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印太战略”涉缅甸布局及其影响
1
作者 张添 《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6,I0002,共19页
美国拜登政府继承奥巴马政府后期的对缅甸政策,继续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对缅施压,继续推动特朗普首任政府推出的“印太战略”,将缅甸拉入“印太战略”布局之中。尽管缅甸本身并非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核心,但因其战略地位重要,具有... 美国拜登政府继承奥巴马政府后期的对缅甸政策,继续在民主和人权问题上对缅施压,继续推动特朗普首任政府推出的“印太战略”,将缅甸拉入“印太战略”布局之中。尽管缅甸本身并非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核心,但因其战略地位重要,具有成为美国“战略锚点”的潜在特性,拜登政府遂以缅甸作为工具锚点,锚定以中俄为竞争对手的重点目标,以东盟为抓手的领导力路径,以及以盟伴为依托的阶段性调整方向。未来,尽管缅甸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地位难有更大提升,战略捆绑难以深化,锚点进路不足,美国对缅政策的工具性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但其双方关系仍将持续影响中国周边安全与中国—东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交 “印太战略” 战略锚点 战略布局 缅甸局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对外贸易法中“贸易促进权”模式探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杨树明 陈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41,125,共6页
在实践中,“贸易促进权”保证了美国总统在贸易谈判中的可信度,确保了国会在谈判前、谈判中和谈判后的核心地位,促使美国在历次重大贸易协定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并维护了总统和国会良好的合作关系。文章通过对“贸易促进权”法律机理、... 在实践中,“贸易促进权”保证了美国总统在贸易谈判中的可信度,确保了国会在谈判前、谈判中和谈判后的核心地位,促使美国在历次重大贸易协定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并维护了总统和国会良好的合作关系。文章通过对“贸易促进权”法律机理、主要内容的探讨,分析了“贸易促进权”的功能和价值,讨论了“贸易促进权”的未来发展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外贸法 贸易促进权 贸易政策决策模式 法律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在匈牙利事件中的态度与政策 被引量:3
3
作者 胡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5-80,共6页
美国对匈牙利事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这种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最后确立的一个过程。美国政府实行严格“不干涉”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美国担心苏联会因其在东欧地位的严重恶化陷于绝望 ,进而诉诸于极端措施 ,从而引发美苏之间的直... 美国对匈牙利事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这种政策经历了从观望到最后确立的一个过程。美国政府实行严格“不干涉”政策的深层次原因在于 ,美国担心苏联会因其在东欧地位的严重恶化陷于绝望 ,进而诉诸于极端措施 ,从而引发美苏之间的直接对抗乃至于爆发世界大战 ,因此 ,美国不愿冒战争的危险去拯救一个与自己关系不大 ,且处于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中欧小国 ,这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现实主义原则的充分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外交政策 匈牙利事件 艾森豪威尔 态度 "不干涉" 政策 现实主义 1956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后初期美国新闻处在华宣传活动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翟韬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保留并扩展了战时对华宣传机构——美国新闻处,开展了以"推销美国方式"为主的"扬美"宣传活动。随着冷战爆发和中国政局的巨变,美国对华宣传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新闻处开始了以离间中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保留并扩展了战时对华宣传机构——美国新闻处,开展了以"推销美国方式"为主的"扬美"宣传活动。随着冷战爆发和中国政局的巨变,美国对华宣传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美国新闻处开始了以离间中苏关系为目标的"反苏"宣传活动,宣传手段也逐渐从公开转向更多使用隐蔽手段。最后,迫于政治形势美国新闻处所有站点在1949年全部撤离中国大陆。无论从宣传题目还是宣传手段来说,这个阶段的对华宣传都是为日后美国在亚洲浩大的反对"红色中国"的宣传运动和心理战做了"热身"并为之拉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驻华美国新闻处 美国对华宣传政策 “扬美”宣传 “反苏”宣传 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世界新秩序概念的缘起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5-369,共5页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 建立世界新秩序是20世纪以来美国外交政策始终追寻但尚未实现的目标。冷战后,美国正式把建立世界新秩序确立为外交政策的原则,主要是由于冷战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剧烈变化,尤其是90年代初海湾危机的出现,为美国建立冷战后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种具有新泛美主义色彩的原则,世界新秩序概念主要是在冷战后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美国所进行的一系列制止地区性武装侵略、组织集体行动和建立大国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外交政策 世界新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总统与国会争夺外交主导权的根源及实质 被引量:2
6
作者 储新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要求,但总统和国会一直为争夺主导权进行着斗争。本文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美国宪法在外交权方面界定的模糊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各自权力份额解释的利己性所引起的。作者认为,这种模棱... 尽管美国的对外政策从根本上取决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要求,但总统和国会一直为争夺主导权进行着斗争。本文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是美国宪法在外交权方面界定的模糊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各自权力份额解释的利己性所引起的。作者认为,这种模棱两可性一方面使宪法适应了各种新的政治压力,另一方面使得人们在相互竞争的原则下达成妥协。这反过来又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外交主导权 总统 国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赫尔利在国共谈判过程中采取的政策及其失败的原因
7
作者 赵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9-202,共4页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重大的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从"延安协定"的签订到"重庆谈判",他分别采取了"促蒋联共&quo... 抗战后期,美国为了结束对日作战,实现在远东的各项权益,不断调整对华政策,积极推动国共谈判。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肩负重大的使命,多次主导国共和谈,从"延安协定"的签订到"重庆谈判",他分别采取了"促蒋联共""扶蒋压共""支蒋反共"的调处政策,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陶醉于商业野心和救世主使命的美国人对中国有天然的优越感;二是根深蒂固的反共意识形态使美国政府无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中共的独立性;再加上赫尔利本人刚愎自用,使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逐渐偏离中国现实。赫尔利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剧了中国内战危机,使美国对华战略目标最终走向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利 美国 国共谈判 对华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外交实践中的人权问题论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建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2-125,共4页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美国时常以人权问题为理由和借口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干预。这和其外交实践中理想主义思维特征密切相关,即美国人认为自己具有实现天定命运和改造、拯救世界的决心和能力,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在长期... 在长期的外交实践中,美国时常以人权问题为理由和借口对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干预。这和其外交实践中理想主义思维特征密切相关,即美国人认为自己具有实现天定命运和改造、拯救世界的决心和能力,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美国在长期外交实践中,均存在着人权问题,但在主要的实施对象与手段、方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美国推行人权外交,不论在形式上怎样变化,其根本目的始终是直接服务于践行其所谓的道义使命和维护其国家战略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理想主义 外交政策 国家战略利益 人权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军工综合体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春燕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52,78,共5页
美国的军工综合体在二战和冷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它包括了利益互补的各种实体,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对军工综合体的历史透视,认为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它也仍然活跃不已,美国现今不断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 美国的军工综合体在二战和冷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它包括了利益互补的各种实体,在国防和外交领域发挥着重要影响。作者通过对军工综合体的历史透视,认为即使在冷战结束后,它也仍然活跃不已,美国现今不断加紧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就与军工综合体的推波助澜有相当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军工综合体 外交和安全政策 N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4年《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探析
10
作者 杨绪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23-128,共6页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 1944年4月11日美国国务院公布了《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该报告将石油利益确定为美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核心,其主要内容是:在中东地区推行"门户开放"政策,将大西洋宪章的"机会均等"原则运用于战后美国对外石油资源的争夺中;提出了美国对外石油供应的"半球"石油政策,即"东半球"的石油主要由中东地区供应,"西半球"的石油由美洲地区供应。美国对外石油政策的目标是攫取和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保护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储备。考察《美国对外石油政策》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的过程,揭示美国战后对外石油政策的本质,有益于全面认识美国构建战后石油安全战略的全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美国对外石油政策》 中东石油资源 “半球”石油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