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午战争中的张謇与通海团防——侧重其与江南防御体系的关系
1
作者 崔岷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3,共11页
对张謇个人而言,甲午战争期间的筹办通海团防经历不亚于一场意志的洗礼。办团过程中遭遇的经费无从筹集、民众消极应对和部分官绅的牵掣,证明张謇获悉将承担办团使命时写下的“事无可为,义不容谢”并非高调表态,而是反映出他建立在军事... 对张謇个人而言,甲午战争期间的筹办通海团防经历不亚于一场意志的洗礼。办团过程中遭遇的经费无从筹集、民众消极应对和部分官绅的牵掣,证明张謇获悉将承担办团使命时写下的“事无可为,义不容谢”并非高调表态,而是反映出他建立在军事经验基础上的务实态度和决意率众抵御侵略的责任感。这一务实态度和责任感推动着张謇在困境中砥砺前行,并促使其从一位普通乡绅开始向通海地区地方领袖转变。由于江南对于关内外清军作战全局的重要性,地处由海入江门户的通海地区的团防筹办对于日渐紧迫的江南防御便具有了不可忽视的意义。透过战争爆发后日益严峻的日军南下威胁和兵力、军饷、枪械均明显短缺的防御困境以及通海地区特殊的地形和民情,不难看出通海团防在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所构建的江南防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謇 张之洞 通海团防 江南防御体系 甲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从军日记的甲午战争书写——以佐川和辅《日清战争从军记》为中心
2
作者 王明兵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9-77,共9页
扩充史料或再读史料是继续推进和突破现有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一个较为踏实和可靠的研究路向。尽管甲午战争相关的日记类文献存量较少,且公开有限,但其深具“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视角,可在一定程度上增益或弥补基于官方档案“主流叙述”... 扩充史料或再读史料是继续推进和突破现有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一个较为踏实和可靠的研究路向。尽管甲午战争相关的日记类文献存量较少,且公开有限,但其深具“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视角,可在一定程度上增益或弥补基于官方档案“主流叙述”的不足。本文通过对一个普通参战士兵佐川和辅所撰写的《日清战争从军记》的个案解读及由此衍生出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希冀对“甲午战争史像”愈加具体、生动、丰富和立体地呈现有所小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佐川和辅 战时日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王韬对日认识的变与不变
3
作者 胡天舒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王韬作为第一代改良思想家,其对日认识的真知灼见迄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王韬的日本观既有时代性的变化,又有主体性的固守,他总是能够具有超强的预见能力。明治初期,他有过对日本施行近代化维新政策的赞赏;甲午战争... 王韬作为第一代改良思想家,其对日认识的真知灼见迄今仍令人叹为观止。从明治维新到甲午战争,王韬的日本观既有时代性的变化,又有主体性的固守,他总是能够具有超强的预见能力。明治初期,他有过对日本施行近代化维新政策的赞赏;甲午战争前,在日本考察期间,他也曾对日本盲目学习西方的举动表示不可取;甲午战争后,他还预言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灾难性后果。王韬对民族、国家和国际危局抱有强烈的关心,在其落拓不羁的外表下,始终怀揣着可贵的政治品质——对国家的关怀和对民族的期望。王韬日本观的变化过程是对日本时局的锐意观察与精准预测,在日期间虽因家庭不幸及仕途不畅有自我放纵的表现,但是其家国情怀自始至终没有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王韬 《扶桑游记》 日本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近代日本文人的战争观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秀强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4-27,共4页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 甲午战争中日本明治时期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国家主义情结。既有类似于正冈子规等一些文人,以亲临战场的方式,成为战争鼓吹者;又有虽以明确态度表明对政治不关心,要"绝缘"于战争者,却又无法摆脱战争的潜在影响。不同类型的文人以不同的方式解读着战争,并展现了日本国民的战争观及其强烈的国家主义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近代日本 战争观 国家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甲午陆战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辨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邱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4-52,共9页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 认真辨析相关史料,我们就会发现,甲午战争研究中过去曾被定案的某些史实,如今似有重新提起讨论的必要。以第一阶段的平壤战役为例。清军前敌统帅叶志超稍作抵抗,便弃城逃回国内。对此,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当时平壤城内军储充足,叶志超宣称装备不足,是为临阵脱逃开脱罪责。然而认真检讨平壤城内清军弹药给养,可知,叶志超所陈并非虚言,清军的确没有做好备战。再如,依克唐阿历来被认为是怯战将领,可史料显示,他的部队武器装备之差,根本无法应对当时战争的需要。而徐邦道,历来被认为是敢于抵抗的将领。可仔细考察便知,此人军事素养较差,算不上称职的将领,根本不能承担前敌重任。说清政府要为甲午陆战失败承担责任,这一点也不为过。但具体下来,究竟是政府中哪些人应该负责?要负怎样的责任?甲午陆战失败是由于前线将领的贪生怕死?还是后方决策者的政策失误?这些都需要对史料做艰苦的考索才能给予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徐邦道 近代军事素养 军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甲午战争前夕英俄的远东外交 被引量:4
6
作者 林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92-97,共6页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 甲午战争受列强的远东政策所支配和左右。本文分析了英、俄列强调停甲午战争的动机与目 的并运用日本的外交史料阐述了调停的过程,指出:英、俄的外交调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 日本“开战外交”的顺利实施。甲午战争的爆发是日本政府对明治以来不断恶化的中日关系 的一次大清算,其战争目的明确,准备周密,开战决心坚决。日本政府以武力为后盾,在并 不利于日本“开战外交”的国际形势下,实行了一条冒险主义的外交路线,使英、俄的调停 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列强在华利益 远东政策 外交调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被引量:2
7
作者 金普森 《东南学术》 2000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外债 影响 中国 日本 战争赔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倍晋三与伊藤博文对华政策比较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江永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5-41,共7页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 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其许多做法与中日甲午战争前10年伊藤博文内阁颇为相似。今年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明年将是不平等的《马关条约》签署120周年。在这120年间,中国和日本经历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甲子,这主要是时代背景与日本的国家发展模式不同所引起的。抚今思昔,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十分必要。从2014年甲午马年开始,未来的新甲子中日关系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仍将取决于未来日本走什么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倍晋三 伊藤博文 甲午战争 钓鱼岛 中日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志勇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4-50,62,共8页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德 总理衙门 甲午战争 李鸿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中“后清流”提出的御敌方略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谢海涛 杨宝杰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5-128,共4页
甲午战争中,作为当时清廷中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后清流积极鼓动对日作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御敌方略,其中包括:进攻和防御策略、军队建设策略、后勤与保障策略及马关签约时期的迁都与日进行持久战的主张。通过分析后清流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作为当时清廷中一股重要政治力量,后清流积极鼓动对日作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御敌方略,其中包括:进攻和防御策略、军队建设策略、后勤与保障策略及马关签约时期的迁都与日进行持久战的主张。通过分析后清流提出的具体战略战术,将有助于我们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后清流 御敌方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申报》资料看中日甲午战争前国民的社会心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小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24-27,共4页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 《申报》是中国近代创办最早的报刊,对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我们今天研究甲午中日战争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申报》的资料分析,来透视甲午中日战争前国民的主要社会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申报 甲午中日战争 朝鲜 中国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学人对甲午战争的探究热潮(1931—1945)——基于学术心态的考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兆肆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62,共12页
甲午战争发生后的30余年中,该役并未得到国人全面考稽和冷静反思。1931—1945年间中国学人对甲午战史关注骤切,掀起了一场探究热潮,其无疑是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现实所激逼,其目的主要在于鉴往察今、惩前图后... 甲午战争发生后的30余年中,该役并未得到国人全面考稽和冷静反思。1931—1945年间中国学人对甲午战史关注骤切,掀起了一场探究热潮,其无疑是受"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蚕食中国的现实所激逼,其目的主要在于鉴往察今、惩前图后以及明耻奋进等现实诉求。是时,对甲午战史研究的具体诉求各异,或望国共合作抗日,或期政府重视军事,或劝政府勿恃外援。学人们既抱不同的现实诉求,也决定各自关注甲午研究的视角及内容不一。当时甲午战史的研究,确为抗日提供了一些极深刻而有益的教训。但在急切的现实诉求之下,历史也时会成为既定教训之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甲午战争 探究热潮 学术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大澂评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立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吴大因甲午援辽惨遭败绩而长期遭受非议。然而 ,全面考察其 2 0余年的为政生涯 ,可以看出 ,吴大并非一无是处 ,其所作所为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尤其是在治理黄河方面成绩卓著 ,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敢于直言、体恤...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 ,吴大因甲午援辽惨遭败绩而长期遭受非议。然而 ,全面考察其 2 0余年的为政生涯 ,可以看出 ,吴大并非一无是处 ,其所作所为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 ,尤其是在治理黄河方面成绩卓著 ,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敢于直言、体恤民生、勤政廉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大澂 评述 甲午战争 爱国精神 政治生涯 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前后的社会文化语境与小说翻译 被引量:1
14
作者 方开瑞 《山东外语教学》 2007年第4期87-91,共5页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 中国的小说翻译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早期的小说外译汉史上,甲午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本文分析了甲午战争前后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指出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形态对小说翻译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之从叙述形式到所述内容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社会文化语境 小说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治天皇与甲午战争
15
作者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29-136,共8页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天皇 甲午战争 战争责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烙印与当前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现象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若愚 《亚非纵横》 2015年第4期71-80,127,共10页
近代以来日本向亚洲大陆发动的第一场侵略战争就是甲午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近代日本人的战争观正是通过甲午之战而确立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日方也曾多次表示会反省历史,但在翻检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其对外侵略源头的甲午... 近代以来日本向亚洲大陆发动的第一场侵略战争就是甲午战争。在一定程度上,近代日本人的战争观正是通过甲午之战而确立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尽管日方也曾多次表示会反省历史,但在翻检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其对外侵略源头的甲午战争部分时,却不见了最重要的"侵略"二字。围绕历史教科书问题,日本国内怪象频生,其背后离不开日本右翼政治家的操纵。现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恰恰与要求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右翼组织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他抛出所谓"侵略定义未定论"并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正是其战争观和历史观的具体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教科书问题 安倍晋三 历史修正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汝昌与甲午海战
17
作者 苏小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5-103,共19页
在甲午海战中,丁汝昌作为中国海军参战部队北洋舰队的统帅,其作用无疑十分重要。但丁汝昌究竟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既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也受到他周围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果全面考察就会发现,战争爆发后,丁汝昌这位并不称职的海军提... 在甲午海战中,丁汝昌作为中国海军参战部队北洋舰队的统帅,其作用无疑十分重要。但丁汝昌究竟能够发挥出什么样的作用,既取决于其自身的素质,也受到他周围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果全面考察就会发现,战争爆发后,丁汝昌这位并不称职的海军提督,率领着一支实力不强、士气低落和保障不力的舰队,在决策者或盲目或保守的作战指挥下,被动消极地与日本舰队进行了三次交锋,最终以他本人的自杀和北洋海军残余兵力的投降结束了这场海战乃至整个战争。战争实践表明,仅就海军本身而言,中国当时还没有成长出符合近代化要求的海军将领,丁汝昌当然也不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汝昌 北洋海军 甲午海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高元与中日甲午战争——兼论章高元在胶州湾事件中的表现
18
作者 马庚存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清军将领章高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命增援前往辽东战场 ,在盖平战役中他不畏强暴 ,奋勇杀敌 ,建树了英雄业绩 ,虽败尤荣 ,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章高元在胶州湾事件中坚持抵抗态度 ,但违心服从清廷旨意 ,对其后丧地负有一定责任。... 清军将领章高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奉命增援前往辽东战场 ,在盖平战役中他不畏强暴 ,奋勇杀敌 ,建树了英雄业绩 ,虽败尤荣 ,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章高元在胶州湾事件中坚持抵抗态度 ,但违心服从清廷旨意 ,对其后丧地负有一定责任。应肯定章高元是一个有作为的抵抗派人物 ,是功大于过的爱国将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高元 爱国将领 中日甲午战争 胶州湾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皇国史观”思想的演进与甲午战争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新国 周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2-87,308-309,共6页
"皇国史观"又称"国体史观",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日本军国主义动员的精神主脉。它的思想因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中世纪的《倭姬命世纪》所包涵... "皇国史观"又称"国体史观",是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是日本军国主义动员的精神主脉。它的思想因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以汉字书写的日本古典《古事记》、《日本书纪》和中世纪的《倭姬命世纪》所包涵的"日本神国论"和"八纮为宇"。此后,经过日本幕府统治时期的镰仓时代的北畠亲房和江户时期的山鹿素行、本居宣长,尤其是佐藤信渊、吉田松荫和福泽谕吉等人的阐发、发酵,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大陆政策"的先导。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皇国史观"的重要实践,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实现了兼并朝鲜、侵占台湾的目标,进而推进其"称霸世界"的战略,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把日本整个国家推向毁灭的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皇国史观 大陆政策 甲午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午战争与张之洞的日本认识 被引量:1
20
作者 祝婷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0,共4页
甲午战争是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还改变了晚清士大夫的日本认识。其中,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张之洞,若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便会发现他的对日认识发生了从"拒日"到"联日"的变化。透过... 甲午战争是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影响了中日两国的历史进程,还改变了晚清士大夫的日本认识。其中,作为晚清重臣之一的张之洞,若以甲午战争为分水岭,便会发现他的对日认识发生了从"拒日"到"联日"的变化。透过张之洞对日认识的变化,折射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日本认识,从中凸显出张之洞对日认识的背后隐情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张之洞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