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季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溶解甲烷浓度、影响因素及海-气交换通量
1
作者 周晨霞 温健文 +3 位作者 翟方国 宋昌远 宋国栋 张桂玲 《渔业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52,共13页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 养殖海区是向大气中释放甲烷(CH_(4))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于2023年6月底、8月初和8月底对北黄海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调查,采集了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分析测定,以认识夏季养殖区海水中溶解CH_(4)的分布特征并估算其海–气交换通量。结果显示,夏季养马岛养殖区海域表、底层溶解CH_(4)浓度范围分别为3.32~25.29 nmol/L和4.13~33.29 nmol/L,受沉积物释放的影响,底层溶解CH_(4)浓度整体高于表层。受陆源输入、物理过程、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CH_(4)的水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近岸河口处CH_(4)浓度明显高于远岸海域,贝类养殖区明显高于非养殖区。室内受控培养实验和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产CH_(4)等有氧产生过程是夏季该海域表层富氧水体中过剩甲烷ΔCH_(4)的来源。夏季3个航次的表层海水CH_(4)的平均饱和度分别为(364±201)%、(499±212)%和(402±134)%,均处于过饱和状态,同时利用W2014公式估算出养马岛养殖区海域夏季表层海水CH_(4)的海-气交换通量为(18.87±28.82)μmol/(m^(2)·d),表明夏季该海域是大气CH_(4)的净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马岛养殖区 甲烷 水产养殖 海-气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黄河口邻近海域MODIS叶绿素a浓度遥感反演
2
作者 郝佳雯 刘会会 +2 位作者 高志强 王德 王跃启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22,共14页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 海洋叶绿素a(Chl a)浓度是海洋浮游植物生物量的重要表征,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的直观体现,准确、高效地估算水体Chl a浓度是海洋相关研究的基础。卫星遥感技术可用于大范围、高频次的Chl a浓度监测,为我们理解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由于复杂的生物光学特征,近岸浑浊水体Chl a浓度的遥感反演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我们利用大量现场实测数据进行验证和优化。本文基于2010-2023年间45个航次的表层Chl a浓度实测数据,利用MODIS同步卫星遥感反射率数据,构建了黄河口邻近海域Chl a浓度的机器学习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全球标准算法和以往的区域算法相比,机器学习算法获得了更高的反演精度;其中,高斯过程模型表现最佳(R^(2)=0.62,RMSE=0.21 mg/m^(3)),结果很好地呈现了该海域Chl a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该海域Chl a浓度在空间上呈现近岸高于离岸的特征,季节变化呈现较为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单峰结构,2003-2023年间平均Chl a浓度以每年0.02 mg/m^(3)的速率增加。研究结果丰富了近岸海域Chl a浓度遥感反演算法,拓展了机器学习算法的遥感应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评估提供了方法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浓度 遥感反演模型 MODIS 机器学习 黄河口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山东长岛毗邻海域底层渔业生物监测数据集
3
作者 李娜 张雨轩 +4 位作者 栾青杉 韦超 赵永松 张婉茹 单秀娟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72-184,共13页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 近岸岛屿毗邻海域作为陆架边缘海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是重要的海-陆过渡区域。在自然环境变动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其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长岛毗邻海域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环境特征,为渤黄海渔业种类的洄游通道和关键栖息地,对该海域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和能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3月至12月,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长岛毗邻海域开展10航次,每航次10站的底层渔业生物逐月调查与样品测定。通过对渔获物的生物学测定数据进行计算,获得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物种更替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以及包含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内的生物多样性指数,构成了本数据集。基于多人全样本交叉复核完成审查与校对过程,确保数据集的规范性与准确性。本数据集可为渤黄海底层渔业生物时空格局和海岛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渔业生物 长岛毗邻海域 群落结构 海岛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4
作者 周晓东 赵寒冰 +7 位作者 倪孝品 张翔玉 徐坪 韩庆喜 陈万东 陈舜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849.79±2 513.84)g/Agt;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1 149±1 589)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985.30±2 159.23)g/Agt,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该海域贝类群落优势种较稳定,群落的功能和性质由少数种类控制。本研究为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附近海域 群落结构 贝类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资源调查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5
作者 杜小媛 赵升 +6 位作者 鲍萌萌 徐东会 李笑语 沙婧婧 周瑞佳 齐衍萍 刘欣禹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9,共12页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的资源现状,科学评价该海域底栖环境生态健康状况,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邻近海域设置24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要素的调查监测,并使用香农威...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邻近海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青岛文昌鱼(Branchiostoma tsingdauense)的资源现状,科学评价该海域底栖环境生态健康状况,于2021年春、夏两季在昌黎邻近海域设置24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及环境要素的调查监测,并使用香农威纳(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ZTI海洋生物指数(AMBI)、多变量AZTI海洋生物指数(M AMBI)对昌黎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调查结果表明:2021年夏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平均生物密度为5 ind./m^(2),处于近年调查的最低水平。春、夏两季昌黎邻近海域青岛文昌鱼均以Ⅲ龄鱼为主,种群年龄结构出现异常现象。春、夏两季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9种,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物种更替率较高。两季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密度为138 ind./m^(2),平均生物量为20.95 g/m^(2),平均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11。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及AMBI、M AMBI指数等生态健康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相近,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底栖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相较于春季,夏季受人为扰动程度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昌黎邻近海域 大型底栖动物 青岛文昌鱼 群落结构 海洋生态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水文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张弦 俞慕耕 +1 位作者 江伟 李培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4,共7页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阐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 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对菲律宾海及其邻近的水文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菲律宾海及其邻近海区的潮汐、海流、海浪、盐度、水温、透明度及水色等水文要素的特点和特征,进一步阐明菲律宾及其邻近海区水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为船舶在海上航行和海洋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律宾海 水文特征 分析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量:82
7
作者 李志伟 胥颐 +2 位作者 郝天珧 刘劲松 张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97-804,共8页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 利用环渤海地区的天然地震P波到时资料,采用纬度和经度方向分别为0.5°×0.6°的网格划分,反演了该地区地壳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初步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京津唐地区地壳中上部的速度异常反映了浅表层的地质构造特征,造山带和隆起区对应于高速异常,坳陷区和沉积盆地对应于低速异常;地壳下部出现大规模的低速异常与华北地区广泛存在的高导层相对应,估计与壳内的滑脱层和局部熔融、岩浆活动有关;莫霍面附近的速度异常反映了地壳厚度的变化及壳幔边界附近热状态的差异;上地幔顶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可能是上地幔软流层热物质大规模上涌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 地壳上地幔 速度结构 地震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被引量:90
8
作者 周伟华 袁翔城 +1 位作者 霍文毅 殷克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3-150,共8页
关键词 长江口邻域 叶绿素A 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航空重力看郯庐断裂系(渤海)及其围区构造几何学特征 被引量:21
9
作者 李文勇 周坚鑫 +6 位作者 熊盛青 郭志宏 徐剑春 周锡华 安战锋 李冰 罗锋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49-556,共8页
本文以我国首次试验的渤海西、南部海陆结合带航空重力测量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郯庐断裂在渤海西、南部海域的空间展布及其围区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1)渤海南部和西部两个明显的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属于区域不同重力场的分界线,... 本文以我国首次试验的渤海西、南部海陆结合带航空重力测量资料为依据,探讨了郯庐断裂在渤海西、南部海域的空间展布及其围区的构造几何学特征。研究表明,(1)渤海南部和西部两个明显的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属于区域不同重力场的分界线,分别是郯庐断裂带东支断裂(主干断裂)和西支断裂的反映;(2)郯庐主断裂东侧主要发育NE-NNE向重力异常梯级带,西侧呈现NW向、NE-NNE向、近EW向重力异常梯级带相互交错的面貌,反映了东、西两侧不同的断裂构造格局;(3)重力异常小区与异常梯级带的不同组合,反映了拉张、压缩、扭动三类构造样式;(4)不同的重力异常区、亚区、小区,反映了不同的沉积构造特征,分别对应不同的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 构造几何学 郯庐断裂系 渤海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1
10
作者 孙亚伟 曹恋 +2 位作者 秦玉涛 王金辉 程祥圣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66-70,共5页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 2004年5月的调查共获大型底栖生物50种,种数和丰度的优势生物为多毛类动物,而底栖鱼类和螠虫的生物量占明显优势。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17.57g/m2,平均丰度为150ind./m2。生物量和丰度密集区集中在盐度25度线附近海域。根据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序尺度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四个群落:Ⅰ圆筒原盒螺-滩栖阳遂足-棘刺锚参-背蚓虫群落;Ⅱ圆筒原盒螺-钩虾群落;Ⅲ背蚓虫-奇异稚齿虫-不倒翁-尖叶长手沙蚕-近辐蛇尾群落;Ⅳ短叶索沙蚕-长吻沙蚕-纽虫群落。通过引入环境变量的二维MDS图分析,长江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分布与底层盐度、有机物具有较大的相关性。生存环境短时间内的剧烈变化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河口区悬浮粉砂颗粒的短期快速沉降现象可能也是导致群落Ⅱ和Ⅳ种群贫乏的另一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邻近海域 大型底栖生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及其西南海域的潮波系统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曹德明 方国洪 +2 位作者 黄企洲 于克俊 王新怡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不同研究者所给出的南沙及其西南海域的同潮图历来有很大差别。为了给出更准确的同潮图,本文采用沿岸和岛屿200多个验潮站的调和常数给出了M2,S2,K1和O1四个主要分潮新的同潮图,同时还探讨了这些分潮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M2和S2... 不同研究者所给出的南沙及其西南海域的同潮图历来有很大差别。为了给出更准确的同潮图,本文采用沿岸和岛屿200多个验潮站的调和常数给出了M2,S2,K1和O1四个主要分潮新的同潮图,同时还探讨了这些分潮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M2和S2在泰国湾的期波系统很相似,但在卡里马塔海峡和爪哇海差别相当大。M2潮波基本上属于驻波性质,而S2潮波则具有向西传播特征。在某些区域,如望加锡海峡的部分区域,S2的振幅可以超过M2。泰国湾中K1和O1的潮波系统也相类似。在卡里马塔海峡,这两个潮波都向南传播,但在爪哇海,O1潮波继续向东传播而K1潮波则倒过来向西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南 海浪 潮波系统 西南海域 潮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口海域赤潮成因及其防治对策 被引量:34
12
作者 叶属峰 纪焕红 +1 位作者 曹恋 黄秀清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26-32,共7页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 对长江口海域的赤潮发生形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分析 ,探讨了长江口海域赤潮灾害的成因及其防治对策。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是我国赤潮高发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赤潮发生越来越频繁 ,赤潮生物种类增加 ,2002年首次发生了有毒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sp.)赤潮 ,赤潮危害程度在增大 ,这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和生物条件、河口最大浑浊带、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口海域赤潮高发区的影响有直接关系 ,同时河口海域甲藻孢囊也是赤潮发生的种源。建议建立赤潮立体监测体系、赤潮信息管理系统、海产品赤潮毒素卫生检疫制度和赤潮应急响应机制 ,全面加强长江口海域的赤潮监控与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赤潮 监测体系 信息管理系统 毒素 卫生检疫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陆源入海排污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生物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新东 穆景利 +5 位作者 林忠胜 王立军 于丽敏 王燕 张哲 张志锋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30,共6页
主要采用等标污染负荷、营养状态指数、生物综合毒性指标和GIS手段,通过对秦皇岛海域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质因子调查,考察典型陆源入海排污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蒲河、人造河和洋河入海污染物的... 主要采用等标污染负荷、营养状态指数、生物综合毒性指标和GIS手段,通过对秦皇岛海域3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水质因子调查,考察典型陆源入海排污对邻近海域富营养化及生物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蒲河、人造河和洋河入海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为36.9%、61.1%和2.0%,其中大蒲河和人造河对该海域污染负荷比的贡献达98%,为主要污染源;邻近海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PO3-4和DIN,PO3-4浓度与NQI相关分析(r=0.76,P=0.004 6)和GIS空间对比表明,PO3-4可能是造成该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子。NQI和发光细菌发光抑制率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该海域受陆源排污的影响比较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源入海排污 邻近海域 富营养化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冬两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量 被引量:22
14
作者 庞重光 王凡 +1 位作者 白学志 张明翰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31-35,共5页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 利用2001年7~8月 ,2002年1月两个航次的悬浮物浓度资料 ,并参考其它水文参数 ,简要分析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 :无论夏季还是冬季 ,长江入海悬浮物总是向东南方输运 ;冬季由于再悬浮作用显著 ,悬浮物浓度明显高于夏季 ,且南北分布范围也明显增大 ,垂向分布均匀。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海流流速值和观测的悬浮物浓度值计算悬浮物的断面通量 ,并最终得计算区悬浮物夏、冬两季的沉积量 ,夏、冬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沉积量分别为0.79×108t,1.44×108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邻近海域 悬浮物 分布特征 沉积量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09年中国海及周边海域大浪频率对ElNino的响应 被引量:6
15
作者 郑崇伟 潘静 +1 位作者 黎鑫 周林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以CCMP风场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对1988-2009年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索近22年期间该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现象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有着密切... 以CCMP风场驱动目前国际先进的第三代海浪模式WAVEWATCH-Ⅲ,对1988-2009年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海浪场进行数值模拟,探索近22年期间该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现象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El Nino有着密切的联系:(1)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的同期、大浪频率滞后1-4个月与nino3指数表现出显著性负相关,尤其是当大浪频率滞后2个月时,与nino3指数的负相关最强;当大浪频率滞后7-10个月时,大范围海域与nino3指数呈显著性正相关,大浪频率滞后8个月时,与nino3指数的正相关达到最强。(2)无论1988-1997年还是1999-2009年,大浪频率滞后8个月的曲线走势与nino3指数的走势表现出非常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高达0.70、0.73。(3)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具有共同的5.87-6.29个月、11.00-13.54个月的显著性变化周期;同时还具有共同的3.5-4.7年的年际变化周期,以及7年的长周期变化。(4)中国海及周边海域的大浪频率与nino3指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存在共同的突变期,nino3指数的突变略超前于大浪频率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及周边海域 大浪频率 nino3指数 相关系数 变化周期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6
作者 陈 忠 古森昌 +1 位作者 颜 文 刘芳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0-53,共4页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表现为亲陆性,丰度为:Ba>Sr>Zn>Ni>Zr>Pb>Cr>Cu>Co,浓集程度为Ba>Sr>Cr>Zr>Pb>Zn>Co>Ni>Cu,元素Cu-Zn,Cu-Ni,Cu-Ba及Ba-Zn呈明显正相关,Cu,Ni,Ba,Zn,Cr与水深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元素与CaCO3含量、氧化物含量、粒度组成的相关系数表明:(1)Pb,Co,Zr,既存在于陆源碎屑矿物晶格中,又以吸附状态被黏土吸附,还受碳酸盐沉积影响。(2)Sr,主要受生物碳酸盐沉积作用影响。(3)Cu,Zn,Ni,Cr,Ba,主要受黏土的吸附作用及铁锰氧化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 重金属元素 相关系数 影响因素 表层沉积物 丰度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槽南部海区表层沉积物的碳酸盐沉积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忠 古森昌 +1 位作者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41-146,共6页
关键词 南沙海槽 碳酸盐 沉积类型 碳酸钙 CACO3 海洋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槽区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0
18
作者 古森昌 陈忠 +1 位作者 颜文 刘芳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43-47,共5页
对南沙海槽区 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 Cu、Pb、Zn、Ni、Co、Cr、Sr、Ba和 Zr,表现为亲陆性 ,常量组分为 Si O2 、Al2 O3、TFe、Ca O、Mg O、K2 O、Na2 O、Mn O、P2 O5 、Ti O2 ,表现为边缘... 对南沙海槽区 73个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特征进行了研究。微量元素主要有 Cu、Pb、Zn、Ni、Co、Cr、Sr、Ba和 Zr,表现为亲陆性 ,常量组分为 Si O2 、Al2 O3、TFe、Ca O、Mg O、K2 O、Na2 O、Mn O、P2 O5 、Ti O2 ,表现为边缘海向深海过渡的沉积环境特点。沉积物质含有粘土组分、碳酸盐型生物碎屑组分、陆源碎屑非粘土组分以及火山碎屑、岛源物质 ,沉积环境与水深关系密切 ,在 2 0 0 m以浅 ,沉积物的供给复杂 ,沉积环境多变 ,在 2 0 0 m以深 ,沉积物的供给和沉积环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常量组分 因子分析 表层沉积物 南沙海槽区 地球化学特征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全新世海平面遗迹的构造含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桂华 邱燕 朱本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68,共11页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 通过对海南岛海岸带野外考察,在文昌市铜鼓岭石头公园观察到高程为30m的海平面遗迹,在东方市黄流镇观察到高程为25~35m的海平面遗迹,在三亚市鹿回头观察到高程为2.5m的海平面遗迹。综合研究前人在该区关于海平面变化的研究成果,得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1)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呈下降趋势,海平面最高位置出现在7000a左右、高于现代海平面3m左右的位置;(2)南海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遗迹所揭示的古海平面高程的差异性是古海平面本身持续下降和该区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3)南海及其周缘地区中全新世期间中央海盆及其西缘的珠江口、红河、湄公河和昭披耶河4个河流三角洲地区为构造沉降区,而南海周缘的台湾岛、雷州半岛、印支半岛、南马来半岛、爪哇岛和苏拉威西岛6个地区为构造抬升区,抬升幅度最大的地方在台湾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遗迹 中全新世 地壳差异性垂直运动 南海及其周缘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及邻近海域异常海温影响局域大气环流的初步试验 被引量:13
20
作者 王东晓 谢强 周发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2-90,共9页
南海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温 (SST)异常的气候意义可以通过IAP AGCM的数值模拟得到反映。数值试验表明 ,东亚大气环流对这种SST异常的响应具有时变性 (或称季节性 ) ,在空间上维持一定的经向结构和纬向结构。确切地说 ,南海冷水年份 ,即南... 南海及邻近海域表层海温 (SST)异常的气候意义可以通过IAP AGCM的数值模拟得到反映。数值试验表明 ,东亚大气环流对这种SST异常的响应具有时变性 (或称季节性 ) ,在空间上维持一定的经向结构和纬向结构。确切地说 ,南海冷水年份 ,即南海和孟加拉湾负距平、西太平洋正距平的年份 ,2 ,3月份南海有东北风异常 ;夏季菲律宾附近维持一个反气旋式的差值环流 ,它的低频活动造成了这个地区降水场的低频振荡 ;与环流较一致的是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有所减弱、东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海温异常 数值试验 SST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