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价值论析
1
作者 宋才发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3,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此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宪法》是规制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法,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创造者、建设者的实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是56个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铸牢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宪法》赋予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真实的权力,以及全过程人民民主可靠的制度保证,以保障人民民主、法治和人权的有序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示宪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的路径是:遵循《宪法》是一切法律规范的根据和法源原则,强化《宪法》监督是确保国家权力人民性的关键,坚持合宪性审查制度是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对飞行学员力量素质提升的验证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玉 邹志康 +7 位作者 张新 牛建勋 李绍硕 黄亚琼 任翔 张胜涛 张晓川 王安利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8-112,F0003,共6页
目的:针对飞行学员基础性抗荷体能训练要求,研究制定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并验证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对飞行学员力量素质的提升效果,为构建飞行学员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法,选... 目的:针对飞行学员基础性抗荷体能训练要求,研究制定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并验证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对飞行学员力量素质的提升效果,为构建飞行学员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法,选取某飞行学院2018级138名男性飞行学员,随机分为实验组(n=68)和对照组(n=70),测试下肢蹬伸、躯干屈曲和伸展、上肢推和拉等长肌力。实验组进行12周每周2次、每次90 min的力量训练和每周3次、每次10 min功率自行车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对照组进行每周2次、每次45 min的传统抗荷体能训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各实验指标变化情况。结果:1)实验后,实验组下肢蹬伸等长肌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171.68 kg vs 140.63 kg,P<0.01;右侧:170.43 kg vs 137.89 kg,P<0.01),且实验组与对照组下肢蹬伸等长肌力均极显著高于训练前。2)实验后,实验组躯干屈曲和伸展等长肌力高于对照组(屈曲:80.49 kg vs 70.91 kg,P<0.05;伸展:91.09 kg vs 82.18 kg,P<0.01)。3)实验后,实验组上肢推和拉等长肌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推:144.86 kg vs 131.69 kg,P<0.01;拉:103.07 kg vs 93.94 kg,P<0.01)。结论:基础性抗荷体能高效训练方案可以显著提高飞行学员抗载荷基础力量,提升飞行学员抗载荷体质,有利于飞行员抗荷体质与高性能战斗机间更匹配,提升空军战斗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荷体质 体能训练 飞行学员 等长肌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经济思想文明进程中的民国经济思想——以无形资产理论、货币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3
作者 杜林远 邹进文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9-128,F0003,共11页
民国时期中国海外留学生积极吸纳世界经济思想文明成就,进行全新的学术建构,创造中国现代经济思想文明的学术体系,彰显了学术的独立性与生命力。其中,留学生在无形资产理论、货币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三个方面甚至取得了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 民国时期中国海外留学生积极吸纳世界经济思想文明成就,进行全新的学术建构,创造中国现代经济思想文明的学术体系,彰显了学术的独立性与生命力。其中,留学生在无形资产理论、货币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三个方面甚至取得了跻身世界经济学学术之林的辉煌学术成就,影响了世界经济思想文明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留学生 学术建构 学术体系 无形资产理论 货币理论 发展经济学 民国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宪草”与民国初期宪政模式的选择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秀清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34,共14页
本文对“梁启超宪草”的主要内容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同时阐述了民国初期中国宪政实践中移植西方宪政模式的艰难与反复。
关键词 西方宪政 宪政模式 梁启超 实践 内容 具体 期中 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入宪:概念由来、规范释义与重大意义 被引量:24
5
作者 熊文钊 王楚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61,共9页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民族概念,业已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广泛接受与认同。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正式确立为一个重要的宪法范畴而载入其中。值此重大宪法时刻,以宪法与民族法学的研究视野和分析方法,阐发"中华民族"入宪的三个重要议题。就"中华民族"概念的由来而言,民族主义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支柱,创造了民族与民族国家的新秩序,这是"中华民族"概念提出的现实背景。顺应这一时代变化,"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在促进民族解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确立振兴中华民族目标等方面奠定了宪法基础;就"中华民族"概念的规范释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后的整体民族观可具体阐释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组成了更高层次的国家民族,即"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概念并不遮蔽各民族的本体性,其中,"中华民族"的宪法地位可定性为中国的"国家民族";就"中华民族"入宪的重大意义而言,"中华民族"入宪在实现执政党的历史使命与国家的目标任务的高度契合、形成最为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宪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中华民族”入宪 整体民族观 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宪法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地方立法权:历史、歧视及矫正-以2015年《立法法》修改为中心的论证 被引量:11
6
作者 倪洪涛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54,共5页
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去特权化的过程,立法特权是一切特权的源头,立法不平等是最深刻和最上游的不平等,全面扩大地方立法权的平权过程就是在立法上从特权走向宪法平等的过程。故此,2015年《立法法》第一次修改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优化我国立... 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去特权化的过程,立法特权是一切特权的源头,立法不平等是最深刻和最上游的不平等,全面扩大地方立法权的平权过程就是在立法上从特权走向宪法平等的过程。故此,2015年《立法法》第一次修改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优化我国立法体制本身,必将极大促进地方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和治理方式的法治转型,也会更加深远地影响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发展。同时,地方立法主体的扩大也是执政党兑现"共同富裕"和"科学发展"政治承诺的关键步骤和革命性举措,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通过对地方立法经验的总结,未来应将设区的市改制为自治市,在保留其立法权能并转化立法权属性的基础上,适时地赋予县政与其事权相适应的立法权,逐步实现对建国初期即1954年以前地方立法权配置格局的历史性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立法法》修改 地方立法 宪法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国初年部院之争 被引量:5
7
作者 严昌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1-27,共7页
1 91 3年 ,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与大理院之间就关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所定民事上告期限和上告程序是否可由大理院变更、前清《禁革买卖人口条款》是否可由司法部认定无效两个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 :论辩双... 1 91 3年 ,北京临时政府司法部与大理院之间就关于《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所定民事上告期限和上告程序是否可由大理院变更、前清《禁革买卖人口条款》是否可由司法部认定无效两个法律问题展开了一场论争。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到 :论辩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背《临时约法》,反映了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深入人心 ;部分官员对新旧法律制度进行整合时 ,在践行“三权分立”、坚持“司法独立”方面进行了真诚的努力 ;论争暴露了政权更迭之初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因草创而不够完备 ,促使人们对有关法律、制度进行修改 ,使其臻于完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年 司法部 大理院 临时约法 三权分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学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8-122,159,共5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临时约法》之所以选择以法兰西《第三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下简称《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临时约法》之所以选择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出于"以法制袁"的考虑;二是受法国宪政史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时约法》 《第三共和国宪法》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宪法在我国审计制度建立完善中的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韩大元 李样举 《审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4,共7页
将审计制度写入“八二宪法”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工作经验的总结,彰显了审计制度的宪法地位和独特的宪法意义。确立审计制度的宪法地位是“八二宪法”在国家机构体系上的重大创新,凝聚着修宪者的深思熟虑与政治智慧。自“八... 将审计制度写入“八二宪法”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监督工作经验的总结,彰显了审计制度的宪法地位和独特的宪法意义。确立审计制度的宪法地位是“八二宪法”在国家机构体系上的重大创新,凝聚着修宪者的深思熟虑与政治智慧。自“八二宪法”实施40年来,审计制度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审计监督作为宪法确立的一项制度,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完善审计立法是宪法实施的重要形式,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推动下,要不断强化审计监督权的宪法功能,进一步健全完善审计法的实施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审计机关 审计监督权 审计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经验述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桥林 《政法论丛》 CSSCI 2013年第1期93-102,共10页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何也?在袁世凯,大概因为封建传统思想严重,过于迷信武装的力量和政治手腕,以至于公然逆民意和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民党,大概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宪政文化的洗礼,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时局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治 武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被引量:4
11
作者 彭毓花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2期60-62,共3页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文论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即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 ,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法令。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文论述了《临时约法》的宪法原则 ,即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文章还论述了《临时约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宪法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后期新疆省临时参议会述论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健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8-92,共5页
民国后期,新疆省临时参议会的成立既是国民党政府迫于全国人民压力、方掩饰其一党独裁而设立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新疆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党性色彩浓厚、协助政府是新疆省临时参议会的特点,尽管如此,它还是在发扬民意、推进民族文化建... 民国后期,新疆省临时参议会的成立既是国民党政府迫于全国人民压力、方掩饰其一党独裁而设立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控制新疆而做出的政策调整。党性色彩浓厚、协助政府是新疆省临时参议会的特点,尽管如此,它还是在发扬民意、推进民族文化建设、减轻民众负担、规划本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客观进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后期 新疆 临时参议会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先初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20,共8页
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 北洋集团掌握中央政权的民国前期,政局比较混乱,社会思想也比较复杂,但立宪主义思潮意外呈现出活跃态势,开国会、制宪法成为一些当权者以及广大宪政主义者的重要诉求,在此背景下开展的一系列制宪活动,也取得了值得称道的宪法性成果和制度性成果。时人对宪政的内在价值了解有限,当权者的政治表现也不完美,但这不能抵消立宪的积极意义。民国前期的立宪主义及其实践,构成了近代中国政治进程的重要一环,书写了中国宪政运动史的重要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前期 立宪主义 国会 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与个别企业公私合营时期企业制度的变革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岸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7-145,共9页
1949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此时期企业制度的变革,基本上以《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制度上"私营企业制度"的形式存留以及合营企业产权界定不甚清晰;二是经... 1949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此时期企业制度的变革,基本上以《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主要参考依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权制度上"私营企业制度"的形式存留以及合营企业产权界定不甚清晰;二是经营管理制度上基本上遵循国家计划,合营企业与市场之间的联系基本割断;三是企业剩余分配的比例总体上取决于企业的盈余状况,有盈余的公私合营企业通常能够进行盈余分配且私方还可据此与公方进行讨价还价,以争取最大的利益,体现了此时期盈余分配的特点和个性。随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阶段即将向扩展公私合营阶段迈进,以及《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的颁行,公私合营作为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终结形式被提上了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企业制度 变革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逊清皇室与《优待条件》的入宪 被引量:1
15
作者 滕德永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22,共9页
《优待条件》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对逊清皇室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政治特权、经济生活的重要保障。民国初年,《优待条件》遭遇危机。为了给《优待条件》提供安全保障,逊清皇室借助民国制宪之机,积极运作《优待条件》的入宪,但由于民国政局... 《优待条件》形成于辛亥革命时期,对逊清皇室具有重要意义,是其政治特权、经济生活的重要保障。民国初年,《优待条件》遭遇危机。为了给《优待条件》提供安全保障,逊清皇室借助民国制宪之机,积极运作《优待条件》的入宪,但由于民国政局混乱,最终功败垂成。逊清皇室的努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优待条件》做了宣传,彰显了其法律地位。不过,《优待条件》入宪是一次执行的错位,面对乱局,即使入宪成功,亦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逊清皇室 优待条件 民国 入宪 政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军权立宪:《中华民国约法》的历史反思
16
作者 袁兵喜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0-274,共5页
由军阀权力控制出台的《中华民国约法》一直是后人批评的对象。军阀立宪反映了中国自有"法统"以来,传统一元权力思维模式自上而下传递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反思以军权政治为特征的《中华民国约法》,可以为当今宪政建设提供相... 由军阀权力控制出台的《中华民国约法》一直是后人批评的对象。军阀立宪反映了中国自有"法统"以来,传统一元权力思维模式自上而下传递的实质没有发生改变。反思以军权政治为特征的《中华民国约法》,可以为当今宪政建设提供相当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权 宪政 权力一元化 《中华民国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我国国家主席制度
17
作者 高其荣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15,共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创立者,并且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此后,毛泽东拒绝连续担任国家主席,而支持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是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创立者,并且担任第一任国家主席。此后,毛泽东拒绝连续担任国家主席,而支持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文革"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打倒,毛泽东不同意林彪设国家主席的意见,也不同意再担任国家主席职务,并于1975年正式取消了我国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逝世后,我国于1982年重新恢复了国家主席制度。毛泽东对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刘少奇 国家主席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构成及其特点
18
作者 闫丽娟 刘继华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3-18,共6页
在东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构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群体。这些新群体相对于东部汉族地区来说,有出现时间晚、规模小、分布密度小、封建性色彩浓等特点。传统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农民(包括... 在东部汉族地区现代化浪潮的影响下,民国时期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构成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社会群体。这些新群体相对于东部汉族地区来说,有出现时间晚、规模小、分布密度小、封建性色彩浓等特点。传统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农民(包括牧民)所占比例大,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农村仍有很强的控制力。新兴社会群体主要分布在经受现代化洗礼较深的城镇,虽然所占比例小、遗留有浓厚的封建性色彩,但表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并预示着现在西北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西北民族地区 社会构成 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国会建置中的“型制”设计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涛 杨天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8-80,共13页
以往研究民初国会史多偏重国会的建置与运作,着眼点局限在国体及政治斗争等相对宏观的层面。但改换视角,从"型制"设计这一偏重政体的角度,对民初国会政制史研究中被忽略的诸如国会"院制"与立法机关的内部制衡、立... 以往研究民初国会史多偏重国会的建置与运作,着眼点局限在国体及政治斗争等相对宏观的层面。但改换视角,从"型制"设计这一偏重政体的角度,对民初国会政制史研究中被忽略的诸如国会"院制"与立法机关的内部制衡、立法与行政机构协调机制的建立、法定开会人数与非常国会的"合法性"判断、选举人资格限制与议员素质等技术性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的结论与既有认知相去甚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初 国会 《临时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中的省制之争
20
作者 郑金鹏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08-111,共4页
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的一大特色是在国家结构设计中对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安排,即明确作为地方的省在宪法中的地位和权限。透过对在制宪过程中省制问题争议的还原,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 1923年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近代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成文宪法,该宪法的一大特色是在国家结构设计中对中央与地方制度的安排,即明确作为地方的省在宪法中的地位和权限。透过对在制宪过程中省制问题争议的还原,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地方问题在民初政治秩序中的重要性,对于民初议员们议政情形有更多认识,对这部宪法的性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以宪法制定过程中刊发的《宪法会议公报》为依据,从省制条文产生过程中争论较多且最主要的关于省的性质地位及省权大小等方面展开,试图呈现制定过程中议员们对省制问题的争辩,以及对最后形成的《中华民国宪法》的影响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制 联邦制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