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0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动的道德载体:明清商人墓碑文中的价值观探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宋立杰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5,160,共11页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 商人墓碑文作为明清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体现商人个体和家族的意志,也反映当时社会对商人角色和地位的认知与态度。墓碑文的书写通常生动直接,语言简洁而富有情感。这些墓碑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当时商人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贡献与意义;揭示他们在财富积累过程中对儒家伦理的坚守;显示商人阶层在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微妙平衡,反映商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突显士人对商人地位的审视与期待;塑造商人们既具有经济实力又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形象。这种从现实到文本、再从文本到现实的互动关系,突显文化传统与社会现实的交融及其对商人身份和价值观的传承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商人墓碑文 儒家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最古老的三种数学教材实物及其教育学考论:秦代简牍所见
2
作者 李剑萍 杨旭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7,共11页
出土秦简牍中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等,是目前所见中国最古老的三种数学教材实物,是秦代基层官吏实际使用过的数学教材。通过文字考证和教育学释论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最高难度,大致相... 出土秦简牍中的里耶秦简“九九表”、岳麓书院藏秦简《数》、北京大学藏秦简《算书》等,是目前所见中国最古老的三种数学教材实物,是秦代基层官吏实际使用过的数学教材。通过文字考证和教育学释论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和最高难度,大致相当于现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的程度;已经鲜明地显现出重社会性、重实用性的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传统;北大秦简《算书》尤为明显地体现了当时数学教材的编撰体系;秦代数学教育出现了普遍化的趋势,重要表现就是基层化、教材化和课程化;这些教材实物幽微地折射出当时学习者的状态,打开了一扇认识秦代教育的窗户,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信息,具有多重教育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教育 数学教材 数学文化 秦代教材 秦代教育 秦代简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孔府对民事诉讼的受理与裁断 被引量:1
3
作者 吴佩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4-156,235,236,共15页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 明代孔府与同城的县衙一样,拥有自己的司法机构与相应的裁量权。孔府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包括孔氏宗族内部、孔氏族人与他族、孔府所辖人户及其他圣贤后裔的纠纷。孔府受理的诉讼与州县衙门的类似,均以诉讼文书的形式展开,两者在诉讼策略、农忙止讼、状纸形式、诉讼人数限制以及是否使用抱告等方面存在异同。朝廷赋予孔府一定的裁断权,从现存文书来看,其裁断形式包括“状”中批词和具有执行功能的“票”,裁断结果主要有给予处罚、准以和息、给批、行文至相关机构四种。要而言之,明代孔府是一个类似于州县衙门的“官衙”机构;孔府在细故案件的受理与裁断上与一般衙门存在共性,也有其独特性;“一人双责”决定了孔府“家族官僚混合制”的司法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孔府 民事纠纷 受理 裁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耀州窑天青瓷与汝窑天青瓷呈色特征比较研究
4
作者 桑振 付弦之 +4 位作者 刘真 李乐 袁小娟 施佩 付向阳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0-77,共8页
为了对比研究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与北宋汝窑天青瓷的釉呈色机理,采用色度仪、XRF、XRD、XPS等对其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层中气泡尺寸小且密度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是前者亮度更高的主要原因;前者非晶态衍... 为了对比研究五代耀州窑天青瓷与北宋汝窑天青瓷的釉呈色机理,采用色度仪、XRF、XRD、XPS等对其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表明,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层中气泡尺寸小且密度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是前者亮度更高的主要原因;前者非晶态衍射峰强度低于后者,说明前者烧成温度应该低于后者。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釉内Fe2+与Fe3+的比值高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说明前者的烧制还原气氛应该强于后者,是前者标本釉色比后者标本更加偏青蓝的主要因素。五代耀州窑天青瓷标本与北宋汝窑天青瓷标本釉层内分布多种大量的晶体,是二者具有一定乳浊性、玉质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耀州窑 北宋汝窑 天青瓷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刍考
5
作者 陶雅 柳茜 +3 位作者 李峰 张晨 孙启忠 李文龙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0-143,共14页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 自张骞开通西域后,苜蓿遂入中国,然而目前对其原产地的认识还不统一。本文以43本不同时期记载苜蓿来源的史籍为考证材料,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开展我国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在古代史籍以及近现代研究中,对汉代苜蓿原产地的认识存在差异。总体上有六种说法:一是来自西域;二是来自大宛;三是来自罽宾;四是来自乌孙;五是来自安息;六是来自外国。东汉王逸是首个把苜蓿和西域关联起来的学者,但他与张骞、司马迁以及班固并不处于同一时代,且稍晚于班固,故将我国汉代苜蓿来源地的范围扩大到西域缺乏史料支持。苜蓿最早载于《史记·大宛列传》,在其后的史籍中多有类似记载,即我国汉代苜蓿来自大宛是确定的,是由出使西域的汉使由大宛国带入。虽然文献没有明确指出有人将罽宾苜蓿带入中原,但《汉书·西域传》有记载,不排除大宛苜蓿进入中原后,罽宾苜蓿在其后也进入中原的可能性。其余四种苜蓿来源地的说法均缺乏充分的史料支持,有待进一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原产地 大宛 西域 汉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大一统国家视野下的州县驿站财政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文鹏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4,共12页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 清朝建立后意图以政府雇募的方式,取代明代以来驿站差役派诸民间的“民当”做法,为此对驿站财政进行了一番改革,但实际上,由于经费短缺,强制性摊派屡禁不绝。及至清代晚期,因大规模战争的压力,州县向百姓摊派更多的额外驿站差徭,使得州县驿站财政发生结构性变化。以河南为例,在官绅合作下,州县组建以车马局为代表的非正式机构,系统管理境内驿站差徭的摊派和使用,由此建立起国家制度之外的额外财政体系。驿站额外财政的产生和发展,是清中后期州县驿站财政转型的结果,它大幅提升了大一统国家汲取基层资源的能力,为近代州县地方财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州县 驿站财政 车马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与衰:元代杭州形象的两种差异书写
7
作者 吴光正 杨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8,共8页
宋元易代后,杭州依旧承担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借助城市空间的频繁营造、艺文活动的盛况空前、湖光山色的闲赏题咏等多文本书写,元人建构起杭州“湖山靡靡今犹在”的繁荣风貌。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胜国记忆借助士人生命、物质、... 宋元易代后,杭州依旧承担着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职能。借助城市空间的频繁营造、艺文活动的盛况空前、湖光山色的闲赏题咏等多文本书写,元人建构起杭州“湖山靡靡今犹在”的繁荣风貌。作为南宋旧都的杭州,胜国记忆借助士人生命、物质、图像等多种媒介得到顽强存续,激发了元人有关宋宫帝陵、西湖以及相关景观网络等“记忆之场”的文图书写活动。由此产生的“版荡凄凉”的书写景象,其主题鲜明、数量众多,形成了对杭州历史真实的认知遮蔽。胜国记忆与国朝体悟的纠缠与互动,共同塑造了元人有关杭州形象书写的复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杭州形象 易代记忆 国朝感悟 历史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朝国家翻译实践及当代启示:从“怀柔远人”到“会通超胜”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国良 朱焜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2,共10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繁盛的一个朝代。万邦来朝,傅安、陈诚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西方传教士入华,皆为证明。相伴而来的是繁荣的翻译活动,从因“怀柔远人”政策而兴起的四夷馆翻译活动,到“会通超胜”思想引发的西学翻译活动,延续了两百余年。从国家翻译实践视域来看,明朝翻译活动具有明显的国家翻译实践性质。明朝统治者采取翻译活动机构化、翻译过程合作化、译者培养制度化、翻译规范明晰化、儒家思想基础化五种举措,发挥翻译在民族融合、国际交往、富国强兵三个方面的治理功能。在当今中国与世界深度融通的背景下,国家翻译实践的规模逐渐扩大。明朝翻译活动可为当前我国国家翻译实践在项目规划、人才培养、规范制定等方面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四夷馆 西学翻译 明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国辽东”与辽代中国北部海疆的奠定
9
作者 田广林 朱易兰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71,共12页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 耿氏家族墓志所揭示的辽太祖“肇国辽东”创建辽朝,是一件事关辽代海疆奠基的根本大事,却长期被史家忽视。耶律阿保机的父辈先于辽朝据有辽东,是其远离西楼创立龙化州的社会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肇国辽东”、奠定辽东半岛东西两侧辽朝南部海疆的历史渊源。辽朝立国后,继续向南经略渤海西岸幽蓟地区、向东平定渤海,最终底定了辽代中国北部海疆。907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建立辽朝,实质上这并不是契丹国家发展史上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始都龙化与迁都皇都,意味着契丹国家发展形态由北方草原游牧式“行国”向中原农业社会式“城国”的蜕变。中华帝制传统的城国管理模式,更有利于辽朝海疆的形成与巩固,从而为辽代中国北方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海陆互动,促进中国南北统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孕育,提供了新的历史运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肇国辽东” 辽代海疆 耶律阿保机 耿氏家族墓志 契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晚期石窟龙纹演变的时代特点及其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5,共11页
敦煌晚期石窟中龙纹多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曹氏归义军与西夏时期的传统中华龙,蒜头鼻、高鼻梁、大鼻孔、嘴似驴,眼圆暴突,呈温驯可爱之状;其二为回鹘时期形似鳄鱼之龙,头部有角,嘴巴张得很大,从口中向外伸出红色的舌头,呈凶猛... 敦煌晚期石窟中龙纹多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曹氏归义军与西夏时期的传统中华龙,蒜头鼻、高鼻梁、大鼻孔、嘴似驴,眼圆暴突,呈温驯可爱之状;其二为回鹘时期形似鳄鱼之龙,头部有角,嘴巴张得很大,从口中向外伸出红色的舌头,呈凶猛之状;其三为元代具有西亚特色的龙纹,嘴巴大张,看不到鼻子,眼睛呈椭圆形。沙州回鹘龙纹来自高昌回鹘的鳄鱼形龙,西夏龙纹来自唐宋中华传统龙纹,元代敦煌龙纹乃受到西亚、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主要为元代后期之遗墨。敦煌壁画品中的这些龙纹时代特点较为明显,可为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元代 龙纹 西夏 回鹘 伊斯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荥阳车庄两周遗址2014年发掘简报
11
作者 韩国河 赵海洲(执笔/绘图/摄影) +3 位作者 赵紫晗 赵丹 陈建伊(摄影) 朴康楠(绘图)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8,共16页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 车庄遗址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广武镇车庄村西北。2014年,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等单位对车庄遗址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面积共1000平方米,发现灰坑、墓葬、道路等各类遗迹400余个,出土各类型陶器、石器、骨角蚌器以及少量铜器、玉器等丰富遗物。根据相关遗存可将车庄遗址分为四期,第一至三期为商周之际至西周中期晚段,第四期为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车庄遗址的发掘为研究郑州西北郊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荥阳市 车庄遗址 周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至唐“盗赋”罪名的变迁
12
作者 刘晓林 卢一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83,共10页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中首见“盗赋”,作为官方司法文书中多次出现的官吏犯赃罪名,在立法层面应当具有固定的表达与明确的含义。从相关司法文书所反映的内容来看,“盗赋”是监临官乞取财物并满足被监临者违法请求的犯罪行为,根据乞取财物的数额予以相应处罚。结合正史文献中的记载,东汉司法文书中的“盗赋”或演化为《晋律注》中的“盗赃”,其构成特征与“所监求而后取”一致。东汉起,“盗赋”所指向的具体行为即包含于“受所监临”与“受财枉法”等律令条文当中,随后与“受财”分离,并由立法者通过与具有稳定表义的“擅赋”类比而形成独立罪名。至唐代,“盗赋”进一步被“受财枉法”吸收,这在技术与规范层面表现出“赃罪”体系的逐渐形成,背后蕴含的是立法者对犯罪行为事实逻辑的高度认识与对罪刑均衡的极致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唐代 盗赋 五一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前期的纳粟令格与富民捐输 被引量:1
13
作者 高楠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北宋前期,每遇水旱饥馑等灾荒,宋政府通常会颁布纳粟令格。这些纳粟诏令,每每强调民户纳粟自愿。纳粟令格的覆盖范围,与受灾地域对应,灾伤州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不同,入粟起纳点亦有所区别。官府往往以纳粟令格为法定依据,以官爵、... 北宋前期,每遇水旱饥馑等灾荒,宋政府通常会颁布纳粟令格。这些纳粟诏令,每每强调民户纳粟自愿。纳粟令格的覆盖范围,与受灾地域对应,灾伤州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不同,入粟起纳点亦有所区别。官府往往以纳粟令格为法定依据,以官爵、免役等优惠条件,劝诱富民赈济、赈粜或赈贷。对于纳粟令格,富民群体中既不乏主动响应者,又有不为所动者。从纳粟令格的内容来看,影响富民纳粟选择和官方劝分实效的因素有很多,譬如,纳粟人资格问题,入粟标准过高,赈济、赈粜、赈贷等赈灾方式的差异,恩泽宣敕中的“进纳”二字,等等。对此,宋朝廷的解决办法或是调整入粟标准,或是扩大纳粟主体,或是删去进纳制词中的“进纳”二字,等等。这些措施反映出宋政府在救灾问题上对于进纳财物的依赖,展示了宋代地方的受灾情况、财政状况、民间财富力量在社会经济关系中的重要程度,以及宋廷处理基层社会突发问题的方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前期 劝分 纳粟令格 富民 捐输 赈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话体制之发展与宋代诗学的融摄
14
作者 雷恩海 张方星懿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6,共12页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 宋诗的发展以及诗学理论的兴盛,催生了一种新的批评体裁——诗话。诗话的定名,由欧阳修创作《诗话》而来,以记事为主,结构松散,乃介于诗论和笔记之间的一种漫谈式的随笔;当然也孕育了理论意识的萌芽。此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始于南北宋之际。诗话篇幅较大,渐具专书的面目,内容上也相对集中于某一中心议题、理论,理论性、系统性日益加强;同时也出现了宣扬某一流派诗歌理论的诗话,呈现出多样性的互动。第三阶段,诗话呈现体制的稳定和诗学理论探讨的相对系统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见,诗话体制的成熟与宋诗及其理论的发展相辅相成,二者之融摄,促进了诗话体制的定型,也增强了诗话的理论性和系统性,对宋诗的发展有较强的反拨。而《沧浪诗话》以其结构的严谨、主旨的明确和理论的深透,以及对古典诗学的全面观照,成为一部具有完整理论体系、总结一代诗学,开启后来诗学理论的大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话 诗学 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宋史研究的格局和热点分布
15
作者 王兆鹏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9,共16页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 根据方建新《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统计,20世纪国内宋史研究论著的总量为41319项。宋史研究的各个领域,成果分布很不平衡,宋代文学研究成果量最多,学术思想、经济、文化艺术、考古与文物、政治、史学的研究相对热络,民族关系、社会、宗教、军事、语言文字、法律研究等稍显冷清。宋代文学研究重点关注作家作品,而聚集于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宋代学术思想研究的热点在理学,而理学研究的焦点在朱熹。经济研究偏重货币、农业、商业与城市经济研究,文化艺术研究注重绘画、书法和石刻,考古与文物更关注考古发掘,教育领域的着力点在教育思想与方法,社会领域偏向家族和风俗礼仪研究,文献研究领域里版本、目录、校勘的成果比较多,政治研究领域里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政治改革的研究成果较突出。文学研究的活跃作者最多,其次是学术思想研究。一个领域的活跃作者越多,表明该领域的研究越深入、越成熟。活跃作者不仅成果量较多,关注的领域也比较多,许多活跃作者同时活跃于多个领域。活跃作者的成果,往往代表着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研究 宋代文学研究 量化分析 活跃作者 计量学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乡村借贷新探
16
作者 马新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5-87,共13页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 秦汉乡村借贷既非古典借贷,亦非严格意义上的高利贷,它只是被当时乡村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特有借贷形式。这一借贷形式具有较强内循性,多以乡村居民间借贷为主,富商大贾以及城市商业资本难以介入;也有较强应急性,多是乡村居民生存急需时的借贷行为,经营性或扩大再生产的借贷颇为少见;还有较强行政性,王朝官方既是重要放贷方,又是监管者与仲裁人,直接介入乡村经济事务。这些特点减少了商品经济对乡村社会的冲击,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繁荣。但是,从长时段视角看,它也影响乡村社会对外来经济要素的接纳,制约乡村社会进一步发展,使其长期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乡村社会 借贷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助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燕 康保苓 周继红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108-115,共8页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杭州市茶文化底蕴深厚、茶产业发达,其中政府、茶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学校的产教融合助推了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文章分析了杭州市产教融合助推茶文化传承发展的要素,以中华茶奥会“仿宋茗战”赛事为例,分析其推动杭州市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路径,同时也提出了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政、协、企的行业产教融合体,组建校内、外协同的优秀导师队伍,形成“育、训、赛、创”结合的培养机制,提供完善的保障制度等对策建议,以求推动茶业产教融合体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教融合 杭州 茶文化 仿宋茗战 市域产教联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贾商士:明代的商贾知识人及其知识世界
18
作者 陈宝良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8,共10页
明代商贾的知识人化乃至商贾知识人的形成,奠基于相对繁荣的商业经济土壤。“儒贾”与“商士”两个概念的出现,不仅是“士商互动”这一社会性动作的结果,更是商人身份转换的标志,亦即从具有“市心”的商贾,转而变为具有“仁心”的儒者... 明代商贾的知识人化乃至商贾知识人的形成,奠基于相对繁荣的商业经济土壤。“儒贾”与“商士”两个概念的出现,不仅是“士商互动”这一社会性动作的结果,更是商人身份转换的标志,亦即从具有“市心”的商贾,转而变为具有“仁心”的儒者。随之而来者,则是商业道德的重建。明代商人的道德、知识乃至形象,均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已由重利轻义的骛利之徒,转而变为崇儒好文的知识人,并且具有多样化的知识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儒贾 商贾知识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
19
作者 郑炳林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 敦煌学发展要东进西出,还要拓展研究领域和学术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有助于对敦煌历史文化形成一个全新的认识,也会使得敦煌学的研究时代上限大大前移。另外,敦煌文书还能与悬泉汉简等简牍资料记载相互印证、结合使用,从而推动敦煌学朝着更加系统、全面的方向发展。两汉时期的敦煌是西汉与西域交往的关键纽带,还是古代中西方之间人员、物种、科技、文化汇聚交流的桥梁。因此,拓展视野,加强两汉敦煌历史研究,不仅能够推动敦煌学的发展,同时还能推动丝绸之路、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学 两汉 敦煌历史 居卢訾仓故址 汉长城 阳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汉字构形学视角看中国早期居住建筑类型
20
作者 胡斌 伍惠颖 陈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作为中国早期先民的重要创造物,文字与建筑都反映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通过分析汉字构形可以阐明汉字与建筑之间的形意同构特征,可以为以文字构形与构意为基础研究建筑类型演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以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传世文献中... 作为中国早期先民的重要创造物,文字与建筑都反映着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通过分析汉字构形可以阐明汉字与建筑之间的形意同构特征,可以为以文字构形与构意为基础研究建筑类型演化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以甲骨文、金文以及先秦传世文献中出现的居住建筑类文字为依据,分析居住类建筑类型与其中重要建筑的内涵,在早期建筑遗址匮乏的情况下,为中国早期居住建筑类型的推演还原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古文字 汉字构形学 居住建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