制改革肩负着破解传统文化行业“效率困境”、夯实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的使命。面对数字化浪潮中的“时间压缩”挑战,依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的支撑,探索“技术创新反哺并主导制度变革”的新范式,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路径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更彰显了后发国家在数字文明新时代的战略智慧。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新范式可从国家文化科技治理体系构建、人工智能伦理与法治保障、文化供给模式重构、支持文化平台企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数字文化国际传播战略、构建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范式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联盟冲突与政策学习——基于倡议联盟分析框架
3
作者 雷晓康 于林霞 《公共行政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74,M0007,共19页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规制范畴,演变为涉及人类文明伦理基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深层博弈。作为具有显著非中立性特征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AI)正成为大国价值体系竞争的新型载体,其治理主导权争夺已成为主要经济体的...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已超越单纯的技术规制范畴,演变为涉及人类文明伦理基底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重构的深层博弈。作为具有显著非中立性特征的战略技术,人工智能(AI)正成为大国价值体系竞争的新型载体,其治理主导权争夺已成为主要经济体的战略优先事项。然而,技术迭代的不确定性叠加地缘政治竞争,导致国际治理生态呈现“规则碎片化”与“价值阵营化”的双重异化。“强监管联盟”与“弱监管联盟”在技术伦理、规则制定权与跨境管辖等维度存在根本分歧,现有治理机制难以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引发的协调困境。然而,“智能向善”伦理范式、多层治理实践及国际组织构建的专业对话平台,为突破治理僵局提供了可能。基于倡议联盟框架,研究建议构建三级协同机制:核心层强化制度性履约、辅助层优化动态协调、影响层完善参与式传播。这种立体化设计既能确保技术发展的人类中心导向,又可增强治理方案的地域适应性,最终达成科技伦理与人类价值的正向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治理 倡议联盟框架 强监管联盟 弱监管联盟 政策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小断层预测技术在大牛地气田的应用
4
作者 王善明 张希晨 +5 位作者 崇荔萍 杜长江 孙涵静 田开琦 梁琰 陈雅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287-9295,共9页
为了充分提高小断层识别精度,研发了人工智能小断层预测方法,通过基于小断层解释成果的样本标签制作,构建基于解释成果的样本标签库;研发了针对小断层的建模和正演方法,构建基于模型正演的标签库;形成针对小断层识别的特殊神经网络,可... 为了充分提高小断层识别精度,研发了人工智能小断层预测方法,通过基于小断层解释成果的样本标签制作,构建基于解释成果的样本标签库;研发了针对小断层的建模和正演方法,构建基于模型正演的标签库;形成针对小断层识别的特殊神经网络,可直接形成小断层属性数据。此外,结合去强轴、构造保护平滑滤波等预处理技术提高原始地震数据的品质,并利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属性融合反映多尺度断层信息,最后通过3种手段验证预测结果,形成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小断层预测流程。本文方法和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展现了良好的应用成效,相比于常规属性,小断层识别数量增加30%,预测结果的分辨率和连续性显著提升,与地震数据、井数据和常规属性吻合较好,并揭示了小断层发育特征:优势方位为北西走向,工区西部和东北部的小断层相对集中,断层间的裂缝也较为密集,部分小断层沿着储层的边界分布,或许和优质储层的发育有关。预测结果为评价下古生界优质储层、开展井位部署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类似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断层预测 人工智能 大牛地气田 去强轴 构造保护平滑滤波 分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风险人工智能安全监管的域外模式与本土路径研究
5
作者 邹涛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4,共11页
当前,高风险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是全球数字时代的核心议题。高风险人工智能是指强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以及符合“显著威胁”说标准的弱人工智能。欧盟的“双重认定+双向要求”、美国的联邦与州分层协同以及韩国的发展优先等监管模式,... 当前,高风险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是全球数字时代的核心议题。高风险人工智能是指强人工智能、超级人工智能,以及符合“显著威胁”说标准的弱人工智能。欧盟的“双重认定+双向要求”、美国的联邦与州分层协同以及韩国的发展优先等监管模式,注重理念引导、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和法律规范,同时存在隐私泄露、伦理失范及恶意使用等问题。我国相关监管举措亦存在诸多不足,应从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和发展并重及公众参与等三大理念,打造全过程动态安全监管模式,实现以技术规制和化解风险的主动防御,健全高风险人工智能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风险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安全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机理、驱动路径与风险应对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劲松 曾城皓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2,共12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 人工智能时代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探赜人工智能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隐逻辑和表征逻辑,明确意识形态是风险由技术领域向民族领域扩散的关键属性,以及其间的技术驱动逻辑和行为塑造逻辑。据此分析风险的具象化呈现,包括错误认识催生个体行为异化、舆情泛滥诱发群体倾向异化、话语冲击造成社会规范异化。最后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角出发提出应构建意识形态立体防护网络、搭建完备的意识形态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挑战,进而优化互联网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联结机理 驱动路径 风险应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知相对论——通向强人工智能之路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玉鑑 《电子与信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8-427,共20页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有超越人类之势,以致很多人认为奇点就要来临,强人工智能即将实现。这是一种对强人工智能的误解,因为强人工智能的核心并不在于其功能是否强大,而在于它是否具有意识。该文首先解释了强人工智能的内涵,讨论了与之相关的意识问题;然后,阐述了旨在揭开意识奥秘的认知相对论思想,包括:世界的相对性原理和符号的相对性原理,以及世界、语言和心灵的关系。接着,提出了另一条新原理,即意识的等效原理,用以说明意识从物质产生所需要的物理条件,解决主观体验或现象意识的困难问题,推导意识能力受限于感觉能力且以感觉容量为上界的认知基本定理,并分析意识在哪里和自我是什么的可能性。最后,在认知相对论的框架下,给出了研究意识问题的新纲领和实现机器意识的新思路,并展望了强人工智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意识 机器意识 认知相对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刑法“主体性”否定:缘起、解构、反思——以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为基础 被引量:2
8
作者 甄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2-252,共11页
人工智能是否能与人类一样具有刑法“主体性”地位无法在刑法理论内部找到答案,而需要以相关的认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根据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理论,人工智能在神经层级、心理层级的低阶认知层面,仅是对人类认知的... 人工智能是否能与人类一样具有刑法“主体性”地位无法在刑法理论内部找到答案,而需要以相关的认知科学为基础,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根据认知科学的五个层级理论,人工智能在神经层级、心理层级的低阶认知层面,仅是对人类认知的简单模拟;在作为高阶认知与低阶认知中间环节的语言层级认知层面,人工智能的人工语言与人类自然语言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在思维层级、文化层级的高阶认知层面,当前的人工智能并没有显现出其具有思维或产生文化的能力。结合塞尔“中文房间模型”研判,人工智能并不具备刑法意义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在辨认能力方面,人工智能传感器对客观世界的识别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认知进行形式模拟,但其并不能将识别到的信息与自身“行为”结合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该“行为”的社会意义;在控制能力方面,人工智能所展示出的“控制能力”实质上是一种执行算法的能力,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类控制,而非人工智能的“自我控制”。因此,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并不具有刑法“主体性”,进而承担刑事责任,当前的刑法理论也不必对所谓的“强人工智能”过度反应。将“类人”的人工智能提升到人类同等高度,有损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将“删除数据、修改程序、永久销毁”等与刑罚异质的要素纳入刑法会让其有适用于人类的危险。故在当下及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智能对刑法理论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导致传统社会风险加剧,刑法理论的应对模式仍应当在现有刑法理论体系内,结合风险刑法理论将其作为“犯罪对象”和“犯罪工具”对待。当人工智能作为犯罪对象时,其是以财物、作品等形式存在,在司法认定过程中要注意界分人工智能本身与人工智能的载体;当其作为犯罪工具时,会导致犯罪后果扩大,查证难度增大等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认知层级 强人工智能 中文房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人工智能的技术飞跃与应用伦理前瞻 被引量:122
9
作者 翟振明 彭晓芸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7期22-33,共12页
人工智能话题,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最近重新引起热议。基于"神经网络"构架的软件在机器学习能力方面的进展,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不少人焦虑乃至恐惧。这是因为,"学习"能力原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机器难以胜... 人工智能话题,在经历多年沉寂之后,最近重新引起热议。基于"神经网络"构架的软件在机器学习能力方面的进展,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不少人焦虑乃至恐惧。这是因为,"学习"能力原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机器难以胜任。如今突破了这条界线,机器与人之间的界限似乎就被抹掉了。关于人工智能的忧虑中,最为值得关切的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伦理及其价值植入的技术限度。实际上,人工智能的技术飞跃或者所谓"智能大爆发"带来的应用伦理问题,并不是新问题,而是一系列老问题的叠加。它会挑战我们过往的既有经验,却不是颠覆性的"消灭"。无论人工智能如何模仿人脑的"神经网络",表现如何像人,只要人类心智现象的最终解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关于人工智能是否逼近人类智能的设问就缺少必要的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量子力学 物理主义 伦理困境 价值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时代的刑事责任与刑罚理论 被引量:43
10
作者 卢勤忠 何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6-124,191,共10页
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承受刑罚的基础,与自然人、单位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对其直接适用以自然人和单位为中心构建的刑法理论。强人工智能时代应采取新型社会责任论,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是其对人类社会造... 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承受刑罚的基础,与自然人、单位存在较大差异,不能对其直接适用以自然人和单位为中心构建的刑法理论。强人工智能时代应采取新型社会责任论,强人工智能机器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是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威胁。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应通过删除数据、修改程序和永久销毁等契合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特征的刑罚处罚方式来实现刑罚报应和预防的双重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时代 智能机器人 刑事责任 刑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热潮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32
11
作者 黄欣荣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42,共9页
新一代人工智能当前正热火朝天、红得发紫。火热的背后既有技术发展的必然,又有海量资金的推动,更有人们对脑力劳动解放的热切期盼,当然还更有媒体的跟风炒作。在人工智能火热现象的背后,哲学工作者应该从哲学的眼光冷静地看待这场热潮... 新一代人工智能当前正热火朝天、红得发紫。火热的背后既有技术发展的必然,又有海量资金的推动,更有人们对脑力劳动解放的热切期盼,当然还更有媒体的跟风炒作。在人工智能火热现象的背后,哲学工作者应该从哲学的眼光冷静地看待这场热潮,既要顺应潮流,迎接新信息革命的到来,又要科学、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不要盲目跟风起哄。人工智能既不像乐观主义者说的那样可爱,也不像悲观主义者说的那么可怕。人工智能既不是神话,也不是笑话,而是需要我们说真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 智慧能力 人机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现实:比人工智能更深层次的纠结 被引量:23
12
作者 徐英瑾 《学术前沿》 CSSCI 2016年第24期8-26,共19页
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虽都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但二者在哲学内涵方面的差异却不容忽视。若仿照人工智能论题的三分法,虚拟现实的工作目标可以被分为"强虚拟现实论题""弱虚拟现实论题"和"更弱人工智能论题&qu... 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虽都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但二者在哲学内涵方面的差异却不容忽视。若仿照人工智能论题的三分法,虚拟现实的工作目标可以被分为"强虚拟现实论题""弱虚拟现实论题"和"更弱人工智能论题"。通过对"更弱论题""弱论题"与"强论题"中的任何两个从属论题的比较,我们发现,在任何一个对子中,虚拟现实都会比人工智能遭遇到更多的技术乃至概念层面上的麻烦问题。同时,虚拟现实在技术伦理方面所遭遇的挑战也要比人工智能所面临的同类困难更为棘手。因此,对于目前虚拟现实技术的种种炒作,我们应持更为冷静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强人工智能论题 强虚拟现实论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中的封闭性和强封闭性——现有成果的能力边界、应用条件和伦理风险 被引量:27
13
作者 陈小平 《智能系统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针对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两种代表性途径——暴力法和训练法,以及它们结合的一种典型方式,给出了规范化描述,AI研究中的知识被重新定义为从模型到现实场景的完闭降射,进而提出人工智能的封闭性准则和强封闭性准则。封闭性准则刻画了暴力... 针对现有人工智能技术的两种代表性途径——暴力法和训练法,以及它们结合的一种典型方式,给出了规范化描述,AI研究中的知识被重新定义为从模型到现实场景的完闭降射,进而提出人工智能的封闭性准则和强封闭性准则。封闭性准则刻画了暴力法和训练法在理论上的能力边界;强封闭性准则刻画了暴力法和训练法在工程中的应用条件。两项准则还为开放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概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封闭性 强封闭性 知识 降射 决策论规划 推理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语信息处理方法及原理 被引量:2
14
作者 邹晓辉 邹顺鹏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5年第11期69-76,102,共9页
旨在阐述双语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原理。该方法的特征在于人机双方都可按各自的特点来彼此协作或响应,具体含三个基本步骤:首先,从汉英翻译的困难发现问题;接着从跨学科、跨领域和跨行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最后,从人机分工与合作的角度解决问... 旨在阐述双语信息处理方法及其原理。该方法的特征在于人机双方都可按各自的特点来彼此协作或响应,具体含三个基本步骤:首先,从汉英翻译的困难发现问题;接着从跨学科、跨领域和跨行业的角度分析问题;最后,从人机分工与合作的角度解决问题。其结果是,不仅发现了大、小字符串并行的双重形式化进路,而且还发现并验证了广义双语信息处理方法的优点及其所遵循的科学原理。其意义在于:既可从理论上开阔思路,又可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例如可兼容形式信息论的收敛性或封闭性与语义信息论的发散性或开放性;再如可采用算术和语文这样的广义双语信息处理方法驾驭强、弱两派的人工智能观点。不仅可很好地解释信息术语的约束条件,而且还可较为满意地规范不同的信息观和人工智能观的应用约束情景即兼顾人际、人机、机际、机人一系列双语应用的实际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双语 形式信息论语义信息论 信息处理 强人工智能 弱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机器发现系统是对强纲领的经验拒斥吗?——评析围绕计算机模拟科学发现所引发的争论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小红 《哲学分析》 2010年第4期132-145,共14页
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的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的批评之一,但它的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的社会学主... 计算论者以人工智能系统模拟科学发现作为反对强纲领的经验实例,引起了一场围绕科学发现是否完全由社会因素因果决定的激烈争论。这场争论是众多对SSK的批评之一,但它的发生视角不同以往,它关注科学发现这个主题。争论中出现的社会学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和心智主义的科学发现观分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内部社会情境和外部社会情境区分开来。AI系统的重新发现证明了区分两种社会因素而不是模糊两种社会情境的合理性,示例了哲学史上某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的一些结果以及社会学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现 强纲领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词语对齐规范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红梅 刘群 +3 位作者 张瑞强 吕雅娟 隅田英一郎 吴翠玲 《中文信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5-87,共23页
该文介绍了一个新的汉英词语对齐规范。该规范以现有的LDC汉英词语对齐规范为基础,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扩展,特别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齐标注方法——将词语对齐区分为真对齐和伪对齐,真对齐又分为强对齐和弱对齐。这种细化的标注方... 该文介绍了一个新的汉英词语对齐规范。该规范以现有的LDC汉英词语对齐规范为基础,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进和扩展,特别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对齐标注方法——将词语对齐区分为真对齐和伪对齐,真对齐又分为强对齐和弱对齐。这种细化的标注方法能够更好地刻画词语对齐的特点。该规范已经实际应用于大规模的人工词语对齐标注中。我们对对齐标注的一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该规范的指导下,标注者内部和标注者间的对齐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一致性,两组强、弱、伪三种对齐的Kappa值分别为0.99、0.98、0.93和0.96、0.83、0.68。最后,一个简单的实验初步证实了该规范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翻译 汉英词语对齐规范 手工词语对齐 真对齐 伪对齐 强对齐 弱对齐 对齐和标注一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学习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7
作者 朱应钊 李嫚 《电信科学》 2021年第1期22-31,共10页
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严重受限于小样本数据集,容易发生过拟合,无法实现类似于人类强泛化性的学习能力。元学习为此应运而生,以累积经验的方式形成“价值观”,基于本身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对模型进行调整或优化,让智能体在实际环境中能... 深度学习和强化学习严重受限于小样本数据集,容易发生过拟合,无法实现类似于人类强泛化性的学习能力。元学习为此应运而生,以累积经验的方式形成“价值观”,基于本身的认知和价值判断能力对模型进行调整或优化,让智能体在实际环境中能快速学会各项复杂新任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首先概述了元学习的基本原理,然后根据其所采用的不同元知识形式,深入分析各类方法的研究现状,再探讨了元学习在少镜头学习、机器人学习和无监督学习等领域上的应用潜能,最后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样本数据集 强泛化性 元学习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及其法律治理 被引量:10
18
作者 张新平 章峥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1-171,共11页
伴随近年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迅疾应用扩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及其法律治理问题已成为理论和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强人工智能机器人认知领域的符号主义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弊病,应对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本质进行... 伴随近年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迅疾应用扩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及其法律治理问题已成为理论和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强人工智能机器人认知领域的符号主义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弊病,应对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建构结构-行为主义理论。强人工智能机器人之类人意识、行为能力、权利能力、义务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存在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法律治理应基于结构-行为主义理论,进行“载体-数据-算法”的三分之治,对其物质载体的治理应从“事前-事后”两个维度展开;对其数据的治理应遵循谦抑性原则;对其算法的治理则应从事前审核备案机制和事后司法审查程序两个层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机器人 主体地位 法律治理 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人工智能作为特殊物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程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3-122,共10页
阐释了强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规制,认为强人工智能是特殊物,即使被拟制为法律主体,也是在特殊物基础上的拟制,必须从强人工智能作为法律上的特殊物出发进行研讨。一方面,强人工智能的智能不同于人的智能,不具备理解人类道德、法律... 阐释了强人工智能相关问题的讨论和规制,认为强人工智能是特殊物,即使被拟制为法律主体,也是在特殊物基础上的拟制,必须从强人工智能作为法律上的特殊物出发进行研讨。一方面,强人工智能的智能不同于人的智能,不具备理解人类道德、法律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是强人工智能获得法律上特殊物,而不是主体的依据;此外,人工智能的强弱之分是从主体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的。提出在强人工智能控制角度的基础上,对强人工智能的特殊地位,应考虑开发者、生产者、运营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各主体对强人工智能的控制力程度,并且对强人工智能的义务和责任分配,也应按照控制力大小确定,以确保由法律规定强人工智能的控制者范围,避免无人控制的强人工智能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人工智能 法律上的物 法律主体 智能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