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华州探区新近纪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耦合关系及其对氦气成藏的控制
1
作者 蔡鑫磊 李谦益 +5 位作者 张阳 张国强 李正 范明璞 王宝文 李萌瑶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3,共13页
氦气是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资源,而中国氦气供应长期依赖进口。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华州探区氦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是氦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氦气探井钻探成果表明,断裂体系和有利储集相带的空间展布与相互配置关系是氦气富集成... 氦气是广泛应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稀缺性资源,而中国氦气供应长期依赖进口。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华州探区氦气成藏地质条件优越,是氦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氦气探井钻探成果表明,断裂体系和有利储集相带的空间展布与相互配置关系是氦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对新近纪构造运动与沉积作用耦合关系开展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查明区内断裂活动规律与沉积相空间展布特征,对于明确氦气资源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结合邻区已积累的多种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区内钻井、录井、测井、岩心、地震及C-He同位素值等资料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秦岭造山带新近纪以来的多阶段快速隆升事件导致研究区断陷作用加剧,发育秦岭北缘深大断裂并伴生有一系列次级断层,为深部氦气及烃类载体气向上运移提供有利的运移通道;蓝田–灞河组下段的巨厚砾岩层是上新世时期秦岭造山带快速隆升的沉积响应结果,以发育扇三角洲扇根亚相为主,而上段岩性主要为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互层,发育扇中–扇缘沉积亚相。蓝田–灞河组层段所采气样的C、He同位素特征显示,研究区内发育有煤型甲烷气且氦气来源以壳源为主;张家坡期主要以发育浅湖相沉积体系为特征,薄层砂岩体有望成为氦气成藏的有利储集相带。张家坡组发育的厚层泥岩被认为是区内有利的生物气烃源岩层段及区域重要盖层,自下而上可构成完整的氦气成藏生运储盖组合,可作为氦气勘探的重要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固市凹陷 华州探区 构造运动 沉积特征 氦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KE-BASIN在引汉济渭受水区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葵 张楠 +1 位作者 吕龙龙 江红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5-68,共4页
为了解引汉济渭对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受水区水平衡节点图、供水规则等,构建现状年、规划水平年系统网络模型,通过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Basin,模拟分析各水平年引汉济渭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现状... 为了解引汉济渭对受水区水资源供需平衡的作用,基于引汉济渭受水区水平衡节点图、供水规则等,构建现状年、规划水平年系统网络模型,通过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Mike-Basin,模拟分析各水平年引汉济渭受水区水资源供需状况。结果表明:现状年(2010年)受水区总缺水量15.96亿m3,缺失程度25.8%;规划年2020年引汉济渭工程实施后受水区总供水量60.69亿m3,总缺水量4.08亿m3,缺失程度6%;规划年2030年受水区总供水量66.39亿m3,总缺水量1.62亿m3,缺失程度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basin 受水区 水平衡节点 供需平衡分析 引汉济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研究进展与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蔡鑫磊 李谦益 +4 位作者 李正 张阳 张国强 范明璞 李萌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共11页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综述渭河盆地氦气资源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氦气的勘探历程、氦源岩、氦气载体及地下水系统、成藏理论模型、资源量预测、远景区优选等相关要素,探讨了氦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现存问题... 渭河盆地氦气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综述渭河盆地氦气资源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氦气的勘探历程、氦源岩、氦气载体及地下水系统、成藏理论模型、资源量预测、远景区优选等相关要素,探讨了氦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成果表明:①渭河盆地氦气资源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实施了重、磁、化、地震、钻井及最新部署的5口氦气专属探井等大量实物工作量,但勘探程度依然较低。②渭河盆地基底及南缘广泛分布的氦源岩具有巨大的生氦潜力,其有效性与放射性元素Th和U含量、形成时代及地质构造特征等密切相关;深部可能残留有晚古生代煤系地层,为深部氦气向上运移提供载体气源,且富氦天然气与地下水关系密切,载体气及地层孔隙-孔隙水均是氦气运移和富集的重要载体;依据成因法可估算盆地有效氦气资源量为33.8×10^(8)m^(3);华州—潼关地区地热能、生物气、氦气3类资源分布相互叠置,可作为多资源综合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标区域。③华州探区氦气探井钻遇太古宙变质岩基底与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富氦天然气成藏条件受氦源岩、深大断裂、有效封盖条件等多因素控制。④针对氦气资源勘探开发面临的储量无法准确评估、勘探难度大、关键工程技术有待改进、经济可持续性有待研究等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加强地震资料处理与氦气井下工程技术攻关、优化安全钻井配套技术、尝试开展井口氦气提取及提浓相关工作等的应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氦源岩 煤系地层 深大断裂 封盖条件 提氦技术 华州—潼关地区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不同年限撂荒地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雷跻初 刘小伟 +3 位作者 邓军 程杰 程积民 郭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究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撂荒地的土壤养分、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渭北旱塬区撂荒地的改善与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渭北旱塬不同年限(5 a, 10 a, 20 a, 25 a和33 a)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养分和参与土壤碳(C)、氮(N)和磷(P)循环的5种胞外酶活性,随后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学模型和主坐标分析(PCoA)研究不同撂荒年限下土壤养分和胞外酶活性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C和N获取酶活性显著减小,而P获取酶活性显著增加;土壤C、N和P含量变化与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反。随撂荒年限延长,土壤微生物的C限制得到缓解,P限制逐渐加强。PCoA拟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总磷(TP)、速效氮(AN)和速效磷(AP)含量是驱动酶活性及其计量比变化的关键因子。[结论]撂荒对土壤养分状况具有显著改善作用,但随撂荒时间延长(20 a以上)会加剧微生物P限制,因此对经过长年撂荒的土地应当适量施用磷肥,以改善其土壤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不同撂荒年限 土壤酶活性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陕西段)面源污染总磷时空特征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冯爱萍 王琦 +5 位作者 罗仪宁 张建辉 王雪蕾 谢成玉 黄莉 王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776-2785,共10页
为明确渭河流域(陕西段)面源污染总磷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面源污染负荷空间精细化程度较高的DPeRS模型,对2016—2020年研究区面源污染总磷排放与入河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磷面源污染负荷... 为明确渭河流域(陕西段)面源污染总磷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采用面源污染负荷空间精细化程度较高的DPeRS模型,对2016—2020年研究区面源污染总磷排放与入河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遥感像元尺度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总磷面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变化特征与降水特征有较强的相关性,也与区域土地利用分布特征有关,面源污染总磷排放和入河负荷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流域北部的草地分布地带,污染类型以水土流失型为主,关中平原的渭南市西部和咸阳市中部地区排放负荷高值区以农田径流型为其主要污染类型。2016—2020年研究区面源污染总磷入河负荷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8年为折点),与流域西北部负荷高值区因降水量变化引发的草地水土流失面源污染有关,每年6—8月是研究区面源污染总磷防治的关键期。流域内3个重点断面所在的汇水区中,临河入渭断面所在汇水区面源污染总磷主导类型为农田径流型,岔口和新河入渭断面所在汇水区主导类型为水土流失型,其中岔口断面所在汇水区2017—2019年总磷面源污染对水质总磷指标的平均贡献率达到77.38%,建议该汇水区上中游地区主要关注林地水土保持、下游地区重点从农田养分管理加强面源污染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源污染 DPeRS模型 渭河流域 重点汇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格架及相对海平面变化 被引量:36
6
作者 梅冥相 马永生 +3 位作者 高金汉 孟庆芬 易定红 李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5-373,共9页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 受同生断裂的控制 ,在晚古生代滇黔桂盆地及邻区形成特殊的“台—盆—丘—槽”的古地理格局 ,发育了复杂而有序的盆地充填序列。根据三级沉积层序的两大特性 ,在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识别出 2 5个三级沉积层序 ;以地层记录中的的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界面为关键 ,建立了晚古生代的区域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 ,地层记录中的层序界面大致可以划分为 4种类型 ,即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而且它们还可以进一步归为暴露间断面以及加深间断面两种范畴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晚古生代 层序地层格架 滇黔桂盆地 同生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38
7
作者 梅冥相 郑宽兵 +2 位作者 初汉民 邓军 李浩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1-418,共18页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包括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船山统与阳新统之交的黔桂运动主幕不整合面、阳新统和乐平统之交的东吴运动主幕不整合面的不整合特征明显 ,同时因其代表了研究区沉积盆地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而成为较为典型...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包括船山统、阳新统和乐平统。船山统与阳新统之交的黔桂运动主幕不整合面、阳新统和乐平统之交的东吴运动主幕不整合面的不整合特征明显 ,同时因其代表了研究区沉积盆地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界面而成为较为典型的I型层序界面。滇黔桂盆地及邻区的二叠系以其明显的沉积相分异而引人注目 :在连陆台地上发育含煤地层 ,而在连陆台地边缘及孤立台地上发育海绵生物礁 ,形成一个典型的“台 -盆 -丘 -槽”的古地理格局。伴随着强烈的东吴运动第一幕 ,研究区西北部发生强烈的火山活动 ,形成分布范围较广的峨嵋山玄武岩 ;东南部的“钦防残留海槽”关闭 ,使研究区的古地理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二叠系与三叠系之交发生的较为典型的台地淹没事件形成了一个较为典型的淹没不整合面。根据沉积物的时间演化序列和沉积相的空间展布形式所指示的规律 ,研究区的二叠系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级层序 :船山统与下伏石炭系顶部的地层构成一个三级层序 (SQ19) ,阳新统包含四个三级层序 (SQ2 0 到SQ2 3 ) ,乐平统包括两个三级层序 (SQ2 4和SQ2 5)。在层序地层框架内 ,系列古地理图和系列层序地层格架栅状图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研究区二叠纪复杂而有序的时间和空间相变特征。主要的时间相变面即形成层序界面 ,具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系 古地理 层序地层格架 台地 盆地 不整合面 空间展布 三级层序 沉积相 层序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泥盆纪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古地理背景 被引量:26
8
作者 梅冥相 曾萍 +4 位作者 初汉明 刘智荣 李东海 孟庆芬 易定红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6-554,共9页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泥盆系包括下部的海侵碎屑岩系、中部的混合沉积地层和上部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沉积层序和两个二级构造层序。不同阶段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及其空间变化代表了不同的岩相古地理背景,... 滇黔桂盆地及其邻区的泥盆系包括下部的海侵碎屑岩系、中部的混合沉积地层和上部的碳酸盐岩地层,其中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沉积层序和两个二级构造层序。不同阶段三级层序的相序组构特征及其空间变化代表了不同的岩相古地理背景,形成了一个受海平面变化和区域构造运动共同控制的沉积盆地充填序列;同时也反映出研究区域三级海平面变化与欧美地区相对比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格架 古地理背景 泥盆纪 滇黔桂盆地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固市凹陷华州北地区氦气地质条件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8
9
作者 周俊林 李玉宏 +6 位作者 魏建设 张文 张乔 韩伟 马尚伟 李济远 贺政阳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3-44,共12页
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但中国氦气供应长期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前人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水溶氦气资源广泛分布,富氦天然气局部富集,并在固市凹陷南缘华州北地区地热井中发现良... 氦气是重要的稀有战略资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但中国氦气供应长期依赖进口,资源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前人通过调查研究表明,渭河盆地水溶氦气资源广泛分布,富氦天然气局部富集,并在固市凹陷南缘华州北地区地热井中发现良好富氦天然气显示,但由于该区物探工作程度较低,氦气富集规律与有利目标难以有效落实。为进一步查明华州北地区氦气地质条件与富集规律,优选有利勘探目标,近年来笔者所在团队通过地热井井口气采样测试、氦源岩调查、烃(载体气)源岩分析及储盖组合条件研究等手段,初步建立了研究区富氦天然气成藏模式,发现多个有利圈闭目标。综合研究认为,华州北地区东部断背斜构造形态完整、后期构造改造弱,富氦天然气成藏条件最为有利。该有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盆地下一步氦气勘探指明了方向,对尽快实现渭河盆地氦气资源调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 固市凹陷 华州北地区 氦气 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37
10
作者 何治亮 聂海宽 张钰莹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17,共10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包括:(1)特殊的古环境所形成的优质页岩是富集的基础。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在弱挤压背景下发生了陆内拗陷沉降,奥陶纪末期冰期后全球性海平...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包括:(1)特殊的古环境所形成的优质页岩是富集的基础。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在五峰组和龙马溪组沉积时期,在弱挤压背景下发生了陆内拗陷沉降,奥陶纪末期冰期后全球性海平面快速上升,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深水陆棚环境,为低等生物的大规模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闭塞的海湾背景,为有机质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地球化学环境,欠补偿状态导致了地层中的高有机质含量。特殊生物类型所形成的大量有机硅,使成岩早期就形成了具有较强抗压实能力的岩石骨架,为早期生成原油的滞留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也为后期油向气转化时形成并保持大量的有机质孔奠定了物质基础。(2)有机质孔和特殊裂缝是页岩气富集的重要保障。有机碳含量高的优质页岩,有机质孔也发育较多,页岩的含气量大,游离气所占的比例更高。特殊裂缝主要指页岩层理缝和小尺度裂缝。在层理面堆积的笔石和藻类等成烃生物促进了这类层理缝的发育。小尺度裂缝提高了页岩自身的储集空间和渗流能力,有利于页岩气的聚集和成藏。(3)适度抬升状态下的有效保存是富集的关键。构造变形和抬升剥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变形与抬升剥蚀作用太强,地层的封闭保存系统会破坏,导致不论是常规还是非常规的油气系统完全或者部分失效。因抬升产生微裂缝但没有出现大的穿层裂缝或断裂,即表现为一种"裂而不破"的状态是最理想的。远离断裂尤其是通天断裂、具有一定埋深且地层平缓的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良好。四川盆地内与周缘地区保存条件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燕山中期运动所控制的构造变形、沉降沉积与抬升剥蚀作用的差异性所决定的。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有利富集区是位于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厚度较大的深水陆棚沉积中心区、有机孔和微裂缝或页理发育的层段以及燕山期抬升时间晚且喜山期抬升幅度小区带所叠合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主控因素 奥陶系 志留系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闻 曹明明 +2 位作者 邱海军 郭帅 李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5-1152,共8页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增高。2夏季潜在蒸发量在327.6~547.2mm,占全年的34%~42%,变化趋势与全年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3渭河关中段随气温上升,潜在蒸发量减少。4年均潜在蒸发量与日较差、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渭河流域关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中生代以来盆山耦合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徐政语 姚根顺 +1 位作者 林舸 郭庆新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11,共7页
江汉叠合盆地位于扬子地台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及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北部陆陆碰撞、南部陆内挤压造山与断陷、裂陷成盆的演化历程,区域构造体制在中生代发生了重大转换,其中复合、联合了众多的地质现象;盆地历... 江汉叠合盆地位于扬子地台中部,夹持于秦岭-大别及江南造山带中段之间。中生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北部陆陆碰撞、南部陆内挤压造山与断陷、裂陷成盆的演化历程,区域构造体制在中生代发生了重大转换,其中复合、联合了众多的地质现象;盆地历经的海盆、煤盆、盐盆、陆相广盆四个盆地世代详细记录有中国南北大陆联合及东北亚大陆构造体制转换的运动学过程,是认识欧亚大陆东部深层动力地质作用过程的关键地区之一。盆地沉积充填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前陆、裂陷、坳陷三种基本样式。系统的盆山构造样式及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叠合盆地前陆期发育于同碰撞-造山后作用阶段早期,断、坳陷期发育于造山后作用阶段晚期-非造山裂解阶段。本文运用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FLAC软件)方法,从挤压和伸展两方面效验了山-盆演化分别受控于印支-早燕山期的华南与华北陆块的旋转碰撞造山,以及随后的晚燕山-喜山早期碰后陆内俯冲作用所产生的板片断离引起的地幔物质上升与对流作用,晚喜山期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地幔调整等三期动力学系统。为南方中小型叠合盆地动力学解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代 江汉叠合盆地及邻区 盆山耦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沉积相与页岩气地质条件的关系 被引量:42
13
作者 牟传龙 王秀平 +4 位作者 王启宇 周恳恳 梁薇 葛祥英 陈小炜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7-472,共16页
在川南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沉积相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偏光显微镜、X衍射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提出沉积相对页岩气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下段主要发育潮坪相和浅海陆棚相。局限滞留的缺氧还原环... 在川南及邻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沉积相详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偏光显微镜、X衍射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等,提出沉积相对页岩气地质条件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川南及邻区龙马溪组下段主要发育潮坪相和浅海陆棚相。局限滞留的缺氧还原环境、快速海侵形成的分层水体、适宜的沉积速率及较高的生物产率,造成了龙马溪组下段有机质富集,并以硅质型页岩为主,利于页岩气的富集与开发。隆起边缘的潮坪相沉积,为页岩气的非有利区;沉积中心的深水陆棚沉积区,主要发育碳质硅质页岩、碳质页岩与含粉砂含钙碳质页岩,为页岩气的有利区;砂泥质浅水陆棚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应为页岩气发育的次级有利区;灰泥质浅水陆棚主要发育"钙质页岩+含碳泥质灰岩",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为页岩气的较不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类型 沉积相 页岩气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川南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不同年限苜蓿对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宝泉 李红红 +4 位作者 马虎 程积民 金晶炜 朱仁斌 程光庆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0-1196,共7页
以渭北旱塬区生长年限为6年、11年、16年和21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来揭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以渭北旱塬区生长年限为6年、11年、16年和21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天然草地为对照,通过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来揭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生长年限对渭北旱塬区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紫花苜蓿能够显著改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及土壤微生物量C和N(P<0.05),且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点出现在第11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生物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且微生物生物量可以更灵敏地反映土壤质量变化。综合考虑,渭北旱塬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恢复11年后应当进行合理利用或进行其他人工干预以延长草地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区 紫花苜蓿人工草地 不同年限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及其周缘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 被引量:33
15
作者 龙鹏宇 张金川 +4 位作者 李玉喜 聂海宽 唐颖 张琴 刘珠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25-129,共5页
四川盆地经历了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的克拉通和晚三叠世到新生代的前陆盆地2个构造演化过程,在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一套巨厚的海相沉积。晚震旦世和中奥陶世开始的2次大规模海侵作用,在深水环境中沉积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 四川盆地经历了从震旦纪到中三叠世的克拉通和晚三叠世到新生代的前陆盆地2个构造演化过程,在克拉通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一套巨厚的海相沉积。晚震旦世和中奥陶世开始的2次大规模海侵作用,在深水环境中沉积了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黑色页岩。由于该盆地演化过程中复杂的构造变动,重庆及其周缘地区的区域构造主要以高幅抬升及强烈挤压为特点,下古生界埋藏浅、变形严重、破坏强烈,现今构造形态表现为高陡状褶皱,形成了与美国东部典型页岩气盆地相似的构造演化特点和地质条件。研究表明,该区具有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地质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采用体积法对该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做了初步估算。结果表明:重庆及其周缘地区筇竹寺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7.5×1012m3,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资源量约为11.5×1012m3,显示出该区巨大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庆及其周缘地区 早古生代 页岩气 地质条件 成藏条件 资源潜力 美国东部盆地 相似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小波多尺度分解与解释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永奇 韩美涛 +3 位作者 张恩会 郑增记 曹建平 宋普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5-87,共13页
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4阶小波逼近和小波细节分解,同时基于平均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定量化地计算出1~4阶小波细节和小波逼近所对应的场源平均埋深。... 基于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获得了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4阶小波逼近和小波细节分解,同时基于平均径向对数功率谱方法定量化地计算出1~4阶小波细节和小波逼近所对应的场源平均埋深。结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对获得的重力场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鄂尔多斯地块、渭河盆地、秦岭造山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布格重力异常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构造区内部重力异常也存在横向的显著差异。布格重力异常的走向、规模、分布特征与二级构造区及主要的断裂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②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1~4阶细节对应4~23 km不同深度的场源信息,鄂尔多斯地块南缘东、西部的地壳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渭河盆地凹陷、凸起构造区边界清晰,断裂边界与重力异常边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秦岭造山带重力异常连贯性不好,东、西部重力异常变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差异。③渭河盆地及邻区布格重力异常分布与莫霍面埋深具有非常明显的镜像关系。渭河盆地及邻区地震主要分布在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交汇处、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交汇处。渭河盆地及邻区重力异常主要由中上地壳剩余密度体所影响,这可能是该区地震以浅源地震为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及邻区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多尺度分解 莫霍面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及邻区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永奇 韩美涛 +2 位作者 曹建平 郑增记 宋普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9-89,共11页
基于2009—2014年渭河盆地及邻区GPS资料,利用Shen提出的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计算方法,获得渭河盆地及邻区的水平形变场及应变率场,结合构造地质、地震目录等资料对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 基于2009—2014年渭河盆地及邻区GPS资料,利用Shen提出的连续形变场与应变场计算方法,获得渭河盆地及邻区的水平形变场及应变率场,结合构造地质、地震目录等资料对渭河盆地及邻区的现今地壳形变及构造特征进行研究,并得到如下结论:(1)鄂尔多斯地块南缘西段和东段GPS形变场变化差异明显,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形变场以挤压变形为主,渭河盆地中部西安—咸阳地区的形变场呈现EW向挤压、SN向拉张特征;(2)主应变率、剪应变率、面应变率变化明显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的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渭河盆地中部的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3)未来需要警惕六盘山—陇县—宝鸡断裂带、长安—临潼断裂与渭南塬前断裂以及韩城断裂与双泉—临猗断裂附近的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盆地及邻区 GPS 速度场 应变率场 地壳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盆地渭南段古三门湖的盐度估算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护军 薛祥煦 李永项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114,共3页
目的研究古三门湖的盐度数值。方法在渭河盆地渭南部分地区的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中采集泥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B元素,然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得古三门湖的盐度。结果渭河盆地渭南段三门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66%~1.88%,游河组盐度... 目的研究古三门湖的盐度数值。方法在渭河盆地渭南部分地区的古三门湖沉积地层中采集泥岩样品,分析了样品中的B元素,然后利用有关公式求得古三门湖的盐度。结果渭河盆地渭南段三门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66%~1.88%,游河组盐度变化范围大致为1.38%~2.06%。结论渭南段三门组为低盐度沉积,游河组为低盐度一半咸水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 古三门湖 渭南地区 渭河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北旱塬区不同立地条件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与通径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魏婉玲 程积民 +1 位作者 高阳 刘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3-78,共6页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 为了提高渭北旱塬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紫花苜蓿高产栽培,对渭北旱塬区阴坡(东坡)和阳坡(西坡)紫花苜蓿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研究,并选取3个紫花苜蓿的性状进行简单相关、偏相关和通径系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坡向不同坡位上,坡下部紫花苜蓿的产量和生理性状的生长状况都优于坡上部;在同一坡位不同坡向上,阴坡紫花苜蓿的生长状况优于阳坡,其中阴坡下部的生长状况最好,阳坡上部的生长状况最差。坡向对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大于坡位的影响。株高、分枝数和单茎重的简单相关系数均为极显著,但通径系数和决策系数差别较大。株高和分枝数对产量起主要直接作用,而单茎重对生物量的直接作用不甚明显,主要是通过株高和分枝数对生物量起间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北旱塬 紫花苜蓿 不同立地条件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界线区域对比特征探讨 被引量:4
20
作者 瞿雪姣 高有峰 +2 位作者 林志成 王璞珺 吴康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99-315,共17页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是白垩纪时期全球最大的陆地出露区,是开展陆相J/K界线研究的理想地区。但是,受制于盆内埋深大、盆缘露头出露不佳等原因,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J/K界线发育区域及层段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同时,对于陆相J/K界线划分与对比这样的重大疑难问题,其研究很难一步到位。总结一套影响广泛、区域对比性强的J/K界线区域对比框架性特征,可以有效聚焦目标区域和层段,为进一步的精细研究明确方向。系统梳理松辽盆地及周缘典型地区J/K界线上下地层中记录的区域构造背景、岩浆事件和生物宏观演化阶段可发现:(1)松辽盆地以西和以南地区晚侏罗世为块体碰撞后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早白垩世为推覆陆壳加厚坍塌或拆沉的伸展环境;松辽盆地晚侏罗世为碰撞后持续造山环境,早白垩世为双侧活动陆缘影响下的区域性伸展裂陷环境;松辽盆地以东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可能为走滑构造背景。(2)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生物演化阶段表现为晚侏罗世燕辽生物群的衰落和白垩纪热河生物群的兴起,其中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高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早白垩世则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低Classopollis含量为特征。(3)冀北—辽西地区的土城子组、黑龙江东部的东安镇组和东荣组应是J/K界线进一步工作的重点层段,大兴安岭地区的满克头鄂博组、松辽盆地常家围子断陷及其以西至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可以尝试开展J/K界线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白垩系界线 构造背景 生物宏观演化 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