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举,非恶制也”:科举停废120年的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海峰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8,87,共9页
科举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对人类文明进程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创立科举制的国家,中国在科举制废止120年之后,有必要继续为科举正名,改变科举是“恶制”的看法。自从清末改革科举,尤其是1905年废科举以来,科举制长期被人们误解... 科举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对人类文明进程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作为创立科举制的国家,中国在科举制废止120年之后,有必要继续为科举正名,改变科举是“恶制”的看法。自从清末改革科举,尤其是1905年废科举以来,科举制长期被人们误解,但也有不少著名人物客观地肯定科举制的长处。科举制在清末被时代否定,并不意味着应该永远被否定。过去人们对科举抱有太多的误会和偏见,现在需要澄清笼罩在科举上面的迷雾,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中国人不应该再继续将科举制妖魔化,现在是到修改中学教科书对科举制负面评价的时候了。科举利弊并存,但并非“恶制”,而是在中国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人才选拔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停废 科举平反 考试制度 公平取士 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考试为专题 以学术为乐业——专访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刘海峰
2
作者 赵凯 刘海峰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共18页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 为推动科举研究走向理论化与系统化,使各学科原本分散的独立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为现实考试改革提供历史镜鉴,刘海峰教授创立科举学,提出了“为科举平反”“理性评价科举”等主张,使科举学逐渐从“险学”成为“显学”。高考研究是刘海峰教授科举研究的自然延伸,作为高考改革稳健派的代表性学者,他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着眼从全局分析高考改革面临的问题,强调应在坚持统一高考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相关研究成果为高考改革的实践提供了学理支撑和政策咨询。刘海峰教授以学术为乐业,善于融汇古今,在跨学科视野下,他的学术贡献包括科举学、高考改革、教育史、高等教育研究等方面,产出了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面向未来,他寄语教育学后辈学人要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善于从优秀成果中汲取经验,在不懈努力中追求新知、争取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学 高考研究 教育史 高等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科举经济、“考市”到高考经济
3
作者 刘海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共8页
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和花费。明清闱场供给体系体现了科举制度设计的精细与严密,科举考官尤其是乡试主考官的供给十分丰盛。士子应举花费不菲,但无论家庭贫富与否,多数士子还是希望能够应举。赴考经费是举子花费的大... 科举经济是指因科举考试而产生的经济活动和花费。明清闱场供给体系体现了科举制度设计的精细与严密,科举考官尤其是乡试主考官的供给十分丰盛。士子应举花费不菲,但无论家庭贫富与否,多数士子还是希望能够应举。赴考经费是举子花费的大项,公车送考和各种助考组织或基金的运作体现了科举制度下官民协作的独特机制。科举时代每逢科举考试前后都会形成一种特别的科举集市——“考市”,这是一种专门服务科举考生而形成的市场,周期性的考市使京城和省会、州县经济得到了周期性的繁荣。废科举后考市也随之衰废,但只要存在大规模考试,就会出现不同形式的考市。当今社会考试经济依然兴旺发达,一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教育及考试的重视;另一方面,它的过度膨胀和异化也值得警惕。高考经济利弊并存,要在适当满足社会合理需求的同时,不忘教育育人为本的初心,使高考回归其作为选拔人才活动的本质,而非制造商业狂欢的契机。从科举经济、“考市”到高考经济都是考试社会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对此应当理性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经济 闱场供给 公车送考 考市 高考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举制的普适理念、历史功用与现实观照
4
作者 刘希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7,共8页
科举制的基本理念为选举贤能、考试甄别、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具有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性价值。放眼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国科举制不仅为古代日本、朝鲜、越南所移植与效仿,而且为欧美近代文官制度所借鉴,故可谓中国古代一项具有世界性... 科举制的基本理念为选举贤能、考试甄别、公平竞争、择优录取,具有适用于古今中外的普遍性价值。放眼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中国科举制不仅为古代日本、朝鲜、越南所移植与效仿,而且为欧美近代文官制度所借鉴,故可谓中国古代一项具有世界性贡献的制度发明。科举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既深且巨,具有重大的政治、文化及教育功用,尤其是在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末废止科举制的直接动因在于发展新式教育,但从根本上说科举制是“废于时而非废于制”。与科举考试类似,当今公务员招考、高考及硕士招考等同为大规模考试,可以从科举制中汲取有益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察举制 科举制 普适理念 历史功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科举制度与启文写作
5
作者 马自力 刘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6,共8页
北宋科举制度之下的启文写作是士人重视的礼节习尚。登科及第的举子常作谢启奉送考官与执政名公,复启为接受者对投启者的回复,皆以恭贺为本。北宋举业启文的本质是士人获取社会资本的工具:呈递考官的启文为士人获取了仕途最初的社会资本... 北宋科举制度之下的启文写作是士人重视的礼节习尚。登科及第的举子常作谢启奉送考官与执政名公,复启为接受者对投启者的回复,皆以恭贺为本。北宋举业启文的本质是士人获取社会资本的工具:呈递考官的启文为士人获取了仕途最初的社会资本,而奉送先达名公则扩大了社会资本的范围,复启亦为写作者建立新交际圈层提供了可能。举业启文拥有统一的文本样态,而选贤纳士、仕进心迹、崇奖乐进分别为破题、自叙、颂德的主要内容。制度的变革催动启文进行文本内部的更新,主题之变与语辞生新正是科举制度引发举业启文新变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启文 科举制度 创作风尚 文体风貌 文体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所业于朝:宋代进卷的源流与传播
6
作者 张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1,共9页
从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宋代进卷应当渊源自唐代科举考前所纳“公卷”,而非私下呈递的行卷,宋人一般将这种进卷行为称为“进所业”。在宋代科举兴盛的背景下,进卷被应用于制科、馆职、学官试、词科试中,成为宋代官员选任的重要环节。宋... 从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宋代进卷应当渊源自唐代科举考前所纳“公卷”,而非私下呈递的行卷,宋人一般将这种进卷行为称为“进所业”。在宋代科举兴盛的背景下,进卷被应用于制科、馆职、学官试、词科试中,成为宋代官员选任的重要环节。宋代进卷承袭唐代公卷的著述性质,秉持以臣事君的写作姿态,往往以系列策论文的形式呈现,意在自陈政见。宋代进卷在以专集文本形态流传的同时,还会被拆解收录入文章选本,从现存文章选本中可复原出零散的篇章。同时,文章选本的单篇采择消解了进卷文章的原始写作语境,对技术性写作经验的强调掩盖了进卷文本背后隐藏的微言大义。宋代进卷产生、演变与流传的全过程,反映出科举制度对士大夫写作的引导和规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所业 进卷 公卷 宋代科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想与现实之间:苏轼、苏辙制举科目解疑
7
作者 陈安迪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6-181,207,208,共8页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 苏轼与苏辙在嘉祐六年制科登第,但他们所应的科目到底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抑或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历来未有定论。宋代官修史书记录他们所应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二苏自述也称所应为直言之科,然而,欧阳修《举苏轼应制科状》以及王安石与沈遘所拟的二苏授官制却称他们所应的是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通过考析宋代制举制度、渊源及习称,大抵可以推知二苏所应为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二苏自述所应为直言之科,并非特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而是代指制举本身。他们所坚持的用语习惯,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对制举核心价值的认知,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们在制举上所寄寓的政治理想与实际的制举现实间的某种冲突与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苏辙 制举科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举的双重角色:制度支柱与文化主脉
8
作者 蔡正道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35,共8页
科举在中国实施了1300年,对唐宋以后的中国具有深远且全方位的影响,可以说,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曾承担着制度支柱与文化主脉的双重角色。作为制度支柱,科举藉由持续再生产文官的功能,构建起稳固的官僚政治与君臣共治的政治架构,并为其他制... 科举在中国实施了1300年,对唐宋以后的中国具有深远且全方位的影响,可以说,科举在中国历史上曾承担着制度支柱与文化主脉的双重角色。作为制度支柱,科举藉由持续再生产文官的功能,构建起稳固的官僚政治与君臣共治的政治架构,并为其他制度提供了坚实支撑。这种制度承载力既源于其对公正原则的坚守与无可替代的取士职能,又暗合中华民族对于一统价值的内在追求。作为文化主脉,科举的考试内容从诗赋到经义的转变,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最终促成了理学主流地位的形成。随着明代功名体系的完善,地方士绅以理学为指导开展宗族建设与民间讲学,使文化深植乡土的同时,也为广袤疆域凝聚起共同的华夏文化认同。这两个维度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既彰显了中国传统的中庸智慧,亦揭示了科举绵延千年的深层逻辑。因此,对科举客观且深刻的评价,不仅有助于今人对自身传统的清醒认识,更于树立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 传统中国 制度支柱 文化主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科举教科书:《钦定四书文》的编选与文风宗尚
9
作者 宋豪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 乾隆元年,方苞奉敕编选《钦定四书文》,这是清代一部官修的科举教科书。乾隆下旨编选此书有着以儒家正统思想管束士子、涵养国家“气运”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长治久安的根本目的以及作为考官阅卷衡文、应试士子写作八股文具体而明确的范本和颁行该书作为“举业指南”的实用目的。方苞将明代时文划分为四个时期,概括各期特点,并指出自己的选文原则。他认为好的时文需要具备“发明义理,清真古雅,言必有物”三个要素,为士人提供了“制科之标准”。“清真古雅”契合清廷所倡导的“清真雅正”的文风宗尚。《钦定四书文》的颁行促进了清初时文的兴盛和文风宗尚的取向,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就清代科举实情而论,该书的颁行虽并未切实起到振起士风、引领文风的理想效果,然仍不失为对有清一代科举产生极大影响的教科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钦定四书文》 科举教科书 “清真雅正” 文风宗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10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51-156,共6页
关键词 国际政治关系 政治人物 公正 外交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课艺:联结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历史文献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 在上千年的中国书院史上,多数书院都重视以考促学。从流传形态来看,清代书院课艺主要分为课艺原件、编入别集中的课艺和以书院名义选编的课艺总集三大类别;就主课艺内容而言,清代书院课艺大体包括制艺试帖、经史词章、时务西学等门类。书院课艺数量与书院数量、考课次数、书院额数和刊刻频率直接相关。尽管历史上汗牛充栋的书院课艺多已散佚,但其现存数量依旧十分巨大,无法准确估算。清代书院课艺具有一定的经学、文学、史学、书院学和科举学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有用元素,可以从书院考课内容与科举考试内容、考课衡文标准与科举衡文标准、书院育人目标与科举取士目标、科举人物的思想观念与关系网络、书院生徒平时成绩与科考录取率等方面,考察书院学与科举学的共生和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课艺 书院学 科举学 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用排偶”与明清制义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维昭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7,共9页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 “制义”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经义文体的正式名称,“八股文”则是对经义文体的俗称。明代官方正式文件从不称其科举文体为“八股文”,明代的经义文集一般不以“八股文”为书名,“八股文”一词不能准确、全面揭示明清经义文的文体性质和特点。《明史·选举志》指出“体用排偶”是明代制义主体部分的文体形态特点。“排偶”包括排比和骈偶,骈偶类包括两扇、四段、六股、八股、十股、十二股、十六股等。在排比类中存在着一种股数为奇数的排比形态,如三股文、五股文、七股文、九股文,可统称为“奇股文”。奇股文的存在应引起我们重视,明清制义文体的本质与特点需要重新认识。决定明、清制义“排偶”部分文体形态的,是题目的句型结构特点和语义结构特点。当然,作者的修辞理念和兴趣也对其“排偶”设置产生影响。明代成化之后,八股形态在“排偶”诸形态中占据主流地位,这既与它契合传统文章学理念有关,也与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进程是相呼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 排偶 排比 奇股文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存废之争及其启示
13
作者 赵俊芳 李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存废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持否定观点者质疑SAT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认为标准化考试成绩和考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等;持肯定观点者认为,SAT成绩是美国绝大部分高校开展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回顾美国SAT存废之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这一论争的深层原因,为我国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考试 SAT 存废之争 高考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and Keywords of Major Articles
14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8-183,共6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梳理与展望
15
作者 王冬冬 吕一昂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 武举发源于中国,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华文明产物。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武举研究百年学术史进行梳理和分析。结果认为,百年中国武举研究经历了再启重构、迟滞迁转、承起跚行、兴盛合回四个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研究力量群体薄弱,后继支持不力;研究方法简单移植,史料考证不实;研究视域聚焦国内,国际眼光不足;研究成果脱离时代,应用价值不大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在群体上需涵养队伍,潜心治学;在方法上需考辨史料,学科融合;在视域上需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在成果上,需经世致用,服务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中国武举 科举制度 百年学术史 文献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御选唐宋诗醇》与清代的杜诗接受 被引量:1
16
作者 孟国栋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149,共9页
《御选唐宋诗醇》体现出强烈的“崇杜”倾向,杜诗不仅入选数量为六家之最,更是成为衡量其他五家诗歌的标准。究其原因,固然与杜诗的崇高地位有关,也是此书深受乾隆以“忠孝”论诗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诗醇》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乾隆二... 《御选唐宋诗醇》体现出强烈的“崇杜”倾向,杜诗不仅入选数量为六家之最,更是成为衡量其他五家诗歌的标准。究其原因,固然与杜诗的崇高地位有关,也是此书深受乾隆以“忠孝”论诗观念的影响所致。随着《诗醇》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科举考试重新加入试律诗以后,它几乎成为各种考试场合的“考试大纲”,杜诗亦因之出现了社会性的接受趋势。主要表现为:一、乡试诗题得句出自杜诗者高居历科之最。二、《诗醇》成为上至翰林院、下至府州县学的必备书目。士子们在考场上和日常备考过程中都在不停地模拟、敷演杜诗,使得清代中后期的杜诗接受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御选唐宋诗醇》 杜诗 科举 试律诗 接受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献赋纪事的书写模式与后世拟效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1,共13页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 与受诏被动作赋不同,献赋是赋家主动向君主投献赋作。献赋纪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赋家作赋、进呈赋作、帝王读赋、赋家为郎。其中赋家主动进献是核心,而帝王反馈则是此类纪事着重介绍的内容。汉代献赋故事广泛流布,引起历代文士、帝王仪式化的行为模拟以及史家模式化的历史表述。除复现献赋活动外,唐代诗人通过自比相如、扬雄献赋,为参加科举考试赋予自荐于天子的能动意味。而一旦科举失利,“献赋不售”又成为常见的诗歌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纪事 献赋 司马相如 扬雄 枚皋 科举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明清科举后场的“拟古”文
18
作者 王涵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4,共10页
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 明代科举试图培养士子经世致用精神,故在首场八股之后,试以制、诰、诏、表、启等公务文体。后场“拟古”命题一般出自史传,要求士子带入古人语气作文。应举者不仅须揣摩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掌握先秦古文的博大典赡,学习六朝骈体的富艳精工,具备拟作各类公务文字的能力。“拟古”以虚构形式,将史传的依据材料进行了还原,是对史传的逆向性解读,故颇受士子喜爱。明末清初时代风云变幻,“拟古”又被赋予了浓厚的时政干预功能和科举改良的进步意义。清代科场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后场“拟古”已难以作为人才选拔标准。乾隆时期以试律取代实用性文体,促使“拟古”淡出了主流文章写作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后场 “拟古” 经世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士”身份与正声“律曲”——元代“以曲取士”争论再认识
19
作者 张婷婷 温家天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3,共9页
元代是否存在“以曲取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仍有可诠释的空间。文章试从“戊戌选试”““曲”“词”称谓”和“以儒任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以曲取“士”是为了确定儒人的户籍身份,并非科举意义上的步入“仕途”。在元代以“律... 元代是否存在“以曲取士”,学界至今尚无定论,但仍有可诠释的空间。文章试从“戊戌选试”““曲”“词”称谓”和“以儒任吏”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提出以曲取“士”是为了确定儒人的户籍身份,并非科举意义上的步入“仕途”。在元代以“律赋”为重的风气下,遵守格律的文人“曲”被认为是与词一体的“乐府”,以词赋取士,即包括以“律曲”取士。“以曲取士”概念的再界定,或许可以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科举 元曲 词赋 以儒任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举制度的公平追求及其对自身的戕害 被引量:16
20
作者 徐梓 王炳照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9,共7页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 科举制度一直以追求公平为重要目标。从唐朝的“兼采时望”到宋朝严格的“糊名考校”,从科目众多、标准迥异到只有一个统一尺度的进士科,从内容宽泛的诗赋之文到内容相对固定的经义之文;经义之文的内容,由百家学说到仅用朱子学说,经义之文的形式,由形式灵活的散文到结构固定的八股文。科举制度追求公平的努力,使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保证了整个考试过程中的程序公平。但正因为太执著于公平,科举制度淡忘了选拔行政官员的终极目的,迷失了自己的使命,造成了对自身的戕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制度 考试 公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