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对尾闾改道事件的沉积响应——以1855、1976、1996年三期改道为例
1
作者 孔淼淼 刘夙睿 +6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胡利民 闫天浩 任晰熙 刘彦昊 吴晓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22根沉积物柱状样的测年数据与粒度资料,结合尾闾改道信息,重点探讨了1855、1976和1996年3期黄河尾闾改道事件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机制,对比揭示了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对同一改道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响应。研究表明,1855年黄河北上重新注入渤海引起黄河水下三角洲物源的快速变化,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均表现出沉积物粒度细化,砂含量降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由双峰转为单峰为主的特征。1976年黄河由刁口流路改道至清水沟流路,废弃刁口三角洲叶瓣粒度明显粗化,砂含量增加,沉积速率降低,海源有机质对该区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增加;莱州湾区域和现行河口区域由于黄河细粒泥沙的直接供给,粒度细化,砂含量减少,沉积速率增加。1996年至今黄河行水清8汊流路,刁口区域持续缺少沉积物供应,粒度继续呈现粗化趋势;莱州湾区域主要物源转为沿岸再悬浮物质,粒度粗化;现行河口区域水下三角洲受黄河泥沙直接供给,但由于输运过程中的动力分选及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浅水区及其东北部深水区呈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改道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演化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汞(Hg)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车新颖 刘明 +3 位作者 王飞宇 陈竟博 孙学诗 范德江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06-2815,共10页
基于对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汞(Hg)含量的分析,以期了解黄河水下三角洲Hg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的Hg含量介于15.09~53.11μg/kg,平均含量为36.32μg/kg,相较于其他国内外海域较低.沉... 基于对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汞(Hg)含量的分析,以期了解黄河水下三角洲Hg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水下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的Hg含量介于15.09~53.11μg/kg,平均含量为36.32μg/kg,相较于其他国内外海域较低.沉积物中Hg含量由岸向海呈现“低-高-低-高”的间隔分布,切变锋位置和外海细颗粒沉积区Hg含量出现峰值,南部靠近莱州湾区域沉积物中Hg含量也较高.Hg以自然来源为主,同时受人类活动排放的影响.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中Hg的分布有显著的控制作用,Hg倾向于在细颗粒沉积物中富集,河口的“过滤器”效应尤其是切变锋的作用显著影响了Hg的空间分布和向远海的迁移.沉积物中Hg的分布还与有机碳、碳酸盐矿物和铁锰氧化物等其在沉积物中的赋存载体有关,一方面,这些赋存载体直接与Hg结合影响其在沉积物中的分布,另一方面这些赋存载体还会影响沉积物的性质进而间接影响Hg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的影响
3
作者 乔鹏华 邢飞 +6 位作者 刘晓磊 胡春也 陈少鑫 张凡 杨海飞 汪亚平 冯志轩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1,共14页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 水下三角洲是重要的海岸地貌单元,寒潮大风事件是影响其稳定性的主要动力过程之一。为探究寒潮大风对水下三角洲水动力与悬沙输运过程的影响,于2021年12月在南黄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近岸浅水区(约9 m)和离岸海底平台深水区(约19 m)开展现场观测。以寒潮前、中、后3个全潮周期为典型时段开展对比研究,计算底部切应力,分析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效应,探讨其对悬沙输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寒潮前的流速剪切和悬沙浓度引起的层化导致高悬沙被限制在水体中下层,表层悬沙浓度低;寒潮后的水体层化弱于寒潮前,表明寒潮大风的影响可以持续数天。与寒潮前和寒潮后相比,寒潮中两个站位水体垂向混合充分,悬沙浓度和输运率显著升高,近岸站位的瞬时输运率显著增大,尤其在近岸浅水区域更为显著,其沿岸输运率可达6.88 kg/(m·s^(-1)),分别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2.27倍;离岸输运率达7.84 kg/(m·s^(-1)),是寒潮前和寒潮后的2.49和4.51倍。寒潮大风也显著改变了沉积物输运的主控因素和净输运率方向,表现在寒潮前以受潮流控制的南向输运为主,寒潮中则转变为波浪主控的向岸或向海输运。本研究量化了一次完整的寒潮大风对废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水动力和沉积物输运的作用,为研究冬季风暴对海岸地区的影响提供了第一手观测资料和直接的观测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大风 水体层化 悬沙浓度 沉积物输运 废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黄河三角洲水下岸坡与平台的地层结构及其对侵蚀退化过程的启示
4
作者 林冰盈 刘世昊 +3 位作者 冯威 张卓越 安世康 汪亚平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9-584,共16页
自1855年黄河改道汇入渤海以来,位于南黄海西岸的废黄河三角洲经历了严重的侵蚀退化。尽管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整体沉积模式和侵蚀过程已获详细研究,但从沉积产物角度,地层结构及其对侵蚀退化响应的认识仍较缺乏,对主要地貌单元(如水下岸... 自1855年黄河改道汇入渤海以来,位于南黄海西岸的废黄河三角洲经历了严重的侵蚀退化。尽管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整体沉积模式和侵蚀过程已获详细研究,但从沉积产物角度,地层结构及其对侵蚀退化响应的认识仍较缺乏,对主要地貌单元(如水下岸坡和平台)各自退化过程的认识仍需深化。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CHIRP)及重力柱样,结合前人历史水深和表层沉积物粒度数据开展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水下岸坡与平台区域可划分3个地震单元,其海底呈3种侵蚀地貌特征,即侵蚀陡坡、冲刷槽和削截面。自1947年起,废黄河水下三角洲5和10 m等深线持续向陆地推进,在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下冲刷为陡坡。护岸工程虽然保护了海岸,但使堤前水深加大,进一步加剧了堤前冲刷发育侵蚀陡坡的趋势。被侵蚀沉积物随沿岸流向南输运,是该区域呈现北粗南细的表层粒度分布格局的主要原因。在-16~-20 m处,三角洲退化过程形成了长达54.5 km的削截面,削顶了下伏地层,使此处成为水下平台。推测涨落潮流侵蚀沉积物并向海搬运,是塑造该区域此地貌的重要因素。上述护岸工程与水动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废黄河三角洲水下岸坡与平台的侵蚀地貌分布格局,根据其空间分布情况及对应的控制因素,可将区域划分为Ⅰ~Ⅲ区:Ⅰ区受海堤护岸工程影响显著,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坡积体(U3单元)被蚀退为近岸陡坎;Ⅱ区海底多为削截面,且近40年来下蚀作用增强;Ⅲ区潮流动力强劲,东侧的U3单元几乎侵蚀殆尽。研究深化了对废黄河三角洲近岸及平台侵蚀退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的认识,也可为三角洲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 水下三角洲 南黄海 侵蚀退化 浅地层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耗损能量的黄河口海底粉土液化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陈开南 宋玉鹏 +4 位作者 宋丙辉 董立峰 杜星 周其坤 亓玉鹏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影响海底粉土液化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均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损耗能量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黏粒含量增加,土样的液化耗损能量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黏粒含量临界点处于15%~20%区间内,曾经液化过的粉土黏粒含量临界点小于未液化粉土,且曾经液化过的粉土的液化耗损能量变化受黏粒含量变化影响更大;液化耗损能量随有效围压升高而增加,未液化粉土在30 kPa围压下耗损能量是20 kPa的2倍,40 kPa时为30 kPa的3倍,曾经液化过的粉土耗损能量比未液化粉土更高,并且在较低的有效围压下,这种效果更为显著。而循环应力比对于液化耗损能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曾经液化过的粉土再次液化所需临界循环应力比高于未液化粉土,约为未液化粉土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粉土液化 动三轴试验 耗损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废弃三角洲海底冲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刘勇 李广雪 +2 位作者 邓声贵 赵东波 温国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34,共8页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流路后 ,钓口流路三角洲叶瓣废弃 ,由于大量陆源沉积物供应的断绝 ,原来形成的快速堆积地形变得极不稳定 ,水下三角洲岸坡受到海洋动力快速冲蚀作用。根据长期水深资料的对比研究 ,波浪侵蚀使水下岸坡整体变缓以适应新的沉积动力环境 ,正逐渐形成新的冲淤平衡剖面。对整个研究区的水深资料进行叠加 ,总结其海底冲淤演变规律。采用 2 0 6 6 0、2 0 6 5 6、2 0 6 5 2和 2 0 6 4 8剖面上的散点 (整数水深点 )水深变化 ,结果表明废弃三角洲海底由浅水区向深水区冲淤组合呈带状分布 ,且越向深水区周期性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三角洲 海底冲淤规律 黄河 沉积动力环境 冲蚀作用 水深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共同作用下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地形演变预测模式 被引量:22
7
作者 虞志英 张国安 +2 位作者 金镠 包四林 樊社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83-590,共8页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 通过对废黄河河口水下三角洲海域水文、泥沙、沉积和地形的调查分析 ,对组成水下三角洲 - 1 0— -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5m以浅的近岸浅滩三个地貌单元的水动力特征以及在波流和潮流作用下底部泥沙冲刷率的横向分布进行计算分析 ,并建立了水下三角洲地形横向剖面地形的演变预测模式。结果表明 ,在三角洲不同地貌单元内 ,由于所处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底部泥沙特性 ,出现了不同的侵蚀状态 ,其中在 - 1 0—- 1 5m以深的平坦海床 ,除了 3m以上的大浪外 ,水动力作用以强劲的潮流冲刷为主 ,目前已接近冲刷相对平衡的状态 ;在 - 5— - 1 0m间的水下斜坡 ,受波浪和潮流的共同作用 ,冲刷强度大 ,地形剖面呈继续平行后退状态 ;- 5m以浅的近岸浅滩 ,潮流作用相对较弱 ,以波浪对滩面的刷低为主 ,水深线不断向岸方向移动、滩宽变窄 ;0m以上的潮间带滩地 ,则波浪和潮流作用均较弱 ,近岸高滩接近相对稳定状态 ,有利于海岸线的工程防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黄河河口 水下三角洲 地形 演变预测 波浪 潮流 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土体的风暴液化问题 被引量:17
8
作者 许国辉 孙永福 +4 位作者 于月倩 林霖 胡光海 赵庆鹏 郭秀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7-42,共6页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勘察揭示了海底浅表地层发生的各种灾害地质现象。以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观点,结合土体动力三轴试验、波浪水槽试验,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浅表地层土体的液化发生条件、形成模式、液化土体运动以及地层发生的重新层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黄河水下三角洲的灾害地质由于风暴浪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运动而形成,液化后土体运动形式与波浪运动一致,液化土体运动造成的土颗粒分异而使地层重新层化,并初步指出了风暴浪导致海底土体液化在地学、环境、工程等方面的研究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重新层化 风暴浪作用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液化海底的重新层化及其试验求证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欣 许国辉 +3 位作者 孙永福 胡光海 于月倩 林霖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9-40,共12页
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封闭的塌陷凹坑,塌陷凹坑内部地层具有扰动结构。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凹坑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获得扰动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容重、含水量、强度以及浅地层声学剖面特征。然后利用实验室波浪水槽试验,将黄河三角... 黄河水下三角洲存在封闭的塌陷凹坑,塌陷凹坑内部地层具有扰动结构。通过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凹坑扰动地层的工程地质调查,获得扰动地层沉积物的粒度、容重、含水量、强度以及浅地层声学剖面特征。然后利用实验室波浪水槽试验,将黄河三角洲粉质土作为底床,在粉质土液化运动情况下,形成了与黄河水下三角洲现场相似的工程地层结构,由此分析认为由于风暴期间强烈波浪作用导致海底粉质土液化并发生运动,在原地发生不同粒径沉积物分异而重新形成沉积地层。并进一步给出了波浪导致粉质土液化运动形成原地风暴沉积地层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沉积 液化 重新层化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潮作用下黄河水下三角洲斜坡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永福 董立峰 +1 位作者 蒲高军 宋玉鹏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6年第5期582-587,共6页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 斜坡失稳是河口海岸环境中典型的灾害地质现象之一,其对采油平台、海底管线和电缆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本文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埕岛油田典型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球物理探测和工程地质钻探获取了10m深度范围内海底土体的分层情况和各土层的物理力学特征,利用GEO-SLOPE/W软件对其水下斜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显示,极端海况下,水下斜坡表层土体存在产生滑移破坏的可能。另外,对该区海底斜坡失稳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其主要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埕岛油田 斜坡稳定性 波浪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洲趋势性演变的动力机制分析 被引量:34
11
作者 陈可锋 陆培东 +1 位作者 王艳红 喻国华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7-273,共7页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及其之间的沙洲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对这种趋势性演变机理及驱动力的认识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 南黄海辐射沙洲区水道及其之间的沙洲普遍存在逐渐向南偏移的趋势,对这种趋势性演变机理及驱动力的认识成为辐射沙洲区海岸开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恢复黄河北归以来苏北黄河三角洲海岸不同发育阶段的岸线位置和水下地形的基础之上,通过所建立的潮波数学模型,研究了在苏北黄河三角洲不同演变阶段南黄海潮波系统的特征及其变化。研究表明,随着岸线后退和水下三角洲的夷平,辐射沙洲地区潮差不断增大;水动力不断加强,而且加强的区域逐渐向南偏移,这种大范围区域性水动力主轴的向南偏移有可能是导致辐射沙洲整体南移的主导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洲 废黄河三角洲 岸线变迁 数值模拟 江苏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底质粒度特征及其输运趋势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嵘 张永战 +1 位作者 夏非 赵善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共8页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 为研究南黄海辐射沙脊群海域泥沙输运、地形变化和物质来源,探求黄河、长江迁移的南北界及其输运入海沉积物扩散和影响范围、沙脊群的演变趋势与潮滩的淤涨潜力,对辐射沙脊群海域获取的117个底质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和端元组分分析(EMMA),结果表明:研究区底质以粉砂质和砂质沉积为主,区域分异明显,北部的废黄河水下三角洲地区是主要的粉砂质分布区,辐射沙脊群北部以砂质粉砂、中部以粉砂质砂为主,沙脊以细砂质沉积为主,南部粉砂质含量增加。EMMA分析结果显示,黄河和长江泥沙对研究区底质分布影响突出;废黄河三角洲沉积物有向南和东北方向输运的趋势,长江三角洲沉积物向北输运显著,沙脊群中部的细砂质沉积物有向南一直输运到如东—吕四近岸的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调查结果比较,研究区泥质沉积减少,沉积物粗化明显,侵蚀调整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底质粒度 端元组分分析(EMMA) 物源 废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废弃河道演化过程及受控机制——以黄河刁口废弃河道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吴晓 范勇勇 +5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徐丛亮 张勇 刘京鹏 卢泰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29,共8页
废弃河道是河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记录蕴含了丰富的流域内构造活动、水文特征、海平面波动等环境变化的珍贵记录。然而相比内陆河废弃河道,三角洲废弃河道的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尚显不足。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切断了... 废弃河道是河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沉积记录蕴含了丰富的流域内构造活动、水文特征、海平面波动等环境变化的珍贵记录。然而相比内陆河废弃河道,三角洲废弃河道的演化过程及机制研究尚显不足。1976年黄河人工改道清水沟流路,切断了刁口流路的河流水沙供给,刁口流路逐渐废弃。通过1976—2016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黄河水下三角洲测深资料和刁口流路河道高程测量数据,探讨了黄河刁口流路废弃河道演化过程及其受控机制。结果表明,刁口流路废弃40年来,河口不断向岸蚀退,河道长度逐渐萎缩,但废弃河道沉积过程并未完全中止,刁口流路L7—L11河段每年约有10×10^(4) t泥沙不断充填废弃河道,河道主槽高程抬升0.3~2.0 m。海洋动力是废弃河道演化的关键动力机制,波浪对刁口流路三角洲的冲刷为废弃河道充填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潮流携带悬浮泥沙回溯废弃河道,为其提供了直接泥沙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河道 刁口流路 地貌演化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暴浪导致的黄河口水下土体破坏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许国辉 单红仙 +1 位作者 贾永刚 霍素霞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75-679,共5页
本文试验利用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样品 ,重塑后铺设水槽底床进行水槽试验 ,并利用原状土进行动三轴试验 ,2种试验均测定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根据各种情况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记录 ,表明土体破坏同时其孔隙水压力产生骤变。将本文试验... 本文试验利用取自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样品 ,重塑后铺设水槽底床进行水槽试验 ,并利用原状土进行动三轴试验 ,2种试验均测定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根据各种情况下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记录 ,表明土体破坏同时其孔隙水压力产生骤变。将本文试验结果与在黄河水下三角洲不稳定区的原位沉积动力学试验孔隙水压力测试结果对照 ,说明黄河三角洲水下斜坡某些土体的破坏 ,未出现波浪循环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积累升高所导致的土体液化破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孔隙水压力 风暴浪 水槽试验 土体破坏 河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土体强度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成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许国辉 尹晓慧 +1 位作者 王秀海 贾永刚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662,共6页
通过在黄河三角洲潮滩现场进行土体强度试验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沉积土体强度浅表存在空间非均匀性,指出浅表土体强度的非均匀性是控制黄河水下三角洲微地貌形态复杂性的基础。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微地貌 强度试验 土体非均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海域波浪引起不同区域土体的液化程度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方强 贾永刚 +4 位作者 孟祥梅 张衍涛 刘小丽 冯春健 何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7-43,共7页
收集埕岛海域地区近十余年的地质勘察资料,汇总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发现该区存在着凹坑、冲沟、滑塌、泥流舌、海底穿刺、粗糙海底和埋藏古河道等地质灾害,在海域西北、中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简要探讨形成机理,计算波浪循... 收集埕岛海域地区近十余年的地质勘察资料,汇总该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分布情况,发现该区存在着凹坑、冲沟、滑塌、泥流舌、海底穿刺、粗糙海底和埋藏古河道等地质灾害,在海域西北、中部和东南部均有分布,简要探讨形成机理,计算波浪循环荷载在海床中产生的循环应力比,以及根据标贯击数和黏粒含量建立土体的循环阻抗比,然后,计算不同风浪等级下每个钻孔1m深度处土体抗液化安全系数,采用surfer8.0软件绘制安全系数等值线图。发现抗液化性能较好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域中部三块地区,随着风浪等级增大,整个区域内液化面积也逐渐扩大,海域东南地区有少量油井和管线分布,区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土体抗液化性能较差,工程设施应重视较大风浪期间土体液化对其安全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标贯 埕岛海域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土体中孔压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许国辉 单红仙 贾永刚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0-86,共7页
利用室内周期循环加载试验 ,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加以测定 ,通过对波浪水槽试验和动三轴试验 2种方案所获数据分析认为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 (粉土、粘质粉土、粉质粘土 )存在一破坏的循环极限荷载。在小于此极限循环... 利用室内周期循环加载试验 ,对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加以测定 ,通过对波浪水槽试验和动三轴试验 2种方案所获数据分析认为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 (粉土、粘质粉土、粉质粘土 )存在一破坏的循环极限荷载。在小于此极限循环荷载作用情况下 ,土体中孔隙水压力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没有积累升高的过程 ,不同于砂土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孔隙水压力升高导致液化的情况。这一现象对判别黄河水下三角洲土体破坏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循环荷载作用 黄河水下三角洲 孔隙水压力 水槽试验 动三轴试验 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的动力地貌过程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可锋 郑金海 +3 位作者 陆培东 王艳红 张弛 王乃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 江苏沿海辐射沙脊群在国内潮成沙体中较为罕见,有关辐射沙脊形成的动力机制已有定论,但对其形成时间和物质来源说法不一。运用长时间尺度动力地貌过程数学模型复演了辐射沙脊群形成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江苏岸外辐聚辐散的流场不依赖于局部海底地形而独立存在;不同初始地形下只要泥沙供给充足,经过150年左右潮流动力对地形不断塑造,辐射状"水道-沙脊"相间的地貌格局都能基本形成;辐射沙脊群是废黄河北归约150年后,随着废黄河水下三角洲不断被侵蚀,辐聚辐散的潮流对不同来源物质重新塑造的结果,是动力-泥沙-地形相互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沙脊群 废黄河三角洲 地貌模型 长时间尺度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黄河口多层粉质土海床动力响应特征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秀军 朱大伟 +1 位作者 孟庆生 蒋甫伟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270-2276,共7页
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5种典型层序粉质土海床为模型,以Biot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10m深度内海床土应力场、位移场和超静孔隙水压力场分布,并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多层海床土位移、孔隙水压力... 以黄河水下三角洲埕岛海域5种典型层序粉质土海床为模型,以Biot理论为基础,采用有限差分法计算10m深度内海床土应力场、位移场和超静孔隙水压力场分布,并与实际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在波浪荷载作用下,多层海床土位移、孔隙水压力除在表层粉质土中出现1个极大值点外,在下覆软弱层中还将出现第2个极大值点,而应力在界面位置将急剧减小。表层粉质土中出现的第1个极值是引发小规模浅表地质灾害的动力学因素,而大规模地质灾害的发生和下覆软弱层中第2个极值直接相关。海床土沉积层序对土层稳定性影响大,其中"上硬下软"的沉积结构最不稳定,在强浪作用下容易发生大规模地质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 多层粉质土海床 动力响应 地质灾害 黄河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洪全 彭俊 +1 位作者 陈沈良 刘付程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4期574-580,共7页
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采集了26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经粒度分析获得各样品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质量百分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软件分析了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根据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用Kri... 在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海域采集了26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经粒度分析获得各样品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质量百分数,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和GIS软件分析了粘土、粉砂和砂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根据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用Kriging插值方法绘制了各粒级组分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废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中砂组分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距离为30.5 km;粘土和粉砂具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性,其自相关距离分别为40.3 km和13.8km.在大于17.0 km的尺度上,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变异性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且以NE55°和SE145°两组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差异最为明显,这是由于波浪、潮流等因素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离岸梯度变化造成的.制图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表层沉积物3种粒级组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粘土表现为近岸低、远岸高;砂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高值区主要在河口附近;粉砂表现为均匀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废黄河三角洲 沉积物 空间变异性 地统计学 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