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33~2012年无定河径流突变与周期特征诊断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健 李同昇 +1 位作者 张俊辉 徐象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75-480,共6页
选取黄河中游区实施水土保持最早的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利用滑动-T、曼-肯德尔和山本等3种突变检测方法相互验证,确定了在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下,径流的突变年份为1972年,自此径流平均减少3.55×10^8m^3;基于径流突变前降水与... 选取黄河中游区实施水土保持最早的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利用滑动-T、曼-肯德尔和山本等3种突变检测方法相互验证,确定了在受人类活动显著影响下,径流的突变年份为1972年,自此径流平均减少3.55×10^8m^3;基于径流突变前降水与径流的显著相关性,并借助地统计克里格空间插值法,重建1933~2012年无定河流域出口控制水位站天然径流变化序列。采用小波分析法诊断天然径流序列的周期变化,结果显示:天然年径流存在6个不同时间尺度的“丰一枯”演变特征,其平均周期分别对应着35.5、22.2、16.8、12.2、9-3和3.3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径流 径流突变 周期特征 无定河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极端降雨条件的水沙过程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翟婷婷 赵广举 +1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63,41,共8页
研究流域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水沙动态变化过程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风险的基础。针对皇甫川、佳芦河和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极端暴雨洪水,对比分析了各流域极端降雨事件中径流泥沙过程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 研究流域极端降雨条件下的水沙动态变化过程是应对气候变化引起的洪涝灾害风险的基础。针对皇甫川、佳芦河和延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的极端暴雨洪水,对比分析了各流域极端降雨事件中径流泥沙过程的特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措施能降低洪涝灾害风险,可将延河流域20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事件降低为风险更小的50年一遇洪水。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可有效调蓄洪峰、降低含沙量,延河流域洪峰流量和最大含沙量较治理前降低了89.77%和49.25%;同时显著减缓洪水消退过程,各流域洪水过程由陡落均转变为缓落。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应对黄土高原地区局地暴雨灾害,仍需加强水土保持措施监管,开展工程措施的除险加固,提高水土保持措施抵御极端暴雨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雨 重现期 水沙过程 洪水过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邵天杰 赵景波 李强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9年第1期27-32,38,共5页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 黄河中游流域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时期气候曾发生过多次明显的变化。根据黄河中游流域地区历史时期洪涝、干旱灾害的史料分析,统计出自公元前1 000年至公元20世纪末3 000年间的旱涝灾害情况,并划分为5个等级,将不同的旱涝等级转化成对应的年相对降水量距平值,通过湿润指数和涝旱年次比来分析历史时期该地区的干湿状况。另外,利用考古发掘、孢粉分析等研究成果补充了没有文字记载的更早时期的气候变化概况。通过对比分析,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的干湿变化划分为6个湿润时期和6个干旱时期,并建立了完整的干湿变化序列。结合干湿变化序列和丰富的史籍文献,得出了历史时期黄河中游流域气候变迁概况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历史时期 黄河中游流域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少文 张学成 +1 位作者 王玲 丁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23,共3页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与传统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BP网络算法,利用黄河陕县水文站531 a天然年径流时间序列,建立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长期变化的BP网络预测模型,并以此模型对2001—2050年黄河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与传统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BP网络算法,利用黄河陕县水文站531 a天然年径流时间序列,建立了黄河中下游年径流长期变化的BP网络预测模型,并以此模型对2001—2050年黄河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下游天然年径流在未来50 a变化的大趋势是丰水时段比枯水时段略占优势,要经历2001—2020年相对丰水时段、2021—2026年相对枯水时段、2027—2037年相对丰水时段及2038—2050年相对枯水时段;②黄河中下游与上游的天然年径流变化的大趋势基本一致,但中下游出现连续枯水时段的时间较上游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网络 天然年径流 预测 黄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河道束窄方案试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建成 郭炜 马秀琴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2-25,共4页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与黄河的交叉建筑物,工程采用双隧洞并排穿过黄河,由于该河段是黄河由峡谷进入冲积性平原的过渡性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性河道,河谷宽度达7~8km,最宽处可达11km,在穿黄工程线路处,河谷宽7.5km,河道南岸为邙山山岗,岸坡陡峭,主槽近岸,各种水流条件下主流较稳定,而北岸是宽阔的河滩地,因此,为缩短隧洞长度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实体模型试验,对不同河道束窄方案在不同水沙条件下,对工程河段河势与防洪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合理的束窄宽度,为工程设计部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穿黄工程 河道束窄 河势 防洪 实体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颜之推丙子岁(556)“自陕奔邺”之行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光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2-179,共8页
江陵覆亡之后,被西魏掳至关中的颜之推,为了返回南朝故国的一线希望,举家冒死自西魏弘农郡(陕州)夜渡黄河砥柱天险,由水路投奔北齐邺都,史称“勇决”。具体缘由、时间、路线等细节均有待疏通、辨析、考证。对于“江陵高伟”的发现,则具... 江陵覆亡之后,被西魏掳至关中的颜之推,为了返回南朝故国的一线希望,举家冒死自西魏弘农郡(陕州)夜渡黄河砥柱天险,由水路投奔北齐邺都,史称“勇决”。具体缘由、时间、路线等细节均有待疏通、辨析、考证。对于“江陵高伟”的发现,则具有社会史意义。反思颜氏相关诗、赋作品的史料价值,亦可增进对于中古文学文体观念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之推 自陕奔邺 《观我生赋》 中古黄河水路 砥柱天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看黄河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国旭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2-56,共5页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 该文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出发 ,选取了人类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 (194 9年以前和以后 ) :在第一阶段 ,从农牧业界线的变迁、黄河下游的河湖变迁、黄河曲率的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和黄河在历史时期的决淤泛滥频率的对比与关系方面分析 ,得出黄河下游的决淤泛滥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 ,即人类活动叠加于气候的变迁之上 ;在第二阶段 ,黄河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延伸缓慢 ,主要原因应是气候的变化 ,所以黄河中游的生态建设切不可掉以轻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气候 人类活动 历史时期 生态建设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易璇 马志坤 翟霖林 《文博》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1-48,共8页
本文梳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粮食储存窖穴的分布、形制特点和储存粮食种类,并以汉代单位体积内粮食重量数据为蓝本估算了史前粮食储存量,进而分析了史前储粮窖穴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以圆形袋状坑为主,存储粮食的... 本文梳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粮食储存窖穴的分布、形制特点和储存粮食种类,并以汉代单位体积内粮食重量数据为蓝本估算了史前粮食储存量,进而分析了史前储粮窖穴的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储粮窖穴以圆形袋状坑为主,存储粮食的种类主要为粟、黍及稻等农作物,还包括了藜、橡子等非农作物;储粮窖穴尺寸和容积随着时代发展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并与聚落级别以及用途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窖穴 黄河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新石器时代土洞墓的起源 被引量:3
9
作者 马金磊 《文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4-54,共11页
至迟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已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黄河上游地区广为流行;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不用于合葬,亦不见迁葬和对死者葬式进行调整的迹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 至迟在公元前3300年,土洞墓已在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公元前3000年前后,其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公元前2500年前后,土洞墓在黄河上游地区广为流行;公元前3000年以前,土洞墓不用于合葬,亦不见迁葬和对死者葬式进行调整的迹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土洞墓应起源于仰韶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存在丰厚黄土的地区,其动因应是在存在丰厚黄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人类对黄土直立性特点有充分认识并积累了相关开凿技术的知识技术条件下,在以母系为中心的对偶婚向以父系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和一夫多妻婚姻家庭转变、套间房和长排房出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在以模仿死者生前住居的思维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模仿套间房、长排房的结构,对竖穴土坑墓进行改造,营造出以象征“厅堂+卧室”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时代 土洞墓起源 庙底沟文化时期 黄河中游 套间房和长排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