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中央断裂的识别
1
作者 付永涛 陈鹳霏 +5 位作者 吴涛 王万银 徐涛 王丁丁 周章国 杨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4-718,共15页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多基于盆地东侧的1号断裂和西侧的莺西断裂为边界,研究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本文基于莺歌海盆地卫星测高重力异常,采用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方法厘定了中央断裂的分布,且在中央坳陷北部和中部得到了2D地震剖面的证实。中央断裂是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在东方底辟区以北发育左阶断层,在平面上形成向东的错断;在昌南底辟区以东为数条平行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在乐东底辟区发展为左行左阶断层系,发育了乐东南洼陷(拉分盆地)。地震剖面显示中央断裂在中央坳陷的埋深较大,在双程旅行时长大于6 s的深度以下,依据地层层序判断其主要活动期为早于30 Ma并持续至15.98 Ma。依据双界面模型快速反演方法计算的莺歌海盆地沉积物厚度,在中央坳陷发育5个厚度大于15 km的沉降中心。总体上,中央断裂以西为沉降中心,以东为沉积深度变浅的梯度带。同时,中央坳陷的5个底辟构造带均分布于中央断裂以西,尤其是乐东区的左行左阶断层系对3个平行分布的底辟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央断裂对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莺歌海盆地 中央坳陷 中央断裂 卫星测高重力异常 沉积中心 底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对南海西部盆地成盆过程影响机制实验研究
2
作者 张家轩 郭玲莉 +4 位作者 张京京 陶圩 赵淑娟 王光增 李三忠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7,共19页
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 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对南海西部盆地格架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本研究通过解构青藏高原隆升间歇期红河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过程,探讨红河断裂带与南海西部盆地之间成因的关联性问题。通过砂箱物理模拟实验,模拟研究了印欧板块碰撞背景下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作用对南海西部盆地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对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的成盆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雏形受控于红河断裂带走滑运动所产生的NW向剪切作用,南海打开过程的近SN向伸展作用使盆地规模增大。南海西部莺歌海盆地和中建南盆地早期形成过程中红河断裂带的走滑位移被盆地的边界断层以及内部断层吸收进而控制了盆地35~23 Ma的发育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成盆动力学 红河断裂带 莺歌海盆地 中建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NSS约束的红河断裂带现今三维闭锁耦合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晨 徐克科 +1 位作者 刘新奇 张墨思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8,104,共7页
为研究红河断裂带近年来活动状态的演变特征,并分析该区域地震危险性,基于1999~2007年、1999~2017年2期GNSS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块体模型反演红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空间动态分布。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具有两端强... 为研究红河断裂带近年来活动状态的演变特征,并分析该区域地震危险性,基于1999~2007年、1999~2017年2期GNSS速度场数据,采用负位错块体模型反演红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空间动态分布。结果表明,红河断裂带的闭锁程度具有两端强、中间弱的特点。红河断裂带北段和南段局部断层闭锁深度为20 km,闭锁程度较高;中段为浅层闭锁,闭锁深度为5 km。在滑动亏损方面,北段为2.5~5 mm/a,积蓄能量速度较快;中段为0.4~1.8 mm/a,南段为1.5~2 mm/a,中、南两段较为平稳。在2008年以后,红河断裂带整体闭锁特点不变,南、北两段深度闭锁状态开始向中间扩散,红河断裂带整体闭锁程度加深,同时滑动亏损速率有所增加,断层北段地震风险继续增大,而断层南段活动状态变得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闭锁程度 TDEFNDOE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对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的控制作用
4
作者 杨培 张佳豪 +3 位作者 宋荣彩 董贵宇 陈海雯 郑峰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8-438,共11页
基于莺歌海盆地地热背景,从地热系统的水源、流体通道、热储和盖层4个方面系统地去评价红河断裂对其的控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样、气样分析,断裂构造在地热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的差异变形显著影响裂隙型热液热... 基于莺歌海盆地地热背景,从地热系统的水源、流体通道、热储和盖层4个方面系统地去评价红河断裂对其的控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样、气样分析,断裂构造在地热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的差异变形显著影响裂隙型热液热储的平面分布范围和纵向发育深度的异质性;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是以地幔热物质作为主要热源,红河断裂带和盆地内中央凹陷底辟带为主要通道,裂隙型热液热储和上部大面积水道、海底扇、三角洲等储集体为主要热储,莺歌海组巨厚泥岩为主要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红河断裂 底辟带 控热作用 地热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的新生代变形机制及莺歌海盆地的实验证据 被引量:78
5
作者 孙珍 钟志洪 +2 位作者 周蒂 丘学林 吴世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共9页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 ,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 (5 .5MaB .P .)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 ,认为红河断裂不... 红河断裂带是印藏碰撞过程中 ,印支地块被顺时针旋转挤出的走滑变形带。莺歌海盆地发育于红河断裂带海上延伸带上。根据莺歌海盆地和相邻的NE向琼东南盆地在晚中新世前 (5 .5MaB .P .)独立的构造发育和差异的沉降特点 ,认为红河断裂不可能穿越莺琼盆地界限向北东延伸 ,而越东断裂和中建南断裂很可能是红河断裂的延续。莺歌海盆地成盆机制的物理模拟结合红河断裂带陆上的变形特征、年代学证据与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研究 ,参考莺歌海盆地模拟过程中不同应力场下沉降中心的长轴方向 ,我们推断红河断裂带新生代的演化大致分 4个阶段 :(1 ) 50— 38MaB .P .期间的缓慢平移运动 ;(2 ) 38— 2 5MaB .P .期间的快速左行走滑运动 ;(3) 2 5— 5MaB .P .期间的左行走滑逐渐停止阶段 ;(4) 5MaB .P .后的右行走滑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新生代 变形机制 莺歌海盆地 成盆机制 应力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被引量:72
6
作者 向宏发 韩竹军 +2 位作者 虢顺民 张晚霞 陈立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7-610,共14页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 调查研究表明,自中新世以来,红河断裂大规模右旋走滑运动及其伴生构造变形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在几何结构上,可将整个红河断裂系分为北、中、南3个变形区。北区东侧为滇西北伸展裂陷区,以轴向NNW,NNE和近SN向3组上新世以来的裂陷型断盆为特征,北段西侧为兰坪—云龙古近纪、新近纪压缩变形区;中段变形以右旋剪切走滑运动为特征,南部断裂东侧有滇东中新世以来的压缩变形,西侧为藤条河中新世拉伸断陷区。上述变形特征反映在构造地貌上为北部盆岭构造、中段线性断谷断盆构造及南部压(张)性盆地变形,其中苍山—洱海一带断裂两侧主夷平面的巨大落差是红河断裂上新世以来断陷正断作用的显著代表。在时空演化上,从古近纪经中新世至上新世,断裂主体活动部位在南段,并呈由南向北的“撕裂”格局,上新世以后至第四纪,尤其是晚第四纪以来,主体活动部位已转移至北段,表现为由N向SE的滑移伸展变形;变形区的范围大小和变形幅度表明红河断裂的东盘地块始终是作为地块相对运动的主动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走滑-压缩变形 构造地貌 中新世以来 红河断裂 中国西南 右旋走滑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 被引量:31
7
作者 李西 冉勇康 +4 位作者 陈立春 王虎 于江 张彦琪 谢英情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6-604,共9页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大地震孕震构造 组合探槽 古地震 全新世活动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被引量:54
8
作者 刘俊来 曹淑云 +6 位作者 翟云峰 宋志杰 王安建 修群业 曹殿华 高兰 管烨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8,共9页
沿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花岗岩侵入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绿片岩相的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 沿红河断裂带(RRFZ)分布的点苍山变质核杂岩是一个不完整的变质核杂岩,它由两个特征迥异的单元组成,包括被同构造二长花岗岩侵入角闪岩相构造岩组成的下盘和绿片岩相的拆离断层带。下盘岩石包括具有高温构造组合,具有指示左行走滑剪切运动方向的L型糜棱岩或LS型糜棱岩。拆离断层带是一个上盘向E到SE伸展剪切的低温剪切带,由具有剪应变和压应变的典型S-L糜棱岩构成。低温构造岩也包括发育于下盘的几个糜棱岩化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变质核杂岩与西侧覆盖未变质的中生代沉积岩并置,东部受第四纪断层作用影响为沿洱海分布的更新世—全新世沉积盆地。通过对点苍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研究,结合邻区变质核杂岩的地质年代学及古地磁学分析,我们认为:位于东南亚红河断裂和实皆断裂带之间的扇形区域内出现的变质核杂岩与渐新世—中新世时期区域性伸展作用有关,而伸展作用是由印支地块的差异性旋转产生的,其原因是由于约33Ma开始斜向俯冲的印度板块的顺时针旋转和回退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点苍山 变质核杂岩 地块旋转 伸展作用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溪—临沧剖面宽角地震探测——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49
9
作者 王夫运 潘素珍 +5 位作者 刘兰 刘宝峰 张建狮 邓晓果 马策军 张彩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247-3258,共12页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 云南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中小地震几乎遍及云南南部,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滇南地区跨越多个重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地震带,其中红河断裂带是跨越该地区的一条大型的走滑断裂带,作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两大地块的分界断裂,对人们认识板块相互运动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地震局于2010年启动了"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项目,在云南省中西部跨越红河断裂带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本文利用该东西向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来研究红河断裂带及滇南地区详细的地壳结构及其孕震背景.研究结果表明:沿测线地壳结构呈西薄东厚的特征,以红河断裂带为界,断裂带以西地壳较薄,约34km,以东地壳加厚至44km左右;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差异,断裂带西侧速度较低,东侧速度明显偏高.由震相特征及获取的地壳结构可以看出,红河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速度结构的异常特征说明该古缝合带两侧块体地壳结构岩性的巨大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红河断裂带 印支地块 华南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活动断裂带在南海西北部的反映 被引量:9
10
作者 詹文欢 丘学林 +2 位作者 孙宗勋 朱俊江 唐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6,共7页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走滑的活动断裂带 ,它控制着南海西北部的构造活动 ,也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南海西北部中穿过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和历史资料进行解释 ,结果表明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 3个阶段 :自 50MaB .P .开始 ,... 红河断裂带是一条走滑的活动断裂带 ,它控制着南海西北部的构造活动 ,也控制着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根据南海西北部中穿过莺歌海盆地的地震剖面和历史资料进行解释 ,结果表明 ,莺歌海盆地的形成可分 3个阶段 :自 50MaB .P .开始 ,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错动和在印支地块的顺时针旋转的应力作用下 ,形成了莺歌海盆地的雏形 ;2 4MaB .P .之后在左旋压扭应力场作用下 ,形成了盆地西北部的反转构造 ;5MaB .P .之后发生了右旋错动 ,盆地内快速沉降 ,发育巨厚沉积层。根据盆地内最老和最新的沉积中心之间的距离 ,推测沿红河断裂带的左旋位错约 2 0 0km。该断裂带发展到现代 ,其活动性大为减弱 ,曾发生 1 0次小于 5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活动断裂带 南海 莺歌海盆地 地震剖面 历史资料 应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莺歌海段地质构造特征 被引量:17
11
作者 孙桂华 彭学超 黄永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4-166,共13页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 红河入海后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是当前红河断裂带研究的薄弱环节。结合莺歌海地区重力和地震资料解释与前人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红河断裂带莺歌海盆地内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并根据莺歌海盆地沉积中心迁移规律获得了红河断裂带的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红河断裂带在入海口附近分叉,其中Tien Lang断层折向NE,呈马尾状展布;在莺歌海盆地内红河断裂带分支为A(I号断层)、B、C和D(莺西断层)4条断层,其中A断层是最主要的一条分支断层。莺歌海盆地内的分支断层均呈近NW—SE走向,延伸420~500km,其地震解释剖面上发育的典型花状构造和马尾状Tien Lang断层共同指示该断层具有走滑运动性质;红河断裂带对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盆地沉积中心变化规律揭示红河断裂带在30~15.5Ma期间具有左行走滑运动性质,15.5~5.5Ma期间为左行向右行转换阶段,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反转作用,5.5Ma以来具有右行走滑运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几何学 运动学 年代学 空间重力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海域延伸位置的地球物理证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 被引量:10
12
作者 鲁宝亮 王万银 +1 位作者 张功成 王璞珺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74,共11页
为了解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基于南海地区地震、纵波速度、热流、重磁以及莫霍面深度特征,对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认为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向东南方向与中... 为了解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及其与南海扩张的关系,基于南海地区地震、纵波速度、热流、重磁以及莫霍面深度特征,对红河断裂带入海后的延伸位置进行了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认为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向东南方向与中建南断裂相接,并延伸至南沙中部地区。从红河流域陆区入海穿过莺歌海盆地往东南延伸至南沙地区表现为一条明显的北西向的纵波低速带和低热流带,在莫霍面、重磁异常特征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它们均与文章所提出的红河断裂延伸位置有很好的吻合度。结合前人对红河断裂走滑时代和位移、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以及南海扩张时代的研究,提出了它们三者的演化关系模式:晚侏罗—早白垩世末期,南沙地块向华南大陆漂移、碰撞,形成了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南海的破裂从此处开始。在南海西南次海盆扩张前,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运动将南海北部中生代俯冲带左旋切割,当扩张到达西南次海盆时,红河断裂被分为南北两部分。考虑红河断裂大规模走滑运动和南海渐进式扩张的时间以及方向,认为红河断裂大规模走滑运动不能导致南海扩张,推测可能对扩张方向具有一定的制约,导致了南海渐进式扩张的中央海盆近S-N向扩张逐渐转变为西南次海盆的SE-NW向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红河断裂带 延伸位置 中生代俯冲带 南海扩张 纵波速度 重磁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新生代发育机制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36
13
作者 谢文彦 张一伟 +1 位作者 孙珍 姜建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向—南南... 琼东南盆地是南海西北陆缘上一个北东走向的伸展裂陷带,向西与北西走向的莺歌海盆地相接,因此其构造演化包含了较多红河断裂走滑活动的信息。综合地质分析与物理模拟实验,我们发现琼东南盆地的发育既受控于南海北部陆缘的南东向—南南东向伸展作用,而且受到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的控制和影响。其中,中央坳陷带主要受控于南东至南南东向的伸展作用;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及其沿北北西向边界断裂右行走滑作用的构造叠加;而北部坳陷带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断裂左行走滑作用。红河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可能开始于晚始新世,晚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裂陷作用,且早期走滑速率应小于琼东南盆地的伸展速率,早渐新世(T70)以后红河断裂左行走滑速率大于琼东南盆地伸展速率,导致琼盆西段的褶皱反转,以及一组北西—北北西走向张剪断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新生代发育机制 红河断裂走滑作用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沙群岛和哀牢山红河地区的宽频带地震观测 被引量:8
14
作者 胥颐 刘建华 +5 位作者 傅竹武 丘学林 郝天珧 胡忠义 游庆瑜 滕春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3-88,共6页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分别在南海西沙永兴岛和云南哀牢山$C红河断裂带两侧开展了流动观测 ,经过 1a的运行记录了许多地震波形数据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及哀牢山$C红河地区的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也为在海域岛礁地带进行地震观测积... 利用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分别在南海西沙永兴岛和云南哀牢山$C红河断裂带两侧开展了流动观测 ,经过 1a的运行记录了许多地震波形数据 ,为研究南海西北部及哀牢山$C红河地区的深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也为在海域岛礁地带进行地震观测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哀牢山-红河地区 深部结构 宽频带数字地震仪 地震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部晚渐新世主要断裂活动特征及与红河断裂之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蔡周荣 夏斌 +2 位作者 万志峰 刘维亮 张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36-440,共5页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 南海的形成演化是众多被动型边缘海中最复杂的,而南海西部的断裂带构造活动特征又是南海中最复杂的构造之一。本文针对前人提出的红河断裂带出莺歌海盆地后的东延、南延以及东南延问题,通过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琼东南盆地受到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应力场分析,认为这期的应力主要来自南海西部近南北向断裂带的右旋剪切活动,结合红河断裂带的构造运动特征,提出晚渐新世末南海西部发生断裂构造置换,红河断裂带17°30′N以南近SN走向部分被南海西缘断裂带所置换,并且构造活动特征与北部红河断裂带明显不同,南海西部晚渐新世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断裂构造活动特征反映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造成的两种不同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红河断裂 断裂构造置换 晚渐新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的新观察 被引量:31
16
作者 任纪舜 金小赤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39-442,共4页
据越南马江下游地质观察,确定越南境内马江古生代地层特征和构造位置与中国云南东南部马关相一致,红河断裂的左行滑动最少达400km。如将红河断裂两侧地质体位置复原,则右江三叠纪复理石将通过黑水河带与松潘-甘孜的巨型浊积岩盆地沟通,... 据越南马江下游地质观察,确定越南境内马江古生代地层特征和构造位置与中国云南东南部马关相一致,红河断裂的左行滑动最少达400km。如将红河断裂两侧地质体位置复原,则右江三叠纪复理石将通过黑水河带与松潘-甘孜的巨型浊积岩盆地沟通,共同构成扬子陆块的被动边缘,黑水河带并不是板块缝合带,而是一个三叠纪的裂陷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马江 黑水河带 断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南及临近地区基底结构——镇康—泸西深地震测深剖面结果 被引量:12
17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段永红 邓晓果 宋向辉 段玉玲 孙一男 张彩军 杨宇东 臧怡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917-3927,共11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 位于南北地震带南段的云南地区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区地震活动频繁,展开对该区的探测与研究对人们认识地震孕震背景及板块相互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南北地震带南段"行业专项的支持下,2011年底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在滇南沿镇康—泸西一线布设一条近东西向的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该探测剖面跨越三江褶皱系、扬子地台、华南地块等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同时穿越南汀河断裂、澜沧江断裂、红河断裂带、小江断裂带等多个重要断裂带.探测剖面长600km,沿线共布设11个炮点和400余台三分量地震数字仪进行爆破和接收.本文利用有限差分和时间项方法对沿线11炮初至波资料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探测剖面的基底速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沿线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基底界面形态起伏变化剧烈,其深度在1.0~7.0km范围内变化,速度横向不均匀性明显.在测线西端地表速度约4.6km·s^-1,基底深度较浅,起伏变化不大;地表速度在三江褶皱系下降至4.3km·s^-1,而基底埋深达7.0km左右.在扬子地台基底埋深有一个缓慢的变浅,基底深度约5.0km,地表速度约4.5km·s^-1.测线在东端进入华南块体,基底深度迅速变浅,甚至出露于地表,地表速度增至约5.2km·s^-1.在速度等值线变化剧烈的地方与该区分布的断裂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在红河断裂带两侧速度等值线及界面形态变化剧烈,该特征在首波的记录截面图上也能清晰的体现.本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强震发生背景及深部动力学意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南段 有限差分方法 时间项方法 红河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及成因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朝阳 姜效典 +2 位作者 李德勇 宫伟 秘丛永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0-98,共9页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 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处理和前人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AFT)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识别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弥渡至河口段)夷平面和河流阶地的展布特征,对断裂带两盘的构造地貌进行了定量、半定量研究。研究表明,弥渡-元江段、红河-河口段南西盘夷平面高于北东盘150-840m,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夷平面高于南西盘140-230m。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经历了7.36-11.9、3.6-4.9、1.6-2.5Ma 3个主要构造活动期次。估算了元江-红河段上新世晚期以来的隆升速率,南西盘为1.38-1.53mm/a,北东盘为1.46-1.59mm/a。红河断裂带元江-红河段北东盘处于小江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交汇区,其构造隆升是后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构造地貌 数字高程模型 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 隆升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奠边府走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遥感解译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17
19
作者 唐渊 刘俊来 +1 位作者 TRAN My Dungh 宋志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01-1414,共14页
位于越南西北部的奠边府(Dien Bien Phu)断裂,向北延伸入中国云南境内,向南进入老挝境内,走向由近N—S向向南逐渐过渡为NE—SW向,倾角陡立。沿断裂带发育3个具有不同运动学机制的第四纪盆地——婵讷(Chan Nua)盆地、莱州(Lai Chau)盆地... 位于越南西北部的奠边府(Dien Bien Phu)断裂,向北延伸入中国云南境内,向南进入老挝境内,走向由近N—S向向南逐渐过渡为NE—SW向,倾角陡立。沿断裂带发育3个具有不同运动学机制的第四纪盆地——婵讷(Chan Nua)盆地、莱州(Lai Chau)盆地和奠边府盆地。根据对奠边府断裂带地区ETM遥感数据进行详细解译以及野外实地考察,得到奠边府断裂具有早期的右行走滑和后期的左行走滑特征的证据;并且根据断裂两侧水系受断裂影响发生左错的程度不同,认为奠边府断裂的西盘相对于东盘较为活动,即为主动盘。奠边府断裂北延进入越南境内,与金平地区的三家河断裂相连,并继续向北并入哀牢山剪切带中。奠边府断裂现今的左行走滑与红河断裂现今的右行走滑共同组成了一组共轭断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奠边府断裂带 遥感解译 走滑相关盆地 区域伸展 红河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温泉气体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3
20
作者 周晓成 王万丽 +5 位作者 李立武 侯建民 邢蓝田 李中平 石宏宇 颜玉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197-2214,共18页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活动强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各种矿产丰富的深大断裂带。为了探索该断裂带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2015年3月~2019年7月,经过5次野外考察,采集了54个温泉逸出气体样品,对其化学组分和氦... 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东南缘地热活动强烈、地震活动水平高、各种矿产丰富的深大断裂带。为了探索该断裂带的温泉气体地球化学时空变化特征,2015年3月~2019年7月,经过5次野外考察,采集了54个温泉逸出气体样品,对其化学组分和氦、氖与碳的同位素变化的测试结果表明:(1)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内温泉气体氦同位素比值(3He/4He)变化范围是0.04~0.62Ra(Ra=空气3He/4He=1.39×10^-6),计算获得的幔源氦最大比例达到7.5%,揭示该断裂带内的地质流体主要来自于壳源,幔源氦有从北向南呈现增加的趋势。以CO2为主要组分的温泉,其δ13CCO2值变化范围是-23.6‰^-1.9‰(vs.PDB)。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分析,这些CO2主要来自三叠系灰岩,所占比例范围是70.1%~89.7%,而幔源CO2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4.2%。(2)金沙江-红河断裂带温泉气体的氢气浓度和氦同位素在三处断裂交汇区都出现高峰值,分别是金沙江断裂与巴塘断裂、中甸断裂与红河断裂、红河断裂与小江断裂和奠边府断裂的交汇处。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内深部流体上涌相对强烈的区域,深部流体对区域地震活动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同位素 气体地球化学 温泉 金沙江-红河断裂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