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淮阳出土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的科技分析
1
作者 陈艳 刘松 +4 位作者 方利霞 袁仪梦 杨一帆 李青会 丁俊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828-2836,共9页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 以河南淮阳地区出土的一批战国与汉代玻璃及相关材料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和光谱学技术,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技术、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超景深光学显微技术等,对其进行科技分析,获取了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内部结构、显微形貌等信息,明确了样品的材质属性、制作工艺等特征信息,探讨了其产地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区域内和区域间的交流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样品可分为玻璃和釉陶两类。玻璃包含铅钡玻璃、铅玻璃和钠钙玻璃,釉陶为铅钡釉陶。不同遗址出土的铅钡玻璃在部分组分含量特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表明铅钡玻璃在制作配方和采用原料方面存在多样性。钠钙玻璃为西方典型玻璃体系,同时检测到一定含量的PbO和BaO,推测可能与战国和汉代玻璃重熔工艺存在关系。河南地区发现的铅钡玻璃与楚地关系密切,而富钾的钠钙玻璃则表明其可能与中亚地区也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玻璃 战国与汉代 丝绸之路 河南淮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秦墓中的同穴合葬现象
2
作者 楚展鹏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5,共8页
秦国是较早推行变法的国家之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较为充分,同时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家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在此背景下,秦墓中出现一批同穴合葬墓,形式多样,分布较广,延续性强,发... 秦国是较早推行变法的国家之一,封建生产关系发展较为充分,同时伴随着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夫妻为核心的个体家庭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单位。在此背景下,秦墓中出现一批同穴合葬墓,形式多样,分布较广,延续性强,发展轨迹清晰,为探讨战国秦汉之际家庭的变化和合葬习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墓 同穴合葬 家庭 战国秦汉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浅析
3
作者 刘尊志 苗楷琳 《文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9,98,共7页
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下阶层墓地。该墓地经过有序规划布局,包含四组既相对独立又具密切联系的家族墓葬群。在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组合、家族葬俗以及墓位排列等方面所呈现的演变趋势与同期关中地区... 空港新城布里村战国秦汉墓地是一处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的中下阶层墓地。该墓地经过有序规划布局,包含四组既相对独立又具密切联系的家族墓葬群。在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组合、家族葬俗以及墓位排列等方面所呈现的演变趋势与同期关中地区墓地制度的演变相吻合。空港新城布里村墓地作为关中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综合性墓地的一个实例,为研究这一时期墓地制度的演变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咸新区 战国秦汉 家族墓地 中下阶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咸阳塔儿坡秦墓2021年发掘简报
4
作者 赵旭阳 靳梦瑶(绘图) +4 位作者 张雨森(绘图) 谢高文 武海 陈曦(照相) 周殷(照相)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5,共7页
2021年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共发掘战国晚期和东汉时期墓葬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座,均为秦墓,规模较大,形制为带二层台和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缶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金... 2021年8月,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配合咸阳市渭城区塔儿坡村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中,共发掘战国晚期和东汉时期墓葬6座,其中战国晚期墓葬3座,均为秦墓,规模较大,形制为带二层台和壁龛的竖穴土坑墓,出土器物以陶缶为主,另有少量铜器及金器等。M5出土的金泡饰,使用了焊珠工艺,该工艺最早出现于西亚地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是先秦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咸阳市 塔儿坡 战国晚期 秦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陶釜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亮 秦雪松 《文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2-79,共8页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 本文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原地区战国至西汉墓葬出土的陶釜进行了类型学研究,认为战国中期陶釜以一种特殊葬俗的形式出现在郑州地区,战国晚期开始陶釜迅速发展,分布范围变广,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包含有郑韩文化、晋文化和秦文化三大系统。进入汉代,陶釜数量急剧减少,类型单一。陶釜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历程与秦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釜 中原地区 战国 西汉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东陵“一号陵园”调查勘探简报 被引量:1
6
作者 孙伟刚 同杨阳 +2 位作者 杜应文 李阳 梁海宁(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8,共11页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范家村北、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2011~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了陵园布局。陵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围沟、2座“亚”字形大墓及陪葬坑、小型祔葬墓... 秦东陵“一号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斜口街道办事处范家村北、骊山西麓的山前台地。2011~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经考古调查勘探确认了陵园布局。陵园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由围沟、2座“亚”字形大墓及陪葬坑、小型祔葬墓、建筑遗址,以及窑址、井、冲积沟和瓦片堆积区等相关遗迹组成。2座“亚”字形大墓位于陵区中部偏南,陪葬坑主要分布在主墓墓道夹角处及东西方向;小型祔葬墓主要顺陵园围沟内侧分布,形制多为竖穴墓道洞室墓和竖穴土坑墓;建筑遗址分布在主墓南北两侧。此次调查勘探填补了战国晚期至秦统一时期秦陵陵园形制发展演变过程中的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潼 秦东陵 一号陵园 战国晚期 调查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编织工艺研究
7
作者 黄天 周旸 龙博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 本文以战国秦汉时期的两件斜向互绞编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复原的方法对战国秦汉时期斜向互绞编织物的组织结构与编织工艺进行分析与探究。对比两者在结构、格眼、纹理、组边上的异同,发现通过变化基础结构中经线交织的方向和次数可以形成不同的组织结构和纹理效果。在编织工艺上,两者都使用斜向穿绞编法。其中普通组各编线间的编结变化和排列顺序以2个经线数为循环,编线在各行编结时的状态与编线数的奇偶和第一行编结时各编线的编结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向互绞编织物 战国秦汉 编织工艺 组织结构 纹理 格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临淄城“市场”的经济考古学观察
8
作者 田钟灵 方辉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10,116,共11页
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部的阚家寨附近,处于4条道路围绕的“井”字形区域中心,密集分布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种生产活动遗存,出土有货币、度量衡和“市”“亭”陶文等与市场活动密切相关的材料,应是战国秦汉时期临淄城的中心市场所在。市场... 临淄齐故城大城东北部的阚家寨附近,处于4条道路围绕的“井”字形区域中心,密集分布着战国秦汉时期的各种生产活动遗存,出土有货币、度量衡和“市”“亭”陶文等与市场活动密切相关的材料,应是战国秦汉时期临淄城的中心市场所在。市场南部阚家寨BⅡ地点的私营铸镜作坊生产的铜镜应当通过市场销售,社会各阶层都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和使用。基于对临淄市场的考察,我们提出考古学上判断市场遗存的5项标准,即密集分布的市场导向型手工业、货币、度量衡、道路及相关文字信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临淄齐故城 市场场所 市场交换 铜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
9
作者 朱颖健 陈洪波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50,共11页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可分为三足瓿、平底瓿、小瓿三类,这三类陶瓿代表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应是一种“越式”器物。陶瓿这一器物在广西的出现,反映了古越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及广西地区与东南沿海一... 广西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瓿可分为三足瓿、平底瓿、小瓿三类,这三类陶瓿代表的文化因素各不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越文化特征,应是一种“越式”器物。陶瓿这一器物在广西的出现,反映了古越族内部的文化交流及广西地区与东南沿海一带的文化互动,而陶瓿的消失则是汉越民族融合在物质层面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陶瓿 越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渭秦墓出土战国时期彩绘陶器绘彩工艺分析
10
作者 冯圆媛 王欣亚 +4 位作者 曹龙 杨武站 张尚欣 王展 凌雪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28,共6页
泾渭秦墓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彩绘陶器,是研究秦人绘彩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其微观形貌和颜料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白、黑色颜料分别为... 泾渭秦墓战国中期至晚期早段墓葬中出土了一批彩绘陶器,是研究秦人绘彩工艺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及激光拉曼光谱仪对其微观形貌和颜料组成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白、黑色颜料分别为赤铁矿、高岭土及炭黑,绘彩工具为毛刷等软质工具,这批彩绘陶器绘彩工艺较为粗糙,推测为民间作坊所制。但较纯高岭土作为白色颜料的发现,反映了秦人对颜料的认知和使用有一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渭秦墓 战国时期 彩绘陶器 绘彩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2018年发掘简报
11
作者 胡春佰 格日乐图 +7 位作者 高兴超 王永胜 李倩 白苏日娜(绘图) 陈文虎(拍照) 朝力门(拍照) 施慧超(绘图) 孙斯琴格日乐(绘图)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8,共17页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 2017~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准格尔旗福路塔墓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其中2018年共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墓葬99座及祭祀坑1座,出土陶、铜、铁、玉、石、骨器等500余件。此次发掘发现了明确进入西汉纪年的墓葬,证明了汉初秦昭襄王长城以东的福路塔墓地所在区域仍然在西汉王朝的控制之下。该墓地以秦文化为主导,但同时存在赵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和西戎人群相关的随葬品,对于研究多文化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路塔墓地 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 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诗》学传播中心的转移与汉四家《诗》的形成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毓庆 郭万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5-90,共6页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 汉代四家诗在先秦的师承源流 ,除《毛诗》自谓传自子夏 ,并有谱系流传外 ,其余三家 ,史皆无载。三家不言师承 ,并非数典忘祖 ,实由战国《诗》学传播混乱、师承不明所致。研究者多从传播主体入手 ,设定其为封闭型传播渠道 ,希图理清三家在先秦的师承脉络 ,然终劳而少功 ,他们忽略了战国《诗》传播的全开放性与学术中心的地域性转移对《诗》学观念与流派形成的影响。战国学术中心有四次大转移 ,第一个学术中心形成于三晋之魏的西河 ,其学术以古史为根柢 ,以好古为特色。第二个学术中心转移于齐之稷下 ,其学术以杂学著称 ,而又侈谈阴阳五行。第三个学术中心转移于燕国 ,其特色由中和三晋之古学与齐之阴阳学说而成。第四个学术中心转移于楚之兰陵 ,实即鲁之次室 ,由荀子居兰陵而形成。其学杂帝王之术 ,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四次学术中心的大转移 ,也是《诗》学传播中心的四次大转移 ,直接影响了汉代四家《诗》学的形成 ,成为四家《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诗经》 《诗》学传播中心 转移 汉四家《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农业功能的国家定位与制度强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1期140-146,共7页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 农业功能 国家定位 制度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战国秦汉时期西南开发进程中历史阶段的划分 被引量:4
14
作者 黎小龙 张渝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6-119,共4页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阶段 ,一以贯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西南开发 历史阶段 巴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及秦汉之际陶窑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春斌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59,共10页
陶器制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已十分成熟,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对于汉代的陶器和陶窑,已有研究者进行了专门研究,发表过卓有见地的文章及专著,但鲜有对战国、秦汉之际陶窑进行专门的讨论。
关键词 战国 秦汉之际 陶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土《算数书》初探 被引量:36
16
作者 邹大海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3-205,共13页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 通过分析《算数书》的体例和结构,对照《算数书》 与《九章算术》,并结合其他文献和社会背景进行考察,得出以下结论:《算数书》是至少 有两个来源的撮编之书,它与《九章算术》没有直接的文本影响关系,它们在先秦可以追溯 到共同的来源,《九章算术》的主要方法产生于先秦,《算数书》是利用某种后来演变为《 九 章算术》主要来源的先秦数学著作或其衍生本的数学方法并结合下层官吏管理的实际而编成 的作品。《算数书》有助于确立先秦至秦汉实用算法式数学发展演变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数书》 《九章算术》 先秦 秦朝 汉代 数学发展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两汉商人分层之变迁及其政策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严清华 方小玉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6-352,共7页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 春秋战国至西汉前期,商人分层呈多样化,素商、政商、儒商、黑商均占有一定比例,且素商居多。西汉后期至东汉,政商比例逐渐增大,且分层趋向单一化。这个趋势说明在封建社会,商业的发展不能完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前行,统治阶层在政策上的抑制或放任会随时影响到商业发展,继而影响商人的构成类型。与此同时,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也会对统治阶层的决策产生影响,在这内外两种力量的交错影响下,商人分层也会随之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商人分层 变迁 政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国秦汉时期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弘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7-49,共3页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这样 ,在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发展过程中 ,除个别时期 ,如西汉中期 ,重商观念稍占优势以外 ,其它时期则一直处于劣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秦汉时期 重商 轻商 观念 嬗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疆、界:中国古代早期对于域界的表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鲁西奇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4,共11页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疆域 界线 标识 先秦 秦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萨满昏迷中的药物问题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纪潮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28,共16页
萨满教是中国先秦两汉社会一直存在的宗教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依靠昏迷技术与鬼神世界交通、招魂和治疗病人。在萨满昏迷当中,麻醉性的药物既是萨满的工具、巫医合一的标志,又是仪式象征和宗教崇拜物。中国上古社会可能存在药用植物的崇拜... 萨满教是中国先秦两汉社会一直存在的宗教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依靠昏迷技术与鬼神世界交通、招魂和治疗病人。在萨满昏迷当中,麻醉性的药物既是萨满的工具、巫医合一的标志,又是仪式象征和宗教崇拜物。中国上古社会可能存在药用植物的崇拜,乌头、附子可能是萨满昏迷中的致幻剂。春秋战国之后由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主流意识,萨满昏迷幻境所产生的神性遭到了官方“天命”的意识形态抑制,这造成了巫医的分离,并有可能影响到了萨满医疗技术的转向,但也扩大了昏迷药物的使用范围,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两汉时期,医疗技术的独立发展可能是萨满昏迷药物渐至湮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满昏迷 麻醉药 先秦两汉 简帛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