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7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蒸发公式的流域典型期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宿辉 宋向旭 +3 位作者 周帅 武春晓 韩小庆 张晓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3,共8页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 分析潜在蒸发、径流的时空变化对准确认识气候敏感区实际蒸发和水量平衡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全球气候年际、季节变化等影响,流域层面潜在蒸发、径流难以预测与评估。以气候敏感区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差分样本方法(CDSST)划分流域干湿状态为丰水年、枯水年和混合年,并构建了各状态下月尺度abcd水文模型,探究了4种潜在蒸发算法(Haregreaves、Makkink、Penman-Monteith和Jensen-Haise)不确定性对流域潜在蒸发、径流预测不确定性的影响;利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相对变化幅度等水文指标,揭示了4种不同潜在蒸发算法对流域水资源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较1990年之前,流域呈干旱状态的年份增多(由4 a增至10 a),且丰水、枯水和混合年对应的年份个数占比分别为25.86%、24.14%和50%;同时,潜在蒸发算法不确定性改变了流域蒸发量和径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对于科学掌握变环境下流域水文过程动态变化、区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 径流不确定性 水资源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业水权分配的山东省沿黄区域水资源承载阈值探讨 被引量:2
3
作者 仕玉治 赵立杰 +4 位作者 李福林 黄继文 王锐 刘莉莉 黎明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4,共8页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 以山东省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6项指标,采用AHP-TOPSIS法对2025年沿黄9个地级市进行行业水权分配,并结合定额法分析2025年各地级市的水资源承载阈值,对现状承载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沿黄9个地级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行业水权分别为98.28亿、25.15亿、27.52亿、14.77亿m^(3),各行业用水量较现状年(2022年)分别提升10.1%、20.5%、27.5%、13.5%。2)9个地级市人口规模承载阈值为4519.55万~5956.20万人,其中济南承载阈值上限最大;工业增加值阈值为16540.37亿~19353.23亿元,整体提升15%~35%;灌溉耕地面积承载阈值为228.55万~379.54万hm^(2),只有菏泽、东营超出阈值上限;城镇建设用地阈值为38.42万~62.55万hm^(2),现状年滨州超出阈值上限,淄博接近上限,整体有较大承载空间。3)2022年9个地级市中人口规模、灌溉耕地面积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弱;工业增加值较现状年均呈现不同幅度的上升,均处于可承载状态;城镇建设用地承载能力鲁西南地区最强,滨州、淄博承载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水权分配 “四水四定” 水资源承载力 山东省沿黄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美沂 刘漩 +1 位作者 张宗宾 樊庆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2,共8页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 为了解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基于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2012—2022年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研究区域差异,运用HP滤波分解、核密度估计及自然断点法探究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扩大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时序演变中周期波动较大,高质量维度时序演进与其他维度存在差异;空间分布呈现“一枝独秀”的断层式发展格局,两极分化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区域差异 动态演进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要素时空演变及权衡与协同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鞠琴 卜媛媛 +5 位作者 申同庆 蔡辉艺 王乐扬 金君良 于磊 格桑卓嘎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6,共9页
为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相互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为探究黄河水源涵养区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演变规律,采用InVEST模型对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碳储量、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产水能力和水源涵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各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相互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黄河水源涵养区产水能力、水源涵养量、土壤保持量呈现一致波动时间变化趋势,生境质量、碳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各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相关性,其中,土壤保持与产水能力和土壤保持与碳储量间协同关系最强,其他要素之间呈现中等或弱协同关系;5个生态系统服务要素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差异较大;各项生态系统服务要素间以协同为主,整体协同关系在时间上呈波动轻微增强趋势,空间分布上中南部草地以高-高协同为主,低-低协同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草地和林地,高-低和低-高权衡主要分散在东西部地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要素 权衡与协同 InVEST模型 黄河水源涵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潜在蒸散发的黄河源区径流模拟
7
作者 荐圣淇 周肖宇 +2 位作者 余欣 王嘉仪 裴熠楠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7-411,共15页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 针对黄河源区水文情势复杂多变、径流模拟精度不足的问题,旨在构建融合潜在蒸散发(PET)预测的径流模拟方法,提升高寒地区径流模拟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随机森林(RF)、多层感知机(MLP)和极限学习机(ELM)3种机器学习方法,引入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PatchTST(Patch Time Series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方法,融合PET预测值进行径流模拟,评估不同气象因子组合下PET的模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最高气温是PET模拟的最关键驱动因子,最高气温、相对湿度与风速组合情景下的PET模拟精度最高;在深度学习模型中,PatchTST模型在预测未来1个月潜在蒸散发时表现次于LSTM模型,但在多步长预测中表现更优;融合潜在蒸散发预测数据后,模型性能显著提升;以唐乃亥站PatchTST模型为例,纳什效率系数从0.706增至0.896(改进幅度为26.9%),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从23.502降至18.305(降幅为22.1%),均方根误差从276.7降至160.8(降幅为41.9%),表明PET数据有效捕捉了蒸散发对径流损失的动态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高寒、缺资料地区的水文预报工作提供更精准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模拟 径流模拟 机器学习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
8
作者 王宗敏 梁创恒 +4 位作者 刘心怡 刘奕凡 晋磊 蔡迎春 舒小颂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107,115,共6页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 为了解决多重致灾因子时空关联非一致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黄河上游多灾种知识图谱构建方法。通过数据清洗、实体识别与关系抽取,整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地质资料等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构建本体定义核心概念,定义因果关系、时空关联、参与关系等6类语义关联。采用Neo4j图数据库进行知识存储与动态推理,设计多源数据映射机制,支持灾害事件、触发因子、衍生灾害等实体及其关系的多维查询。结合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理与图拓扑分析算法,对灾害链传播路径进行量化评估。针对2023年黄河上游某地滑坡事件,通过图数据库推理功能可发现滑坡与泥石流之间的潜在关系链条。相比传统数据库,知识图谱查询信息速度快、精确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多灾种 多源信息 本体 关系映射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多源融合降水产品综合评价及其水文效应评估
9
作者 雍斌 周振杨 +1 位作者 陶新 吕毅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76,共12页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对多源融合降水产品(DML-TPP)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其与纯红外遥感降水产品PERSIANN-CCS、卫星降水产品GSMaP_G、再分析数据集ERA5-L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ERA5-L对降水量存在一定程度高估,但较好地反映了整个黄河源区降水的时空格局;GSMaP_G在降水量估算方面较其他产品表现更优秀,在以气象站插值数据率定栅格新安江模型参数的方案中,GSMaP_G对黄河源区门玛区间的水文效应评估结果更好;在采用降水产品对栅格新安江模型进行参数率定的方案中,基于DML-TPP和ERA5-L的径流模拟在平水年表现最佳,基于GSMaP_G的模拟结果则更好地复现了丰水年的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降水产品 水文模拟 栅格新安江模型 误差传播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研究
10
作者 李春丽 安家浩 +1 位作者 程硕勋 梅蕾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 为探讨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并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从新劳动者、新劳动对象、新劳动资料3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进行了核密度估计、σ收敛检验和β收敛检验、空间相关性分析、主要障碍因子诊断。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青海和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山东和陕西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2)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其中黄河下游地区一直远高于中上游地区、黄河上游地区一直低于中下游地区,但各省(区)间的差异不断减小、多极化现象减弱,且存在“追赶效应”,各省(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受邻近省(区)的影响;3)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3个维度看,新劳动对象维度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加强的“薄弱面”,从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来看,森林覆盖率、R&D人员全时当量、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第三产业增加值、交通网密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占比、产业结构、环境保护力度是制约黄河流域九省(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子。提出了重视人才培养、强化环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升级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测度 区域差异 障碍因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保障与一体化水网工程布局研究
11
作者 何国华 赵勇 +2 位作者 王浩 朱翰林 何凡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9-140,共12页
黄河几字弯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防沙治沙“主战场”,但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科学研判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保障策略,对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 黄河几字弯区是我国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防沙治沙“主战场”,但水安全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科学研判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保障策略,对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黄河几字弯区面临的水安全挑战,梳理了区域水网工程建设现状与一体化水网建设效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几字弯区一体化水网建设的总体格局、线路布局及需调水规模。研究发现:(1)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问题突出表现在供需水矛盾突出、水生态受损、防洪存在短板3个方面;(2)尽管黄河几字弯区规划建设了大量引调水工程,但受制于工程建设方式,现有引调水工程的效益和效率均相对偏低;(3)借助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入洮河方案,可构建全程自流的一体化水网格局,能够解决黄河几字弯区现有引调水工程体系取用水成本高、监管运维困难、协同互补能力弱等问题。为提升黄河几字弯区水安全保障能力,研究建议,坚持总量管控、深度节水、优化分水,持续强化水资源供需管理;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为核心,完善几字弯区水网格局;依托水网建设,完善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几字弯区 水安全 水资源 水网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12
作者 任化准 吴光东 束龙仓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6-83,共8页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 长江源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揭示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维持长江源生态功能和保护河湖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应用SWAT水文模型模拟了长江源区水文过程,结合统计及地统计方法,定量识别了长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多尺度时空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63~2020年长江源区年降水量、实际蒸散发量、径流量和产水量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1.35,1.00,0.12 mm/a和0.36 mm/a;年水源涵养能力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0.24 mm/a,但年内、年际变化却极为明显,水源涵养能力主要集中在秋季和暖季。(2)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增加的趋势;通天河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当曲河其次,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水源涵养能力较小。(3)水源涵养能力主要受降水量、产水量、地下径流量、干旱指数、蒸散发能力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能力 降水量 蒸散发量 径流量 产水量 时空特征 SWAT模型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视角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
13
作者 宁朝山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22,共8页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 为给区域因地制宜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政策提供依据,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反映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2015—2022年21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实证考察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在时空分布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及其构成要素的发展处于较高水平,珠江流域处于居中水平,黄河流域处于最低水平;2)在区域差异上,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内部差异最小,珠江流域内部差异最大,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间差异最大,流域间差异是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在动态演进上,三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流域内差异均呈现减小趋势,尤其是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均衡化发展趋势更为明显,珠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非均衡问题较为突出,黄河流域非均衡发展问题虽然呈现减弱趋势,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新质生产力任务更为艰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与长江两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14
作者 程文亮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27,共9页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 为给促进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构建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法及QAP分析方法等对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高于黄河流域,两大流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块状分割”特征,发展水平均呈现上中下游依次提高格局,黄河流域多极化现象较长江流域明显。2)长江流域的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显著减小,2019年区域间差异出现拐点,影响首次小于区域内差异,流域差异开始以区域内差异为主。黄河流域东西部地区间及西部区域内差异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2013—2022年两大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度逐年提高,呈现空间聚集特征。黄河流域在省域维度上的相关度低于长江流域。4)未来产业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导致长江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影响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最强驱动力来自于创新产业发展水平与生产资料区域差异。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差异化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精准施策,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15
作者 王超 李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82,共13页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本研究从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黄河流域8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本研究从科技、绿色和数字三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利用2012—2022年黄河流域81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β收敛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马尔科夫转移概率矩阵探讨了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距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且存在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的“俱乐部收敛”特征;黄河流域上游、中游及下游地区之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存在交叉重叠现象。在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中,必须依据地域特征,挖掘并发挥其独特优势,同时,应实施统筹规划与合作,以推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流域 区域差异 俱乐部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建构黄河文化形象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价值
16
作者 杨琳 王蒙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7,共11页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在中华民族的繁衍、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淀着其深远博大的文化内涵。陕甘宁边区地处黄河之滨,黄河既是保卫边区的天然军事屏障,更是抗战时期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和象征,在陕甘宁边区历史、文化和精神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的构建为研究对象,着眼于黄河与陕甘宁边区紧密的历史地理联系,尝试回到历史现场,挖掘黄河文化建构的历史表述、艺术叙事以及相关文艺作品,探讨黄河故事的价值与意义,尝试从陕甘宁边区对黄河文化形象建构的历史实践出发,为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黄河文化 形象建构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地区风沙阻控原理及科学问题研究
17
作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1,共11页
为遏制黄河“几字弯”地区风蚀严重态势、减少风沙入黄量,需深入剖析风沙运动的空气动力学机制,明晰风沙阻控原理及科学问题。采用具有底部糙度的紊流流速分布公式及新建立的沙漠区含沙量分布公式,对沙尘事件风速、含沙量及输沙通量进... 为遏制黄河“几字弯”地区风蚀严重态势、减少风沙入黄量,需深入剖析风沙运动的空气动力学机制,明晰风沙阻控原理及科学问题。采用具有底部糙度的紊流流速分布公式及新建立的沙漠区含沙量分布公式,对沙尘事件风速、含沙量及输沙通量进行了研究。通过实测资料验证与理论计算,表明输沙通量与地表粗糙度成明显的反比关系,实施风沙阻控工程能减弱沙漠风蚀能力与大风产沙量。进一步利用能合理体现阻力影响的泥沙起动流速公式进行计算,表明沙粒起动流速阈值与地表粗糙度成正比,如果自然沙漠表面粗糙度较小,就会因沙粒起动风速阈值小而加剧地表风蚀;而在地面设置沙障使粗糙度增大会加大沙粒起动风速,又因粗糙度增大会明显减小近地面风速,在此减风阻沙双重影响下,地表风沙活动性明显削弱,从而说明沙障阻控风沙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加大沙漠阻力、引起沙粒起动风速加大而遏制风沙的活动性。若阻控工程表面光滑,则会使沙粒难以在沙丘顶部沉积而能遏制沙丘移动和扩展。基于自然界能耗最小原则,提出了沿稳定性最强的沙脊线布控风沙阻控工程布局线的方法,按阻力最小原则确定的风沙阻控构件整体外形结构具有改变近地面风场的功能,且顶部形态对于气流特性具有多流向广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运动 风沙阻控工程 粗糙度 能耗最小原则 沙丘 库布齐沙漠 黄河“几字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时间尺度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曹振江 姬广兴 +5 位作者 杨瑞婷 王雨欣 李凡 张亚丽 陈伟强 黄珺嫦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9-217,共9页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 [目的]全面分析黄河源区变化环境下水文要素(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黄河源区水文循环机理研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黄河源区1967-2020年的水文气象数据,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分析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的变化特征,采用ABCD水文模型和月尺度Budyko模型在多时间尺度上定量分离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的贡献率。[结果](1)1967-2020年黄河源区实际蒸发量在年、季和月时间尺度上都表现为显著增加的趋势;径流在年尺度、旱季、8月、9月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在雨季和7月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2)在年尺度、旱季、8月和9月,气候变化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对实际蒸发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59.61%,108.43%,50.71%,58.17%;在雨季和7月,人类活动对流域实际蒸发的影响较大,其贡献率为62.38%和53.34%。(3)无论是在年尺度、季尺度还是7月、8月、9月,都表现为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变化的贡献率较大,贡献率分别为55.58%,56.23%,59.92%,68.70%,51.51%和87.03%。[结论]黄河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实际蒸发和径流变化多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但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它们的贡献率相差较小,未来仍应注重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实际蒸发 径流 多时间尺度 趋势分析 ABCD水文模型 月尺度Budyk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4种不同禁牧条件对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晓娜 刘昌义 +5 位作者 胡夏嵩 付江涛 邢光延 何伟鹏 岳磊 吕伟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4-233,共10页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 [目的]探讨黄河源区高寒环境禁牧条件对原生草地和退化草地根-土复合体力学强度影响,阐明禁牧对植被恢复的作用,为黄河源区草地恢复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黄河源河南县地区未禁牧、禁牧期1 a、禁牧期4 a、禁牧期10 a这4种工况下的草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直剪试验得到复合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环刀称重法得到密度,烘干法得到含水率,采用SPSS软件分析了不同禁牧期草地植物根径、土体密度、土体含水率、含根量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与含水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未禁牧草地植物根径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8,p<0.01),根数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5,p<0.01);1 a禁牧期土体密度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c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6,p<0.05)。(2)随着禁牧年限增加,原生与退化草地土体平均黏聚力c值呈增大的变化趋势,其中10 a禁牧期原生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原生草地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6.39%;10 a禁牧期退化草地黏聚力c值较未禁牧平均黏聚力增加幅度为8.16%。[结论]实施禁牧提高黄河源区草地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有利于防治黄河源区草地退化及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根-土复合体 禁牧期 原生草地 退化草地 抗剪强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变异条件下长江源区生态流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山 许继军 洪晓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6-118,共13页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 揭示水文变异前后长江源区生态流量变化规律,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通过Mann-Kendall检验识别直门达水文站1957—2016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2003年),采用水文学方法(Tennant法、7Q10法等)、生态适宜性理论(基于10种概率分布函数拟合月径流序列)及4个流量时期法(洪水期、高脉冲期、平水期和枯水期)计算生态流量,并结合变异范围法(RVA)评估水文变异对生态流量的扰动程度。结果表明:水文变异后年均径流量增加27%,基于生态适宜性理论的生态流量满足率平均提升33.5%(汛期提高23%,非汛期提高41%),而4个流量时期法因维持自然流量过程,其保证率在水文变异前后仅变化0.07%;生态流量总体改变度(0.30)显著高于径流量(0.16),MA1F、MA3F等极值指标改变度更高。4个流量时期法因考虑不同流量时期的生态功能,理论上优于其他方法,且生态流量扰动程度更能反映气候变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需加强变异条件下生态流量的动态评估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变异 变异范围法 长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