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代价值——兼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1
作者 傅才武 李高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6,共13页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 长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水稻以其特有的物种属性和经济属性,为中华民族的人口繁衍与文化传承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社会条件。借助于大运河、荆襄古道、金牛道的南北互济以及茶马古道的东西融通,中华文化构建了一套北方与南方、中心与边缘的双循环体系,形成了内源性动力机制。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华文化汲取外部文明打开了窗口,促进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鉴。长江流域作为驱动双循环的核心区域,居功至伟,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地理枢纽”。在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长江“历史的地理枢纽”需要转化为“当代地理枢纽”:通过“长江大保护”来恢复生态长江并推动经济长江的高质量发展;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推动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深化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双循环 历史的地理枢纽 国家文化公园 长江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长城军事河防空间格局解析——以黄河山西段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天莲 李哲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目的]河防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以黄河为防御前线的河防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险、用险制塞的营建智慧。对河防空间格局的解析可完善长城防御体系的理论构建,充分整合长城与黄河的多重资源价值。[方... [目的]河防是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以黄河为防御前线的河防空间格局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险、用险制塞的营建智慧。对河防空间格局的解析可完善长城防御体系的理论构建,充分整合长城与黄河的多重资源价值。[方法]通过梳理史籍文献、实地调查遗产资源、使用低空无人机航测采集图像数据生成实景三维模型,结合历史航片等多源数据,对明长城军事河防空间格局进行解析,并借助ArcGIS平台对河防空间地理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河防空间在明长城防御体系之下,重点加强了边墙系统、军事聚落、烽传系统的建设,以承担沿河御敌、据点设防、信息传递三大核心功能;2)军事防御设施依据地理形胜可分为3种空间分布模式:高地——因山设险,依山据守;平地——封锁河岸,设墙据守;河口——扼守河谷,重点防御;3)城防设施与边墙节点设施针对河防需求做出了适应性改变,包括增扩角台以正面御敌,边墙设置关口及水门以控制水路。[结论]明代河防空间的建设在复杂的水环境与军事防御需求的影响下,形成了从河道向腹地逐层递进的军事防御网络,并巧妙利用自然地形环境构建防御格局。揭示了长城军事河防空间建设与河流水系自然环境要素高度耦合关系,对于推动以河防空间为依托的长城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性建设和系统性展示利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保护 明长城 军事防御 河防 空间格局 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健康评价
3
作者 朱炳淑 樊江文 +6 位作者 张海燕 黄麟 田海静 王林 王守兴 杨明新 郭炎明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7,共15页
草地健康是草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关键表征,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治理,但对当前草地健康状况仍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参考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解析草地健康概念,基于高寒草地特点,运... 草地健康是草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关键表征,近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对退化草地进行恢复治理,但对当前草地健康状况仍缺乏系统评估。本研究参考生态系统健康理论,解析草地健康概念,基于高寒草地特点,运用专家经验,构建综合反映草地健康整体状况的草地健康指数(grassland healthy index,GHI),包括植被状况、地表生物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牧草生产性能特征等,分区、分类、分型评价2022年黄河源园区高寒草地健康状态和等级。结果表明:1)高寒草原类和高寒草甸类草地在植被群落特征指数、地表特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牧草生产性能指数等方面存在差异,尤以生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最为明显。2)黄河源园区当前草地健康指数(64.98)整体呈亚健康状态,高寒草原类GHI(66.70)略高于高寒草甸类(62.30),高寒草原类下的早熟禾型与其他两种草地型均存在显著差异,但紫花针茅型与蒿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高寒草甸类下各型存在显著差异。3)从功能分区来看,核心保护区草地健康指数(59.30)较一般控制区(69.50)更低,可能是生态本底脆弱、历史上长期过度放牧和区划变动等因素导致高寒草地尚未完全恢复。本研究可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视角,同时可为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空间布局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评价 草地健康指数 理想参照系 高寒草地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物种监测数据的卡拉麦里国家公园野生动物观赏路线设计
4
作者 边海东 阿依江·叶尔肯 +3 位作者 邵长亮 宗诚 程鲲 吕墨晗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野生动物观赏是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的重要类型,在自然区域进行的野生动物观察、摄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充分体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丰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发挥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统... 野生动物观赏是国家公园户外游憩的重要类型,在自然区域进行的野生动物观察、摄影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充分体现卡拉麦里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使丰富独特的野生动物资源得以发挥其观赏和教育价值,本研究通过红外相机监测的方法,统计卡拉麦里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道路附近水源地的野生动物分布情况,根据其出现的时间、地点和频率综合设计观赏路线,在对野生动物无干扰的原则下,基于原有道路的联通性设计了夏季(7—8月)和秋季(9—10月)两条观赏路线,并在夏季和秋季观赏路线上各设置4个观赏点,秋季观赏路线还有1个补充观赏点。两条路线上数量较多的观赏物种主要有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野马(E.ferus)和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3种有蹄类,其他出现指数较高的观赏物种有狼(Canis lupus)、盘羊(Ovis ammon)、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毛腿沙鸡(Syrrhaptes paradoxus)等。研究结果为未来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拉麦里国家公园 水源地 红外相机监测 野生动物旅游 观赏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对牧民生计结果与行为的影响
5
作者 李军辉 陈文烈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68-2280,共13页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牧民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主体,其生计结果和行为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园建设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选择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牧民生计...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中,牧民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主体,其生计结果和行为的演变直接关系到国家公园建设的高效性与持续性。选择三江源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域,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系统探讨国家公园建设与牧民生计结果及行为适应性选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牧民对传统生计资本的过度使用,但是却促进了牧民生计结果的不断改善;(2)牧民生计行为适应性选择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由试点建设期的消极应付转向正式建设期的主动支持;(3)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进程中,高人力资本、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牧业收入占比的牧民生计行为适应性选择表现出更为主动的支持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国家公园 牧民 生计结果 生计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
6
作者 贾天朝 文琦 +2 位作者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廊道与优化分区进行分析。[结果]1)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高危险、极高危险区面积为25614.32 km^(2),占20.81%。2)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孕灾和诱发因子分别是坡度(信息量值为6.23852)和距农村居民点距离(13.27066),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间存在较高的敏感性。3)识别生态源地面积为26833 km^(2),提取生态廊道55条(6080.15 km),识别核心保护区(39613.58 km^(2))、生态保育区(67261.84 km^(2))、游憩展示区(10143.44 km^(2))、传统利用区(6081.34 km^(2))等功能区域。4)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的区域为长江源园区(65.30%)、澜沧江源园区(77.90%)的核心保护区和黄河源园区(88.97%)的传统利用区,黄河源园区是廊道风险性最高的园区。[结论]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应当分区分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信息量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7
作者 张洪超 常青 +1 位作者 谢冶凤 王兆峰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共21页
随着国家公园游憩需求不断增加,科学监测与管理国家公园游憩行为已成为平衡游憩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科学途径。文章以我国第一批正式成立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两步路户外助手”GNSS轨迹及标注点数据,结合Op... 随着国家公园游憩需求不断增加,科学监测与管理国家公园游憩行为已成为平衡游憩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科学途径。文章以我国第一批正式成立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两步路户外助手”GNSS轨迹及标注点数据,结合Open Street Map获取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交通路网数据、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及“八爪鱼采集器”爬取的携程网、小红书网络评论文本,通过将GNSS轨迹数据栅格化处理,利用ROST CM6、ArcGIS进行内容分析和密度分析,从而探析2016年至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与旅游热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游客主要关注于旅游吸引物,且积极情绪比重大;(2)游客游憩活动轨迹高峰月份显著,波动趋势大致相同,受节假日影响较小;(3)游客活动淡旺季差异较小,淡季有非热点区域集中倾向;(4)游客活动轨迹区域高度集中,多集中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轨迹点集中度较标注点更为显著;(5)游客活动轨迹与内部道路、景点POI重合度高,部分游客偏向参与区域内的露营等生态游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管理 时空行为监测 多源数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 户外游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邹晨曦 章锦河 +2 位作者 马小宾 王静玮 陈思宇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68-181,共14页
互联网已成为获取资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网络关注度是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饱含期望的表达方式。以百度、抖音和头条网络关注度数据1599万余条为基础,分析2011—2024年中国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 互联网已成为获取资讯、表达意见的重要渠道,网络关注度是公众对国家公园建设饱含期望的表达方式。以百度、抖音和头条网络关注度数据1599万余条为基础,分析2011—2024年中国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国家公园网络关注度呈波动上升态势,分为2个波动上升期和1个急速衰退期,不同国家公园关注度差异显著,可分为突发事件驱动型和知名度自发带动型。(2)关注度空间格局呈“东中西递减”规律,核心城市关注度高,分布地域性显著,建议优先关注高关注度低人均的大城市,以实现低成本高效宣传。(3)公众关注具体国家公园和生态保护议题,并表现出强烈的访问意愿。话题传播呈分众化趋势,不同平台用户对国家公园的关注偏好不同,与平台自身调性有关。(4)地理距离负向影响关注度,自然环境差异无显著影响。除经济、教育等基础性因素外,人居环境和宣传强度等短期因素同样对网络关注度有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在提升公众关注度上仍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网络关注度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多源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节气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合发展路径
9
作者 夏楠 《古今农业》 2025年第1期77-84,共8页
文化赋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传承和弘扬黄河文明有重要作用。黄河流域孕育了丰厚的节气文艺资源、节气信俗资源与节气活态资源,具有流域共生、区域共享的空间特点。构建起以黄河节气事象为中心的景观叙事共同体、情感体验共同体和... 文化赋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传承和弘扬黄河文明有重要作用。黄河流域孕育了丰厚的节气文艺资源、节气信俗资源与节气活态资源,具有流域共生、区域共享的空间特点。构建起以黄河节气事象为中心的景观叙事共同体、情感体验共同体和文化认同共同体,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融合农耕底蕴与乡愁记忆,兼具符号价值和文脉诗性的共叙性文化资源。二十四节气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合需要从三个体系建设着手,即建设以黄河文化引领的节气遗产廊道体系、建立以节气共叙为核心的区域协同体系、把握以时代风尚为导向的多元表达体系。二十四节气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合是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价值再发现的体现,对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篇章有拓新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节气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 融合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生境质量时空演变
10
作者 窦文骏 王小天 +6 位作者 孟雪 王兵 刘晓煌 车欣 张岩 孙文涛 王海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64-5177,共14页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口区域已成为国家公园候选区,但由于泥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应用InVEST模型,对1990年至2020年间黄河口国家公园...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黄河口区域已成为国家公园候选区,但由于泥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生境质量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应用InVEST模型,对1990年至2020年间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陆域范围平均生境质量从1990年的0.635提升至2020年的0.648,生境质量提升的区域占研究区的85.83%,但生境质量极高区域面积百分比从1990年的19.84%降低至2020年的0.87%;高值聚集区也从7.23%降低到了0.29%。1990—2020年生境质量变化率为-0.71至0.70,其中生境质量降低的区域集中分布在海岸带附近及黄河沿岸,生境质量升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居民区及其周边。黄河三角洲面积的演化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国家公园建设区的生境质量高于其他区域。针对评估结果和可能的原因,从一体化顶层设计、研发提升盐碱地生物多样性相关技术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管理策略和技术经验等方面对提升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生境质量提出了建议。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区域及其所在的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空间聚集度 时空演变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县石羊河湿地公园春季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11
作者 申海香 马尚盛 +3 位作者 蔡海 龚建军 赵晓丽 马正学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53-64,共12页
2023年3-5月,对甘肃民勤石羊河公园4个功能区5个植被型组7个不同植物群系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收集到土壤动物46个类群1488头,隶属于3门5纲13目25科。中小型土壤动物和大型土壤动物分别占97.38%和2.62%,线虫在群... 2023年3-5月,对甘肃民勤石羊河公园4个功能区5个植被型组7个不同植物群系的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收集到土壤动物46个类群1488头,隶属于3门5纲13目25科。中小型土壤动物和大型土壤动物分别占97.38%和2.62%,线虫在群落结构中占绝对优势。中小型土壤动物中的优势类群为头叶属、真头叶属、臭蚁属;占总捕获量的48.58%;常见类群为丽突属、拟丽突属、短体属、鞘属、半懒甲螨属等16个类群,占总捕获量的47.13%;稀有类群有椎实螺属、耳萝卜螺属、两坑螺属、虹蛹螺属、逍遥蛛属等14个类群,占总捕获量的4.29%。大型土壤动物主要为拟步甲科和叩甲科,其中优势类群为琵琶甲属、蒙小鳖甲和尖尾东鳌甲,均为荒漠草原沙地种类。沙枣群系和油蒿群系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植物群系,优势度指数则较低。7个植物群系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为中等不相似和极不相似。沙枣群系、白刺群系、多枝柽柳群系的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而油蒿群系、芨芨草群系和芦苇群系中的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具有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公园 植物群系 春季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监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严许进 谢培丽 +4 位作者 唐彦飞 谢娜 何佳秀 张佑祥 吴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101-103,117,共4页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和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对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3只中华秋沙鸭在湿地公园蒋家洲附近越冬,越冬时间约100 d。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于河道开阔且附近有沙洲存在的生境... 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和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对湖南江华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23只中华秋沙鸭在湿地公园蒋家洲附近越冬,越冬时间约100 d。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于河道开阔且附近有沙洲存在的生境中,越冬期的主要行为是游水和取食。捕鱼、人类采砂活动、车辆来往和村广播是目前影响种群生存的主要胁迫因素。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和栖息地环境,建议关停河道上的采砂场,禁止非法捕鱼,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加强对中华秋沙鸭的保护宣传及科普宣教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秋沙鸭 涔天河国家湿地公园 越冬种群 胁迫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IP解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4-80,共7页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IP 文旅融合 空间效应 驱动因素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原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4
作者 王浩骅 张鹏 +6 位作者 罗帅 谷思雨 熊雄 于瑶 李仑 缪炜 熊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19,共11页
探索祁连山国家公园河流与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为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2020年7-8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的21个水环境样点进行了水样采集和DNA分离,共获得DNA样品58份,利用宏基因... 探索祁连山国家公园河流与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为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2020年7-8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河流和湿地的21个水环境样点进行了水样采集和DNA分离,共获得DNA样品58份,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探究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原生生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并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共鉴定和注释到393个原生生物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分属于24门40纲95目126科162属,其中裸藻门、纤毛门种类最多,硅藻门、纤毛门丰度最高;(2)片区不同河流或湿地的原生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河流原生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湿地;(3)RDA分析显示原生生物群落主要受水体总磷、水温、pH、总有机碳、溶解氧、盐度、总氮、硝酸盐氮、氨氮和水流速度等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4)物种共现网络分析显示湿地原生生物群落共现网络较河流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生物 多样性 宏基因组 河流 湿地 祁连山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下国家森林公园空间优化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剑锋 杨宜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3-180,190,共9页
论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角度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核算各县域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和所能获得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通过... 论文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角度出发,以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核算各县域所需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量和所能获得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量,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通过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均衡性和空间匹配特征了解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依此提出优化国家森林公园空间分布的建议措施。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各省域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需求高而供给低,皖南和浙西地区的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需求低而供给高,长三角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分布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空间错配问题严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市辖区森林公园建设,另一方面要将高需求、低供给区域融入长三角国家森林公园区域一体化体系,通过生态系统服务流获取其他区域国家森林公园提供的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国家森林公园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均衡 空间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自然圣境价值识别: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16
作者 牛亚楠 王沛 +2 位作者 赵智聪 汤羽婧 尹千河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3,共9页
自然圣境作为中国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且具有独特价值。对其全面深入的价值识别与恰当保护,不仅是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反映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的优秀案例。提出了自然圣境价值的概念框架,认为自然、人对... 自然圣境作为中国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且具有独特价值。对其全面深入的价值识别与恰当保护,不仅是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反映中国特色国家公园治理体系的优秀案例。提出了自然圣境价值的概念框架,认为自然、人对自然的观念、人对自然的行为是自然圣境的成因,也是自然圣境价值的根源;自然圣境的价值包括地质遗迹价值、生态系统价值、传统文化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在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圣境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多方面价值进行了识别,并发现其价值具有综合性、网络性、层积性、原真性、脆弱性五大特征。研究结果为探讨如何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中协调自然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建立自然圣境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国家公园 自然圣境 价值识别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碧莹 李振函 +2 位作者 李海岗 赵强 李扬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铅、镉、铬、铜、锌、镍、汞、砷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6.4、0.11、57.3、14.0、46.9、20.0、0.014、7.71 mg/kg,均符合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要求;研究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57,地累积指数为-0.2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54,表明研究区属于无污染土壤,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成 赵亚玲 +2 位作者 任敏敏 靳轶婷 吕丝丝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514,共9页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 湿地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对于有效保护湿地资源、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国家湿地公园为对象,以2010、2015年和2022年为时点,运用核密度估计、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时空分异、重心演化与驱动因素给予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国家湿地公园在黄河流域呈“双核多点”的密度特征,2015年和2022年则呈“多核连片”的分布趋势,公园数量与面积均有大幅增加,对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作用不断增强。(2)2010—2022年,湿地公园重心坐标总体上向东北移动247.31 km,具有显著的“东北—西南”分布特征。分流域来看,中游省区重心移动距离最大,下游省区移动最小。(3)自然环境维度对湿地公园分布影响有限,社会经济维度则在湿地保护修复和公园建设等方面起决定性作用,人均GDP和数字高程模型(DEM)因子分别在社会与自然维度中作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湿地公园 时空分异 重心演化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视角下城镇协同治理研究——以晋陕沿岸为例
19
作者 张军飞 赵文静 +1 位作者 史怀昱 庞鹏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9-417,共9页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跨省协同治理难度影响,两岸治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晋陕沿岸地区发展缓慢、特色不足.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然而,受自然地理条件和跨省协同治理难度影响,两岸治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特别是晋陕沿岸地区发展缓慢、特色不足.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研究以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提出联合周边省份,从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整合文化资源、搭建一体化设施网络、成立跨省协同治理机构、完善长效机制等方面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以期实现生态共治、文化共荣、城镇共建、治理共赢,为新时期沿黄省际城镇协作共建与协同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协同治理 路径与实践 黄河晋陕沿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山马尾松生长季净碳交换及其昼夜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20
作者 翁升恒 姜冬昕 +3 位作者 李丽纯 李勇波 张玉琴 潘卫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177,共11页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 马尾松作为中国东南部最大的有机碳库,在调节CO_(2)、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基于涡度相关观测数据,从生态系统尺度分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马尾松2019年生长季的碳源汇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并对不同条件下的光合参数进行了拟合推算。结果表明:(1)马尾松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的生长季总量为-593.06 g CO_(2)/m^(2);日尺度上,马尾松NEE的日变化特征均为“U”型,在12:00-14:00时碳汇能力最强;月总量上,马尾松9月碳汇能力最强(-94.55 g CO_(2)/m^(2)),而5-7月较弱。(2)光合有效辐射是日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是夜间碳交换的主导因子,两者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3)光响应曲线表明,3月和7月马尾松生态系统的最大光合速率(Pmax)较高,而5月植被初始光能利用率(α)高;饱和水汽压差在1~2.5 k Pa时Pmax和α均较大,最适合马尾松进行碳吸收;土壤含水量的上升会引起生态系统呼吸(Rd)、α和Pmax上升,当土壤含水量过饱和时,Rd的增量与Pmax相近,植被净固碳量保持稳定。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对马尾松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全面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国家公园 马尾松 碳源汇 影响因子 光响应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